三六中文网 > 庶女的日常 > 第34章 诗会三

第34章 诗会三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高婕眨眨眼,又压低了声音,同桌吃饭的这几个凑到一起小声说话,“你们不知道吧?先前那位泉州将军……董家险些就和他家成了姻亲,结果泉州将军一出事,“她一摊手,“亲事也就黄了。”

    众人露出吃惊的神色,有人好奇问,“你怎么知道的?谁跟谁?”

    高婕道,“还能是谁?”说着,伸出三根手指比了比,“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种事怎么可能瞒住?”

    几个人不约而同的拿眼角去瞄董三姑娘。

    大家半晌无语,忽然有人叹了句,“她可真是心宽啊……”

    曼春似懂非懂,她恍惚记得前世时的这一二年似乎因为海上不甚太平,镇守泉州的将官更迭频繁,只是不知道高婕说的“出事”是什么事。

    她悄悄扯扯姐姐曼宁,“泉州将军怎么了?出了什么事?”

    曼宁挨着她小声说道,“自从去年起海上就不太平,常有贼寇出没,好些商船被劫财害命,泉州将军领了水师船队去剿匪,结果大败而归,手下人还有叛逃降敌的,泉州将军就被问了罪名,年前押解上京了,如今仍是不太平呢。”

    曼春恍然,喃喃道,“怪不得……”

    曼宁没听清,“什么?”

    曼春心不在焉地笑笑,“我都不知道这些。”

    怪不得前世时童嬷嬷送回青州的信没能送到,如果不是汪家的缘故,恐怕……就是在海上出了差错了。

    等撤了宴席,外头进来几个打扮整齐的婆子,将三间花厅门前的湘竹帘都放了下来,原本还喧闹的庭院渐渐静了下来。

    曼春坐了这半天,早就觉得吵闹,正打算叫姐姐一起去外头站一站,见此情形又坐了回去。

    又过了大约一盏茶的工夫,一群翩翩少年走进了院子,领头的少年十三四岁的年纪,相貌还未完全长开,仍旧带了些许童子的稚气和活泼,他嘴角微翘,双目熠熠生辉,头上戴了顶小金冠,插了碧玉簪,身上穿了件宝蓝色锦衣,足下一双崭新的粉底儿小朝靴,腰上挂了枚金佩,神气极了,和众少年一起站在廊下向众位太太夫人行了礼。

    原本还在帘内张望的小姑娘们红着脸掩着帕子压低了声音窃窃私语。

    两边花厅的动静并未惊动众位太太,姑娘们很快收敛神色,不像之前那样随意说笑闹出动静,便是平日里胆子大的,这会儿也不明目张胆的瞧看,不过是三三两两掩着口小声私语,目光却不由自主的悄悄追随着来人。

    唐曼宁哼了一声,挨着妹妹耳边道,“领头的那个是大姑母家的二表哥,单名一个‘博’字,为人最是促狭了,就爱捉弄人,没事离他远些。”

    盛宁县主看见儿子领着人来了,就笑道,“这都是谁家的儿郎?真是好人物!今儿这诗会办的好,他们吟他们的酸诗,我们且一饱眼福!”

    在座的太太们都笑了起来,挨个儿介绍了自家的孩子。

    一番寒暄自不必说,盛宁县主又问儿子,“早听见你们那边热闹,可是得了佳作?什么题目?”

    李博笑嘻嘻地奉上一摞诗稿,道,“既是春日,就以‘春’字为题。”

    盛宁县主拿过诗稿翻了几张,笑着点头,又将诗稿传了下去,对满屋的太太夫人们赞道,“你们看看吧,写得都不错!”

    她又道,“既是好诗好人物,不如将各自的诗文吟来让大家听听?”

    少年们互相看看,有的跃跃欲试,有的笑而不语,李博转了转眼珠,笑道,“母亲,他们脸皮儿薄,我看不如将各人做的诗散下去,请在坐的各位即兴应和一首。”

    这番话一出口,花厅内外便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你个促狭鬼——也好,闺阁之中未必没有好诗,”盛宁县主看看左右,笑道,“咱们不必学他们苦吟,谁有好诗作尽管写来,拿出来羞一羞他们,若是不好意思的,摹一首古诗也好。”

    众位太太夫人都笑了,还有夸赞李博的,盛宁县主笑着客气了几句,没有让少年们久留,说了会儿话就放他们回去了。

    曼春明显察觉到周围的氛围有了微妙的变化。

    婆子们又将湘竹帘卷起,姑娘们交头接耳的私语,曼宁见曼春沉默不语,猜她是不会写诗怕出丑,就朝她使了个眼色,耳语道,“没事,这些人里头能有一半做出诗来就不错了,不写也没人奇怪,我看你画的花草就不错,不行就画一幅,叫人挑不出刺来就行。”

    曼春心里一暖,失笑道,“我那不过是画花样子。”

    曼宁嗔了她一眼,“听我的。”

    曼春的确不擅作诗,勉强合辙押韵罢了,平平而已,能不出乖露丑就该庆幸了,虽然外人对闺阁女子的诗作不会太过苛求,但她的确不想给人留下话柄,因此听到姐姐的主意不免暗暗道了声“侥幸”,“我听姐姐的。”心里琢磨着一会儿该画什么才好。

    丫鬟们在屋子中间的桌子上摆了笔墨纸砚,这边花厅里的姑娘们便都去看上首坐着的石二姑娘,石二姑娘推辞不过,起身来到桌前,拿起笔来思索了会儿,轻挽袖口,不过半盏茶的工夫便写出一首,周围姑娘们看了,都笑着点头。

    有石二姑娘开了好头,后头姑娘们陆陆续续都写了,写得好的笔走龙蛇,不擅长的也尽量写得合辙押韵,也有几个只是站着看别人写,却也没人笑话,曼春留意到对面董家的姑娘们正围着桌案也在写诗,那几个富户家的千金倒少有动笔的。

    唐曼宁拽着曼春来到桌案之前,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一首小诗写了下来,由曼春在一旁画了株春柳,署上了姐妹两人的名字。

    将写好的诗交给伺候笔墨的丫鬟,转头见石二姑娘她们正拿着一沓诗文阅看,便也凑了过去。

    石二姑娘将自己手里的分给唐曼宁和唐曼春,和唐曼宁走到一边,“刚才看到你表兄的诗作,果真文采斐然,我等自叹不如。”

    听到有人夸赞李博,唐曼宁心里暗暗翻了个白眼,笑道,“石姐姐的诗若是不好,那我们写的成什么了?再不敢拿出来献丑了。”

    唐曼春看了几首,见其中有写得好的,也有寻常的,良莠不齐——她虽不擅写诗,读过的却不少,好坏还是能分得清的。

    她挑了两三首写得好的拿在手里细细品味,冷不丁身旁突然有人问她,“这位妹妹可是姓唐?”

    唐曼春一怔,转过来见这姑娘十二三岁的模样,细眉大眼,身材细瘦,身上穿了一件粉色绣金衫子,头上、颈项上、手腕上都戴了金镶珍珠的首饰,宝光莹然,想了想,才记起她是先前围着石二姑娘打转的几位姑娘之一,却不知道她是谁家的。

    那姑娘也没有介绍自己的意思,瞥了一眼曼春手里的诗稿,曼春知趣的和她交换了诗稿,那姑娘翻了翻,喜上眉梢,“就是这首!”她看看唐曼春,“我看会儿,一会儿再给你。”转身走了两步,步子一停,扭头看了曼春一眼,又回转过来,拉着曼春往角落里挪了两步,从腕子上撸了个金镶玉的镯子下来硬要塞给曼春,曼春被她这样直愣愣的“豪爽”弄得呆了一下,赶紧推了回去。

    那姑娘笑道,“我们头一次见面,这算是见面礼了。”

    要给见面礼那也是长辈给晚辈,大家年纪相差不了几岁,像这般从腕子上撸个镯子硬塞的,就有些难看了。

    唐曼春看出这不是个讲究大家规矩的,就索性道,“这位姐姐不必如此,有话直说就是。”

    那姑娘咬着唇犹豫了一会儿,脸上渐渐泛起红霞,“你表哥……”

    她刚说了半句,就有两三个姑娘凑了过来,没话找话的跟唐曼春攀谈起来,言语间总是若有若无的提起县主家二公子,急得那撸镯子的姑娘脸色都变了。

    唐曼春心道不妙,赶紧找了个理由,“我姐姐招手叫我呢,我去去就来,咱们一会儿再聊。”急忙遁走了。

    唐曼宁正跟石二姑娘说得尽兴,见妹妹过来了,点点头,就让她坐在了自己身边。

    石二姑娘说话爽利又不粗鲁,她和唐曼宁谈论着泉州地界的高门大户——曼春虽然听得有些不甚明了,却也要比先前被人围着刺探来得舒服,她原是来避难的,听了一会儿便不愿意离开了,石二姑娘见她挨着姐姐一副赖住了的样子,就打趣道,“你这妹妹可真乖,走到哪儿都粘着你——哎?见了我怎么不喊姐姐?”后一句却是对曼春说的。

    曼春看了一眼姐姐,曼宁只是好笑的摸摸她的脑门儿,曼春就老老实实地喊了石二姑娘一声“石姐姐”。

    石二姑娘还没乐够呢,就见唐曼宁伸出手来掂了掂,“既然喊了姐姐,就不要小气,快拿见面礼来!”

    石二姑娘睨了她一眼,呸道,“好个护短的!”伸手拔了只镶红蓝宝石的虫草簪戴在曼春头上。

    这下倒是唐曼宁不好意思了,“我是说笑的,这簪子太贵重了。”

    曼春一听,赶紧把簪子取了下来,这簪子上嵌了块指甲大小的蓝宝和黄豆大的鸽血红,左右两边各四根金丝,组成了蜘蛛的头身和脚爪,此外再无赘物,因宝石颜色正,雕琢得又十分饱满,整个看起来颇有几分童趣,就是曼春这样怕虫子的,也觉得十分可爱,不由细看了两眼。

    石二姑娘佯作不悦,“这是什么话,任它值多少银子,我认识妹妹心里欢喜,就觉得她配戴这个,你嫌弃也没用,又不是给你的。”

    “瞧瞧、瞧瞧——”唐曼宁失笑,“我才说了一句,她倒有一箩筐的话等着我。”

    将姑娘们的诗作收集上来,盛宁县主就安排人领着客人们去隔壁跨院歇晌午觉去了,不想歇息的也不勉强,于是花厅这边留下的都是年纪轻的小姑娘们。

    董三姑娘瞧见唐家姐妹和石二姑娘谈笑风生,暗暗撇了撇嘴,赌气领着自家妹妹把附近的花木都看了一遍,回来却发现手上的镯子少了一只。

    不由叫出声来,“我的镯子丢了!”

    这话一出口,立即聚过来几个人,问她,“是什么样儿的?在哪儿丢的?”

    听见人七嘴八舌的问她,董三姑娘心里烦躁起来,“是个金丝镯子,刚才丢的。”

    周围人听到丢的不过是个金丝镯子,就有些不以为然,一些人散开了,还有一些人仍凑在她跟前,轻声细语的猜测究竟哪里去了,许是忘在了哪里,又有劝她的,“小声些罢,今儿这么些人,闹起来宾主都怪难看的。”

    董三姑娘恼道,“若只是金丝镯子又能值什么?顶了天也不过一二两金子,那上头有颗极好的金珠。”

    那人笑道,“你家难道还就缺了这点儿金子不成?”

    董三姑娘不耐烦了,冷笑,“听清楚了,不是金子打的珠子,是南洋过来的金珍珠!有银子也买不到的东西,你当是你头上那颗鱼眼珠子呢?不懂装什么大头蒜!”

    众人纷纷侧目。

    先前劝她的那小姑娘涨红了脸,留也不是走也不是,她姐姐分开人群走了进来,“董三姑娘,我妹妹头上的是鱼眼珠子,你的那个顶多也不过是个略黄些的鱼眼珠子罢了,再说了,你说金珍珠就金珍珠?我们这些人谁看见了?”

    董三大怒,无奈她之前因为宝贝珠子,便始终用丝帕裹在手腕上,打算等到下午品评诗文的时候再亮出来让人羡慕羡慕,除了她妹妹,竟真没有人见过。

    她妹妹董六赶紧扯了她一把。

    对方瞥见了,就嗤笑一声,“别是只有你妹妹看见了吧?今日我们在这里做客,是来给主人家做脸的,可不是来得罪人的。”说完,扯了自家妹妹扭头走了。

    董三姑娘看看周围,见别人都若有若无的拿眼角扫她,哼了一声,有些下不来台。

    一旁就有人站出来做和事佬了,“董姐姐也是急了,看在平日咱们要好的份上,姐妹们别介意,这会儿下场戏还没开,大家帮着找找呗,不然董姐姐回去不好交代呢。”

    话说到这个份上,姑娘们也不好再装听不见,都把目光放到了李姿和石二姑娘身上,石二姑娘笑笑,没说话,李姿年纪虽小,却是主人,“那就叫丫鬟们找找吧——姐姐也好好再想想,别是忘了放哪儿了。”后面这句却是嘱咐董三姑娘。

    董三姑娘越发生起气来,小胸脯气得呼哧呼哧的,就想起身离开,可又惦记着自己的首饰,便站在那里,不错眼的盯着丫鬟们,似是要从她们脸上看出珠子的去向。

    曼宁很是瞧不上董三这幅做派,悄悄对曼春道,“你瞧她,作吧,作吧,把这些人得罪完了,她能有什么好?”

    曼春微微摇头,“人生得意须尽欢,咱们就是想使性子,也不像她那样能拉下脸来撒泼。”

    曼宁扑哧一笑,想了想,又叹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