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免职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天子的问话,引来殿中朝臣们心中的一阵激荡,终于要开始了。
不过却没有人马上接话开口,殿中反而一阵静默。这静默让崇祯有一刹那的疑惑,难道刘钧在朝中人缘如此之好?
倒不是刘钧人缘好,要不然也不会有无数弹章飞上御案了。只不过,人的名树的影,刘钧毕竟是本朝的一个异数,二百余年大明朝,还从没有出过他这样的人物。一时间,没有人第一个站出来。
毕竟,刘钧虽然才二十来岁,却还有着一个阎王爷的混名。
殿中的沉默让崇祯脸色有些难看,一个个飞章弹劾,措词激烈,可真的让他们开口了,却又一个个缩在后面。崇祯目光在殿中臣子身上扫过一遍,最后沉着脸望向刘宗周。
“刘卿,你是左都御史,九卿之一,言官之首,职责专属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
刘宗宗位居二品,与六部尚书、通政使、大理寺卿并称大九卿,地位崇高。因此,一般情况下,都御史虽是言官之首,但却不能冒然出手的。弹劾博击之事应当让那些地位不高、资历不深、年纪较轻、顾忌较少的官员去干。用明太祖的话,是应该建立一种“以小制大,以下制上,大小相制,上下相维”的监察体制。也正因此,大明才建立了一套被称为“科道”的监察系统。
可是现在,崇祯却直接点了刘周宗的名字。
崇祯的话语里带着些严厉。
既然已经下定决心,那就没有什么可再犹豫的,他依然还信任刘钧,可刘钧已经表现出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他必须加以遏制。提前控制。在他看来,这其实也是对刘钧的保护。
刘钧是把锋利的刀子,但必须掌握好了。绝不能反伤。
刘宗周私下里也赞赏过刘钧,认为刘钧天纵英才。不但会练兵会打仗,还不仅仅于兵事擅长,还懂经济,他很支持刘钧弄出来的清理卫所整顿屯田,以及开放海贸修建海关,征收商税等政策,认为这是富国之策,也支持刘钧的整编新军。移民台湾,认为这是强军富民之举。
不过赞赏归赞赏,一码是一码。正因刘钧如此全能多才,刘宗周越发的反对让刘钧继续在辽东统兵。他认为辽东三镇并不需要刘钧亲自坐镇,应当把刘钧调回京师,不论是让他训练京营,还是入朝为官,都强过让他继续统领辽东兵马。
“回陛下,楚国公屡立功勋,自率军东征。屡战屡捷,收复失地千里,夺回大明百姓数十万。又下朝鲜、日本,让二藩国重新归服,功高当赏。目前辽东战局平稳,臣以为并不需要楚国公继续留在辽东。况我朝祖制,以文驭武,楚国公爵尊品官,若继续留在辽东,不利于督抚统领辽东战局。”
这番话刘宗周还是有所保留的,他反对刘钧继续统兵。是为防范未然,刘钧现在而言。虽也有消极避战,跋扈嚣张之嫌。可刘宗周认为刘钧也是有大功于国的,不能因为这战过错,就一棒子把人打死。
王承恩站在天子身侧不远肃立着,听着刘周宗一板一眼的说着刘钧劳苦功高,丝毫不提刘钧避战跋扈之事,心道这刘宗周倒也还不枉正人君子之名。
王承恩如今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同时还负责京营军务,自曹化淳走后,已经坐稳了宫内第一太监的位置。手握批红之权,王承恩更深得崇祯信任,日夕不离跟前。他很清楚皇帝对此事的底线,皇帝既担心过于放纵刘钧,以后难以控制,但又并还未失去对刘钧的信任。
这一次,皇帝并不是要处置刘钧。那些打着想要一棒子打倒刘钧的人,注定是要失望的。
刘宗周说了一通,但都没有弹劾刘钧,反倒是多次提到刘钧的功劳,话里话外都没有对刘钧下手之意,反倒是提议皇上要重用刘钧,应当把刘钧召回朝中,委以要职,而不仅是留在辽东。
崇祯耐着性子听完刘宗周的话,并不置可否。
沉吟片刻,皇帝把头转向周延儒,“首辅,你觉得呢?”
周延儒是巴不得从重处置刘钧,若是能降个罪就更好了。可刘宗周这个老倔驴最先开口,却说了那么一通话出来,哪像是弹劾,倒像是论功。现在皇帝问到他,他身为首辅,虽是此次弹劾刘钧的幕后推手,可却不想当着众官的面亲自冲锋在前。
“臣以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将在外,必须审时夺势而行。楚国公在辽东征战半余多,大小数十战,收复旅顺、镇江两府,救出被奴役百姓数十万,还使得朝鲜、日本归复,这功劳无人可比。如今虽有消极避战之嫌,但若是以此追究罪责,非是优待功臣之法。至于有言官弹劾楚国公跋扈,不尊督抚,臣以为,这也许是有的,但楚国公身为提督、又加上柱国勋,部院衔也都比督抚还高,楚国公之品阶爵位实是辽东文武之最高者,若让他受督抚统率,确实有些不适。”
王承恩眉头微皱,周延儒看似是在为楚国公回护,可实际上他的话语却是在坐实刘钧消极避战和不尊督抚跋扈之实。
言官们弹劾刘钧都重点围绕在消极避战和跋扈这两条,可言官们有风闻奏事之权,不需要事实证据,只要听到这种风声就能上奏弹劾。可周延儒不是言官,他是首辅,他要拿这两条说事,那必须得有证据。可他现在看似帮刘钧加护,却等于是间接认定了刘钧那两条罪名之实。
崇祯对周延儒的话也没有马上表态,他又问次辅吴甡。
“吴卿,你怎么看?”
“科道言官有风闻奏事之权,其弹劾朱慈烨嚣张跋扈不尊督抚,以及盖州城下消极避战之事,并无错处。不过言官之言,并未经过核实,朝廷不能因为言官之议就问罪重臣。朝廷当择大臣,奉旨前往辽东彻查,并下诏令朱慈烨自辩,以明事实。”
“当然,因为事涉重臣,为避免影响辽东的战局,臣以为或许可以先暂停其辽东提督之职,令其先回京面圣自辩,辽东先由督抚负责,待事实水落石出之后,再依情况处置。”
吴甡摆明了也想趁机把刘钧扳倒,现在朝中形成了三大股力量,对立的江北和江南二党,还有一个以刘钧为纽带的楚党。吴甡也想要拉拢刘钧和那些督抚们,可他们不想插手江南江北二党的党争,这让吴甡常怀警惕,很担忧他们与周延儒联手。现在既然周有意和他一起先把楚党打压下去,他自然是乐意的。
吴甡的一度话看似说的很公正,但也摆明了是冲刘钧下手的。如果朝廷真信任刘钧,又怎么会因为几道弹劾,就要停刘钧的职,还调回京师?
崇祯也有些意外,他没料到向来相互反对的吴甡和周延儒,居然在这件事情上态度一致。这是极难得的情况,自吴甡当初在御前公然反对了周延儒的几项人事举荐后,首辅次辅就已经是水火不容,两边甚至已经开始互相结植党羽,只要是对方提议的,他们必然反对。
对这种情况,崇祯也是大感烦恼。当初他用周延儒为首辅,是担心朝廷成为东林的一言堂,用吴甡为次辅,是要平衡。可他也没料到,这种帝王术,最后却弄的朝堂上纷争不断。
可今天怎么回事?
周延儒和吴甡,居然态度一致,一起对刘钧下手。
对于这种默契,崇祯并不高兴。
若是在这件事情上,他有半点松动,只怕言官们就会争相弹劾,到时各种小事都能被他们说成十恶不赦之罪,那时他想保都难。
“慈烨以楚国公、上柱国、少傅兼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任辽东提督,官衔品阶远高于辽东新任督抚,这确实不合适。刚才刘卿说的很好,辽东现在战局平稳,朕看就让慈烨回京吧。”
比督抚官衔还高的武将,这确实不合适,可刘钧的爵位勋职加衔,都是凭军功获取的,总不能平白无故的再降了吧。何况,皇帝的本意就是不想让刘钧继续统领楚军,因此,今天的这场会议,所谓弹劾、罪责,都不过是个由头而已。
关外战局顺利,崇祯打算借着这次事由把刘钧调回京师,就放在眼皮底下。如果一来,既能安心,还能避免刘钧在接下来的辽东战事中再立下更大的功勋。刘钧已经是国公了,再立功勋,难不成要封王?可大明异姓不封王,如今刘钧虽是载入属籍的皇帝义子,赐国姓。但毕竟不是真正的朱家人,崇祯是绝不可能给刘钧封王的。
功高不赏也不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刘钧调回京。
不立新的军功,自然就不需要再升赏。
这样做,固然会让刘钧受些委屈,可为了大明江山稳固、长治久安,崇祯认为这很有必要。
“拟旨,楚国公朱慈烨渡海征辽以来,收复千里失地,解救数十万大明百姓,攻城克池屡立功勋,劳苦功高。有功当赏,即调楚国公朱慈烨回京,升任总督京营戎政,总督京营三大营九镇兵马。原辽东提督一职免去,不再担任。”(未完待续。)
ps:谢谢半个、白天、lksos、懒猪小飞、老子晕的很、无畏所谓、书友1512100…、回家的感觉诸位的支持,谢谢大家!
天子的问话,引来殿中朝臣们心中的一阵激荡,终于要开始了。
不过却没有人马上接话开口,殿中反而一阵静默。这静默让崇祯有一刹那的疑惑,难道刘钧在朝中人缘如此之好?
倒不是刘钧人缘好,要不然也不会有无数弹章飞上御案了。只不过,人的名树的影,刘钧毕竟是本朝的一个异数,二百余年大明朝,还从没有出过他这样的人物。一时间,没有人第一个站出来。
毕竟,刘钧虽然才二十来岁,却还有着一个阎王爷的混名。
殿中的沉默让崇祯脸色有些难看,一个个飞章弹劾,措词激烈,可真的让他们开口了,却又一个个缩在后面。崇祯目光在殿中臣子身上扫过一遍,最后沉着脸望向刘宗周。
“刘卿,你是左都御史,九卿之一,言官之首,职责专属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
刘宗宗位居二品,与六部尚书、通政使、大理寺卿并称大九卿,地位崇高。因此,一般情况下,都御史虽是言官之首,但却不能冒然出手的。弹劾博击之事应当让那些地位不高、资历不深、年纪较轻、顾忌较少的官员去干。用明太祖的话,是应该建立一种“以小制大,以下制上,大小相制,上下相维”的监察体制。也正因此,大明才建立了一套被称为“科道”的监察系统。
可是现在,崇祯却直接点了刘周宗的名字。
崇祯的话语里带着些严厉。
既然已经下定决心,那就没有什么可再犹豫的,他依然还信任刘钧,可刘钧已经表现出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他必须加以遏制。提前控制。在他看来,这其实也是对刘钧的保护。
刘钧是把锋利的刀子,但必须掌握好了。绝不能反伤。
刘宗周私下里也赞赏过刘钧,认为刘钧天纵英才。不但会练兵会打仗,还不仅仅于兵事擅长,还懂经济,他很支持刘钧弄出来的清理卫所整顿屯田,以及开放海贸修建海关,征收商税等政策,认为这是富国之策,也支持刘钧的整编新军。移民台湾,认为这是强军富民之举。
不过赞赏归赞赏,一码是一码。正因刘钧如此全能多才,刘宗周越发的反对让刘钧继续在辽东统兵。他认为辽东三镇并不需要刘钧亲自坐镇,应当把刘钧调回京师,不论是让他训练京营,还是入朝为官,都强过让他继续统领辽东兵马。
“回陛下,楚国公屡立功勋,自率军东征。屡战屡捷,收复失地千里,夺回大明百姓数十万。又下朝鲜、日本,让二藩国重新归服,功高当赏。目前辽东战局平稳,臣以为并不需要楚国公继续留在辽东。况我朝祖制,以文驭武,楚国公爵尊品官,若继续留在辽东,不利于督抚统领辽东战局。”
这番话刘宗周还是有所保留的,他反对刘钧继续统兵。是为防范未然,刘钧现在而言。虽也有消极避战,跋扈嚣张之嫌。可刘宗周认为刘钧也是有大功于国的,不能因为这战过错,就一棒子把人打死。
王承恩站在天子身侧不远肃立着,听着刘周宗一板一眼的说着刘钧劳苦功高,丝毫不提刘钧避战跋扈之事,心道这刘宗周倒也还不枉正人君子之名。
王承恩如今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同时还负责京营军务,自曹化淳走后,已经坐稳了宫内第一太监的位置。手握批红之权,王承恩更深得崇祯信任,日夕不离跟前。他很清楚皇帝对此事的底线,皇帝既担心过于放纵刘钧,以后难以控制,但又并还未失去对刘钧的信任。
这一次,皇帝并不是要处置刘钧。那些打着想要一棒子打倒刘钧的人,注定是要失望的。
刘宗周说了一通,但都没有弹劾刘钧,反倒是多次提到刘钧的功劳,话里话外都没有对刘钧下手之意,反倒是提议皇上要重用刘钧,应当把刘钧召回朝中,委以要职,而不仅是留在辽东。
崇祯耐着性子听完刘宗周的话,并不置可否。
沉吟片刻,皇帝把头转向周延儒,“首辅,你觉得呢?”
周延儒是巴不得从重处置刘钧,若是能降个罪就更好了。可刘宗周这个老倔驴最先开口,却说了那么一通话出来,哪像是弹劾,倒像是论功。现在皇帝问到他,他身为首辅,虽是此次弹劾刘钧的幕后推手,可却不想当着众官的面亲自冲锋在前。
“臣以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将在外,必须审时夺势而行。楚国公在辽东征战半余多,大小数十战,收复旅顺、镇江两府,救出被奴役百姓数十万,还使得朝鲜、日本归复,这功劳无人可比。如今虽有消极避战之嫌,但若是以此追究罪责,非是优待功臣之法。至于有言官弹劾楚国公跋扈,不尊督抚,臣以为,这也许是有的,但楚国公身为提督、又加上柱国勋,部院衔也都比督抚还高,楚国公之品阶爵位实是辽东文武之最高者,若让他受督抚统率,确实有些不适。”
王承恩眉头微皱,周延儒看似是在为楚国公回护,可实际上他的话语却是在坐实刘钧消极避战和不尊督抚跋扈之实。
言官们弹劾刘钧都重点围绕在消极避战和跋扈这两条,可言官们有风闻奏事之权,不需要事实证据,只要听到这种风声就能上奏弹劾。可周延儒不是言官,他是首辅,他要拿这两条说事,那必须得有证据。可他现在看似帮刘钧加护,却等于是间接认定了刘钧那两条罪名之实。
崇祯对周延儒的话也没有马上表态,他又问次辅吴甡。
“吴卿,你怎么看?”
“科道言官有风闻奏事之权,其弹劾朱慈烨嚣张跋扈不尊督抚,以及盖州城下消极避战之事,并无错处。不过言官之言,并未经过核实,朝廷不能因为言官之议就问罪重臣。朝廷当择大臣,奉旨前往辽东彻查,并下诏令朱慈烨自辩,以明事实。”
“当然,因为事涉重臣,为避免影响辽东的战局,臣以为或许可以先暂停其辽东提督之职,令其先回京面圣自辩,辽东先由督抚负责,待事实水落石出之后,再依情况处置。”
吴甡摆明了也想趁机把刘钧扳倒,现在朝中形成了三大股力量,对立的江北和江南二党,还有一个以刘钧为纽带的楚党。吴甡也想要拉拢刘钧和那些督抚们,可他们不想插手江南江北二党的党争,这让吴甡常怀警惕,很担忧他们与周延儒联手。现在既然周有意和他一起先把楚党打压下去,他自然是乐意的。
吴甡的一度话看似说的很公正,但也摆明了是冲刘钧下手的。如果朝廷真信任刘钧,又怎么会因为几道弹劾,就要停刘钧的职,还调回京师?
崇祯也有些意外,他没料到向来相互反对的吴甡和周延儒,居然在这件事情上态度一致。这是极难得的情况,自吴甡当初在御前公然反对了周延儒的几项人事举荐后,首辅次辅就已经是水火不容,两边甚至已经开始互相结植党羽,只要是对方提议的,他们必然反对。
对这种情况,崇祯也是大感烦恼。当初他用周延儒为首辅,是担心朝廷成为东林的一言堂,用吴甡为次辅,是要平衡。可他也没料到,这种帝王术,最后却弄的朝堂上纷争不断。
可今天怎么回事?
周延儒和吴甡,居然态度一致,一起对刘钧下手。
对于这种默契,崇祯并不高兴。
若是在这件事情上,他有半点松动,只怕言官们就会争相弹劾,到时各种小事都能被他们说成十恶不赦之罪,那时他想保都难。
“慈烨以楚国公、上柱国、少傅兼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任辽东提督,官衔品阶远高于辽东新任督抚,这确实不合适。刚才刘卿说的很好,辽东现在战局平稳,朕看就让慈烨回京吧。”
比督抚官衔还高的武将,这确实不合适,可刘钧的爵位勋职加衔,都是凭军功获取的,总不能平白无故的再降了吧。何况,皇帝的本意就是不想让刘钧继续统领楚军,因此,今天的这场会议,所谓弹劾、罪责,都不过是个由头而已。
关外战局顺利,崇祯打算借着这次事由把刘钧调回京师,就放在眼皮底下。如果一来,既能安心,还能避免刘钧在接下来的辽东战事中再立下更大的功勋。刘钧已经是国公了,再立功勋,难不成要封王?可大明异姓不封王,如今刘钧虽是载入属籍的皇帝义子,赐国姓。但毕竟不是真正的朱家人,崇祯是绝不可能给刘钧封王的。
功高不赏也不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刘钧调回京。
不立新的军功,自然就不需要再升赏。
这样做,固然会让刘钧受些委屈,可为了大明江山稳固、长治久安,崇祯认为这很有必要。
“拟旨,楚国公朱慈烨渡海征辽以来,收复千里失地,解救数十万大明百姓,攻城克池屡立功勋,劳苦功高。有功当赏,即调楚国公朱慈烨回京,升任总督京营戎政,总督京营三大营九镇兵马。原辽东提督一职免去,不再担任。”(未完待续。)
ps:谢谢半个、白天、lksos、懒猪小飞、老子晕的很、无畏所谓、书友1512100…、回家的感觉诸位的支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