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读不懂的古人的秘密——中国历史之谜(4)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虽然如今官方接受李自成是壮烈殉职的说法,但是李自成究竟是战死沙场还是入寺为僧,这个问题仍然是史学界学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
名妓李师师的晚境如何
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
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
露来玉指纤纤软,行处金莲步步娇,
白玉生香花解语,千金良夜实难消。
这首诗,是小说《水浒传》中描写东京名妓李师师的。水泊梁山大头领宋江,正是通过她,向当朝道君皇帝表露了愿受“招安”的心意,最后全体归顺了朝廷。这个李师师是不是真有其人呢?
据《李师师外传》和《贵耳记》都记载着她和北宋皇帝赵佶的风流韵事。
《李师师外传》是这样记载的:李师师,北宋汴京人,一个洗染工之女。按当时社会的民俗,父母喜爱的儿女,从小都要送到佛寺去挂个出家的名儿,叫做“舍身”。师师小时就长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被爹娘视为掌上明珠,也就舍了身。当时的佛门弟子都习惯称“师”,所以,她就叫“李师师”。
师师4岁的时候,不幸父母双亡,她成了可怜的孤儿,跟随李姥姥过活。这李姥姥年轻时当过妓女,琴棋书画都很精通。她把李师师当成“摇钱树”,决心悉心调教她,以便日后让李师师也当烟花女子,给她大把挣钱。李师师长大以后,色艺双绝,入了教坊,成了东京第一名妓。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都以和她交往为一大幸事。当朝皇帝宋徽宗生性风流,热衷玩乐,把朝政扔在一边,由奸臣把持。自己甚至打扮成平民模样到花街柳巷私会妓女。
宋徽宗第一次见李师师时,他假扮大商人,出手阔绰,送给李师师大把的金银、绸缎,显示富有,但李师师却对他不屑一顾,态度极傲慢,问话也不答,使他干坐一宿,非常扫兴。事后李姥姥问她为何如此冷漠?她说,她瞧不起这些靠钱买笑,浑身散发铜臭之人。
后来,听说来者竟是当今皇帝,李姥姥吓个半死,以为大祸临头了。李师师却很沉着,说,逛妓院的事毕竟不光彩,皇帝忌讳此事,决不能声张。并推测,宋徽宗第一次讨个没趣不会甘心,很可能第二次还来。果然不出李师师所料。春节之时,宋徽宗又登门来了。从此,李师师和宋徽宗打得火热,一块儿写字呀,画画呀,下棋呀,弹琴呀,卿卿我我,情爱甚笃。宋徽宗还特别欣赏李师师的幽姿逸韵,为她画了一幅画,题字道“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
《贵耳集》则记载,有一次宋徽宗到李师师家,碰巧开封府的监税官周邦彦也在那里。周邦彦听说皇帝来了,吓得躲在床下不敢吭声。皇帝走后,周邦彦把这段见闻填了一首词,叫《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意思是:刺骨的水,洁白的雪,纤细的手啊掰开新橙。房里暖暖的,烧着兽香,两人对坐吹笙。悄声地问:今晚哪里去住?城头已敲三更。马走打滑,寒霜浓重,不如不走,路上简直没人行。
后来,宋徽宗赵佶又到李师师处,听李师师唱《少年游》,觉得词中所写仿佛上次来时情景再现。又听说是周邦彦所写,于是大怒,回宫以后弄个莫须有的罪名下旨罢了周邦彦的官并逐出京师。
隔了不久,宋徽宗又到李师师家,见李师师憔悴不堪,愁眉泪眼,原来她是送别周邦彦出京。她和周邦彦缠绵悱恻的情和抑郁无告的怨使宋徽宗很感动。不久,他下了一道诏书,召回了周邦彦,并提拔周当了个“大晟乐正”的官。
这两本书记录的故事,引出了两大疑问。
一是到底赵、李、周之间有没有这件风流韵事?
据考查,周邦彦生于1056年,死于1121年,活了65岁,他在汴京李师师家见到宋徽宗时,应该是1109年,李师师应该40多岁了,而宋徽宗赵佶才27岁,他怎么会看上一个老妇呢?再一查,周邦彦并没有当过税监这类小官:当朝也无“大晟乐正”的官职。这是否认者的观点。
大多数研究宋史的人持肯定观点。他们认为,这段风流韵事流传很广。记载这段故事的作者都是有一定地位之人,所记事实肯定有根有据。另外,当时叫师师的同名女子很多,有熙宁时代的师师、也有宣和时代的师师,此师师不是彼师师。以一家之言推断宣和师师的年龄,是不对的。还有,宋代的官僚、文人到妓院厮混的大有人在,据说周邦彦就行为不检点,很可能“人老心不老”,年近花甲仍有花心。
二是李师师晚景如何?
有的说,李师师后来出家了。《李师师外传》写道,宋徽宗把皇位让给儿子宋钦宗之后,自号“道君教主”。退居太乙宫。李师师没了靠山,自身难保。当时金兵南侵,河北告急,李师师想法到北城慈云观当了女道士。
还有的说,她殉难了。说是金兵攻破汴京之后,金兵统帅达懒听说李师师是名妓,指名要交出她来,张邦昌到处派人搜捕,终于把她送到金营。李师师宁死不受辱,拔金簪自刺咽喉。未死。又把金簪吞入肚里,才死去。
后来,被拘押在五城里的宋徽宗赵佶,听说了李师师的惨死,也不禁悲痛欲绝。
不少人还说李师师南渡了。说她流落在江、浙、湖、湘一带。有人说曾在湖湘一带见到过她。有人说在江浙一带,她曾和士大夫一起听过歌,还有的说她曾在杭州重操旧业,晚年嫁给个商人。宋人写了一首《汴京纪事》: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
此人亲身经历了靖康之难,这首诗是目睹的口气,所说可能是有根有据的。
总之,李师师在国破家亡、兵荒马乱之时,下场不可能如意,种种结局也只是人们的猜测而已,真实情况仍是个谜。
中国四大美女之谜
(1)昭君出塞
作为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虽在《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等正史中有所记载,但是对于她为何出嫁匈奴,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据说,王昭君在公元前33年被选入宫中。汉元帝是按画工的画像选宫女的。王昭君貌美,因未买通画工毛延寿,结果被丑化因而得不到皇上的宠爱。恰好这时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要娶汉人女子为妻,王昭君留宫中实在无聊,于是自请去匈奴,经汉元帝同意,便出塞去和亲了。王昭君到了匈奴后,生儿育女,尽了贤妻良母之责。在呼韩邪单于死后,根据匈奴习俗,她又嫁后单于阏氏为妻。王昭君死后,葬于匈奴。这是历史上的一种记传。
历史上也有人认为,王昭君出塞是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画工毛延寿见其貌美,生怕汉元帝沉迷于女色,于是有意把她画得丑。汉元帝原想以丑送人,当临别见到昭君曾想反悔,无奈已答应了只得忍痛割爱。据正史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汉匈边疆的安宁起了良好的作用。《汉书·匈奴传》载,昭君出塞和亲,在呼韩邪父子当政时期,汉匈关系和睦说明政治联姻是有积极意义的。
可是也有人认为,汉室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用妇人美女安邦息事,实在是有伤国体。
(2)西施有无之谜
一般认为:西施,又称西子,是春秋末期越国人。相传姓施,名夷光,因居宁萝西村,故被称为西施。她虽出身寒微,但容貌非凡,是天下美人。公元前485年,西施被选入越都,经3年学舞习礼后,越国把西施、郑旦献给吴王。
然而,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是否确有其人也是众说纷纭:肯定者有之,否定者有之,怀疑者也不乏其人。
据《管子》载:“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作者管仲系春秋初年人,因此西施要比勾践早100多年,从而否定有越王勾践献西施给吴王之说。清代戴望则据《庄子·齐物论》释文引司马彪云:“毛嫱,古美人,西施,夏姬也”,认为西施是“夏时人,吴之西施明矣”。
但肯定越国有西施其人的人们认为,《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作,上述这条史料是后人补进去的。至于西施的夏姬之说,按郭沫若的解释是,越人为夏禹之后,故越姬亦称夏姬。还有人以出土文物来证实:曾有两面绍兴出土的汉代制作的吴越人物画像铜镜,其上有王女二人(一作越王二女),均着宽袖长裙,峨冠博带。风姿绰约,亭亭玉立,无疑是西施、郑旦的形象;同一镜面上,还有勾践、西施、范蠡、伍子胥、吴王画像,所以西施与勾践为同一时代之说,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总的说来,迄今为止,关于西施的有无之说,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
(3)貂蝉
谈起貂蝉,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那句众人皆知的顺口溜“吕布戏貂蝉”,并编演了种种以之为名的戏剧,对其中人物的刻画也是淋漓尽致。
那么作为与西施、王昭君、杨贵妃齐名天下的“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经查询,有4种比较贴近的说法:
一说她是王允的歌妓。王允在东汉献帝时任司徒,他为了除掉董卓,就想用美人计来达到目的。貂蝉知情后,表示愿意为王允效劳,她按王允的连环计,以其姿色挑起了吕布和董卓的争斗。最后终于借吕布之手杀了董卓。
二说她是董卓的婢女。据《后汉书·吕布传》载:“卓以布拳得免。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寺中阁,而私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貂蝉是董卓的婢女。
三说她是吕布之妻。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载》吕布妻是随军生活的。故而,人们认为所记述的那位吕布之妻就是貂蝉。
四说她是吕布部将泰宜禄之妻。据《三国志·关云长传》注引《蜀记》载,曹操与刘备攻打吕布,关羽想娶泰宜禄之妻,曹操先是答应,待破城后,曹操却暗自据为己有,故而引起关羽的妒恨之心,后来关羽就把她杀了。元人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就是依此附会而成。所以泰宜禄之妻也就成了传说中的貂蝉。
关于貂蝉的传说更是言者多多,具体如何却莫衷一是。
(4)杨贵妃下落不明
提到杨贵妃,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名杨玉环,是唐玄宗妃子,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京剧《贵妃醉酒》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百看不厌。还有如:环肥燕瘦,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之类的词语。然而她的归宿问题,人们也是说法不一。
缢死马嵬说。公元755年,安史叛乱。次年6月12日唐玄宗弃都长安,携贵妃及随从出奔西蜀。次日中午,在到达陕西省马嵬坡时,六军不发,请诛杨。唐玄宗除处死杨国忠外,迫于情势,同意赐死杨贵妃,贵妃乃被缢死。此说影响最大,当前的史书辞书,大多采用此说。其主要根据是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都载有杨贵妃缢死于马嵬。不过,杨贵妃在马嵬之死在唐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李益云:“太真德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是说杨贵妃当死于兵刃:刘禹锡云:“贵人饮金消,倏忽英暮”,说杨系吞金而死,陈鸿《长恨歌传》等则云,杨贵妃“死于尺纳之下”,就是指杨被缢死。
逃亡日本说。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当时在马嵬被缢身亡,乃是一个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心杀她,就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杨玉环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漂泊到了日本的久谷町久津等地,最后在日本终其天年。据称白居易《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就暗示了这件事。
流落民间说。20世纪20年代,俞平伯首先提出了这一看法。其主要根据是:陈鸿《长恨歌传》云:“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白居易《长恨歌》也暗示,如“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等句,俞平伯认为,马嵬事起仓促,虽被赐死,但未必真死,死于马前的“蛾眉”是另一个人。后来杨贵妃流落民间了。其后之说,有人说她削发为尼老死庙宇,也有的人说她进了白云观做了道士(俞平伯持此说)。近些年来,随着文学革命的出现,不少学者赞同流落民间说,并进一步说杨贵妃是最后在东方滨海城市当了娼妓。
马嵬事件虽已过去千年,然而杨贵妃下落之谜,仍难以解开。
总之,王昭君、西施,貂蝉、杨贵妃这四位国色天香的美女在我国的历史舞台上虽不是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却也影响到了王朝的兴替,关于她们的是非功过,只待后人细细评说。
解不开的历史谜局
我们只能通过记录下来的文字资料来想像古人的一举一动,但是有些东西不免成了永远解不开的谜局。毕竟没有亲身经历,不知道古人是如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波澜的。
“白痴”可以当皇帝吗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皇位继承机制是十分荒谬而可笑的,一向采取立嫡传不立庶出、立长子不立幼子、立子不立女的。只要是正宫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不管是无知顽童、羸弱病人、还是先天愚痴,都会被立为太子,会承继皇权。这在今天听来十分可笑,而在中国的历史上,的确出现过一位先天愚痴的皇帝,他就是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由于其兄早年夭折,他便成了晋武帝实际上的长子。司马衷天生愚钝,呆傻而不明事理,但这仍未挡住他9岁时被立为太子。有几件事可以说清司马衷的白痴情景。有一天,司马衷在皇宫的御花园游玩,见池塘中青蛙正呱呱鸣叫,他扯住一位侍从的衣襟问:“青蛙是在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侍从早已熟知如何糊弄这位傻太子,便应道:“青蛙在官家地里时便为官家叫,在百姓的自家地里时,便是为私家叫。”司马衷听后,认为侍从言之有理,还赏了银子给侍从。还有一次,晋武帝正在朝堂之上与大臣商议如何救助饥荒的灾民,司马衷走了进来,听了一会儿,“嗤儿”地笑了:“父皇,怎么会有人饿死呢?发大水淹了庄稼,没有馒头吃,就吃肉好了,这些人怎么会饿死呢?真是一帮傻百姓。”司马衷的这番话令朝堂上一片哑然,司马炎也只能挥挥手,叫人把他这个傻太子带走。
太子司马衷的情景,不仅让晋武帝司马炎有些不悦,也令一班忠心大臣担心国家的未来。有一回尚书令卫瓘侍奉皇上喝酒,酒过三巡后,卫瓘假借醉酒,倒在皇帝脚边,说有话要奏。司马炎问他何事,卫瓘张了张嘴,不敢说,皇上几经催问,卫瓘才指了指皇上的座位说:“这个座位真是可惜。”司马炎当然明白他的话中之意,以一句“你醉了!”拦住了话头。
晋武帝司马炎当然知道,如果有朝一日,把江山交给司马衷会是什么结果,但他的杨皇后却为了自己生的儿子司马衷能承继皇位,多次以“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古训回答他,司马炎也不想在后人面前落个离经叛道的名声。于是,他给儿子找了好几位声名显赫、满腹经纶的学士为太子太傅,他只想着名师出高徒,却不想朽木怎可雕镂呢?当司马衷年纪渐长后,司马炎为儿子选了太子妃,可他又怕司马衷不懂闺幄之趣,便让自己的才人去侍奉儿子。不久,才人有孕,为司马炎生下了孙子司马通。但司马衷整日除了玩泥巴,仍是不堪教诲,几年下来,学识没有一点长进,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认识。有一回司马衷在跟父皇吃饭时,三岁的司马通走了进来,司马衷问:“这是哪里来的小孩子?”司马炎只能苦笑道:“记住!这是你儿子!”
虽然如今官方接受李自成是壮烈殉职的说法,但是李自成究竟是战死沙场还是入寺为僧,这个问题仍然是史学界学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
名妓李师师的晚境如何
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
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
露来玉指纤纤软,行处金莲步步娇,
白玉生香花解语,千金良夜实难消。
这首诗,是小说《水浒传》中描写东京名妓李师师的。水泊梁山大头领宋江,正是通过她,向当朝道君皇帝表露了愿受“招安”的心意,最后全体归顺了朝廷。这个李师师是不是真有其人呢?
据《李师师外传》和《贵耳记》都记载着她和北宋皇帝赵佶的风流韵事。
《李师师外传》是这样记载的:李师师,北宋汴京人,一个洗染工之女。按当时社会的民俗,父母喜爱的儿女,从小都要送到佛寺去挂个出家的名儿,叫做“舍身”。师师小时就长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被爹娘视为掌上明珠,也就舍了身。当时的佛门弟子都习惯称“师”,所以,她就叫“李师师”。
师师4岁的时候,不幸父母双亡,她成了可怜的孤儿,跟随李姥姥过活。这李姥姥年轻时当过妓女,琴棋书画都很精通。她把李师师当成“摇钱树”,决心悉心调教她,以便日后让李师师也当烟花女子,给她大把挣钱。李师师长大以后,色艺双绝,入了教坊,成了东京第一名妓。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都以和她交往为一大幸事。当朝皇帝宋徽宗生性风流,热衷玩乐,把朝政扔在一边,由奸臣把持。自己甚至打扮成平民模样到花街柳巷私会妓女。
宋徽宗第一次见李师师时,他假扮大商人,出手阔绰,送给李师师大把的金银、绸缎,显示富有,但李师师却对他不屑一顾,态度极傲慢,问话也不答,使他干坐一宿,非常扫兴。事后李姥姥问她为何如此冷漠?她说,她瞧不起这些靠钱买笑,浑身散发铜臭之人。
后来,听说来者竟是当今皇帝,李姥姥吓个半死,以为大祸临头了。李师师却很沉着,说,逛妓院的事毕竟不光彩,皇帝忌讳此事,决不能声张。并推测,宋徽宗第一次讨个没趣不会甘心,很可能第二次还来。果然不出李师师所料。春节之时,宋徽宗又登门来了。从此,李师师和宋徽宗打得火热,一块儿写字呀,画画呀,下棋呀,弹琴呀,卿卿我我,情爱甚笃。宋徽宗还特别欣赏李师师的幽姿逸韵,为她画了一幅画,题字道“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
《贵耳集》则记载,有一次宋徽宗到李师师家,碰巧开封府的监税官周邦彦也在那里。周邦彦听说皇帝来了,吓得躲在床下不敢吭声。皇帝走后,周邦彦把这段见闻填了一首词,叫《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意思是:刺骨的水,洁白的雪,纤细的手啊掰开新橙。房里暖暖的,烧着兽香,两人对坐吹笙。悄声地问:今晚哪里去住?城头已敲三更。马走打滑,寒霜浓重,不如不走,路上简直没人行。
后来,宋徽宗赵佶又到李师师处,听李师师唱《少年游》,觉得词中所写仿佛上次来时情景再现。又听说是周邦彦所写,于是大怒,回宫以后弄个莫须有的罪名下旨罢了周邦彦的官并逐出京师。
隔了不久,宋徽宗又到李师师家,见李师师憔悴不堪,愁眉泪眼,原来她是送别周邦彦出京。她和周邦彦缠绵悱恻的情和抑郁无告的怨使宋徽宗很感动。不久,他下了一道诏书,召回了周邦彦,并提拔周当了个“大晟乐正”的官。
这两本书记录的故事,引出了两大疑问。
一是到底赵、李、周之间有没有这件风流韵事?
据考查,周邦彦生于1056年,死于1121年,活了65岁,他在汴京李师师家见到宋徽宗时,应该是1109年,李师师应该40多岁了,而宋徽宗赵佶才27岁,他怎么会看上一个老妇呢?再一查,周邦彦并没有当过税监这类小官:当朝也无“大晟乐正”的官职。这是否认者的观点。
大多数研究宋史的人持肯定观点。他们认为,这段风流韵事流传很广。记载这段故事的作者都是有一定地位之人,所记事实肯定有根有据。另外,当时叫师师的同名女子很多,有熙宁时代的师师、也有宣和时代的师师,此师师不是彼师师。以一家之言推断宣和师师的年龄,是不对的。还有,宋代的官僚、文人到妓院厮混的大有人在,据说周邦彦就行为不检点,很可能“人老心不老”,年近花甲仍有花心。
二是李师师晚景如何?
有的说,李师师后来出家了。《李师师外传》写道,宋徽宗把皇位让给儿子宋钦宗之后,自号“道君教主”。退居太乙宫。李师师没了靠山,自身难保。当时金兵南侵,河北告急,李师师想法到北城慈云观当了女道士。
还有的说,她殉难了。说是金兵攻破汴京之后,金兵统帅达懒听说李师师是名妓,指名要交出她来,张邦昌到处派人搜捕,终于把她送到金营。李师师宁死不受辱,拔金簪自刺咽喉。未死。又把金簪吞入肚里,才死去。
后来,被拘押在五城里的宋徽宗赵佶,听说了李师师的惨死,也不禁悲痛欲绝。
不少人还说李师师南渡了。说她流落在江、浙、湖、湘一带。有人说曾在湖湘一带见到过她。有人说在江浙一带,她曾和士大夫一起听过歌,还有的说她曾在杭州重操旧业,晚年嫁给个商人。宋人写了一首《汴京纪事》: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
此人亲身经历了靖康之难,这首诗是目睹的口气,所说可能是有根有据的。
总之,李师师在国破家亡、兵荒马乱之时,下场不可能如意,种种结局也只是人们的猜测而已,真实情况仍是个谜。
中国四大美女之谜
(1)昭君出塞
作为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虽在《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等正史中有所记载,但是对于她为何出嫁匈奴,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据说,王昭君在公元前33年被选入宫中。汉元帝是按画工的画像选宫女的。王昭君貌美,因未买通画工毛延寿,结果被丑化因而得不到皇上的宠爱。恰好这时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要娶汉人女子为妻,王昭君留宫中实在无聊,于是自请去匈奴,经汉元帝同意,便出塞去和亲了。王昭君到了匈奴后,生儿育女,尽了贤妻良母之责。在呼韩邪单于死后,根据匈奴习俗,她又嫁后单于阏氏为妻。王昭君死后,葬于匈奴。这是历史上的一种记传。
历史上也有人认为,王昭君出塞是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画工毛延寿见其貌美,生怕汉元帝沉迷于女色,于是有意把她画得丑。汉元帝原想以丑送人,当临别见到昭君曾想反悔,无奈已答应了只得忍痛割爱。据正史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汉匈边疆的安宁起了良好的作用。《汉书·匈奴传》载,昭君出塞和亲,在呼韩邪父子当政时期,汉匈关系和睦说明政治联姻是有积极意义的。
可是也有人认为,汉室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用妇人美女安邦息事,实在是有伤国体。
(2)西施有无之谜
一般认为:西施,又称西子,是春秋末期越国人。相传姓施,名夷光,因居宁萝西村,故被称为西施。她虽出身寒微,但容貌非凡,是天下美人。公元前485年,西施被选入越都,经3年学舞习礼后,越国把西施、郑旦献给吴王。
然而,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是否确有其人也是众说纷纭:肯定者有之,否定者有之,怀疑者也不乏其人。
据《管子》载:“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作者管仲系春秋初年人,因此西施要比勾践早100多年,从而否定有越王勾践献西施给吴王之说。清代戴望则据《庄子·齐物论》释文引司马彪云:“毛嫱,古美人,西施,夏姬也”,认为西施是“夏时人,吴之西施明矣”。
但肯定越国有西施其人的人们认为,《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作,上述这条史料是后人补进去的。至于西施的夏姬之说,按郭沫若的解释是,越人为夏禹之后,故越姬亦称夏姬。还有人以出土文物来证实:曾有两面绍兴出土的汉代制作的吴越人物画像铜镜,其上有王女二人(一作越王二女),均着宽袖长裙,峨冠博带。风姿绰约,亭亭玉立,无疑是西施、郑旦的形象;同一镜面上,还有勾践、西施、范蠡、伍子胥、吴王画像,所以西施与勾践为同一时代之说,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总的说来,迄今为止,关于西施的有无之说,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
(3)貂蝉
谈起貂蝉,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那句众人皆知的顺口溜“吕布戏貂蝉”,并编演了种种以之为名的戏剧,对其中人物的刻画也是淋漓尽致。
那么作为与西施、王昭君、杨贵妃齐名天下的“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经查询,有4种比较贴近的说法:
一说她是王允的歌妓。王允在东汉献帝时任司徒,他为了除掉董卓,就想用美人计来达到目的。貂蝉知情后,表示愿意为王允效劳,她按王允的连环计,以其姿色挑起了吕布和董卓的争斗。最后终于借吕布之手杀了董卓。
二说她是董卓的婢女。据《后汉书·吕布传》载:“卓以布拳得免。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寺中阁,而私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貂蝉是董卓的婢女。
三说她是吕布之妻。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载》吕布妻是随军生活的。故而,人们认为所记述的那位吕布之妻就是貂蝉。
四说她是吕布部将泰宜禄之妻。据《三国志·关云长传》注引《蜀记》载,曹操与刘备攻打吕布,关羽想娶泰宜禄之妻,曹操先是答应,待破城后,曹操却暗自据为己有,故而引起关羽的妒恨之心,后来关羽就把她杀了。元人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就是依此附会而成。所以泰宜禄之妻也就成了传说中的貂蝉。
关于貂蝉的传说更是言者多多,具体如何却莫衷一是。
(4)杨贵妃下落不明
提到杨贵妃,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名杨玉环,是唐玄宗妃子,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京剧《贵妃醉酒》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百看不厌。还有如:环肥燕瘦,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之类的词语。然而她的归宿问题,人们也是说法不一。
缢死马嵬说。公元755年,安史叛乱。次年6月12日唐玄宗弃都长安,携贵妃及随从出奔西蜀。次日中午,在到达陕西省马嵬坡时,六军不发,请诛杨。唐玄宗除处死杨国忠外,迫于情势,同意赐死杨贵妃,贵妃乃被缢死。此说影响最大,当前的史书辞书,大多采用此说。其主要根据是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都载有杨贵妃缢死于马嵬。不过,杨贵妃在马嵬之死在唐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李益云:“太真德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是说杨贵妃当死于兵刃:刘禹锡云:“贵人饮金消,倏忽英暮”,说杨系吞金而死,陈鸿《长恨歌传》等则云,杨贵妃“死于尺纳之下”,就是指杨被缢死。
逃亡日本说。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当时在马嵬被缢身亡,乃是一个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心杀她,就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杨玉环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漂泊到了日本的久谷町久津等地,最后在日本终其天年。据称白居易《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就暗示了这件事。
流落民间说。20世纪20年代,俞平伯首先提出了这一看法。其主要根据是:陈鸿《长恨歌传》云:“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白居易《长恨歌》也暗示,如“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等句,俞平伯认为,马嵬事起仓促,虽被赐死,但未必真死,死于马前的“蛾眉”是另一个人。后来杨贵妃流落民间了。其后之说,有人说她削发为尼老死庙宇,也有的人说她进了白云观做了道士(俞平伯持此说)。近些年来,随着文学革命的出现,不少学者赞同流落民间说,并进一步说杨贵妃是最后在东方滨海城市当了娼妓。
马嵬事件虽已过去千年,然而杨贵妃下落之谜,仍难以解开。
总之,王昭君、西施,貂蝉、杨贵妃这四位国色天香的美女在我国的历史舞台上虽不是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却也影响到了王朝的兴替,关于她们的是非功过,只待后人细细评说。
解不开的历史谜局
我们只能通过记录下来的文字资料来想像古人的一举一动,但是有些东西不免成了永远解不开的谜局。毕竟没有亲身经历,不知道古人是如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波澜的。
“白痴”可以当皇帝吗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皇位继承机制是十分荒谬而可笑的,一向采取立嫡传不立庶出、立长子不立幼子、立子不立女的。只要是正宫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不管是无知顽童、羸弱病人、还是先天愚痴,都会被立为太子,会承继皇权。这在今天听来十分可笑,而在中国的历史上,的确出现过一位先天愚痴的皇帝,他就是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由于其兄早年夭折,他便成了晋武帝实际上的长子。司马衷天生愚钝,呆傻而不明事理,但这仍未挡住他9岁时被立为太子。有几件事可以说清司马衷的白痴情景。有一天,司马衷在皇宫的御花园游玩,见池塘中青蛙正呱呱鸣叫,他扯住一位侍从的衣襟问:“青蛙是在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侍从早已熟知如何糊弄这位傻太子,便应道:“青蛙在官家地里时便为官家叫,在百姓的自家地里时,便是为私家叫。”司马衷听后,认为侍从言之有理,还赏了银子给侍从。还有一次,晋武帝正在朝堂之上与大臣商议如何救助饥荒的灾民,司马衷走了进来,听了一会儿,“嗤儿”地笑了:“父皇,怎么会有人饿死呢?发大水淹了庄稼,没有馒头吃,就吃肉好了,这些人怎么会饿死呢?真是一帮傻百姓。”司马衷的这番话令朝堂上一片哑然,司马炎也只能挥挥手,叫人把他这个傻太子带走。
太子司马衷的情景,不仅让晋武帝司马炎有些不悦,也令一班忠心大臣担心国家的未来。有一回尚书令卫瓘侍奉皇上喝酒,酒过三巡后,卫瓘假借醉酒,倒在皇帝脚边,说有话要奏。司马炎问他何事,卫瓘张了张嘴,不敢说,皇上几经催问,卫瓘才指了指皇上的座位说:“这个座位真是可惜。”司马炎当然明白他的话中之意,以一句“你醉了!”拦住了话头。
晋武帝司马炎当然知道,如果有朝一日,把江山交给司马衷会是什么结果,但他的杨皇后却为了自己生的儿子司马衷能承继皇位,多次以“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古训回答他,司马炎也不想在后人面前落个离经叛道的名声。于是,他给儿子找了好几位声名显赫、满腹经纶的学士为太子太傅,他只想着名师出高徒,却不想朽木怎可雕镂呢?当司马衷年纪渐长后,司马炎为儿子选了太子妃,可他又怕司马衷不懂闺幄之趣,便让自己的才人去侍奉儿子。不久,才人有孕,为司马炎生下了孙子司马通。但司马衷整日除了玩泥巴,仍是不堪教诲,几年下来,学识没有一点长进,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认识。有一回司马衷在跟父皇吃饭时,三岁的司马通走了进来,司马衷问:“这是哪里来的小孩子?”司马炎只能苦笑道:“记住!这是你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