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中文网 > 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 > 第28章 虎韬——思战备工事之虑 (4)

第28章 虎韬——思战备工事之虑 (4)

作者:姜尚 鬼谷子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武王问太公:“我军跟敌人在国境上对峙,敌人可以进来攻打我军,我军也可以过去攻打敌人,两军都阵势牢固,谁也不敢率先进攻。我打算先去袭击敌人,但是担心敌人会来袭击我,该如何是好呢?”

    太公说:“遇到这种情况,就把我军分为前军、中军、后军三个部分。命令前军深挖沟堑,高筑壁垒,但不出战。布列旌旗,敲击鼙鼓,作好充分的守卫准备;命令后军多积粮食,别让敌人侦知我军的意图。然后,派遣中军精锐部队偷袭敌军要害部分,击其不意,攻其不备。敌人不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停止行动,不敢前来进攻了。”

    武王说:“如果敌军已经侦察到我军的情况,掌握了我军所用过的计谋和我军所采取的行动,知道了我军的意图,派他们的精锐部队埋伏在深草中,在我军必经的狭窄的道路上阻击,攻击我军防守松懈的地方,这又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命令前军,每天都前去挑战,以使敌人的斗志疲惫懈怠;命令我军的老弱士卒,拖动树枝,扬起尘土,击鼓呐喊,往来不停,或在敌人左边出现,或在敌人右边出现,距离敌人不超过百步。敌军不断受到骚扰迷惑,其将领必定疲于应付,其士卒必定震骇恐慌。这样,敌人就不敢前来进攻我军了。而我军则照样不停地袭扰敌军,或袭击其内部,或攻击其外部,然后,全军迅速地投入战斗,敌人一定会被打败。”

    战斗中,如果敌我力量相当,就会出现对阵的情况。不论交战的哪一方都不敢率先出兵。这个时候,就需要把军队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前军深挖沟堑,高筑壁垒,布列旌旗,敲击鼙鼓,作好守卫准备;后军多积粮食,不要让敌人侦知意图;中军精锐部队偷袭敌军中央,击其不意,攻其不备。

    如果在对阵的时候,军队已经被敌人摸清了情况,就需要使用虚实的谋略。先让前军每天向敌人挑战,让敌人的感觉疲劳;然后让老弱的士兵拖动树枝扬起地上的尘土,击鼓呐喊,来回奔跑,以壮声势;最后打仗的时候在敌人的左右来回袭击,让敌人摸不清虚实,敌人就会大败。

    本篇的中心意思是打持久战或者游击战,在两军对垒中,要想打败对方,就要创造条件,捕捉战机,出其不意,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捕捉胜利的先机。毛泽东创造的“打圈子”就是一种很好的战术。

    井冈山,中国名山之一,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有人形容它“四面重峦嶂,五溪曲水潆。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它地处湘赣两省交界,高山密林,地势险要。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剩余部队来到了罗霄山脉中段的这个地方。中国革命最初的“星星之火”便是在这里诞生的。

    因为红军的队伍刚开始只有几百人,没法跟敌人硬拼,所以毛泽东提出了“打圈子”这一策略。所谓的“打圈子”就是以根据地作为中心,强敌一来就先领他转圈,等他转晕了,暴露出弱点,再抓住他的弱点狠打。消灭敌人是目的,转圈只是手段。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每战必有俘获。以此逐步扩大红军”。

    毛泽东说,红军不仅要会转圈,更要会打仗。于是,他指挥部队以宁冈为中心,四处游击,平均九天一战,把敌人引得团团转。就是靠着这样的战术,红军队伍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1928年1月,国民党军第27师对井冈山发动了第一次“进剿”,毛泽东在遂川会场又将“打圈子”的战术进一步深化,提出了“敌来我去,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原则。

    在随后的对敌作战中,毛泽东将这十二个字化作具体的战斗行动,指挥部队避实击虚,接连粉碎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会剿”和“进剿”,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后来,毛泽东、朱德总结了红军游击战的经验,将游击战的作战原则进一步概括为著名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就这样,井冈山游击战不仅锤炼出了红军独特的战略战术,也让毛泽东更深刻了解了游击战争的奥秘:这就是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把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在红色根据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上,壮大军队,红军取得胜利就指日可待了。

    动静第七:伏击跟迂回,打击敌人的好方法

    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军必败。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之军相当。两阵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阵不固,后阵欲走,前阵数顾①。鼓噪②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人必败。”

    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吾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遇。远我旌旗,疏我行阵。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无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先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

    武王曰:“善哉。”

    ①数顾:屡次回头看,这里指军心动摇。

    ②鼓噪:擂鼓呐喊,指军队交锋时虚张声势。

    武王问太公:“率兵深入敌国境内,敌我双方实力相当,双方对峙,人数力量等都相等,谁也不敢先发兵。我想让敌人的将帅感到恐惧,士兵士气低落,军阵不牢固,阵后的兵士想要逃跑,阵前的士兵军心动摇。然后擂鼓呐喊,乘机进攻,让敌军败逃,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先派遣一支部队绕到道路两旁,在距离敌军十里的地方埋伏起来,另派遣战车和骑兵远出百里,迂回到敌军的后方,部队多悬挂旌旗,增设金鼓。在双方战斗发起后,我军擂鼓呐喊,各军听到后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这样,敌军将帅必定惊恐,士兵必定惊骇,以致各部队无论人数多少互不救援,军中官兵无论身份贵贱互不照顾,敌军必然失败。”

    武王问:“假如敌军所处的地势使我军不能在其两旁设伏,战车和骑兵也无法迂回到敌人的后方,同时敌人又知道了我军的企图,提前作好了充分的防范准备。我军士兵悲观沮丧,将帅心怀恐惧,与敌交战必定无法取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说:“大王您问的问题很微妙。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在交战前五天,就派出斥候去远方侦察,窥探敌军的动静,观察敌人前来进攻的征兆,提前布置好埋伏,等待敌军的进犯。一定要在对敌最不利的地形同敌军交战。此时,我军务必把旌旗疏散,并把行列的距离拉开。我军必须快速奔至敌人阵前,并以与敌人相当的兵力向敌进击。在与敌人短暂交锋后即行撤退,并且不停地击锣发出退兵的命令,后退三里后再回头反击。这时伏兵四起进攻,或攻击敌人的两翼,或攻击敌军的前后,全军奋力作战,敌人必败而逃走。”

    武王说:“您说得好啊!”

    两军实力相当,对阵的时候,就需要用伏击和迂回的方法打击敌人。在“两阵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的情况下,应该埋好伏兵,虚张声势;在自己军队地势不利的情况下对峙,就需要提前作好安排,查探敌人的动静,设好埋伏,在交锋时,佯装失败,诱敌进入我方的伏击圈,这样就可以击败敌人。

    伏击是古代常用的战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地形,其次是善于运用佯动、示形、诱敌等手段,才能达到伏击运动之敌的目的。和尚原之战是南宋初年宋抗金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次战役中,南宋军队就是充分利用了和尚原的地形,最终取得了胜利。

    川、陕是南宋的战略要地,金兵多次想占领这些地方,因此,宋金进行了多次交战。富平之战宋军失利,撤退到兴州(今陕西略阳)、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关(今陕西大散关)及阶州(今甘肃武都)、成州(今甘肃成县)等地,阻挡金兵入侵南宋。这几个地方,数和尚原地势险要,是川陕之地的首要门户,“和尚原最为要冲,自原以南,则入川路散;失此原,是无蜀也”。宋将吴玠(jiè)奉命带领几千人守护和尚原。

    公元1131年五月,金军将领没立率部出凤翔(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宝鸡、岐山、凤翔、麟游、扶风等地),将领乌鲁、折合从阶州、成州出大散关,北上屯兵,前后进攻吴玠军。两路金兵打算在和尚原会师,然后一举拿下南宋。

    吴玠并不慌乱,他让诸将利用有利地形,分几批向先到达的乌鲁等人率领的大军出击。因为和尚原一带道路狭小,怪石林立,而且山谷多,金兵善骑射的本事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前面有吴玠的军队,又因为地势问题不能轻易后退,金兵只能下马应战。宋军在和尚原与金兵展开了空前的搏斗,大败金兵。同时,吴玠部将杨政击退了金军从箭筈关方向发动的进攻。

    金兵一战和尚原失败,并不甘心,很快又发动了第二次战争。

    金兵统帅金兀术这次决定亲自出马,他召集了十万兵力,架设浮桥,渡过渭水,在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同吴玠所率宋军对峙。吴玠对此不敢轻视,积极备战,并且让人时刻注意金兀术的一举一动。

    1135年十月,宋金大战爆发。金兵在金兀术的带领下,猛烈进攻宋军。吴玠命令诸将向对面的金兵大举射箭,弓矢连发不绝。金军在狭小的地方难以抵抗,只好丢盔弃甲退却。吴玠看到此景,立刻派遣军队从两旁截击金兵,阻断了金兵的粮食通道。金兀术觉得情况不妙,夺路而逃。吴玠乘胜追击,半路设计伏击,金兵大乱。这一战,金兀术负伤,狼狈逃走。宋军俘虏金兵头目三百人、甲士八百人,缴获兵器数万件,可以说收获颇丰。

    宋军两次在和尚原战斗中取得胜利,都是利用了和尚原险要的地形。当然,第二次战斗的胜利也与吴玠的精密部署分不开。

    金鼓第八:防敌、击敌、追敌,防其伏击的方法

    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令我垒上,谁何不绝;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为一屯,诫而约之,各慎其处。敌人若来,视我军之警戒,至而必还。力尽气怠,发我锐士,随而击之。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当;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①,旬日不止。沟垒悉坏,隘塞不守,斥堠懈怠,士卒不戒。敌人夜来,三军无备,上下惑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令我垒上,谁何②不绝;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③,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为一屯④,诫而约之,各慎其处。敌人若来,视我军之警戒,至而必还。力尽气怠,发我锐士,随而击之。”

    武王曰:“敌人知我随之,而伏其锐士,佯北不止。过伏而还,或击我前,或击我后,或薄我垒。吾三军大恐,扰乱失次,离其处所。为之奈何?”

    太公曰:“分为三队,随而追之,勿越其伏。三队俱至,或击其前后,或陷其两旁。明号审令,疾击而前,敌人必败。”

    ①霖雨:连绵的大雨。

    ②谁何:指以口令相问答。在警戒区内,每人都用暗号口令以相识别。

    ③以号相命:通过号令互相联络,传达命令。

    ④屯:聚。此处指一个驻军单位。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国境内,敌我双方兵力相当;但是正逢天气严寒或酷暑,日夜不停地下大雨,一连十天都不停止。沟堑营垒全部被毁坏,山险要隘也不能守卫,派出的斥堠麻痹懈怠,士兵疏于戒备。此时,敌人乘夜前来袭击,全军全无准备,官兵上下疑惑混乱,对此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所有军队都是因有高度的戒备才能巩固,都是因懈怠导致失败。命令我军营垒之上,口令相问答之声不绝;哨兵人人手持旌旗,与营垒内外联络,以号令相互传达命令,不要使金鼓之声断绝,士卒均面向敌方保持警戒,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我军每三千人编为一屯,严加告诫和约束他们,使各处审慎守备。如果敌军前来进犯,看到我军森严的戒备,即使逼近我军阵前,也必会撤回。这时,敌军必定力尽气怠,我军应派遣精锐部队紧随其后攻击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