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漻水(2)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迳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阚骃亦言出沛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按川殊派别,无沿注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非谓夏水。施水又东迳合肥县城南,城居四水中,又东有逍遥津,水上旧有梁。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桥不撤者两版。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自后著鞭助势,遂得渡梁。凌统被铠落水,后到追及,流涕津渚。
施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施水又东迳湖口戍,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也。
滁水《唐六典》淮南道大川曰滁肥之水,巢湖在焉。《寰宇记》庐州慎县下云:滁水源出县西,暴秃古塘。郦元注《水经》云:滁水出浚遒县也。又和州含山县下引《水经注》云:滁水东经大<;山见>;山,西北流迳大<;山见>;亭,即此山也。《方舆纪要》云:滁河源出庐州府合肥县东北七十里,废梁县界,东流过滁州全椒县南六十里,又东至滁州东南三汊河,又东至江宁府六合县,为瓦梁河,东南流至瓜埠口而入大江。《三国志》吴赤乌三年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今滁州古曰涂中,其地实南北扼要之区,犹脱落无闻,则滨江来会之水,大要失亡矣。
沮水
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景山,东南过临沮县界。
沮水出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竦层云。《山海经》云: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故《淮南子》曰:沮出荆山。高诱云:荆山在左冯翊怀德县,盖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谬证耳。杜预云:水出新城郡之西南发阿山,盖山异名也。
沮水东南流,迳沮阳县东南。
县有潼水,东迳其县南,下入沮水。
沮水又东南迳汶阳郡北,即高安县界。郡治锡城,县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邑。义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重山也。
沮水南迳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清溪为名。寻源浮溪,奇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崖,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猨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给赏。是以林徒栖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青溪又东流入于沮水。沮水又屈迳其县南。晋咸和中,为沮阳郡治也。
沮水又东南,迳当阳县城北。城因冈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东一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长圾即张翼德横矛处也。
沮水又东南迳驴城西,磨城东,昔关云长诈降处,自此遂叛。《传》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即谚所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者也。沮水又南迳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
沮水又南,与漳水合焉。
又东南过枝江县,东南入于江。
沮水又东南迳长城东,又东南流注于江,谓之沮口也。
漳水
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东过章乡南。
荆山在景山东一百馀里,新城沶乡县界。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漳水东南流,又屈西南,迳编县南,县旧城之东北百四十里也。西南高阳城,移治许茂故城,城南临漳水。又南历临沮县之漳乡南。昔关羽保麦城,诈降而遁,潘璋斩之于此。
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是也。漳水又南,洈水注之。《山海经》曰:洈水出东北宜诸之山,南流注于漳水。
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入于沮。
《地理志》曰:《禹贡》南条荆山,在临沮县之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杨水,注于沔。非也。今漳水于当阳县之东南一百馀里而右会沮水也。
夏水
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
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
东过华容县南。
县故容城矣。《春秋·鲁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是也。北临中夏水,自县东北,迳成都郡故城南。晋永嘉中,西蜀阻乱,割华容诸城为成都王颖国。夏水又迳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广身陪陵,而此墓侧有《广碑》,故世谓广冢,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辞。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县之西南。郭仲产言在县东十里,检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以亲迳其地,故违众说,从而正之。
夏水又东,迳监利县南。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县,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自州陵东界,迳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矣。韦昭曰:云梦在华容县。按《春秋》鲁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备田具,以田江南之梦。郭景纯言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杜预云:枝江县、交陆县有云梦。盖跨川互隰,兼苞势广矣。
夏水又东,夏杨水注之。水上承杨水于竟陵县之柘口,东南流与中夏水合,谓之夏杨水。又东北迳江夏惠怀县北,而东北注。
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
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原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月者>;口焉。
郑玄注《尚书》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余亦以为非也。自<;月者>;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故《春秋左传》称吴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预曰:汉水曲入江,即夏口矣。
羌水
羌水出羌中参狼谷。
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迳宕昌城东,西北云天池五百馀里。
羌水又东南,迳宕昌婆川城东而东南注。昔姜维之寇陇右也,闻钟会入汉中,引还,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屯桥头,从孔函谷将出北道。绪邀之此路,维更从北道渡桥头,入剑阁,绪追之不及。羌水又东南,阳部水注之。水发东北阳部溪,西南迳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东南迳武阶城西南,又东南迳葭芦城西,羊汤水入焉。水出西北阴平北界汤溪,东南迳北部城北,又东南迳五部城南,东南右合妾水傍西南出,即水源所发也。羌水又迳葭芦城南,又迳馀城南,又东南左会五部水。水有二源,出南北五部溪,西南流合为一水,屈而东南注羌水。羌水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
东南至广魏白水县,与汉水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又南至垫江县,东南入于江。
涪水
涪水出广魏涪县西北。
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流与建始水合,水发平洛郡西溪,西南流,屈而东南流,入于涪。
涪水又东南迳江油戍北。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入蜀,迳江油、广汉者也。涪水又东南迳涪县西,王莽之统睦矣。臧宫进破涪城,斩公孙恢于涪,自此水上。县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银矿,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银。潺水历潺亭而下注涪水。涪水又东南迳绵竹县北。臧宫溯涪至平阳,公孙述将王元降,遂拔绵竹。涪水又东南,迳南安郡南,又南与金堂水会,水出广汉新都县,东南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迳广汉五城县,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于江。
南至小广魏,与梓潼水合。
小广魏即广汉县也,王莽更名曰广信也。
梓潼水
梓潼水出其县北界,西南入于涪。
故广汉郡公孙述改为梓潼郡。刘备嘉霍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广汉以北,别为梓潼郡,以峻为守。县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见大蛇入山穴,五丁引之,山崩,压五丁及五女,因氏山为五妇山,又曰五妇候,驰水所出。一曰五妇水,亦曰潼水也。其水导源南迳梓潼县。王莽改曰子同矣。自县南迳涪城东,又南入于涪水,谓之五妇水口也。
又西南至小广魏南,入于垫江。
亦言涪水至此入汉水,亦谓之为内水也。北迳垫江。昔岑彭与臧宫自江州,从涪水上。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宫左步右骑,夹船而进,势动山谷,大破岑军,斩首溺水者万馀人,水为浊流。沈水出广汉县,下入涪水也。
涔水
涔水出汉中南郑县东南旱山,北至安阳县,南入于沔。
涔水即鬵水也。东北流,迳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韩信始立,或言张良创筑,未知定所制矣。义熙九年,索邈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谓之南城。
城周七里,衿涧带谷,绝壁百寻。北谷口造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馀,磐道登陟,方得城治。城北水旧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即大城固县治也。鬵水右岸有悦归馆,涔水历其北,北至安阳左入沔,为三水口也。
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迳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阚骃亦言出沛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按川殊派别,无沿注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非谓夏水。施水又东迳合肥县城南,城居四水中,又东有逍遥津,水上旧有梁。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桥不撤者两版。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自后著鞭助势,遂得渡梁。凌统被铠落水,后到追及,流涕津渚。
施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施水又东迳湖口戍,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也。
滁水《唐六典》淮南道大川曰滁肥之水,巢湖在焉。《寰宇记》庐州慎县下云:滁水源出县西,暴秃古塘。郦元注《水经》云:滁水出浚遒县也。又和州含山县下引《水经注》云:滁水东经大<;山见>;山,西北流迳大<;山见>;亭,即此山也。《方舆纪要》云:滁河源出庐州府合肥县东北七十里,废梁县界,东流过滁州全椒县南六十里,又东至滁州东南三汊河,又东至江宁府六合县,为瓦梁河,东南流至瓜埠口而入大江。《三国志》吴赤乌三年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今滁州古曰涂中,其地实南北扼要之区,犹脱落无闻,则滨江来会之水,大要失亡矣。
沮水
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景山,东南过临沮县界。
沮水出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竦层云。《山海经》云: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故《淮南子》曰:沮出荆山。高诱云:荆山在左冯翊怀德县,盖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谬证耳。杜预云:水出新城郡之西南发阿山,盖山异名也。
沮水东南流,迳沮阳县东南。
县有潼水,东迳其县南,下入沮水。
沮水又东南迳汶阳郡北,即高安县界。郡治锡城,县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邑。义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重山也。
沮水南迳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清溪为名。寻源浮溪,奇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崖,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猨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给赏。是以林徒栖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青溪又东流入于沮水。沮水又屈迳其县南。晋咸和中,为沮阳郡治也。
沮水又东南,迳当阳县城北。城因冈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东一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长圾即张翼德横矛处也。
沮水又东南迳驴城西,磨城东,昔关云长诈降处,自此遂叛。《传》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即谚所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者也。沮水又南迳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
沮水又南,与漳水合焉。
又东南过枝江县,东南入于江。
沮水又东南迳长城东,又东南流注于江,谓之沮口也。
漳水
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东过章乡南。
荆山在景山东一百馀里,新城沶乡县界。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漳水东南流,又屈西南,迳编县南,县旧城之东北百四十里也。西南高阳城,移治许茂故城,城南临漳水。又南历临沮县之漳乡南。昔关羽保麦城,诈降而遁,潘璋斩之于此。
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是也。漳水又南,洈水注之。《山海经》曰:洈水出东北宜诸之山,南流注于漳水。
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入于沮。
《地理志》曰:《禹贡》南条荆山,在临沮县之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杨水,注于沔。非也。今漳水于当阳县之东南一百馀里而右会沮水也。
夏水
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
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
东过华容县南。
县故容城矣。《春秋·鲁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是也。北临中夏水,自县东北,迳成都郡故城南。晋永嘉中,西蜀阻乱,割华容诸城为成都王颖国。夏水又迳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广身陪陵,而此墓侧有《广碑》,故世谓广冢,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辞。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县之西南。郭仲产言在县东十里,检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以亲迳其地,故违众说,从而正之。
夏水又东,迳监利县南。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县,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自州陵东界,迳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矣。韦昭曰:云梦在华容县。按《春秋》鲁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备田具,以田江南之梦。郭景纯言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杜预云:枝江县、交陆县有云梦。盖跨川互隰,兼苞势广矣。
夏水又东,夏杨水注之。水上承杨水于竟陵县之柘口,东南流与中夏水合,谓之夏杨水。又东北迳江夏惠怀县北,而东北注。
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
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原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月者>;口焉。
郑玄注《尚书》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余亦以为非也。自<;月者>;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故《春秋左传》称吴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预曰:汉水曲入江,即夏口矣。
羌水
羌水出羌中参狼谷。
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迳宕昌城东,西北云天池五百馀里。
羌水又东南,迳宕昌婆川城东而东南注。昔姜维之寇陇右也,闻钟会入汉中,引还,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屯桥头,从孔函谷将出北道。绪邀之此路,维更从北道渡桥头,入剑阁,绪追之不及。羌水又东南,阳部水注之。水发东北阳部溪,西南迳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东南迳武阶城西南,又东南迳葭芦城西,羊汤水入焉。水出西北阴平北界汤溪,东南迳北部城北,又东南迳五部城南,东南右合妾水傍西南出,即水源所发也。羌水又迳葭芦城南,又迳馀城南,又东南左会五部水。水有二源,出南北五部溪,西南流合为一水,屈而东南注羌水。羌水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
东南至广魏白水县,与汉水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又南至垫江县,东南入于江。
涪水
涪水出广魏涪县西北。
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流与建始水合,水发平洛郡西溪,西南流,屈而东南流,入于涪。
涪水又东南迳江油戍北。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入蜀,迳江油、广汉者也。涪水又东南迳涪县西,王莽之统睦矣。臧宫进破涪城,斩公孙恢于涪,自此水上。县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银矿,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银。潺水历潺亭而下注涪水。涪水又东南迳绵竹县北。臧宫溯涪至平阳,公孙述将王元降,遂拔绵竹。涪水又东南,迳南安郡南,又南与金堂水会,水出广汉新都县,东南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迳广汉五城县,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于江。
南至小广魏,与梓潼水合。
小广魏即广汉县也,王莽更名曰广信也。
梓潼水
梓潼水出其县北界,西南入于涪。
故广汉郡公孙述改为梓潼郡。刘备嘉霍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广汉以北,别为梓潼郡,以峻为守。县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见大蛇入山穴,五丁引之,山崩,压五丁及五女,因氏山为五妇山,又曰五妇候,驰水所出。一曰五妇水,亦曰潼水也。其水导源南迳梓潼县。王莽改曰子同矣。自县南迳涪城东,又南入于涪水,谓之五妇水口也。
又西南至小广魏南,入于垫江。
亦言涪水至此入汉水,亦谓之为内水也。北迳垫江。昔岑彭与臧宫自江州,从涪水上。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宫左步右骑,夹船而进,势动山谷,大破岑军,斩首溺水者万馀人,水为浊流。沈水出广汉县,下入涪水也。
涔水
涔水出汉中南郑县东南旱山,北至安阳县,南入于沔。
涔水即鬵水也。东北流,迳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韩信始立,或言张良创筑,未知定所制矣。义熙九年,索邈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谓之南城。
城周七里,衿涧带谷,绝壁百寻。北谷口造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馀,磐道登陟,方得城治。城北水旧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即大城固县治也。鬵水右岸有悦归馆,涔水历其北,北至安阳左入沔,为三水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