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沔水下(2)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东入于淯。
均水
均水出析县北山,南流过其县之东。
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卢氏县熊耳山,山南即修阳、葛阳二县界也。双峰齐秀,望若熊耳,因以为名。齐桓公召陵之会,西望熊耳,即此山也。太史公司马迁皆尝登之。县即析县之北乡,故言出析县北山也。均水又东南流迳其县下,南越南乡县,又南流与丹水合。
又南当涉都县北,南入于沔。
均水南迳顺阳县西,汉哀帝更为博山县,明帝复曰顺阳。应劭曰:县在顺水之阳。今于是县,则无闻于顺水矣。章帝建初四年,封卫尉马廖为侯国。晋太康中,立马顺阳郡县,西有石山,南临汮水,汮水又南流注于沔水,谓之汮口者也。故《地理志》谓之淯水,言熊耳之山,淯水出焉。又东南至顺阳,入于沔。
粉水
粉水出房陵县,东流过郢邑南。
粉水导源东流,迳上粉县,取此水以渍粉,则皓耀鲜洁,有异众流,故县水皆取名焉。
又东过谷邑南,东入于沔。
粉水至筑阳县西而下汪于沔水,谓之粉水口。粉水旁有文将军冢,墓隧前有石虎,石柱,甚修丽。闾丘羡为南阳,葬妇,墓侧,将平其域,夕忽梦文谏止,羡不从。后羡为杨佺期所害,论者以为文将军之崇也。
白水
白水出朝阳县西,东流过其县南。
王莽更名朝阳为厉信县。应劭曰:县在朝水之阳。今朝水迳其北而不出其南也。盖邑郭沦移,川渠状改,故名旧传,遗称在今也。
又东至新野县西,东入于淯。
比水
比水出比阳东北太胡山,东南流过其县南,泄水从南来注之。
太胡山在比阳北,如东,三十馀里,广圆五六十里,张衡赋南都,所谓天封太胡者民。应劭曰:比水出比阳县,东入蔡。《经》云:泄水从南来注之。然比阳无泄水,盖误引寿春之沘泄耳。余以延昌四年,蒙除东荆州刺史,州治比阳县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磐石山,故亦曰磐石川,西北流注于比,非泄水也。
《吕氏春秋》曰:齐令章子与韩、魏攻荆,荆使唐蔑应之,夹比而军,欲视水之深浅,荆人射之而莫知也。有匈者曰:兵盛则水浅矣。章子夜袭之,斩蔑于是水之上也。比水又西,澳水注之。水北出茈丘山,东流,屈而南转,又南入于比水。
按《山海经》云:澳水又北入视,不注比水。余按吕忱《字林》及《难字》,《尔雅》并言氵药水在比阳,脉其川流所会,诊其水土津注,宜是氵药水,音药也。比水又西南,历长冈月城北,旧比水右会马仁陂水,水出潕阴北山,泉流竞凑,水积成湖,盖地百顷,谓之马仁陂。陂水历其县下西南,堨之以溉田畴。
公私引裂,水流遂断,故渎尚存。比水又南迳会口,与堵水枝津合。比水又南与澧水会。澧水源出于桐柏山,与淮同源,而别流西注,故亦谓水为派水。澧水西北流,迳平氏县故城东北,王莽更名其县曰平善。城内有《南阳都乡正卫弹劝碑》。
澧水又西北合溲水出湖阳北山。西流北屈,迳平氏城西,而北入澧水。澧水又西注比水。比水自下,亦通谓之为派水。昔汉光武破甄阜、梁丘赐于比水西,斩之于斯水也。比水又南,赵、澧二渠出焉。比水又西南流,谢水注之。水出谢城北,其源微小,至城渐大。城周回侧水,申伯之都邑,《诗》所谓申伯番番,既入于谢者也。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为谢阳侯,即其国也。然则是水即谢水也。高岸下深,浚流徐平,时人目之为渟瀯水,城戍又以渟瀯为目,非也。其城之西,旧棘阳县治,故亦谓之棘阳城也。谢水又东南迳新都县,左注比水。比水又西南流,迳新都县故城西,王莽更之曰新林。《郡国志》以为新野之东乡。故新都者也。
又西至新野县,南入于淯。
比水于冈南,西南流,戍在冈上。比水又西南,与南长坂门二水合。其水东北出湖阳东隆山。山之西侧有《汉日南太守胡著碑》。子珍,骑都尉,尚湖阳长公主,即光武之伯姊也。庙堂皆以青石为阶陛。庙北有石堂。珍之玄孙桂阳太守玚,以延熹四年遭母忧,于墓次立石祠,勒铭于梁,石字倾颓,而梁字无毁。盛弘之以为樊重之母畏雷室,盖传疑之谬也。隆山南有一小山,山坂有两石虎相对夹隧道,虽处蛮荒,全无破毁,作制甚工,信为妙矣。世人因谓之为石虎山。其水西南流,迳湖阳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故蓼国也。《竹书纪年》曰: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者矣。东城中有二碑,似是《樊重碑》,悉载故吏人名。司马彪曰:仲山甫封于樊,因氏国焉。爰自宅阳,徙居湖阳,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世祖之少,数归外氏,及之长安受业,赍送甚至。世祖即位,追爵敬侯。诏湖阳为重立庙,置吏奉祠。巡祠章陵,常至重墓。其水四周城溉,城之东南,有《若令樊萌、中常侍樊安碑》。城南有数碑无字。又有石庙数间,依于暮侧,栋宇崩毁,惟石壁而已,亦不知谁之胄族矣。其水南入大湖,湖阳之名县,藉兹而纳称也。湖水西南流,又与湖阳诸陂散水合,谓之板桥水,又西南与醴渠合,又有赵渠注之。二水上承派水,南迳新都县故城东,两渎双引,南合板桥水。板桥水又西南与南长水会。水上承唐子襄乡诸陂散流也。唐子陂在唐子山西南,有唐子亭。汉光武自新野屠唐子乡,杀湖阳尉于是地。陂水清深,光武后以为神渊。
西南流于新野县,与板桥水合,西南注于比水,又西南流注于淯水也。
卷三十
淮水
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
《山海经》曰:淮出馀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尚书》:导淮自桐柏。
《地理志》曰:南阳平氏县,王莽之平善也。《风俗通》曰: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也。淮,均也。《春秋说题辞》曰:淮者,均其势也。
《释名》曰:淮,韦也,韦绕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尔雅》曰:淮为浒。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阚骃言复阳县,胡阳之乐乡也。宣帝元康元年置,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曰复阳也。《东观汉记》曰:朱祐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山南有淮源庙,庙前有碑,是南阳郭苞立。又二碑,并是汉延熹中守、令所造,文辞鄙拙,殆不可观。故《经》云东北过桐柏也。淮水又东迳义阳县,县南对固成山。山有水,注流数丈,洪涛灌山,遂成巨井,谓之石泉水,北流注于淮。淮水又径义阳县故城南,义阳郡治也,世谓之白茅城,其城圆而不方。
阚骃言晋太始中,割南阳东鄙之安昌、平林、平氏、义阳四县,置义阳郡于安昌城。又《太康记》、《晋书地道记》,并有义阳郡,以南阳属县为名。汉武帝元狩四年,封北地都尉卫山为侯国也。有九渡水注之,水出鸡翅山,溪涧潆委,沿溯九渡矣。其犹零阳之九渡水,故亦谓之为九渡焉。于溪之东山有一水,发自山椒下数丈,素湍直注,颓波委壑,可数百丈,望之若霏幅练矣,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淮。
又东过江夏平春县北。
淮水又东,油水注之。水出县西南油溪,东北流迳平春县故城南。汉章帝建初四年,封子全为王国。油水又东曲,岸北有一土穴,径尺,泉流下注,沿波三丈,入于油水,乱流南屈,又东北注于淮。淮水又东北迳城阳县故城南,汉高帝十二年,封定侯奚意为侯国,王莽之新利也。魏城阳郡治。淮水又东北与大木水合,水西出大木山,山即晋车骑将军祖逖自陈留将家避难所居也。其水东迳城阳县北,而东入于淮。淮水又东北流,右会湖水,傍川西南出,穷溪得其源也。淮水又东迳安阳县故城南,江国也,嬴姓矣。今其地有江亭。《春秋·文公四年》,楚人灭江,秦伯降服出次,曰:同盟灭,虽不能救,敢不矜乎?汉乃县之。文帝八年,封淮南厉王子刘勃为侯国,王莽之均夏也。淮水又东,得浉口水源,南出大溃山,东北流翼带三川,乱流北注浉水。又北径贤首山西,又北出,东南屈,迳仁顺城南,故义阳郡治,分南阳置也。晋太始初,以封安平献王孚长子望,本治在石城山上,因梁希侵逼,徙治此城。梁司州刺史马仙琕不守,魏置郢州也。
昔常珍奇自悬瓠遣三千骑援义阳行事庞定光,屯于浉水者也。浉水东南流,历金山北,山无树木,峻峭层峙。浉水又东迳义阳故城北,城在山上,因倚陵岭,周回三里,是郡昔所旧治城。城南一十五步,对门有天井,周一百馀步,深一丈。
东迳钟武县故城南,故江夏之属县也,王莽之当利县矣。又东迳石城山北,山甚高峻,《史记》曰:魏攻冥阨。《音义》曰:冥阨或言在鄳县葙山也。案《吕氏春秋》九塞,其一也。浉水迳鄳县故城南。建武中,世祖封邓邯为鄳侯。案苏林曰:音盲。浉水又东迳七井冈南,又东北注于淮。淮水又东至谷口。
谷水南出鲜金山,北流,瑟水注之。水出西南具山,东北迳光淹城东,而北迳青山东,罗山西,东北流注于谷水。谷水东北入于淮。
又东过新息县南。
淮水东迳故息城南。《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败之者也。淮水又东迳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阳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为棋。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辉。淮水又东,迳新息县故城南。应劭曰:息后徙东,故加新也。王莽之新德也。光武十九年,封马援为侯国。外城北门内有新息长贾彪庙。庙前有碑。面南又有《魏汝南太守程晓碑》。魏太和中,蛮田益宗效诚,立东豫州,以益宗为刺史。淮水又东合慎水。水出慎阳县西,而东迳慎阳县故城南,县取名焉。汉高帝十一年,封栾说为侯国。颍阴刘陶为县长,政化大行,道不拾遗,以病去官。童谣歌曰:悒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见思如此。应劭曰:慎水所出,东北入淮。慎水又东流,积为燋陂。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与鸿郤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结鸿陂。汉成帝时,翟方进奏毁之。建武中,汝南太守邓晨欲修复之,知许伟君晓知水脉,召与议之。伟君言:成帝用方进言毁之,寻而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故败我濯龙渊?是后民失其利,时有童谣曰:败我陂,翟子威,反乎覆,陂当复。明府兴复废业,童谣之言,将有徵矣。遂署都水掾,起塘四百馀里,百姓得其利。陂水散流,下合慎水,而东南迳息城北,又东南入淮,谓之慎口。淮水又东,与申陂水合。水上承申陂于新息县北,东南流分为二水。一水迳深丘西,又屈迳其南,南派为莲湖水,南流注于淮。淮水又左迤流结两湖,谓之东、西莲湖矣。淮水又东,右合壑水。水出白沙山,东北迳柴亭西,俗谓之柴水。又东北流,与潭溪水合。水发潭谷东北流,右会柴水。柴水又东迳黄城西,故弋阳县也,城内有二城,西即黄城也。柴水又东北入于淮,谓之柴口也。淮水又东北,申陂枝水注之。水首受陂水于深丘北,东迳钓台南。台在水曲之中,台北有琴台。又东迳阳亭南,东南合淮。淮水又东迳淮阴亭北,又东迳白城南,楚白公胜之邑也,东北去白亭一十里。淮水又东迳长陵戍南,又东,青陂水注之,分青陂东渎,东南迳白亭西,又南于长陵戍东,东南入于淮。淮水又东北合黄水,水出黄武山,东北流,木陵关水注之,水导源木陵山,西北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迳晋西阳城南,又东迳光城南,南光城郡治。又东北迳高城南,故弦国也。又东北迳弋阳郡东,有虞丘郭,南有伍相庙。黄水又东北入于淮,谓之黄口。淮水又东北迳褒信县故城南,而东流注也。
又东过期思县北。
县故蒋国周公之后也。《春秋·文公十年》,楚王田于孟诸,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楚灭之以为县。汉高帝十二年,以封贲赫为侯国。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孙叔敖庙,庙前有碑。淮水又东北,淠水注之,水出戈阳县南垂山。西北流历阴山关,迳二城间,旧有贼难,军所顿防。西北出山,又东北流,迳新城戍东。又东北得诏虞水口,西北去弋阳虞丘郭二十五里,水出面山,东北流,迳诏虞亭东,而北入淠水。又东北注淮,俗曰白鹭水。
又东过原鹿县南,汝水从西北来注之。
县即春秋之鹿上也。《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侍中、执金吾阴乡侯阴识为侯国者也。
又东过庐江安风县东北,决水从北来注之。
庐江,故淮南也。汉文帝十六年,别以为国。应劭曰:故庐子国也。决水自舒蓼北注,不于北来也。安风东北注淮者,穷水矣,又非决水,皆误耳。淮水又东,谷水入焉。水上承富水,东南流,世谓之谷水也。东迳原鹿县故城北,城侧水南。谷水又东迳富陂县故城北,俗谓之成闾亭,非也。《地理志》:汝南郡有富陂县。建武二年,世祖改封平乡侯王霸为富陂侯。《十三州志》曰:汉和帝永元九年,分汝阴置,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县也。谷水又东,于汝阴城东南注淮。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水首受富陂,东南流为高塘陂,又东,积而为陂水,东注焦陵陂。陂水北出为鮦陂,陂水潭涨,引渎北注汝阴,四周隍堑,下注颍水。
焦湖东注,谓之润水,迳汝阴县东,迳荆亭北而东入淮。淮水又东北,穷水入焉。
水出六安国安风县穷谷。《春秋左传》楚救灊,司马沈尹戍与吴师遇于穷者也。
东入于淯。
均水
均水出析县北山,南流过其县之东。
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卢氏县熊耳山,山南即修阳、葛阳二县界也。双峰齐秀,望若熊耳,因以为名。齐桓公召陵之会,西望熊耳,即此山也。太史公司马迁皆尝登之。县即析县之北乡,故言出析县北山也。均水又东南流迳其县下,南越南乡县,又南流与丹水合。
又南当涉都县北,南入于沔。
均水南迳顺阳县西,汉哀帝更为博山县,明帝复曰顺阳。应劭曰:县在顺水之阳。今于是县,则无闻于顺水矣。章帝建初四年,封卫尉马廖为侯国。晋太康中,立马顺阳郡县,西有石山,南临汮水,汮水又南流注于沔水,谓之汮口者也。故《地理志》谓之淯水,言熊耳之山,淯水出焉。又东南至顺阳,入于沔。
粉水
粉水出房陵县,东流过郢邑南。
粉水导源东流,迳上粉县,取此水以渍粉,则皓耀鲜洁,有异众流,故县水皆取名焉。
又东过谷邑南,东入于沔。
粉水至筑阳县西而下汪于沔水,谓之粉水口。粉水旁有文将军冢,墓隧前有石虎,石柱,甚修丽。闾丘羡为南阳,葬妇,墓侧,将平其域,夕忽梦文谏止,羡不从。后羡为杨佺期所害,论者以为文将军之崇也。
白水
白水出朝阳县西,东流过其县南。
王莽更名朝阳为厉信县。应劭曰:县在朝水之阳。今朝水迳其北而不出其南也。盖邑郭沦移,川渠状改,故名旧传,遗称在今也。
又东至新野县西,东入于淯。
比水
比水出比阳东北太胡山,东南流过其县南,泄水从南来注之。
太胡山在比阳北,如东,三十馀里,广圆五六十里,张衡赋南都,所谓天封太胡者民。应劭曰:比水出比阳县,东入蔡。《经》云:泄水从南来注之。然比阳无泄水,盖误引寿春之沘泄耳。余以延昌四年,蒙除东荆州刺史,州治比阳县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磐石山,故亦曰磐石川,西北流注于比,非泄水也。
《吕氏春秋》曰:齐令章子与韩、魏攻荆,荆使唐蔑应之,夹比而军,欲视水之深浅,荆人射之而莫知也。有匈者曰:兵盛则水浅矣。章子夜袭之,斩蔑于是水之上也。比水又西,澳水注之。水北出茈丘山,东流,屈而南转,又南入于比水。
按《山海经》云:澳水又北入视,不注比水。余按吕忱《字林》及《难字》,《尔雅》并言氵药水在比阳,脉其川流所会,诊其水土津注,宜是氵药水,音药也。比水又西南,历长冈月城北,旧比水右会马仁陂水,水出潕阴北山,泉流竞凑,水积成湖,盖地百顷,谓之马仁陂。陂水历其县下西南,堨之以溉田畴。
公私引裂,水流遂断,故渎尚存。比水又南迳会口,与堵水枝津合。比水又南与澧水会。澧水源出于桐柏山,与淮同源,而别流西注,故亦谓水为派水。澧水西北流,迳平氏县故城东北,王莽更名其县曰平善。城内有《南阳都乡正卫弹劝碑》。
澧水又西北合溲水出湖阳北山。西流北屈,迳平氏城西,而北入澧水。澧水又西注比水。比水自下,亦通谓之为派水。昔汉光武破甄阜、梁丘赐于比水西,斩之于斯水也。比水又南,赵、澧二渠出焉。比水又西南流,谢水注之。水出谢城北,其源微小,至城渐大。城周回侧水,申伯之都邑,《诗》所谓申伯番番,既入于谢者也。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为谢阳侯,即其国也。然则是水即谢水也。高岸下深,浚流徐平,时人目之为渟瀯水,城戍又以渟瀯为目,非也。其城之西,旧棘阳县治,故亦谓之棘阳城也。谢水又东南迳新都县,左注比水。比水又西南流,迳新都县故城西,王莽更之曰新林。《郡国志》以为新野之东乡。故新都者也。
又西至新野县,南入于淯。
比水于冈南,西南流,戍在冈上。比水又西南,与南长坂门二水合。其水东北出湖阳东隆山。山之西侧有《汉日南太守胡著碑》。子珍,骑都尉,尚湖阳长公主,即光武之伯姊也。庙堂皆以青石为阶陛。庙北有石堂。珍之玄孙桂阳太守玚,以延熹四年遭母忧,于墓次立石祠,勒铭于梁,石字倾颓,而梁字无毁。盛弘之以为樊重之母畏雷室,盖传疑之谬也。隆山南有一小山,山坂有两石虎相对夹隧道,虽处蛮荒,全无破毁,作制甚工,信为妙矣。世人因谓之为石虎山。其水西南流,迳湖阳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故蓼国也。《竹书纪年》曰: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者矣。东城中有二碑,似是《樊重碑》,悉载故吏人名。司马彪曰:仲山甫封于樊,因氏国焉。爰自宅阳,徙居湖阳,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世祖之少,数归外氏,及之长安受业,赍送甚至。世祖即位,追爵敬侯。诏湖阳为重立庙,置吏奉祠。巡祠章陵,常至重墓。其水四周城溉,城之东南,有《若令樊萌、中常侍樊安碑》。城南有数碑无字。又有石庙数间,依于暮侧,栋宇崩毁,惟石壁而已,亦不知谁之胄族矣。其水南入大湖,湖阳之名县,藉兹而纳称也。湖水西南流,又与湖阳诸陂散水合,谓之板桥水,又西南与醴渠合,又有赵渠注之。二水上承派水,南迳新都县故城东,两渎双引,南合板桥水。板桥水又西南与南长水会。水上承唐子襄乡诸陂散流也。唐子陂在唐子山西南,有唐子亭。汉光武自新野屠唐子乡,杀湖阳尉于是地。陂水清深,光武后以为神渊。
西南流于新野县,与板桥水合,西南注于比水,又西南流注于淯水也。
卷三十
淮水
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
《山海经》曰:淮出馀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尚书》:导淮自桐柏。
《地理志》曰:南阳平氏县,王莽之平善也。《风俗通》曰: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也。淮,均也。《春秋说题辞》曰:淮者,均其势也。
《释名》曰:淮,韦也,韦绕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尔雅》曰:淮为浒。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阚骃言复阳县,胡阳之乐乡也。宣帝元康元年置,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曰复阳也。《东观汉记》曰:朱祐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山南有淮源庙,庙前有碑,是南阳郭苞立。又二碑,并是汉延熹中守、令所造,文辞鄙拙,殆不可观。故《经》云东北过桐柏也。淮水又东迳义阳县,县南对固成山。山有水,注流数丈,洪涛灌山,遂成巨井,谓之石泉水,北流注于淮。淮水又径义阳县故城南,义阳郡治也,世谓之白茅城,其城圆而不方。
阚骃言晋太始中,割南阳东鄙之安昌、平林、平氏、义阳四县,置义阳郡于安昌城。又《太康记》、《晋书地道记》,并有义阳郡,以南阳属县为名。汉武帝元狩四年,封北地都尉卫山为侯国也。有九渡水注之,水出鸡翅山,溪涧潆委,沿溯九渡矣。其犹零阳之九渡水,故亦谓之为九渡焉。于溪之东山有一水,发自山椒下数丈,素湍直注,颓波委壑,可数百丈,望之若霏幅练矣,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淮。
又东过江夏平春县北。
淮水又东,油水注之。水出县西南油溪,东北流迳平春县故城南。汉章帝建初四年,封子全为王国。油水又东曲,岸北有一土穴,径尺,泉流下注,沿波三丈,入于油水,乱流南屈,又东北注于淮。淮水又东北迳城阳县故城南,汉高帝十二年,封定侯奚意为侯国,王莽之新利也。魏城阳郡治。淮水又东北与大木水合,水西出大木山,山即晋车骑将军祖逖自陈留将家避难所居也。其水东迳城阳县北,而东入于淮。淮水又东北流,右会湖水,傍川西南出,穷溪得其源也。淮水又东迳安阳县故城南,江国也,嬴姓矣。今其地有江亭。《春秋·文公四年》,楚人灭江,秦伯降服出次,曰:同盟灭,虽不能救,敢不矜乎?汉乃县之。文帝八年,封淮南厉王子刘勃为侯国,王莽之均夏也。淮水又东,得浉口水源,南出大溃山,东北流翼带三川,乱流北注浉水。又北径贤首山西,又北出,东南屈,迳仁顺城南,故义阳郡治,分南阳置也。晋太始初,以封安平献王孚长子望,本治在石城山上,因梁希侵逼,徙治此城。梁司州刺史马仙琕不守,魏置郢州也。
昔常珍奇自悬瓠遣三千骑援义阳行事庞定光,屯于浉水者也。浉水东南流,历金山北,山无树木,峻峭层峙。浉水又东迳义阳故城北,城在山上,因倚陵岭,周回三里,是郡昔所旧治城。城南一十五步,对门有天井,周一百馀步,深一丈。
东迳钟武县故城南,故江夏之属县也,王莽之当利县矣。又东迳石城山北,山甚高峻,《史记》曰:魏攻冥阨。《音义》曰:冥阨或言在鄳县葙山也。案《吕氏春秋》九塞,其一也。浉水迳鄳县故城南。建武中,世祖封邓邯为鄳侯。案苏林曰:音盲。浉水又东迳七井冈南,又东北注于淮。淮水又东至谷口。
谷水南出鲜金山,北流,瑟水注之。水出西南具山,东北迳光淹城东,而北迳青山东,罗山西,东北流注于谷水。谷水东北入于淮。
又东过新息县南。
淮水东迳故息城南。《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败之者也。淮水又东迳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阳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为棋。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辉。淮水又东,迳新息县故城南。应劭曰:息后徙东,故加新也。王莽之新德也。光武十九年,封马援为侯国。外城北门内有新息长贾彪庙。庙前有碑。面南又有《魏汝南太守程晓碑》。魏太和中,蛮田益宗效诚,立东豫州,以益宗为刺史。淮水又东合慎水。水出慎阳县西,而东迳慎阳县故城南,县取名焉。汉高帝十一年,封栾说为侯国。颍阴刘陶为县长,政化大行,道不拾遗,以病去官。童谣歌曰:悒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见思如此。应劭曰:慎水所出,东北入淮。慎水又东流,积为燋陂。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与鸿郤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结鸿陂。汉成帝时,翟方进奏毁之。建武中,汝南太守邓晨欲修复之,知许伟君晓知水脉,召与议之。伟君言:成帝用方进言毁之,寻而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故败我濯龙渊?是后民失其利,时有童谣曰:败我陂,翟子威,反乎覆,陂当复。明府兴复废业,童谣之言,将有徵矣。遂署都水掾,起塘四百馀里,百姓得其利。陂水散流,下合慎水,而东南迳息城北,又东南入淮,谓之慎口。淮水又东,与申陂水合。水上承申陂于新息县北,东南流分为二水。一水迳深丘西,又屈迳其南,南派为莲湖水,南流注于淮。淮水又左迤流结两湖,谓之东、西莲湖矣。淮水又东,右合壑水。水出白沙山,东北迳柴亭西,俗谓之柴水。又东北流,与潭溪水合。水发潭谷东北流,右会柴水。柴水又东迳黄城西,故弋阳县也,城内有二城,西即黄城也。柴水又东北入于淮,谓之柴口也。淮水又东北,申陂枝水注之。水首受陂水于深丘北,东迳钓台南。台在水曲之中,台北有琴台。又东迳阳亭南,东南合淮。淮水又东迳淮阴亭北,又东迳白城南,楚白公胜之邑也,东北去白亭一十里。淮水又东迳长陵戍南,又东,青陂水注之,分青陂东渎,东南迳白亭西,又南于长陵戍东,东南入于淮。淮水又东北合黄水,水出黄武山,东北流,木陵关水注之,水导源木陵山,西北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迳晋西阳城南,又东迳光城南,南光城郡治。又东北迳高城南,故弦国也。又东北迳弋阳郡东,有虞丘郭,南有伍相庙。黄水又东北入于淮,谓之黄口。淮水又东北迳褒信县故城南,而东流注也。
又东过期思县北。
县故蒋国周公之后也。《春秋·文公十年》,楚王田于孟诸,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楚灭之以为县。汉高帝十二年,以封贲赫为侯国。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孙叔敖庙,庙前有碑。淮水又东北,淠水注之,水出戈阳县南垂山。西北流历阴山关,迳二城间,旧有贼难,军所顿防。西北出山,又东北流,迳新城戍东。又东北得诏虞水口,西北去弋阳虞丘郭二十五里,水出面山,东北流,迳诏虞亭东,而北入淠水。又东北注淮,俗曰白鹭水。
又东过原鹿县南,汝水从西北来注之。
县即春秋之鹿上也。《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侍中、执金吾阴乡侯阴识为侯国者也。
又东过庐江安风县东北,决水从北来注之。
庐江,故淮南也。汉文帝十六年,别以为国。应劭曰:故庐子国也。决水自舒蓼北注,不于北来也。安风东北注淮者,穷水矣,又非决水,皆误耳。淮水又东,谷水入焉。水上承富水,东南流,世谓之谷水也。东迳原鹿县故城北,城侧水南。谷水又东迳富陂县故城北,俗谓之成闾亭,非也。《地理志》:汝南郡有富陂县。建武二年,世祖改封平乡侯王霸为富陂侯。《十三州志》曰:汉和帝永元九年,分汝阴置,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县也。谷水又东,于汝阴城东南注淮。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水首受富陂,东南流为高塘陂,又东,积而为陂水,东注焦陵陂。陂水北出为鮦陂,陂水潭涨,引渎北注汝阴,四周隍堑,下注颍水。
焦湖东注,谓之润水,迳汝阴县东,迳荆亭北而东入淮。淮水又东北,穷水入焉。
水出六安国安风县穷谷。《春秋左传》楚救灊,司马沈尹戍与吴师遇于穷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