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汾水(3)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余按:《礼》天子诸侯台门,隅阿相降而已,未必一如书传也。故晋邑矣,春秋时,魏绛自魏徙此。昔文侯悬师经之琴于其门以为言戒也。武侯二年,又城安邑,盖增广之。秦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东郡。王莽更名洮队,县曰河东也。有项宁都学道升仙,忽复还此,河东号曰斥仙。汉世又有闵仲叔,隐遁市邑,罕有知者,后以识胆而去。涑水又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海外西经》曰: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景纯《注》曰:言群巫上下灵山,采药往来也。盖神巫所游,故山得其名矣。谷口岭上有巫咸祠,其水又迳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盐池。《地理志》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盐监。长五十一里,广六里,周百一十四里,从盐省,古声。吕忱曰:宿沙煮海谓之盐,河东盐池谓之监,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水暴雨澍,甘潦奔泆。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径,防其淫滥,故谓之盐水,亦为堨水也。故《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也。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池谷渊深,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曰白径,南通上阳,北暨盐泽。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春秋·成公六年》,晋谋去故绛,大夫曰:郇瑕地沃饶近盬。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盬,盐也。土人乡俗,引水裂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鹾也,而味苦,号曰盐田。盐盬之名,始资是矣。本司盐都尉治,领兵一千馀人守之。周穆王、汉章帝并幸安邑而观盐池。故杜预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
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
涑水又西,迳猗氏县故城北。《春秋·文公七年》,晋败秦于令狐,至于刳首,先蔑奔秦,士会从之。阚骃曰:令狐即猗氏也。刳首在西三十里。县南对泽,即猗顿之故居也。《孔丛》曰: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也。涑水又西迳郇城,《诗》云:郇伯劳之,盖其故国也。杜元凯《春秋释地》云,今解县西北有郇城。服虔曰:郇国在解县东,郇瑕氏之墟也。
余按《竹书纪年》云:晋惠公十有五年,秦穆公率师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御秦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絷来与师言,退舍,次于郇,盟于军。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桑泉、臼衰,并在解东南。
不言解,明不至解可知。《春秋》之文,与《竹书》不殊,今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乡俗名之为郇城。考服虔之说,又与俗符,贤于杜氏单文孤证矣。涑水又西南,迳解县故城南。《春秋》,晋惠公因秦返国,许以河外五城,内及解梁,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迳瑕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
《春秋·僖公三十年》,秦、晋围郑,郑伯使烛之武谓秦穆公曰: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者也。京相璠曰:今河东解县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涑水,又西南,迳张阳城东,《竹书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者也。《汉书》之所谓东张矣。高祖二年,曹参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孙遬军东张。大破之。苏林曰:属河东,即斯城也。
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世谓之晋兴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对坛道山。其西则石壁千寻,东则磻溪万仞,方岭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郭景纯云:世所谓盎浆也。发于上而潜于下矣。厥顶方平,有良药。《神农本草》曰:地有固活、女疏、铜芸、紫菀之族也。是以缁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
路出北巘,势多悬绝,来去者咸援萝腾崟,寻葛降深,于东则连木乃陟,百梯方降,岩侧縻锁之迹,仍今存焉,故亦曰百梯山也。水自山北流五里而伏,云潜通泽渚,所未详也。西陂即张泽也。西北去蒲坂一十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
文水
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平陶县东北,东入于汾。
文水出文谷,东径大陵县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县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地,东南注文水。
又南,迳平陶县之故城东,西迳其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
文水又南,迳县,右会隐泉口,水出谒泉山之上顶。俗云:旸雨愆时,是谒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馀丈,爰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一十许顷。沙门释僧光表建二刹。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之名矣。两泽丰澍,则通入文水。又南,迳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东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河泊,在县直东一十里,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猪城。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猪,盖即水以名城也。
文湖水又东,迳中阳县故城东。按:《晋书地道记》、《太康地记》,西河有中阳城旧县也。
文水又东南流,与胜水合。水出西狐岐之山,东迳六壁城南,魏朝旧置六壁于其下,防离石诸胡,因为大镇。太和中,罢镇,仍置西河郡焉。胜水又东,合阳泉水。水出西山阳溪,东迳六壁城北,又东南流,注于胜水。胜水又东,迳中阳县故城南,又东合文水,文水又东南,入于汾水也。
原公水
原公水出兹氏县西羊头山。东过其县北。
县故秦置也。汉高帝更封沂阳侯婴为侯国,王莽之兹同也,魏黄初二年,分太原,复置西河郡,晋徙封陈王斌于西河,故县有西河恭王司马子盛庙。碑文云:西河旧处山林,汉末扰攘,百姓失所。魏兴,更开疆宇,分割太原四县,以为邦邑。其郡带山侧塞矣。王以咸宁四年改命爵土,其年十二月丧国。臣太农阎崇,离石令宗郡等二百三十四人,刊石立碑,以述勋德,碑北庙基尚存也。
又东入于汾。
水注文湖,不至汾也。
洞涡水
洞过水出沾县北山。
洞过水出乐平县西北。其水西流,与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过水。
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归一川。东流南屈,迳受阳县故城东。按《晋太康地记》,乐平郡有受阳县。卢谌《征艰赋》所谓历受阳而总辔者也。其水西南入洞过水。
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于洞过水。又西与原过水合,近北,便水源也。
水西阜上有原过祠,盖怀道协灵,受书天使,忧结宿情,传芳后日,栋宇虽沦,攒木犹茂,故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于洞过水也。
西过榆次县南,又西到晋阳县南。
榆次县,故涂水乡,晋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晋侯筑虒祁之宫,有石言晋之魏榆。服虔曰:魏,晋邑。榆,州里名也。《汉书》曰榆次,《十三州志》以为涂阳县矣,王莽之太原亭也。县南侧水有凿台,韩、魏杀智伯瑶于其下,刳腹绝肠,折颈摺颐处也。其水又西南流,迳武观城西北。卢谌《征艰赋》曰:迳武馆之故郛,问厥涂之远近。洞过水又西南为淳湖,谓之洞过泽,而涂水注之。水出阳邑县东北大嵰山涂谷。西南迳萝蘑亭南,与蒋谷水合。水出县东南蒋溪。《魏土地记》曰:晋阳城东南一百一十里,至山,有蒋谷大道,度轩车岭,通于武乡。水自蒋溪西北流,西迳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杜预《释地》曰:城在阳邑南。水北即阳邑县故城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者也。王莽之繁穰矣。蒋溪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北,入洞过泽也。
西入于汾,出晋水下口者也。
刘琨之为并州也,刘曜引兵邀击之。合战于洞涡,即是水也。
晋水
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
县,故唐国也。《春秋左传》称,唐叔未生,其母邑姜梦帝谓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及生,名之曰虞。《吕氏春秋》曰:叔虞与成王居,王援桐叶为珪,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请曰:天子封虞乎?
王曰:余戏耳。公曰:天子无戏言。时唐灭,乃封之于唐。县有晋水,后改名为晋。故子夏叙《诗》称此晋也,而谓之唐,俭而用礼,有尧之遗风也。《晋书地道记》及《十三州志》并言,晋水出龙山,一名结绌山,在县西北,非也。《山海经》曰:县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於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东过其县南,又东入于汾水。
沼水分为二派,北渎,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战国,襄子保晋阳,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没者三版,与韩魏望叹於此,故智氏用亡。其渎乘高,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园溉。汉末,赤眉之难,太原郡掾刘茂,负太守孙福,匿于城门西下空穴中。其夜奔盂,即是处也。东南出城流,注于汾水也。其南渎,于石塘之下伏流,迳旧溪东南出,迳晋阳城南。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经》书: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杜预曰:大卤,晋阳县也。为晋之旧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赵鞅以晋阳叛,后乃为赵矣。其水又东南流,入于汾。
湛水
湛水出河内轵县西北山。
湛水出轵县南原湛溪,俗谓之椹水也。是盖声形尽邻,故字读俱变同于三豕之误耳。其水自溪出,南流。
东过其县北,又东过波县之北。
湛水南迳向城东,而南注。
又东过毋辟邑南。
原《经》所注,斯乃湨川之所由,非湛水之闲关也,是《经》之误证耳。
湛水自向城东南,迳湛城东,时人谓之椹城,亦或谓之隰城矣。溪曰隰涧,隰城在东,言此非矣。《后汉?郡国志》曰:河阳县有湛城,是也。
又东南当平县之东北,南入於河。
湛水又东南迳邓,南流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之名矣。
余按:《礼》天子诸侯台门,隅阿相降而已,未必一如书传也。故晋邑矣,春秋时,魏绛自魏徙此。昔文侯悬师经之琴于其门以为言戒也。武侯二年,又城安邑,盖增广之。秦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东郡。王莽更名洮队,县曰河东也。有项宁都学道升仙,忽复还此,河东号曰斥仙。汉世又有闵仲叔,隐遁市邑,罕有知者,后以识胆而去。涑水又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海外西经》曰: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景纯《注》曰:言群巫上下灵山,采药往来也。盖神巫所游,故山得其名矣。谷口岭上有巫咸祠,其水又迳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盐池。《地理志》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盐监。长五十一里,广六里,周百一十四里,从盐省,古声。吕忱曰:宿沙煮海谓之盐,河东盐池谓之监,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水暴雨澍,甘潦奔泆。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径,防其淫滥,故谓之盐水,亦为堨水也。故《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也。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池谷渊深,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曰白径,南通上阳,北暨盐泽。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春秋·成公六年》,晋谋去故绛,大夫曰:郇瑕地沃饶近盬。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盬,盐也。土人乡俗,引水裂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鹾也,而味苦,号曰盐田。盐盬之名,始资是矣。本司盐都尉治,领兵一千馀人守之。周穆王、汉章帝并幸安邑而观盐池。故杜预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
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
涑水又西,迳猗氏县故城北。《春秋·文公七年》,晋败秦于令狐,至于刳首,先蔑奔秦,士会从之。阚骃曰:令狐即猗氏也。刳首在西三十里。县南对泽,即猗顿之故居也。《孔丛》曰: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也。涑水又西迳郇城,《诗》云:郇伯劳之,盖其故国也。杜元凯《春秋释地》云,今解县西北有郇城。服虔曰:郇国在解县东,郇瑕氏之墟也。
余按《竹书纪年》云:晋惠公十有五年,秦穆公率师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御秦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絷来与师言,退舍,次于郇,盟于军。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桑泉、臼衰,并在解东南。
不言解,明不至解可知。《春秋》之文,与《竹书》不殊,今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乡俗名之为郇城。考服虔之说,又与俗符,贤于杜氏单文孤证矣。涑水又西南,迳解县故城南。《春秋》,晋惠公因秦返国,许以河外五城,内及解梁,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迳瑕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
《春秋·僖公三十年》,秦、晋围郑,郑伯使烛之武谓秦穆公曰: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者也。京相璠曰:今河东解县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涑水,又西南,迳张阳城东,《竹书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者也。《汉书》之所谓东张矣。高祖二年,曹参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孙遬军东张。大破之。苏林曰:属河东,即斯城也。
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世谓之晋兴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对坛道山。其西则石壁千寻,东则磻溪万仞,方岭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郭景纯云:世所谓盎浆也。发于上而潜于下矣。厥顶方平,有良药。《神农本草》曰:地有固活、女疏、铜芸、紫菀之族也。是以缁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
路出北巘,势多悬绝,来去者咸援萝腾崟,寻葛降深,于东则连木乃陟,百梯方降,岩侧縻锁之迹,仍今存焉,故亦曰百梯山也。水自山北流五里而伏,云潜通泽渚,所未详也。西陂即张泽也。西北去蒲坂一十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
文水
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平陶县东北,东入于汾。
文水出文谷,东径大陵县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县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地,东南注文水。
又南,迳平陶县之故城东,西迳其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
文水又南,迳县,右会隐泉口,水出谒泉山之上顶。俗云:旸雨愆时,是谒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馀丈,爰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一十许顷。沙门释僧光表建二刹。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之名矣。两泽丰澍,则通入文水。又南,迳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东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河泊,在县直东一十里,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猪城。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猪,盖即水以名城也。
文湖水又东,迳中阳县故城东。按:《晋书地道记》、《太康地记》,西河有中阳城旧县也。
文水又东南流,与胜水合。水出西狐岐之山,东迳六壁城南,魏朝旧置六壁于其下,防离石诸胡,因为大镇。太和中,罢镇,仍置西河郡焉。胜水又东,合阳泉水。水出西山阳溪,东迳六壁城北,又东南流,注于胜水。胜水又东,迳中阳县故城南,又东合文水,文水又东南,入于汾水也。
原公水
原公水出兹氏县西羊头山。东过其县北。
县故秦置也。汉高帝更封沂阳侯婴为侯国,王莽之兹同也,魏黄初二年,分太原,复置西河郡,晋徙封陈王斌于西河,故县有西河恭王司马子盛庙。碑文云:西河旧处山林,汉末扰攘,百姓失所。魏兴,更开疆宇,分割太原四县,以为邦邑。其郡带山侧塞矣。王以咸宁四年改命爵土,其年十二月丧国。臣太农阎崇,离石令宗郡等二百三十四人,刊石立碑,以述勋德,碑北庙基尚存也。
又东入于汾。
水注文湖,不至汾也。
洞涡水
洞过水出沾县北山。
洞过水出乐平县西北。其水西流,与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过水。
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归一川。东流南屈,迳受阳县故城东。按《晋太康地记》,乐平郡有受阳县。卢谌《征艰赋》所谓历受阳而总辔者也。其水西南入洞过水。
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于洞过水。又西与原过水合,近北,便水源也。
水西阜上有原过祠,盖怀道协灵,受书天使,忧结宿情,传芳后日,栋宇虽沦,攒木犹茂,故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于洞过水也。
西过榆次县南,又西到晋阳县南。
榆次县,故涂水乡,晋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晋侯筑虒祁之宫,有石言晋之魏榆。服虔曰:魏,晋邑。榆,州里名也。《汉书》曰榆次,《十三州志》以为涂阳县矣,王莽之太原亭也。县南侧水有凿台,韩、魏杀智伯瑶于其下,刳腹绝肠,折颈摺颐处也。其水又西南流,迳武观城西北。卢谌《征艰赋》曰:迳武馆之故郛,问厥涂之远近。洞过水又西南为淳湖,谓之洞过泽,而涂水注之。水出阳邑县东北大嵰山涂谷。西南迳萝蘑亭南,与蒋谷水合。水出县东南蒋溪。《魏土地记》曰:晋阳城东南一百一十里,至山,有蒋谷大道,度轩车岭,通于武乡。水自蒋溪西北流,西迳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杜预《释地》曰:城在阳邑南。水北即阳邑县故城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者也。王莽之繁穰矣。蒋溪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北,入洞过泽也。
西入于汾,出晋水下口者也。
刘琨之为并州也,刘曜引兵邀击之。合战于洞涡,即是水也。
晋水
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
县,故唐国也。《春秋左传》称,唐叔未生,其母邑姜梦帝谓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及生,名之曰虞。《吕氏春秋》曰:叔虞与成王居,王援桐叶为珪,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请曰:天子封虞乎?
王曰:余戏耳。公曰:天子无戏言。时唐灭,乃封之于唐。县有晋水,后改名为晋。故子夏叙《诗》称此晋也,而谓之唐,俭而用礼,有尧之遗风也。《晋书地道记》及《十三州志》并言,晋水出龙山,一名结绌山,在县西北,非也。《山海经》曰:县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於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东过其县南,又东入于汾水。
沼水分为二派,北渎,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战国,襄子保晋阳,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没者三版,与韩魏望叹於此,故智氏用亡。其渎乘高,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园溉。汉末,赤眉之难,太原郡掾刘茂,负太守孙福,匿于城门西下空穴中。其夜奔盂,即是处也。东南出城流,注于汾水也。其南渎,于石塘之下伏流,迳旧溪东南出,迳晋阳城南。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经》书: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杜预曰:大卤,晋阳县也。为晋之旧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赵鞅以晋阳叛,后乃为赵矣。其水又东南流,入于汾。
湛水
湛水出河内轵县西北山。
湛水出轵县南原湛溪,俗谓之椹水也。是盖声形尽邻,故字读俱变同于三豕之误耳。其水自溪出,南流。
东过其县北,又东过波县之北。
湛水南迳向城东,而南注。
又东过毋辟邑南。
原《经》所注,斯乃湨川之所由,非湛水之闲关也,是《经》之误证耳。
湛水自向城东南,迳湛城东,时人谓之椹城,亦或谓之隰城矣。溪曰隰涧,隰城在东,言此非矣。《后汉?郡国志》曰:河阳县有湛城,是也。
又东南当平县之东北,南入於河。
湛水又东南迳邓,南流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之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