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142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那些留言要船戏的泥萌够了,丫头才15岁啊15岁!!大叔已经三十了!!!!而且丫头爹爹刚去世好不好,这么早就船对得起她爹爹嘛!!!不要用泥萌污浊的思想侵蚀大叔禽兽不如的内心……(对了以后福利章的细节正在构思中大家积极留言建议啊什么的么么哒,本文发表于晋`江文学城,支持正版绝对有各种福利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写不出嘿嘿嘿)
过年休息得怎么样?今天接着春节福利。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和大家分享。小说里毕竟不愿意说教。但下面几个答案写得的确很好。
如何评价文天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吴名士
链接:<a href="https:////27174586/answer/42489441" target="_blank">https:////27174586/answer/42489441</a>
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上战场要喝壮行酒,一时英雄主义上来,生死置之度外了。这个不难,汪精卫还一时冲动刺杀摄政王呢。难的是给你足够的时间细思量细权衡。洪承畴被俘,也默写正气歌。皇太极说让他想想。然后洪写正气歌的字迹就越发凌乱,看到庄妃白花花的大腿就彻底想通了。忽必烈给他想想的时间不是天计而是年计。北京的文天祥祠我去过,就在段祺瑞执政府后面的胡同里,据说是关押文的地方。我在里面就想,大宋国灭了,继续抗争徒劳无功,死了毫无意义,活下来还有很多事可做,还有生活可享受。每年看着草木枯荣,看着绿叶新发,睹物思情,会不会有太多太多值得回味和留恋的?换我会怎么做?仔细想过,我做不到,估计99.999%的人都做不到。文丞相想了很多年。然后他留下一段话,从容赴死。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李虾皮
链接:<a href="https:////27174586/answer/36146630" target="_blank">https:////27174586/answer/36146630</a>
公元1234年金王朝灭亡,1235年蒙古侵宋,破唐州、枣阳,蒙宋战争拉开序幕,1236年文天祥出生。这里插一句。宋代政治体制,从太宗开始到王安石变法时有了很大变更,虽在元祐时期有恢复,崇宁年间又大程度崩坏,南宋后期韩侂胄、史弥远做大,成了宰相专权时代。(两宋政治空间变化,平田茂树)
文天祥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不同的是权相换为丁大全、贾似道之流。这时的南宋,风雨飘摇,外有强敌内有败政,几入膏肓。
文天祥生于书香门第,受朱熹理学影响深刻,在他前期诗歌中,“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忠君报国”等内容屡见不鲜。所以我认为文天祥有积极的入世思想,是个非常注重自身修养及道德实践之人,不管是他后来高中状元,还是起兵勤王,乃至不屈而死,都是在儒学价值观的激励下践行的。他读圣贤书,追求理想人格,可死不可降,将封建社会里的君子规范做到极致,可歌可泣。
但即使这样,我还是认为,他没能脱离当时理学思想环境的束缚。他忠君,不止于忠君,宋恭帝降而天祥不降,宋王朝灭而丞相不灭,所以他忠的是国家社稷,因此必须将他与那些激于一时义气一死报君王的人分隔开来。但是文天祥忠的是天下吗?
我不这么认为,毕竟囿于当时社会环境,他很难越过当代眼光行超俗迈流之事。前面已经说过,这个结论是把文天祥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来分析所得。当然,如果拿到现代来看,三纲五常早腐朽不堪,我们更该注重的确实是他与世长存历久弥新的浩然正气。
文天祥仕途不顺,因得罪宠臣或被同僚排挤,致一贬再贬。他嫉恶如仇,为天立心为民立命,真儒生风范。而改变他命运的,还是德祐抗元。他的法天不息,毕生抱负,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人格精神,都在彼时一一展现。1259年,忽必烈攻鄂州不下,蒙哥合州战死,恰逢蒙古内乱,于是引兵还。1270年,蒙古再攻襄阳,准备灭宋。1273年襄、樊失守,次年度宗病故,太后号召诸师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勤王军因陈宜中阻挠,始终无法进京,文天祥被迫出任平江府。元丞相伯颜攻常州,常州失守被屠城。朝廷一心议和,文天祥却被阻在京畿之外,1276年,伯颜进军临安,宋朝廷献玉玺请降,宋恭帝削去帝号。德祐二年,文天祥带亲信入元营谈判,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希望其退兵。这时宋朝廷已降,而文天祥面无惧色,慷慨陈词,“吾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具鼎镬,非所惧也”。
春秋时期常有以言退敌,以口舌存宗国的故事,文天祥天真至此。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复宋。这期间文天祥坚持不降,被□□半月,后于镇江走脱。逃跑之前,杜浒问他如果死了有没有怨言,文天祥以手指心说,宁死不悔。逃亡之惊险,《指南录》中记载颇为详细。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他抱着必死之心来求生,只要事尚可为,便不轻生,是他的责任心。这次逃亡可与他第二次入元营做个比较,那时他兵败被俘,亲眼目睹崖山之战20万宋军覆灭,陆秀夫赵昺投海,复国无望,只欠一死。只要一死就能全节,就能尽忠取义,而他为何宁愿受尽折辱,不投降也不自杀?非要等到忽必烈动手?
这一点文天祥和忽必烈都明白,因为他求的是个成全。因为他所受的教育不允许。前面说过,文天祥的思想是入世,他注重的是孔孟先贤提倡的道德实践。“杀身慷慨犹易勉,取义从容未轻许”,他要的是死得其所,是道义成全,是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在乎身后名,他的诗文中不止一次提到这点。人世谁不死,公死万千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要不朽的功名,这与名利之徒所要的虚名不一样,文天祥要的是对其反抗精神的承认,是他认可的最高自我实现,他要以身殉道。他要高呼,我尽力了,矢志不渝,未曾辜负孔孟教养。
他这一生都在建立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我也会纲常谋,有身不得顾。妻兮莫望夫,子兮莫望父。天长与地久,此恨极千古。来生业缘在,骨肉当如故。
每次读这首诗,还是禁不住泪盈于眶。我们现代人跟古人想法的出入已经非常大了,三纲五常忠君报国,在我们体会不深,其中有一些甚至成了很可笑的四旧。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我重复提到它),应该由衷尊重他们做出的选择。看待历史人物,应该具有一种同情心,要看当时的环境及原因。所有之前的制度与教养,都可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应当看到里面人物对其所做的努力。中华民族,国祚绵长,历千百劫而不亡,该感谢他们。
由此,文天祥的价值观,他的反抗精神,其对故国的守卫,不管可取之处有多少,都值得我们尊重。面对劝降,文天祥曾在囚途中绝食八日,以明死志。后来因过了吉州,在家乡殉节的志向未能实现,遂重复进食。他不愿不明不白死去,他是司马迁太史慈之类的人,在乎的是功名垂千古,为后世师表。张弘范劝忽必烈不杀他,也是这个原因,文天祥跟他们遇到过的汉人都不一样,他们怕成全了他。
至元十九年,宋亡国三年后,忽必烈知劝降无望,终于决定杀文天祥。就义之时,文天祥作诗两首,后掷笔于地,言“吾事已毕,心无怍矣”,南拜而死。
他死后,于他衣带间发现一篇绝笔书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而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文天祥少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求仁得仁,复有怨乎?
丞相千古
那些留言要船戏的泥萌够了,丫头才15岁啊15岁!!大叔已经三十了!!!!而且丫头爹爹刚去世好不好,这么早就船对得起她爹爹嘛!!!不要用泥萌污浊的思想侵蚀大叔禽兽不如的内心……(对了以后福利章的细节正在构思中大家积极留言建议啊什么的么么哒,本文发表于晋`江文学城,支持正版绝对有各种福利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写不出嘿嘿嘿)
过年休息得怎么样?今天接着春节福利。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和大家分享。小说里毕竟不愿意说教。但下面几个答案写得的确很好。
如何评价文天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吴名士
链接:<a href="https:////27174586/answer/42489441" target="_blank">https:////27174586/answer/42489441</a>
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上战场要喝壮行酒,一时英雄主义上来,生死置之度外了。这个不难,汪精卫还一时冲动刺杀摄政王呢。难的是给你足够的时间细思量细权衡。洪承畴被俘,也默写正气歌。皇太极说让他想想。然后洪写正气歌的字迹就越发凌乱,看到庄妃白花花的大腿就彻底想通了。忽必烈给他想想的时间不是天计而是年计。北京的文天祥祠我去过,就在段祺瑞执政府后面的胡同里,据说是关押文的地方。我在里面就想,大宋国灭了,继续抗争徒劳无功,死了毫无意义,活下来还有很多事可做,还有生活可享受。每年看着草木枯荣,看着绿叶新发,睹物思情,会不会有太多太多值得回味和留恋的?换我会怎么做?仔细想过,我做不到,估计99.999%的人都做不到。文丞相想了很多年。然后他留下一段话,从容赴死。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李虾皮
链接:<a href="https:////27174586/answer/36146630" target="_blank">https:////27174586/answer/36146630</a>
公元1234年金王朝灭亡,1235年蒙古侵宋,破唐州、枣阳,蒙宋战争拉开序幕,1236年文天祥出生。这里插一句。宋代政治体制,从太宗开始到王安石变法时有了很大变更,虽在元祐时期有恢复,崇宁年间又大程度崩坏,南宋后期韩侂胄、史弥远做大,成了宰相专权时代。(两宋政治空间变化,平田茂树)
文天祥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不同的是权相换为丁大全、贾似道之流。这时的南宋,风雨飘摇,外有强敌内有败政,几入膏肓。
文天祥生于书香门第,受朱熹理学影响深刻,在他前期诗歌中,“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忠君报国”等内容屡见不鲜。所以我认为文天祥有积极的入世思想,是个非常注重自身修养及道德实践之人,不管是他后来高中状元,还是起兵勤王,乃至不屈而死,都是在儒学价值观的激励下践行的。他读圣贤书,追求理想人格,可死不可降,将封建社会里的君子规范做到极致,可歌可泣。
但即使这样,我还是认为,他没能脱离当时理学思想环境的束缚。他忠君,不止于忠君,宋恭帝降而天祥不降,宋王朝灭而丞相不灭,所以他忠的是国家社稷,因此必须将他与那些激于一时义气一死报君王的人分隔开来。但是文天祥忠的是天下吗?
我不这么认为,毕竟囿于当时社会环境,他很难越过当代眼光行超俗迈流之事。前面已经说过,这个结论是把文天祥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来分析所得。当然,如果拿到现代来看,三纲五常早腐朽不堪,我们更该注重的确实是他与世长存历久弥新的浩然正气。
文天祥仕途不顺,因得罪宠臣或被同僚排挤,致一贬再贬。他嫉恶如仇,为天立心为民立命,真儒生风范。而改变他命运的,还是德祐抗元。他的法天不息,毕生抱负,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人格精神,都在彼时一一展现。1259年,忽必烈攻鄂州不下,蒙哥合州战死,恰逢蒙古内乱,于是引兵还。1270年,蒙古再攻襄阳,准备灭宋。1273年襄、樊失守,次年度宗病故,太后号召诸师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勤王军因陈宜中阻挠,始终无法进京,文天祥被迫出任平江府。元丞相伯颜攻常州,常州失守被屠城。朝廷一心议和,文天祥却被阻在京畿之外,1276年,伯颜进军临安,宋朝廷献玉玺请降,宋恭帝削去帝号。德祐二年,文天祥带亲信入元营谈判,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希望其退兵。这时宋朝廷已降,而文天祥面无惧色,慷慨陈词,“吾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具鼎镬,非所惧也”。
春秋时期常有以言退敌,以口舌存宗国的故事,文天祥天真至此。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复宋。这期间文天祥坚持不降,被□□半月,后于镇江走脱。逃跑之前,杜浒问他如果死了有没有怨言,文天祥以手指心说,宁死不悔。逃亡之惊险,《指南录》中记载颇为详细。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他抱着必死之心来求生,只要事尚可为,便不轻生,是他的责任心。这次逃亡可与他第二次入元营做个比较,那时他兵败被俘,亲眼目睹崖山之战20万宋军覆灭,陆秀夫赵昺投海,复国无望,只欠一死。只要一死就能全节,就能尽忠取义,而他为何宁愿受尽折辱,不投降也不自杀?非要等到忽必烈动手?
这一点文天祥和忽必烈都明白,因为他求的是个成全。因为他所受的教育不允许。前面说过,文天祥的思想是入世,他注重的是孔孟先贤提倡的道德实践。“杀身慷慨犹易勉,取义从容未轻许”,他要的是死得其所,是道义成全,是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在乎身后名,他的诗文中不止一次提到这点。人世谁不死,公死万千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要不朽的功名,这与名利之徒所要的虚名不一样,文天祥要的是对其反抗精神的承认,是他认可的最高自我实现,他要以身殉道。他要高呼,我尽力了,矢志不渝,未曾辜负孔孟教养。
他这一生都在建立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我也会纲常谋,有身不得顾。妻兮莫望夫,子兮莫望父。天长与地久,此恨极千古。来生业缘在,骨肉当如故。
每次读这首诗,还是禁不住泪盈于眶。我们现代人跟古人想法的出入已经非常大了,三纲五常忠君报国,在我们体会不深,其中有一些甚至成了很可笑的四旧。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我重复提到它),应该由衷尊重他们做出的选择。看待历史人物,应该具有一种同情心,要看当时的环境及原因。所有之前的制度与教养,都可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应当看到里面人物对其所做的努力。中华民族,国祚绵长,历千百劫而不亡,该感谢他们。
由此,文天祥的价值观,他的反抗精神,其对故国的守卫,不管可取之处有多少,都值得我们尊重。面对劝降,文天祥曾在囚途中绝食八日,以明死志。后来因过了吉州,在家乡殉节的志向未能实现,遂重复进食。他不愿不明不白死去,他是司马迁太史慈之类的人,在乎的是功名垂千古,为后世师表。张弘范劝忽必烈不杀他,也是这个原因,文天祥跟他们遇到过的汉人都不一样,他们怕成全了他。
至元十九年,宋亡国三年后,忽必烈知劝降无望,终于决定杀文天祥。就义之时,文天祥作诗两首,后掷笔于地,言“吾事已毕,心无怍矣”,南拜而死。
他死后,于他衣带间发现一篇绝笔书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而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文天祥少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求仁得仁,复有怨乎?
丞相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