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西线开打(四)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三百二十一章 西线开打(四)
在29日这一天,德军的攻势更加的凶猛,似乎是要把前一段的过失都给弥补过来,在这一天英法联军的防御圈也宣告完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开始挥效用,虽然德军的攻势增强但是还是被挡在了外边,6地上,大批法军和法国百姓退入敦刻尔克防御圈,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现象,随着德国装甲兵部队的加入到攻势中来,公路被各种车辆拥堵得水泄不通,德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英法联军所控制的地区日益缩小,德军地面炮火已经打到了海滩、东堤和航道。?
尽管英军损失惨重,但因为大量民船加入撤退,使撤退的度大大增加,达到了创记录的每小时两千人!全天共撤走了4731o人,为几天来的最高记录。
5月3o日,上帝再次垂青英国,敦刻尔克地区由于空气中湿度非常大,大雾几乎将海滩笼罩住,不时还有小雨,加上地面上硝烟弥漫,能见度很低,德国空军无法前来攻击。海面上以风大浪急著称的英吉利海峡却一反常态的风平浪静,使得英国动员的大批小型船只其中不少是内河船只都能够出海,到达敦刻尔克接运撤退的官兵。全天共撤出53822人,其中近一半是法军。
这些天以来英国政府组织民众再加上民众自己主动的参与,英国总共撤离了将近2o万大军,顺利的撤离行动似的英国人紧绷着的心放回了肚子里,虽然德国人的攻势依然很猛,但是英国人有信心把所有的人都撤离出去。所以这种情况下5月31日,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奉命回国,他将指挥权移交给第1军军长亚历山大,不过亚历山大的接受指挥权的过程比较曲折,算是有史以来最倒霉的指挥官。亚历山大刚在敦刻尔克郊外焚毁了自己的座车,他是骑着自行车赶来接受指挥权的,好在他还会骑自行车。
上午上帝依旧保佑英国,大雾依旧笼罩着敦刻尔克,德国空军仍旧无法出击,但海面上风力开始增强,英军用卡车搭成的临时栈桥因此无法使用,但撤退仍在紧张地继续。
下午,上帝终于打了个盹,天气放晴,早就等待着的德国空军出动了9个轰炸机大队,英军也准确预测到了天气变化,料到德军飞机必定会大举来袭,尽最大努力向敦刻尔克派出了战斗机,保证在海滩上空始终有不间断的战斗机巡逻飞行,竭力掩护撤退部队和船只。地面上,德军从西、南两方向起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英法联军的后卫部队拼死坚守防线,战斗殊为激烈。这一天甚至为了自己能够活着走出去,英法联军的士兵们疯狂了,在他们各自长官的带领下,打出了一个有一个的漂亮的防御战,甚至有些团队还打出来经典的防御战,士气之旺盛,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支刚刚遭受到溃败的军队。
就像英**队中一名普通的连长哈罗德·欧文·安德鲁上尉在这一天,看着自己同胞都被66续续的接回国内,自己也终于雄起了,再也不复以前几天的颓废。安德鲁指挥着他的连队,经受住了长达十小时的猛烈炮击,打退了德军一次次冲锋,始终守住了阵地,当侧翼友邻部队出现缺口,他又主动率领36名士兵,赶去支援,击退了至少5oo名德军,最后当他的部队弹药消耗殆尽,所坚守的阵地的核心据点又被德军炮火击毁,这才带着仅存的8名官兵,在深至下巴的水里艰难跋涉16ooo米,回到后面的阵地,没有休息又奋战在阵地上……在归国后因为他的英勇表现,荣获了敦刻尔克撤退中英国颁的唯一一枚表彰英勇行为的最高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当然现在这名还在阵地上奋战的连长还不知道这些,毕竟能不能回到国内还是未知数呢。正是无数像安德鲁这样的官兵,以大无畏的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殊死拼杀,终于遏止了德军的攻势,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这天,有68o14人撤回英国。
6月1日,天气转晴,大丢颜面的德国空军全力出动,英国空军针锋相对,几乎倾囊而出,派出了所有能够派出的飞机,从“喷火”式、“飓风”式单座战斗机、“无畏”式双座战斗机到“哈德逊”轰炸机、双翼“箭鱼”鱼雷机,甚至连侦察机都投入到敦刻尔克,但德军战斗机出色地阻截了英机,因为相对于英国人的勇气来说,他们拥有更多的经验和技术,飞机的性能也非常的优秀,出色地拦截有效掩护了轰炸机的攻击,德机虽被击落23架,但击沉了包括4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在内的31艘船只,还重创11艘,这是英军损失最惨重的一天!
就在如此激烈的空中厮杀,炸弹、炮弹四下横飞的险恶形势下,往往指挥官的行为会决定一切,素以沉着冷静著称的亚历山大越表现临危不惧,在海滩上安了帆布躺椅,神态自若地坐在上面,平静地注视着部队秩序井然地登船,或是边啃着苹果,边在海滩漫步,毫不在乎空中飞机呼啸,地面炮火纷飞,他的这种镇定泰然的气势极大影响了部队情绪,有一名军官就站在海滩上精心地修着胡子,身边的勤务兵还为他拿着镜子;还有一个士兵竟然坐在船尾悠然垂钓,在亚历山大的亲身作则之下,整个部队洋溢着对德军轰炸毫不在乎的蔑视。而那些坚守在阵地上的部队,则在坚持战斗,一些奉命后撤登船的部队也一边还击一边后撤,一直战斗到登船那一时刻。全天,又有64429人得救。
6月2日,由于德军飞机的巨大威胁,同时考虑到英国空军已经倾尽所有,并且这些天的战斗损失巨大,未来的本岛也需要空军的保护,因此为了保存足够的空中力量在以后战争中使用,英军被迫停止了白天的撤退,只利用夜间组织进行撤退。德国空军因此失去了攻击目标,只得改变攻击目标,开始对巴黎进行大规模空袭,对敦刻尔克的攻击将主要由地面部队来完成。
夜幕刚一降临,由各种各样船只组成的舰队就从英国起航了,午夜前,到达敦刻尔克,最后一批英国远征军从东堤登船。当撤退的行列稍有中断,救援船只上的水手就上岸去引导撤退,英军“马尔科姆”号驱逐舰派出的水手还吹起英格兰特有的风笛,在到处是烈火的市区从废墟中将掉队人员召集起来,带上驱逐舰。当晚,又撤出26256人。 在这些天德国的潜艇部队因为海峡的恶劣天气也屡次出击,但是成果都不大!
6月3日早晨,亚历山大和坦南特一起巡视了海滩,对英国远征军全部撤退感到非常满意,入夜后两人率领着各自的参谋人员作为最后一批英军登上驱逐舰撤回英国。当晚撤至英国的26175人绝大部分是法军。 截止到此时英军已经全部撤离此地,只剩下6万左右的法军,在做着最后的抵抗。
****九时四十分,德军第18集团军所属的装甲部队终于冲入了敦刻尔克市区,海滩上担负最后的后卫部队约4万法军来不及撤离,全数被俘。当天还有26175名法军官兵撤离敦刻尔克,满载法军的英军“布卡里”号驱逐舰是最后一艘撤离敦刻尔克的船只。而德军却只能呆在自己的坦克里用口径微小的坦克炮来为他们的英国表兄送行。十四时二十三分,拉姆齐宣布“电机行动”结束。
撤退从5月26日开始进行,至****结束,共历时9天。此次撤军共有338226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oo门大炮、75o门高射炮、5oo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oo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oo支反坦克枪以及5o万吨军需物资。虽说如此,但是英国人原来制定的保证有生力量的存在的目标算是达成了。在这场大营救中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同时动用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 短短1o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4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在这样德国人猛烈的炮火打击之下,完成这样的救援任务,可以说英国人完成了一个奇迹。
第三百二十一章 西线开打(四)
在29日这一天,德军的攻势更加的凶猛,似乎是要把前一段的过失都给弥补过来,在这一天英法联军的防御圈也宣告完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开始挥效用,虽然德军的攻势增强但是还是被挡在了外边,6地上,大批法军和法国百姓退入敦刻尔克防御圈,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现象,随着德国装甲兵部队的加入到攻势中来,公路被各种车辆拥堵得水泄不通,德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英法联军所控制的地区日益缩小,德军地面炮火已经打到了海滩、东堤和航道。?
尽管英军损失惨重,但因为大量民船加入撤退,使撤退的度大大增加,达到了创记录的每小时两千人!全天共撤走了4731o人,为几天来的最高记录。
5月3o日,上帝再次垂青英国,敦刻尔克地区由于空气中湿度非常大,大雾几乎将海滩笼罩住,不时还有小雨,加上地面上硝烟弥漫,能见度很低,德国空军无法前来攻击。海面上以风大浪急著称的英吉利海峡却一反常态的风平浪静,使得英国动员的大批小型船只其中不少是内河船只都能够出海,到达敦刻尔克接运撤退的官兵。全天共撤出53822人,其中近一半是法军。
这些天以来英国政府组织民众再加上民众自己主动的参与,英国总共撤离了将近2o万大军,顺利的撤离行动似的英国人紧绷着的心放回了肚子里,虽然德国人的攻势依然很猛,但是英国人有信心把所有的人都撤离出去。所以这种情况下5月31日,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奉命回国,他将指挥权移交给第1军军长亚历山大,不过亚历山大的接受指挥权的过程比较曲折,算是有史以来最倒霉的指挥官。亚历山大刚在敦刻尔克郊外焚毁了自己的座车,他是骑着自行车赶来接受指挥权的,好在他还会骑自行车。
上午上帝依旧保佑英国,大雾依旧笼罩着敦刻尔克,德国空军仍旧无法出击,但海面上风力开始增强,英军用卡车搭成的临时栈桥因此无法使用,但撤退仍在紧张地继续。
下午,上帝终于打了个盹,天气放晴,早就等待着的德国空军出动了9个轰炸机大队,英军也准确预测到了天气变化,料到德军飞机必定会大举来袭,尽最大努力向敦刻尔克派出了战斗机,保证在海滩上空始终有不间断的战斗机巡逻飞行,竭力掩护撤退部队和船只。地面上,德军从西、南两方向起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英法联军的后卫部队拼死坚守防线,战斗殊为激烈。这一天甚至为了自己能够活着走出去,英法联军的士兵们疯狂了,在他们各自长官的带领下,打出了一个有一个的漂亮的防御战,甚至有些团队还打出来经典的防御战,士气之旺盛,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支刚刚遭受到溃败的军队。
就像英**队中一名普通的连长哈罗德·欧文·安德鲁上尉在这一天,看着自己同胞都被66续续的接回国内,自己也终于雄起了,再也不复以前几天的颓废。安德鲁指挥着他的连队,经受住了长达十小时的猛烈炮击,打退了德军一次次冲锋,始终守住了阵地,当侧翼友邻部队出现缺口,他又主动率领36名士兵,赶去支援,击退了至少5oo名德军,最后当他的部队弹药消耗殆尽,所坚守的阵地的核心据点又被德军炮火击毁,这才带着仅存的8名官兵,在深至下巴的水里艰难跋涉16ooo米,回到后面的阵地,没有休息又奋战在阵地上……在归国后因为他的英勇表现,荣获了敦刻尔克撤退中英国颁的唯一一枚表彰英勇行为的最高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当然现在这名还在阵地上奋战的连长还不知道这些,毕竟能不能回到国内还是未知数呢。正是无数像安德鲁这样的官兵,以大无畏的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殊死拼杀,终于遏止了德军的攻势,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这天,有68o14人撤回英国。
6月1日,天气转晴,大丢颜面的德国空军全力出动,英国空军针锋相对,几乎倾囊而出,派出了所有能够派出的飞机,从“喷火”式、“飓风”式单座战斗机、“无畏”式双座战斗机到“哈德逊”轰炸机、双翼“箭鱼”鱼雷机,甚至连侦察机都投入到敦刻尔克,但德军战斗机出色地阻截了英机,因为相对于英国人的勇气来说,他们拥有更多的经验和技术,飞机的性能也非常的优秀,出色地拦截有效掩护了轰炸机的攻击,德机虽被击落23架,但击沉了包括4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在内的31艘船只,还重创11艘,这是英军损失最惨重的一天!
就在如此激烈的空中厮杀,炸弹、炮弹四下横飞的险恶形势下,往往指挥官的行为会决定一切,素以沉着冷静著称的亚历山大越表现临危不惧,在海滩上安了帆布躺椅,神态自若地坐在上面,平静地注视着部队秩序井然地登船,或是边啃着苹果,边在海滩漫步,毫不在乎空中飞机呼啸,地面炮火纷飞,他的这种镇定泰然的气势极大影响了部队情绪,有一名军官就站在海滩上精心地修着胡子,身边的勤务兵还为他拿着镜子;还有一个士兵竟然坐在船尾悠然垂钓,在亚历山大的亲身作则之下,整个部队洋溢着对德军轰炸毫不在乎的蔑视。而那些坚守在阵地上的部队,则在坚持战斗,一些奉命后撤登船的部队也一边还击一边后撤,一直战斗到登船那一时刻。全天,又有64429人得救。
6月2日,由于德军飞机的巨大威胁,同时考虑到英国空军已经倾尽所有,并且这些天的战斗损失巨大,未来的本岛也需要空军的保护,因此为了保存足够的空中力量在以后战争中使用,英军被迫停止了白天的撤退,只利用夜间组织进行撤退。德国空军因此失去了攻击目标,只得改变攻击目标,开始对巴黎进行大规模空袭,对敦刻尔克的攻击将主要由地面部队来完成。
夜幕刚一降临,由各种各样船只组成的舰队就从英国起航了,午夜前,到达敦刻尔克,最后一批英国远征军从东堤登船。当撤退的行列稍有中断,救援船只上的水手就上岸去引导撤退,英军“马尔科姆”号驱逐舰派出的水手还吹起英格兰特有的风笛,在到处是烈火的市区从废墟中将掉队人员召集起来,带上驱逐舰。当晚,又撤出26256人。 在这些天德国的潜艇部队因为海峡的恶劣天气也屡次出击,但是成果都不大!
6月3日早晨,亚历山大和坦南特一起巡视了海滩,对英国远征军全部撤退感到非常满意,入夜后两人率领着各自的参谋人员作为最后一批英军登上驱逐舰撤回英国。当晚撤至英国的26175人绝大部分是法军。 截止到此时英军已经全部撤离此地,只剩下6万左右的法军,在做着最后的抵抗。
****九时四十分,德军第18集团军所属的装甲部队终于冲入了敦刻尔克市区,海滩上担负最后的后卫部队约4万法军来不及撤离,全数被俘。当天还有26175名法军官兵撤离敦刻尔克,满载法军的英军“布卡里”号驱逐舰是最后一艘撤离敦刻尔克的船只。而德军却只能呆在自己的坦克里用口径微小的坦克炮来为他们的英国表兄送行。十四时二十三分,拉姆齐宣布“电机行动”结束。
撤退从5月26日开始进行,至****结束,共历时9天。此次撤军共有338226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oo门大炮、75o门高射炮、5oo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oo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oo支反坦克枪以及5o万吨军需物资。虽说如此,但是英国人原来制定的保证有生力量的存在的目标算是达成了。在这场大营救中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同时动用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 短短1o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4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在这样德国人猛烈的炮火打击之下,完成这样的救援任务,可以说英国人完成了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