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领导写信的格式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不知道这封信你是否能看到,但是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希望你在百忙之中,为我家碰到的烦心事解决一下,万分感谢。
我住在光复路148号503室。xx年9月我们这里进行危旧房改善,包括平改坡、外墙整修、改建厕所,这让共用厕所30多年的住户们开心起来,终于在政府的关心下,可以每家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厕所。
但不幸的事被我家碰到了。我们这个楼共5层,每层6户,共30户,原来每层两个厕所,现在每层新增四个厕所,也就是每户拥有一个。改建中我们5楼,501住户、502住户发生了矛盾,我是503住户社区危旧房改善办公室给我们三家开协调会已经两次了,我们家已经明确表态由他们先挑,剩下归我家,现在用抽签等办法502住户都不同意。他认为那间(指1号卫生间)是他的,501住户也认定是自己的。501住户提出,他的房子特别大,用住房大小决定谁先挑,住房大的,因为共用(指公摊)面积大,厕所是建在共用(公摊)面积上的,我家认为也合理的,就让501住户先挑,但是502住户又不答应就这样第二次调解失败了。我家提出他们两家之争与我们无关,让我们先分掉,但是危旧房改善办公室不同意,他们说(按照规定),三家(要)一起分,如果要先分,要与其余两家商量,经得他们两家签字认同,我家才可以退出这场角逐。501住户已经签名同意,502住户又不同意,他一定要三户一起分,我们好话说尽,并愿意贴他两千元,让我家先抽(签),但502住户就是不签字。现在,已封掉两个厕所,我们三家仍共用一间(厕所)。惨的是原先公(共)用每家都接好的水电,现在连水电都没有了。看到其他27户早已用上改善后的厕所,非常幸福,而我们家受牵连,仍要过着比过去都不如的生活,晚上摸黑,便后还要到外面去拿水来冲,领导您说这日子怎么过?更让我们想不通的是,厕所是政府出钱出力为我们建造的,为啥要(使用)我们家的厕所要得到他们两家的同意?这间厕所是政府给的,为这事我们找过市信访办、区信访办,电视台“范大姐帮忙”热线,都说要协商解决,不能强制,要人性化,(其余)两家抓着这点不放,互不相让,难道就这样拖着,就永远不解决了吗?现在我们两(二)老都已经退休,快70岁了,想到这件事每天都不开心,找过社区、房改办多次,说一定要三户协商我们实在是无路可走,才来恳求上级领导来帮帮我们小老百姓,想想办法,早点为我们解决这一难事,让我的晚年生活过得开心一点。
5月30日至6月1日,袁纯清到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住村蹲点后,给山西省领导干部的一封信。全文如下: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5月30日至6月1日,我到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住村蹲点。这次下乡我只带了秘书,加上新华社山西分社一名同志,并只让镇党委书记做向导随同工作。随着调研深入,后请了省农业厅有关同志参与,5月31日下午请省旅游局负责人到村就该村的红色旅游一同调研。31日晚请武乡县县委书记、县长等几位同志到村一同召开座谈会,商讨有关武乡发展红色旅游问题。6月1日上午请长治市主要领导同志与县乡村干部一同座谈,确定该村下一步如何发展等重要事项。算下来,在村不到整三天时间,先后走访了10余个农户,分别召开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包村干部等五个座谈会,从村前到村后,从农家到村活动室、便民店、卫生所,都实地进行了考察,还和群众一道下地栽红薯苗近两个小时,特别是参观了八路军总部旧址,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砖壁村离武乡县城40多公里,地处太行山腹地,据说,因为该村被三条大沟所阻断,背靠大山,这种易守难攻的独特地形,才被选定作为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等八路军领导人曾在此生活战斗达14个月之久,这里还是百团大战指挥部。这些革命旧址,从整体上看,保存完好,成为珍贵革命遗存。我想,从主观的角度讲,这里的老百姓对八路军这段历史引以为自豪,大家自觉地给予了保护;从客观上讲,地处偏远,山沟阻隔,加之干旱少雨,也减少了人为和自然损害。我了解到,这个128户、430口人的山村,尽管土地面积1。2万余亩,但耕地不到1000亩,多在狭窄的台塬山坡上,多种玉米、小米、小麦,基本上是靠天收,好的年景,玉米一亩也不会超过800斤。有的农户也种了一点苹果,全村加起来,不足100亩,管理粗放,我看到不少果园杂草丛生,有的根本无人管理,枯枝败叶不少(据说主人外出打工了),谈不上有可观的收益,近几年因红色旅游,村里陆续办起了30来户农家乐,有几户年收入达到两三万元,但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年收入几千元。全村一百二三十个劳动力,有60余人断断续续在外打工,多是做粗活,收入水平不高,问起家里的父母或妻室,都讲,外面花销高,能养活自己就不易了,拿回家的钱一年难有上万元的。鉴于以上情况,我相信了村里给我介绍的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600元,是一个比较真实可靠的数字。
让我感到振奋的是,村支部书记李同书是一位80年代入党的老基层干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村民中有很高威信。全村30名党员都很纯朴,凡事都能为群众做出个好样子,在村里的口碑好,党支部一直是一个先进支部。村主任李跃军则是一个不到40岁的年轻人,毅然放弃了在太原开出租的赚钱活,回到村上当主任,尽管带头搞过规模养殖亏掉了自己积蓄的几万元,但仍然劲头十足,要带领群众富起来。更让我欣喜的是,这里的群众尽管收入水平不高,但在言谈话语中,对粮食直补、上学免费、村上通上了公路、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等,都满怀感激之情,有一种幸福感。对省上提出转型跨越的方略,表示极大的拥护,给你的感觉是言必称转型,从住村干部到党员群众都在思考如何制定好村上“十二五”收入翻番的规划,比如近两年来开始栽种核桃,并规划种到300亩,把农家乐发展到70户,并谋划如何抓住县里在该村后山上建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的机遇,改造旧村民居,增加红色旅游景点,等等。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热情勃发的感觉,我也因此被感动和激励。
当然,我也了解到,该村收入水平比较低的一些主客观原因。从客观上讲,自然条件较差,主要是缺水,全村没有一亩水浇地,加之无霜期才131天,农作物的品种受到限制,交通不便利,没有矿产资源,资金缺乏,难以发展产业经济,致使该村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从主观上讲,无论是村干部、党员还是群众,信息较为闭塞,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少,眼界不开阔,思想不开放,小富即乐,不富也安,对新事物不敏感,宁肯慢半拍,也不敢往前闯一步,从思想上制约了快发展、奔富裕。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通过多次座谈,尤其是与村里的干部和群众代表面对面做工作和讨论,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围绕八路军总部旧址这个红色旅游的独特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一个大的跨越,力争到“十二五”末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具体有几个抓手:
1。立足本地资源抓特色农业。重点发展“三大产业”,即立足本村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以农家乐为主体发展餐饮住宿业、以展现八路军文化为主题发展文化产业。我们算了一笔账:种植500亩核桃(利用300亩耕地,改造200亩荒山荒坡),5年后进入盛果期,每个村民可增收4000元。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园300亩,其中杏50亩、桃50亩、大枣50亩、葡萄50亩、梨50亩、大棚蔬菜50亩,延伸搞一个农产品销售中心,人均收入可达5000元。同时,还可发展养鸡等“林下经济”。
2。完善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依托砖壁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恢复老村面貌,再现“家家住过八路军,户户都有子弟兵”的历史场景。同时,把总部旧址前的巨型沟壑(内有八路军电台、地道等遗址)作为一个稀缺资源来整体打造,丰富游客体验内容,加上正在建设的游击战体验园(称为一山),形成“一村一山一沟”的红色旅游格局,把整个砖壁村建造成一个融红色场景、标准服务、农家生活于一体的旅游产品。现在每年来旅游的有一两万人,预计5年后可达80—100万人,旅游收入会有一个大的提高,仅农家乐一项可增加收入200万元,人均4000元。
3。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一是从县城到村的公路实施改造,扩大交通运力;二是建设发展观光农业的水利工程;三是推进便于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建立相关的农业专业合作社。
为实现上述设想,确定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并要求在省农业厅、省旅游局的指导下,与县一同作好农业产业、红色旅游发展两个规划,一个月后,我再同他们一道确定这些规划。
应该说,这几天是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朝夕相处的是农民和农村干部,所以问的也是农事,脑子里思考的是农事。不仅对砖壁村的发展、对村里农民如何致富问计于这里的群众和干部,也由此产生了一些想法,而且更对全省农民如何实现收入翻番,有更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十二五”县乡工作的重中之重。说到底,再造一个新山西最关键的是农民收入翻番,农民收入不翻番,谈不上整个经济翻番,更不可能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第二,山西是欠发达省份,但更大的差距在农村。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目前只占到全国的80。02%,还有相当数量的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按全省28055个行政村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6063个,占21。6%;3500元以下的村10768个,占38。4%,增收任务何其繁重!
第三,做不好“三农”的文章,农民增收的问题解决不好,即使工业化、城市化上去了,最终也难以做到强省、强市、强县和富民的统一,难以做到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因此,我想,我们应全面扎实搞好这次下乡住村活动,并且把住村变为包村,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经常性的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更加鲜明地突出帮助农民收入翻番这个农村工作主题。我找省委组织部了解了一下,全省乡镇书记1190余人,乡镇长1060余人,县级党政班子成员1700余人,市级党政班子近200人,市县正县级领导干部1800余人,加上省级党政班子成员、省直厅局长,总共6000余人。如果这6000多名领导干部每个人包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左右的村子,实地指导帮助那里的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扎扎实实干上几年,实现收入翻番,加快整个农村农民致富步伐,这也称得上一项造福于民的大事业、大功德。
感于斯,念于斯。以信的形式写给大家,以期形成共识,进而成为我们共同的行动、共同的作为。
我不知道这封信你是否能看到,但是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希望你在百忙之中,为我家碰到的烦心事解决一下,万分感谢。
我住在光复路148号503室。xx年9月我们这里进行危旧房改善,包括平改坡、外墙整修、改建厕所,这让共用厕所30多年的住户们开心起来,终于在政府的关心下,可以每家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厕所。
但不幸的事被我家碰到了。我们这个楼共5层,每层6户,共30户,原来每层两个厕所,现在每层新增四个厕所,也就是每户拥有一个。改建中我们5楼,501住户、502住户发生了矛盾,我是503住户社区危旧房改善办公室给我们三家开协调会已经两次了,我们家已经明确表态由他们先挑,剩下归我家,现在用抽签等办法502住户都不同意。他认为那间(指1号卫生间)是他的,501住户也认定是自己的。501住户提出,他的房子特别大,用住房大小决定谁先挑,住房大的,因为共用(指公摊)面积大,厕所是建在共用(公摊)面积上的,我家认为也合理的,就让501住户先挑,但是502住户又不答应就这样第二次调解失败了。我家提出他们两家之争与我们无关,让我们先分掉,但是危旧房改善办公室不同意,他们说(按照规定),三家(要)一起分,如果要先分,要与其余两家商量,经得他们两家签字认同,我家才可以退出这场角逐。501住户已经签名同意,502住户又不同意,他一定要三户一起分,我们好话说尽,并愿意贴他两千元,让我家先抽(签),但502住户就是不签字。现在,已封掉两个厕所,我们三家仍共用一间(厕所)。惨的是原先公(共)用每家都接好的水电,现在连水电都没有了。看到其他27户早已用上改善后的厕所,非常幸福,而我们家受牵连,仍要过着比过去都不如的生活,晚上摸黑,便后还要到外面去拿水来冲,领导您说这日子怎么过?更让我们想不通的是,厕所是政府出钱出力为我们建造的,为啥要(使用)我们家的厕所要得到他们两家的同意?这间厕所是政府给的,为这事我们找过市信访办、区信访办,电视台“范大姐帮忙”热线,都说要协商解决,不能强制,要人性化,(其余)两家抓着这点不放,互不相让,难道就这样拖着,就永远不解决了吗?现在我们两(二)老都已经退休,快70岁了,想到这件事每天都不开心,找过社区、房改办多次,说一定要三户协商我们实在是无路可走,才来恳求上级领导来帮帮我们小老百姓,想想办法,早点为我们解决这一难事,让我的晚年生活过得开心一点。
5月30日至6月1日,袁纯清到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住村蹲点后,给山西省领导干部的一封信。全文如下: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5月30日至6月1日,我到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住村蹲点。这次下乡我只带了秘书,加上新华社山西分社一名同志,并只让镇党委书记做向导随同工作。随着调研深入,后请了省农业厅有关同志参与,5月31日下午请省旅游局负责人到村就该村的红色旅游一同调研。31日晚请武乡县县委书记、县长等几位同志到村一同召开座谈会,商讨有关武乡发展红色旅游问题。6月1日上午请长治市主要领导同志与县乡村干部一同座谈,确定该村下一步如何发展等重要事项。算下来,在村不到整三天时间,先后走访了10余个农户,分别召开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包村干部等五个座谈会,从村前到村后,从农家到村活动室、便民店、卫生所,都实地进行了考察,还和群众一道下地栽红薯苗近两个小时,特别是参观了八路军总部旧址,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砖壁村离武乡县城40多公里,地处太行山腹地,据说,因为该村被三条大沟所阻断,背靠大山,这种易守难攻的独特地形,才被选定作为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等八路军领导人曾在此生活战斗达14个月之久,这里还是百团大战指挥部。这些革命旧址,从整体上看,保存完好,成为珍贵革命遗存。我想,从主观的角度讲,这里的老百姓对八路军这段历史引以为自豪,大家自觉地给予了保护;从客观上讲,地处偏远,山沟阻隔,加之干旱少雨,也减少了人为和自然损害。我了解到,这个128户、430口人的山村,尽管土地面积1。2万余亩,但耕地不到1000亩,多在狭窄的台塬山坡上,多种玉米、小米、小麦,基本上是靠天收,好的年景,玉米一亩也不会超过800斤。有的农户也种了一点苹果,全村加起来,不足100亩,管理粗放,我看到不少果园杂草丛生,有的根本无人管理,枯枝败叶不少(据说主人外出打工了),谈不上有可观的收益,近几年因红色旅游,村里陆续办起了30来户农家乐,有几户年收入达到两三万元,但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年收入几千元。全村一百二三十个劳动力,有60余人断断续续在外打工,多是做粗活,收入水平不高,问起家里的父母或妻室,都讲,外面花销高,能养活自己就不易了,拿回家的钱一年难有上万元的。鉴于以上情况,我相信了村里给我介绍的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600元,是一个比较真实可靠的数字。
让我感到振奋的是,村支部书记李同书是一位80年代入党的老基层干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村民中有很高威信。全村30名党员都很纯朴,凡事都能为群众做出个好样子,在村里的口碑好,党支部一直是一个先进支部。村主任李跃军则是一个不到40岁的年轻人,毅然放弃了在太原开出租的赚钱活,回到村上当主任,尽管带头搞过规模养殖亏掉了自己积蓄的几万元,但仍然劲头十足,要带领群众富起来。更让我欣喜的是,这里的群众尽管收入水平不高,但在言谈话语中,对粮食直补、上学免费、村上通上了公路、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等,都满怀感激之情,有一种幸福感。对省上提出转型跨越的方略,表示极大的拥护,给你的感觉是言必称转型,从住村干部到党员群众都在思考如何制定好村上“十二五”收入翻番的规划,比如近两年来开始栽种核桃,并规划种到300亩,把农家乐发展到70户,并谋划如何抓住县里在该村后山上建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的机遇,改造旧村民居,增加红色旅游景点,等等。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热情勃发的感觉,我也因此被感动和激励。
当然,我也了解到,该村收入水平比较低的一些主客观原因。从客观上讲,自然条件较差,主要是缺水,全村没有一亩水浇地,加之无霜期才131天,农作物的品种受到限制,交通不便利,没有矿产资源,资金缺乏,难以发展产业经济,致使该村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从主观上讲,无论是村干部、党员还是群众,信息较为闭塞,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少,眼界不开阔,思想不开放,小富即乐,不富也安,对新事物不敏感,宁肯慢半拍,也不敢往前闯一步,从思想上制约了快发展、奔富裕。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通过多次座谈,尤其是与村里的干部和群众代表面对面做工作和讨论,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围绕八路军总部旧址这个红色旅游的独特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一个大的跨越,力争到“十二五”末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具体有几个抓手:
1。立足本地资源抓特色农业。重点发展“三大产业”,即立足本村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以农家乐为主体发展餐饮住宿业、以展现八路军文化为主题发展文化产业。我们算了一笔账:种植500亩核桃(利用300亩耕地,改造200亩荒山荒坡),5年后进入盛果期,每个村民可增收4000元。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园300亩,其中杏50亩、桃50亩、大枣50亩、葡萄50亩、梨50亩、大棚蔬菜50亩,延伸搞一个农产品销售中心,人均收入可达5000元。同时,还可发展养鸡等“林下经济”。
2。完善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依托砖壁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恢复老村面貌,再现“家家住过八路军,户户都有子弟兵”的历史场景。同时,把总部旧址前的巨型沟壑(内有八路军电台、地道等遗址)作为一个稀缺资源来整体打造,丰富游客体验内容,加上正在建设的游击战体验园(称为一山),形成“一村一山一沟”的红色旅游格局,把整个砖壁村建造成一个融红色场景、标准服务、农家生活于一体的旅游产品。现在每年来旅游的有一两万人,预计5年后可达80—100万人,旅游收入会有一个大的提高,仅农家乐一项可增加收入200万元,人均4000元。
3。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一是从县城到村的公路实施改造,扩大交通运力;二是建设发展观光农业的水利工程;三是推进便于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建立相关的农业专业合作社。
为实现上述设想,确定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并要求在省农业厅、省旅游局的指导下,与县一同作好农业产业、红色旅游发展两个规划,一个月后,我再同他们一道确定这些规划。
应该说,这几天是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朝夕相处的是农民和农村干部,所以问的也是农事,脑子里思考的是农事。不仅对砖壁村的发展、对村里农民如何致富问计于这里的群众和干部,也由此产生了一些想法,而且更对全省农民如何实现收入翻番,有更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十二五”县乡工作的重中之重。说到底,再造一个新山西最关键的是农民收入翻番,农民收入不翻番,谈不上整个经济翻番,更不可能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第二,山西是欠发达省份,但更大的差距在农村。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目前只占到全国的80。02%,还有相当数量的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按全省28055个行政村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6063个,占21。6%;3500元以下的村10768个,占38。4%,增收任务何其繁重!
第三,做不好“三农”的文章,农民增收的问题解决不好,即使工业化、城市化上去了,最终也难以做到强省、强市、强县和富民的统一,难以做到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因此,我想,我们应全面扎实搞好这次下乡住村活动,并且把住村变为包村,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经常性的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更加鲜明地突出帮助农民收入翻番这个农村工作主题。我找省委组织部了解了一下,全省乡镇书记1190余人,乡镇长1060余人,县级党政班子成员1700余人,市级党政班子近200人,市县正县级领导干部1800余人,加上省级党政班子成员、省直厅局长,总共6000余人。如果这6000多名领导干部每个人包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左右的村子,实地指导帮助那里的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扎扎实实干上几年,实现收入翻番,加快整个农村农民致富步伐,这也称得上一项造福于民的大事业、大功德。
感于斯,念于斯。以信的形式写给大家,以期形成共识,进而成为我们共同的行动、共同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