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惊变_分卷阅读_1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本书由【春风拂槛露华浓】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书名:大明惊变
作者:吴蔚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isbn:9787516213100
所属分类:
图书>小说>侦探/悬疑/推理
编辑推荐:
1449,大明惊变,一个王朝的梦魇。吴蔚与易中天、二月河、胡玫共同入选《新周刊》年度十大“讲古佬”后,最新推出“汉唐宋明大历史”系列之明代篇。
朱元璋的遗憾,英宗的英雄梦,战争史的奇迹……
追索史海遣留的蛛丝马迹,还原千古迹团掩盖的真相。
吴蔚编著的《大明惊变(上下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以历史人物的命运为主线,围绕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折射出明帝国由盛转衰的演变。充满传奇色彩的明英宗主演了“土木堡之变”,使明朝北边狼烟再起,大明帝都危急。一时间各色人等悉数登场,演绎着明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内容简介:
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
明太祖朱元璋自穷苦僧人起家,将蒙古势力驱逐回漠北老家,一手开创了大明王朝,又为稳固江山而煞费苦心。然其身故几年后,便有靖难之役,指定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战败,化装成和尚出逃。到底是机缘巧合,还是因果循环?明成祖朱棣以武力夺取皇位,成为名扬四海的永乐大帝,其子孙却是命运跌宕,登位艰辛在前,或莫名暴死、或盛年早亡在后。到底是命运无常,还是天道报应?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五十万明军精锐覆没于土木堡,明英宗朱祁镇更被蒙古瓦剌俘虏,大明由此遭逢立国以来最大之危机。而这一挫折及惨败,不仅成为王朝的盛衰转折点,亦是英、景两任皇帝及于谦等诸多臣民人生的转折点,遂成就了一段可悲可叹的历史……
作者简介:
吴蔚,祖籍湖北,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孜孜不倦于故纸堆,于历史中探寻真相。已出版《鱼玄机》《韩熙载夜宴》《孔雀胆》《大唐游侠》《璇玑图》《斧声烛影》《楼兰》《大汉公主》《包青天》《明宫奇案》《柳如是》《宋慈洗冤录》等书。
=================
我愿天宇清,浮云扫形迹。
庶俾阳德亨,万古明不息。
——于谦《初日》
引子
大元王朝虽然灭亡,但蒙古帝国的势力和根基仍存,“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历史上将这一政权称为“北元”。终明一朝,北元始终对明朝的北部边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与威胁,此即史书中所言:“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这“边防”,即指明廷为了防御蒙古北元势力入侵所设置的“九边”防线。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乘势而起,烽火燃遍中原大地。义军在与元军的交战中接连获胜,而元朝各地将领拥兵自重,内讧不断,元朝廷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历史的天平开始向义军中势力最强的朱元璋倾斜。
当时天下的局势是——义军方面,朱元璋继承了老丈人郭子兴的势力后,经过多年艰难经营,打败了东南一带最具威胁的陈友谅和张士诚,成为南方割据势力中力量最强的一支。虽然还有陈友定等人割据闽广地区,但势力相对弱小,讨平只是早晚之事。
元廷方面,尽管元军还有相当势力,不过分散在全国各地,各自为政,不能相互呼应。驻守山东一带的是元将王宣,实力不强,构不成太大威胁。最有实力的是盘踞在河南的元大将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但其人刚愎自用,为了争夺地盘,与占据陕西、甘肃一带的元将李思齐、张良弼等人势同水火,积怨很深。元关中诸将甚至推选李思齐为盟主,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王保保。双方正你来我往,真刀真枪地互相火并,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多次下诏令,也不能制止。
在局面十分有利的状况下,朱元璋开始了北伐步伐,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二十五万大军,水陆并进,北取中原,直捣大都[1],从而迈出了夺取天下极为关键的一步。
徐达字天德,濠州[2]人,为朱元璋同乡,自小家境贫寒,却由此而磨炼得性格坚毅,遇事善用脑筋。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当时隶属于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的朱元璋回家乡招募兵士,二十二岁的徐达仗剑从军,从此开始了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达因战功被擢升为镇抚。不久,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和州[3]事变。红巾军首领之一孙德崖因其部缺粮,到和州请求朱元璋资助,朱元璋以大局为重,收留了孙德崖的部队。而朱元璋岳父郭子兴与孙德崖素有嫌隙,知道后很是生气,亲自从滁州赶到和州训斥朱元璋。孙德崖听说后有些害怕,便打算悄悄地溜走,却被郭子兴派人抓住。孙德崖部下听说后大为气愤,一场内讧即将发生。
刚好此时朱元璋赶往孙德崖军中,打算为其送行,结果被孙德崖部将趁机扣住,并扬言要杀掉朱元璋为主帅报仇。徐达在城中听说朱元璋被孙德崖部将扣为人质,生命危在旦夕,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到孙德崖军中劝解,并请求代替朱元璋作为人质。后来经过多方调解,孙德崖、朱元璋均被对方释放,一场危机得以平定。
正是在这次事变中,徐达的舍身相救赢得了朱元璋的绝对信任,后来朱元璋羽翼渐成,雄霸一方,徐达总是位在诸将之上,长期担任最高军事统帅,为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立下了盖世之功,被誉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北伐事关重大,朱元璋事先作了周密部署,分为三步:第一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第二步,“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第三步,“进兵大都”,灭亡元朝。
按照部署,徐达、常遇春率主力军由淮安北上,直取山东。同时,朱元璋麾下另一员大将征戍将军邓愈也率领军队进入河南境内,自襄阳向北攻打南阳,目的在于分散元军兵力,配合徐达主力军作战。徐达、常遇春的主力军非常顺利,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很快占领了山东全境,随即率军进入河南,兵分南、北两路,南路攻取归德、陈州、许州,与邓愈军会师;北路军则由山东郓城溯黄河而上,直逼军事重镇汴梁[4]。
先看南路军。当时驻守陈州的元将名左君弼。左氏最初是南方弥勒教彭莹玉[5]的门徒,红巾军起义爆发后,他聚众数千人响应,与巢湖红巾军赵普胜部势相联结,后因与赵氏不和,独据庐州十余年,为天完政权汴梁行省首领,曾经出兵相助朱元璋死敌张士诚,被朱氏击败。朱元璋发兵攻打庐州时,左君弼不能抵御,逃奔汴梁投降元军,后奉命防守陈州。
徐达南路军到来后,左君弼弃城逃往汴梁,母亲却被徐军俘虏。徐达对左母以礼相待,不但没加伤害,还主动将其送往汴梁与左君弼团聚。这一招怀柔战术相当有效,在左君弼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感激徐达释母之恩,开始在战降之间摇摆不定。
徐达大军很快包围了汴梁。守卫汴梁的主帅是元将李克彝。他看见徐军来势汹汹,志在必得,料知孤城难守,不免心中胆怯。加上知道另一守将左君弼无心恋战,担心左氏随时会倒戈相向。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李克彝不战而逃,趁夜色带领一万人向洛阳逃去。左君弼顺势开门迎降,徐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汴梁。
就在朱元璋大军锐不可当、风卷残云般攻城略地的时候,元廷内部正大搞派系斗争,元军各地将领各自为政,与元顺帝太子、朝臣党同伐异,相互攻打,乱成一团。为了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徐达提出了直捣大都的计划。朱元璋表示同意,并亲自绘制《征进阵图》交给徐达。
明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初一,徐达率二十万大军渡过黄河,向北挺进,一路摧枯拉朽,风卷残荷,锐不可当。七月二十五日,徐军进抵通州[6],大都东边的门户已经被打开,元朝京师近在咫尺。
大都即是著名的燕京,其东南面是广阔无垠的平原,西面是蜿蜒起伏的山峰,一直向东北方向延伸,直到山海关外。山间的关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成为联结长城内外、大漠南北的咽喉。自古以来,这处形胜之地便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号称“山川形胜,足以控夷、制天下”,金、元两朝先后在此建都。到元朝的时候,大都已经成为中原的政治军事中心,更具有非比寻常的战略意义。
大都城中的大元皇帝妥欢帖木儿见徐军势如破竹,自知大势已去。七月二十八日,妥欢帖木儿在清宁殿召集三宫后妃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宣称要动身返回蒙古老家。
宦官伯颜不花进谏道:“陛下宜固守京都,臣等愿募集兵民,出城拒战。”妥欢帖木儿不听。
伯颜不花大哭道:“天下是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轻去?”妥欢帖木儿听了大为不快,拂袖而去。
随后,妥欢帖木儿又在端明殿召见群臣,名为商议对策,实际上是安排收拾乱摊子之人,为自己逃跑做准备。左丞相失烈门、知枢密院事黑厮等都力劝皇帝固守京城,妥欢帖木儿决心已下,不肯听从。
当晚半夜三鼓时分,妥欢帖木儿携皇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经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7],由此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另一面,徐达大军到达通州后,并没有乘胜进击,立即挥师进攻距离仅几十里的大都,而是驻扎在通州,按兵不动[8]。直到八月初二,滞留整整七天后,徐军才进军大都,至齐化门,将士负土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俘元王子六人,从根本上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派伯颜率军二十万灭掉南宋。时间仅过百年,朱元璋派徐达将蒙古逐回大漠,同样也是率军二十万,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巧合。
在中国历史上,元代是第一个真正华夷一体、四海浑一的王朝,拥有人类有史以来最辽阔的疆域——大元帝国最盛之时,势力横跨欧亚大陆,据说从帝国的中心骑马向东南西北四方奔驰,马不停蹄,也要一年才能到达边界。然而,元朝统治中原却不过百年时间,堪称中国历史上另一桩罕见奇事。
元朝一共有十一位皇帝,第一任皇帝为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三十四年。忽必烈之后,九任皇帝一共只经历了三十八年。这期间,政治阴谋和宫廷斗争层出不穷。而最后一位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却在位三十五年。
妥欢帖木儿为元明宗和世瓎长子。元朝自元世祖忽必烈之后,皇廷内部权位之争十分激烈。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元泰定帝在上都开平去世。大都群臣决定立元武宗长子和世瓎为帝,但因为和世瓎人不在京都,便先迎和世瓎之弟图帖木儿为主,是为元文宗。
与此同时,上都大臣立皇太子阿速吉八为帝,是为天顺帝。双方经过武力较量,天顺帝败北,元文宗掌握了局势。但他不忘大都群臣初衷,请求退位,立兄长和世瓎为帝。和世瓎遂在漠北草原即位,是为元明宗。为表达感激之意,又立图帖木儿为皇太弟。
兄弟二人最终在大都会面,在虚假的欢愉中举行了权力交接仪式。仅过几日,元明宗和世瓎即被大臣燕帖木儿下毒害死,时年三十岁。图帖木儿再度被拥立为帝,得以成为名正言顺的正牌皇帝,此即大元历史上有名的“天历之变”。
身为元明宗和世瓎长子,妥欢帖木儿也成为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先后被流放到高丽[9]的海岛和静江。元文宗图帖木儿为了贬低妥欢帖木儿身份,还刻意命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草诏,告示天下,称妥欢帖木儿乳母之夫曾经提及元明宗在世之日,经常说妥欢帖木儿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以此来暗示妥欢帖木儿没有当皇帝的资格。
无独有偶,民间一直有种说法,说妥欢帖木儿并非蒙古人,而是宋恭帝赵显的亲生儿子。赵显是宋度宗唯一嫡子,为全皇后所生,即位时才四岁,在位仅两年,即做了元军的俘虏。可以说,他还处在懵懂无知的孩童时代时,便已经遭逢了国破家亡的悲惨,经历了人主沦为囚徒的凄凉。
赵显被押送到大都后,先是被降为瀛国公,安置在上都开平,并娶蒙古公主为妻。然赵显长大成人后,显示出一些异于常人的征兆。元世祖忽必烈听闻后,开始有些不放心起来,便派赵显到吐蕃[10]学习佛法,实际上是逼迫他到雪域高原出家,彻底与世隔绝。
赵显无力左右自己的人生,只得收拾行装启程。到吐蕃后,他住在萨迦寺中,法号“合尊法宝”,还学会了藏文,从事佛经翻译工作,竟然由此成为一代高僧,有《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轮》等作品传世,曾任总持之职。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赵显一时心血来潮,偶尔吟诵旧作道:“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被暗中监视的人听到,密告赵显写诗煽动江南人心。元英宗于是派人到吐蕃将赵显杀死,时年五十三岁。
元明宗和世瓎未即帝位时,居处与赵显相近,二人私交颇好,时有来往,因而有传闻称和世瓎长子妥欢帖木儿其实为赵显之子[11]。这种说法在元末明初时流传尤广,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其准确性,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元文宗图帖木儿病死在上都,遗命立元武宗之子为帝。十月,元武宗次子懿璘质班即位,是为元宁宗。元宁宗在位不到两个月,便一病而卒。权倾朝野的大臣燕帖木儿想立元文宗之子燕帖古思,但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12]不肯同意,提出立被流放在外的妥欢帖木儿为帝。
燕帖木儿便去拜见妥欢帖木儿,具体陈述了迎立之意。当时妥欢帖木儿年纪幼小,又一直畏惧燕帖木儿,不知该如何应对,只沉默不应。燕帖木儿因此怀疑妥欢帖木儿已经知道自己当年参与谋害其父元明宗和世瓎一事,生怕妥欢帖木儿继位后,会对己不利,于是多方拖延阻挠。
然而,好运眷顾了妥欢帖木儿——不久,燕帖木儿便因荒淫过度,“体羸溺血而死”。于是,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与大臣们商定立妥欢帖木儿为帝,并仿照“武宗、文宗故事”,协定妥欢帖木儿死后,传位给元文宗子燕帖古思。
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妥欢帖木儿被权臣伯颜迎回大都,正式登上大宝,是为元顺帝,时年十三岁。伯颜因有拥戴之功,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
即位之初,妥欢帖木儿完全受制于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的家族势力,“深居宫中,每事无所专”。正因为无所事事,他读了不少汉书,这使得他成为元朝皇帝中唯一一个对汉文化有所了解的皇帝,且有相当的科技才能——
他曾自制金人玉女自动报时器,当时称为“宫漏”,“约高六七尺,广半之,造木为匮,阴藏诸壶其中,运水上下。匮上设西方三圣殿,匮腰立玉女捧时刻筹,时至,辄浮水而上。左右列二金甲神人,一悬钟,一悬钲,夜则神自能按更而击,无分毫……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鲜有”。
还曾经设计并建造龙舟,长一百二十尺,高二十尺,上有帘棚、穿廊、暖阁、楼阁、殿宇等,“行时,其龙首眼口爪尾皆动”。
入宫后不久,妥欢帖木儿不得不按照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的意志,立杀父仇人燕帖木儿之女伯牙吾氏答纳失里为皇后。答纳失里为人贪婪,骄横多妒,完全不把皇帝丈夫放在眼里,她曾私自传旨,将十万两盐银占为己有,还经常鞭打其他后宫嫔妃。
当时徽政院使秃满迭儿进献了一名叫奇氏完者忽都的女子,专门负责为妥欢帖木儿煮茶。奇氏来自高丽,是名绝色美女,美貌惊人,妥欢帖木儿对其十分迷恋。答纳失里知道后,怒不可遏,招来奇氏,用鞭子将其打得遍体鳞伤。妥欢帖木儿虽然愤怒,却也无可奈何。这样的状况下,他对这位皇后自然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元统三年(1335年)三月,中书右丞相伯颜与燕帖木儿之子唐其势发生权力之争。当时唐其势为中书左丞相,但伯颜有扶助皇帝登基之功,权倾朝野。唐其势不免愤愤不平,怒道:“天下本我家天下也,伯颜何人,而位居吾上!”于是密谋发动政变,打算废除妥欢帖木儿,拥立元文宗之子燕帖古思。但是事不机密,被伯颜事先知道,设计捕杀了唐其势及其同党。
唐其势弟弟塔剌海逃入后宫,请求贵为皇后的姐姐答纳失里帮助。答纳失里顾念手足之情,将弟弟藏在自己的衣裙下,结果被伯颜搜出杀死。伯颜又命人拖走答纳失里。答纳失里惊慌失措,向皇帝丈夫求助。妥欢帖木儿一言不发。答纳失里随后被伯颜鸩杀。
经此一役,燕帖木儿家族完全败亡。此后,元朝不再设中书左丞相一职,朝政全由右丞相伯颜把持。
伯颜身边养有一个“西番”师婆,大抵类似中原巫师一类。师婆曾经告诉伯颜,说他将来要死于南人[13]之手。伯颜因而相当仇视南人,极力反对蒙古人读汉书,还停了科举,并主张杀尽张、王、刘、李、赵五姓南人,因为这五姓为汉人百家姓中的大姓,人数最多。
妥欢帖木儿身为皇帝,却完全被伯颜挟制,自然相当不满。他年纪虽幼,却颇有心计,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却在等待时机,蓄势待发。
七年后,妥欢帖木儿二十岁,利用伯颜的侄子脱脱[14]发动政变,伯颜被贬往外地,自杀而死,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也被流放。直到这时候,妥欢帖木儿才成为名副其实的九五之尊。
夺回大权后,妥欢帖木儿以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力图革新朝政,复行科举,亲试进士,诏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修格》,印行至正交钞,治理黄河。然而,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始终以高压及歧视政策统治汉人,轻视儒生,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吏多属无知粗暴贪残之辈,因而元朝统治下的中原局势,始终动荡难安,并且逐步恶化,无可奈何,终至民变蜂起。
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事,一呼百应,势力迅即壮大。而此时的妥欢帖木儿内部掣肘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和皇后奇氏,外部各地方将领又拥兵自重,已无回天之力。
皇后奇氏即是来自高丽的美女完者忽都。答纳失里死后,奇氏专宠后宫,生下儿子爱猷识理达腊,更加赢得了妥欢帖木儿的欢心。她先是被立为第二皇后,第二任皇后伯颜忽都死后,奇氏便被扶为正宫皇后。她心机很深,特意在自己的母国高丽选取大量美女,送给朝中重臣,以此来结纳人心,培植了一大批自己的势力。
当时妥欢帖木儿怠于政事,荒于游宴,加上听信谗言,贬黜了有“贤相”之称的右丞相脱脱,将国家大权尽归哈麻、雪雪兄弟。脱脱被流放云南,之后被哈麻毒死。而哈麻、雪雪只知玩弄权术,一度耍阴谋废除皇帝,结果事败被杀。
其后,元廷内部权力之争日趋白热化,皇后奇氏不满意皇帝丈夫所作所为,希望妥欢帖木儿退位,由自己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朝臣也分化为两派:一派以御史大夫老的沙、知枢密院事图坚帖木儿为首,拥护皇帝;一派以皇后奇氏、丞相搠思监、朴布华为首,支持皇太子。两派几乎势均力敌,矛盾急剧尖锐。明争暗斗的内讧造成朝纲混乱,元帝诏令失去作用,各地守军独霸一方,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局面终至土崩瓦解。
妥欢帖木儿放弃大都、北逃回蒙古高原老家后,残存在中原各地的元军立时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整个中原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久,朱元璋在应天[15]即位,是为明太祖,国号“大明”。
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称霸天下的时代,蒙古武功震惊世界,改变了整个亚洲甚至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格局。蒙古曾疯狂地扩张,因而拥有极为庞大的帝国。而在辽阔无垠的蒙古版图下,中原不过是其中极小的一块,用“九牛一毛”来形容也不为过。妥欢帖木儿虽被赶出了中原,却仍然是蒙古帝国名义上的大汗,对蒙古各汗国、部落享有宗主权,因而大元王朝虽然灭亡,但蒙古帝国的势力和根基仍存,“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历史上将这一政权称为“北元”[16]。终明一朝,北元始终对明朝的北部边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与威胁,此即史书中所言:“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这“边防”,即指明廷为了防御蒙古北元势力入侵所设置的“九边”防线。
妥欢帖木儿向北走到应昌[17],心情十分不好。他是元朝皇帝中接触中原文化最深的一个,难免不产生“去国怀乡”的悲凉。虽然一心想回到中原,但此时明军兵锋锋锐,他始终不能如愿以偿。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回到北方草原两年后,妥欢帖木儿因患痢疾,病死在应昌,庙号“惠宗”,终究未能实现他再回到中原的夙愿。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妥欢帖木儿在国破家亡之前夕,能够“识时务”,放弃背城一战而逃窜漠北,是为“顺天命”,所以特意加号“顺帝”,历史上习惯称其为元顺帝。
元顺帝死后一个月,明军大批兵马赶到,全力围攻应昌城,一日而下。元顺帝后妃、皇孙、诸王、官吏全部被明军俘虏,只有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十余骑逃脱。
但蒙古实力犹存,蒙古贵族追忆中原的繁华与富庶,“犹有觊觎之志”,有心再度入主中原,不断组织力量反攻。而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江山统治,亦三番两次派大军深入漠北,想彻底消除来自蒙古的隐患。由于补给困难、生活习惯等诸方面因素制约,明军虽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却未能永久占据草原地区,从而形成了明朝与北元南北对峙的局面。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应付北元对明朝的威胁,对蒙古采取了征讨和招抚并用的策略。朱棣本人几度亲征漠北,甚至不惜迁都北京,是为历史上令人瞩目的“天子守边”。在朱棣执政时,蒙古势力急剧分化衰弱,明军军威达到了巅峰,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本书由【春风拂槛露华浓】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书名:大明惊变
作者:吴蔚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isbn:9787516213100
所属分类:
图书>小说>侦探/悬疑/推理
编辑推荐:
1449,大明惊变,一个王朝的梦魇。吴蔚与易中天、二月河、胡玫共同入选《新周刊》年度十大“讲古佬”后,最新推出“汉唐宋明大历史”系列之明代篇。
朱元璋的遗憾,英宗的英雄梦,战争史的奇迹……
追索史海遣留的蛛丝马迹,还原千古迹团掩盖的真相。
吴蔚编著的《大明惊变(上下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以历史人物的命运为主线,围绕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折射出明帝国由盛转衰的演变。充满传奇色彩的明英宗主演了“土木堡之变”,使明朝北边狼烟再起,大明帝都危急。一时间各色人等悉数登场,演绎着明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内容简介:
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
明太祖朱元璋自穷苦僧人起家,将蒙古势力驱逐回漠北老家,一手开创了大明王朝,又为稳固江山而煞费苦心。然其身故几年后,便有靖难之役,指定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战败,化装成和尚出逃。到底是机缘巧合,还是因果循环?明成祖朱棣以武力夺取皇位,成为名扬四海的永乐大帝,其子孙却是命运跌宕,登位艰辛在前,或莫名暴死、或盛年早亡在后。到底是命运无常,还是天道报应?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五十万明军精锐覆没于土木堡,明英宗朱祁镇更被蒙古瓦剌俘虏,大明由此遭逢立国以来最大之危机。而这一挫折及惨败,不仅成为王朝的盛衰转折点,亦是英、景两任皇帝及于谦等诸多臣民人生的转折点,遂成就了一段可悲可叹的历史……
作者简介:
吴蔚,祖籍湖北,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孜孜不倦于故纸堆,于历史中探寻真相。已出版《鱼玄机》《韩熙载夜宴》《孔雀胆》《大唐游侠》《璇玑图》《斧声烛影》《楼兰》《大汉公主》《包青天》《明宫奇案》《柳如是》《宋慈洗冤录》等书。
=================
我愿天宇清,浮云扫形迹。
庶俾阳德亨,万古明不息。
——于谦《初日》
引子
大元王朝虽然灭亡,但蒙古帝国的势力和根基仍存,“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历史上将这一政权称为“北元”。终明一朝,北元始终对明朝的北部边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与威胁,此即史书中所言:“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这“边防”,即指明廷为了防御蒙古北元势力入侵所设置的“九边”防线。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乘势而起,烽火燃遍中原大地。义军在与元军的交战中接连获胜,而元朝各地将领拥兵自重,内讧不断,元朝廷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历史的天平开始向义军中势力最强的朱元璋倾斜。
当时天下的局势是——义军方面,朱元璋继承了老丈人郭子兴的势力后,经过多年艰难经营,打败了东南一带最具威胁的陈友谅和张士诚,成为南方割据势力中力量最强的一支。虽然还有陈友定等人割据闽广地区,但势力相对弱小,讨平只是早晚之事。
元廷方面,尽管元军还有相当势力,不过分散在全国各地,各自为政,不能相互呼应。驻守山东一带的是元将王宣,实力不强,构不成太大威胁。最有实力的是盘踞在河南的元大将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但其人刚愎自用,为了争夺地盘,与占据陕西、甘肃一带的元将李思齐、张良弼等人势同水火,积怨很深。元关中诸将甚至推选李思齐为盟主,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王保保。双方正你来我往,真刀真枪地互相火并,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多次下诏令,也不能制止。
在局面十分有利的状况下,朱元璋开始了北伐步伐,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二十五万大军,水陆并进,北取中原,直捣大都[1],从而迈出了夺取天下极为关键的一步。
徐达字天德,濠州[2]人,为朱元璋同乡,自小家境贫寒,却由此而磨炼得性格坚毅,遇事善用脑筋。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当时隶属于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的朱元璋回家乡招募兵士,二十二岁的徐达仗剑从军,从此开始了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达因战功被擢升为镇抚。不久,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和州[3]事变。红巾军首领之一孙德崖因其部缺粮,到和州请求朱元璋资助,朱元璋以大局为重,收留了孙德崖的部队。而朱元璋岳父郭子兴与孙德崖素有嫌隙,知道后很是生气,亲自从滁州赶到和州训斥朱元璋。孙德崖听说后有些害怕,便打算悄悄地溜走,却被郭子兴派人抓住。孙德崖部下听说后大为气愤,一场内讧即将发生。
刚好此时朱元璋赶往孙德崖军中,打算为其送行,结果被孙德崖部将趁机扣住,并扬言要杀掉朱元璋为主帅报仇。徐达在城中听说朱元璋被孙德崖部将扣为人质,生命危在旦夕,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到孙德崖军中劝解,并请求代替朱元璋作为人质。后来经过多方调解,孙德崖、朱元璋均被对方释放,一场危机得以平定。
正是在这次事变中,徐达的舍身相救赢得了朱元璋的绝对信任,后来朱元璋羽翼渐成,雄霸一方,徐达总是位在诸将之上,长期担任最高军事统帅,为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立下了盖世之功,被誉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北伐事关重大,朱元璋事先作了周密部署,分为三步:第一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第二步,“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第三步,“进兵大都”,灭亡元朝。
按照部署,徐达、常遇春率主力军由淮安北上,直取山东。同时,朱元璋麾下另一员大将征戍将军邓愈也率领军队进入河南境内,自襄阳向北攻打南阳,目的在于分散元军兵力,配合徐达主力军作战。徐达、常遇春的主力军非常顺利,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很快占领了山东全境,随即率军进入河南,兵分南、北两路,南路攻取归德、陈州、许州,与邓愈军会师;北路军则由山东郓城溯黄河而上,直逼军事重镇汴梁[4]。
先看南路军。当时驻守陈州的元将名左君弼。左氏最初是南方弥勒教彭莹玉[5]的门徒,红巾军起义爆发后,他聚众数千人响应,与巢湖红巾军赵普胜部势相联结,后因与赵氏不和,独据庐州十余年,为天完政权汴梁行省首领,曾经出兵相助朱元璋死敌张士诚,被朱氏击败。朱元璋发兵攻打庐州时,左君弼不能抵御,逃奔汴梁投降元军,后奉命防守陈州。
徐达南路军到来后,左君弼弃城逃往汴梁,母亲却被徐军俘虏。徐达对左母以礼相待,不但没加伤害,还主动将其送往汴梁与左君弼团聚。这一招怀柔战术相当有效,在左君弼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感激徐达释母之恩,开始在战降之间摇摆不定。
徐达大军很快包围了汴梁。守卫汴梁的主帅是元将李克彝。他看见徐军来势汹汹,志在必得,料知孤城难守,不免心中胆怯。加上知道另一守将左君弼无心恋战,担心左氏随时会倒戈相向。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李克彝不战而逃,趁夜色带领一万人向洛阳逃去。左君弼顺势开门迎降,徐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汴梁。
就在朱元璋大军锐不可当、风卷残云般攻城略地的时候,元廷内部正大搞派系斗争,元军各地将领各自为政,与元顺帝太子、朝臣党同伐异,相互攻打,乱成一团。为了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徐达提出了直捣大都的计划。朱元璋表示同意,并亲自绘制《征进阵图》交给徐达。
明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初一,徐达率二十万大军渡过黄河,向北挺进,一路摧枯拉朽,风卷残荷,锐不可当。七月二十五日,徐军进抵通州[6],大都东边的门户已经被打开,元朝京师近在咫尺。
大都即是著名的燕京,其东南面是广阔无垠的平原,西面是蜿蜒起伏的山峰,一直向东北方向延伸,直到山海关外。山间的关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成为联结长城内外、大漠南北的咽喉。自古以来,这处形胜之地便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号称“山川形胜,足以控夷、制天下”,金、元两朝先后在此建都。到元朝的时候,大都已经成为中原的政治军事中心,更具有非比寻常的战略意义。
大都城中的大元皇帝妥欢帖木儿见徐军势如破竹,自知大势已去。七月二十八日,妥欢帖木儿在清宁殿召集三宫后妃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宣称要动身返回蒙古老家。
宦官伯颜不花进谏道:“陛下宜固守京都,臣等愿募集兵民,出城拒战。”妥欢帖木儿不听。
伯颜不花大哭道:“天下是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轻去?”妥欢帖木儿听了大为不快,拂袖而去。
随后,妥欢帖木儿又在端明殿召见群臣,名为商议对策,实际上是安排收拾乱摊子之人,为自己逃跑做准备。左丞相失烈门、知枢密院事黑厮等都力劝皇帝固守京城,妥欢帖木儿决心已下,不肯听从。
当晚半夜三鼓时分,妥欢帖木儿携皇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经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7],由此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另一面,徐达大军到达通州后,并没有乘胜进击,立即挥师进攻距离仅几十里的大都,而是驻扎在通州,按兵不动[8]。直到八月初二,滞留整整七天后,徐军才进军大都,至齐化门,将士负土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俘元王子六人,从根本上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派伯颜率军二十万灭掉南宋。时间仅过百年,朱元璋派徐达将蒙古逐回大漠,同样也是率军二十万,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巧合。
在中国历史上,元代是第一个真正华夷一体、四海浑一的王朝,拥有人类有史以来最辽阔的疆域——大元帝国最盛之时,势力横跨欧亚大陆,据说从帝国的中心骑马向东南西北四方奔驰,马不停蹄,也要一年才能到达边界。然而,元朝统治中原却不过百年时间,堪称中国历史上另一桩罕见奇事。
元朝一共有十一位皇帝,第一任皇帝为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三十四年。忽必烈之后,九任皇帝一共只经历了三十八年。这期间,政治阴谋和宫廷斗争层出不穷。而最后一位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却在位三十五年。
妥欢帖木儿为元明宗和世瓎长子。元朝自元世祖忽必烈之后,皇廷内部权位之争十分激烈。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元泰定帝在上都开平去世。大都群臣决定立元武宗长子和世瓎为帝,但因为和世瓎人不在京都,便先迎和世瓎之弟图帖木儿为主,是为元文宗。
与此同时,上都大臣立皇太子阿速吉八为帝,是为天顺帝。双方经过武力较量,天顺帝败北,元文宗掌握了局势。但他不忘大都群臣初衷,请求退位,立兄长和世瓎为帝。和世瓎遂在漠北草原即位,是为元明宗。为表达感激之意,又立图帖木儿为皇太弟。
兄弟二人最终在大都会面,在虚假的欢愉中举行了权力交接仪式。仅过几日,元明宗和世瓎即被大臣燕帖木儿下毒害死,时年三十岁。图帖木儿再度被拥立为帝,得以成为名正言顺的正牌皇帝,此即大元历史上有名的“天历之变”。
身为元明宗和世瓎长子,妥欢帖木儿也成为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先后被流放到高丽[9]的海岛和静江。元文宗图帖木儿为了贬低妥欢帖木儿身份,还刻意命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草诏,告示天下,称妥欢帖木儿乳母之夫曾经提及元明宗在世之日,经常说妥欢帖木儿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以此来暗示妥欢帖木儿没有当皇帝的资格。
无独有偶,民间一直有种说法,说妥欢帖木儿并非蒙古人,而是宋恭帝赵显的亲生儿子。赵显是宋度宗唯一嫡子,为全皇后所生,即位时才四岁,在位仅两年,即做了元军的俘虏。可以说,他还处在懵懂无知的孩童时代时,便已经遭逢了国破家亡的悲惨,经历了人主沦为囚徒的凄凉。
赵显被押送到大都后,先是被降为瀛国公,安置在上都开平,并娶蒙古公主为妻。然赵显长大成人后,显示出一些异于常人的征兆。元世祖忽必烈听闻后,开始有些不放心起来,便派赵显到吐蕃[10]学习佛法,实际上是逼迫他到雪域高原出家,彻底与世隔绝。
赵显无力左右自己的人生,只得收拾行装启程。到吐蕃后,他住在萨迦寺中,法号“合尊法宝”,还学会了藏文,从事佛经翻译工作,竟然由此成为一代高僧,有《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轮》等作品传世,曾任总持之职。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赵显一时心血来潮,偶尔吟诵旧作道:“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被暗中监视的人听到,密告赵显写诗煽动江南人心。元英宗于是派人到吐蕃将赵显杀死,时年五十三岁。
元明宗和世瓎未即帝位时,居处与赵显相近,二人私交颇好,时有来往,因而有传闻称和世瓎长子妥欢帖木儿其实为赵显之子[11]。这种说法在元末明初时流传尤广,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其准确性,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元文宗图帖木儿病死在上都,遗命立元武宗之子为帝。十月,元武宗次子懿璘质班即位,是为元宁宗。元宁宗在位不到两个月,便一病而卒。权倾朝野的大臣燕帖木儿想立元文宗之子燕帖古思,但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12]不肯同意,提出立被流放在外的妥欢帖木儿为帝。
燕帖木儿便去拜见妥欢帖木儿,具体陈述了迎立之意。当时妥欢帖木儿年纪幼小,又一直畏惧燕帖木儿,不知该如何应对,只沉默不应。燕帖木儿因此怀疑妥欢帖木儿已经知道自己当年参与谋害其父元明宗和世瓎一事,生怕妥欢帖木儿继位后,会对己不利,于是多方拖延阻挠。
然而,好运眷顾了妥欢帖木儿——不久,燕帖木儿便因荒淫过度,“体羸溺血而死”。于是,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与大臣们商定立妥欢帖木儿为帝,并仿照“武宗、文宗故事”,协定妥欢帖木儿死后,传位给元文宗子燕帖古思。
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妥欢帖木儿被权臣伯颜迎回大都,正式登上大宝,是为元顺帝,时年十三岁。伯颜因有拥戴之功,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
即位之初,妥欢帖木儿完全受制于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的家族势力,“深居宫中,每事无所专”。正因为无所事事,他读了不少汉书,这使得他成为元朝皇帝中唯一一个对汉文化有所了解的皇帝,且有相当的科技才能——
他曾自制金人玉女自动报时器,当时称为“宫漏”,“约高六七尺,广半之,造木为匮,阴藏诸壶其中,运水上下。匮上设西方三圣殿,匮腰立玉女捧时刻筹,时至,辄浮水而上。左右列二金甲神人,一悬钟,一悬钲,夜则神自能按更而击,无分毫……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鲜有”。
还曾经设计并建造龙舟,长一百二十尺,高二十尺,上有帘棚、穿廊、暖阁、楼阁、殿宇等,“行时,其龙首眼口爪尾皆动”。
入宫后不久,妥欢帖木儿不得不按照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的意志,立杀父仇人燕帖木儿之女伯牙吾氏答纳失里为皇后。答纳失里为人贪婪,骄横多妒,完全不把皇帝丈夫放在眼里,她曾私自传旨,将十万两盐银占为己有,还经常鞭打其他后宫嫔妃。
当时徽政院使秃满迭儿进献了一名叫奇氏完者忽都的女子,专门负责为妥欢帖木儿煮茶。奇氏来自高丽,是名绝色美女,美貌惊人,妥欢帖木儿对其十分迷恋。答纳失里知道后,怒不可遏,招来奇氏,用鞭子将其打得遍体鳞伤。妥欢帖木儿虽然愤怒,却也无可奈何。这样的状况下,他对这位皇后自然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元统三年(1335年)三月,中书右丞相伯颜与燕帖木儿之子唐其势发生权力之争。当时唐其势为中书左丞相,但伯颜有扶助皇帝登基之功,权倾朝野。唐其势不免愤愤不平,怒道:“天下本我家天下也,伯颜何人,而位居吾上!”于是密谋发动政变,打算废除妥欢帖木儿,拥立元文宗之子燕帖古思。但是事不机密,被伯颜事先知道,设计捕杀了唐其势及其同党。
唐其势弟弟塔剌海逃入后宫,请求贵为皇后的姐姐答纳失里帮助。答纳失里顾念手足之情,将弟弟藏在自己的衣裙下,结果被伯颜搜出杀死。伯颜又命人拖走答纳失里。答纳失里惊慌失措,向皇帝丈夫求助。妥欢帖木儿一言不发。答纳失里随后被伯颜鸩杀。
经此一役,燕帖木儿家族完全败亡。此后,元朝不再设中书左丞相一职,朝政全由右丞相伯颜把持。
伯颜身边养有一个“西番”师婆,大抵类似中原巫师一类。师婆曾经告诉伯颜,说他将来要死于南人[13]之手。伯颜因而相当仇视南人,极力反对蒙古人读汉书,还停了科举,并主张杀尽张、王、刘、李、赵五姓南人,因为这五姓为汉人百家姓中的大姓,人数最多。
妥欢帖木儿身为皇帝,却完全被伯颜挟制,自然相当不满。他年纪虽幼,却颇有心计,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却在等待时机,蓄势待发。
七年后,妥欢帖木儿二十岁,利用伯颜的侄子脱脱[14]发动政变,伯颜被贬往外地,自杀而死,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也被流放。直到这时候,妥欢帖木儿才成为名副其实的九五之尊。
夺回大权后,妥欢帖木儿以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力图革新朝政,复行科举,亲试进士,诏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修格》,印行至正交钞,治理黄河。然而,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始终以高压及歧视政策统治汉人,轻视儒生,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吏多属无知粗暴贪残之辈,因而元朝统治下的中原局势,始终动荡难安,并且逐步恶化,无可奈何,终至民变蜂起。
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事,一呼百应,势力迅即壮大。而此时的妥欢帖木儿内部掣肘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和皇后奇氏,外部各地方将领又拥兵自重,已无回天之力。
皇后奇氏即是来自高丽的美女完者忽都。答纳失里死后,奇氏专宠后宫,生下儿子爱猷识理达腊,更加赢得了妥欢帖木儿的欢心。她先是被立为第二皇后,第二任皇后伯颜忽都死后,奇氏便被扶为正宫皇后。她心机很深,特意在自己的母国高丽选取大量美女,送给朝中重臣,以此来结纳人心,培植了一大批自己的势力。
当时妥欢帖木儿怠于政事,荒于游宴,加上听信谗言,贬黜了有“贤相”之称的右丞相脱脱,将国家大权尽归哈麻、雪雪兄弟。脱脱被流放云南,之后被哈麻毒死。而哈麻、雪雪只知玩弄权术,一度耍阴谋废除皇帝,结果事败被杀。
其后,元廷内部权力之争日趋白热化,皇后奇氏不满意皇帝丈夫所作所为,希望妥欢帖木儿退位,由自己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朝臣也分化为两派:一派以御史大夫老的沙、知枢密院事图坚帖木儿为首,拥护皇帝;一派以皇后奇氏、丞相搠思监、朴布华为首,支持皇太子。两派几乎势均力敌,矛盾急剧尖锐。明争暗斗的内讧造成朝纲混乱,元帝诏令失去作用,各地守军独霸一方,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局面终至土崩瓦解。
妥欢帖木儿放弃大都、北逃回蒙古高原老家后,残存在中原各地的元军立时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整个中原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久,朱元璋在应天[15]即位,是为明太祖,国号“大明”。
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称霸天下的时代,蒙古武功震惊世界,改变了整个亚洲甚至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格局。蒙古曾疯狂地扩张,因而拥有极为庞大的帝国。而在辽阔无垠的蒙古版图下,中原不过是其中极小的一块,用“九牛一毛”来形容也不为过。妥欢帖木儿虽被赶出了中原,却仍然是蒙古帝国名义上的大汗,对蒙古各汗国、部落享有宗主权,因而大元王朝虽然灭亡,但蒙古帝国的势力和根基仍存,“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历史上将这一政权称为“北元”[16]。终明一朝,北元始终对明朝的北部边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与威胁,此即史书中所言:“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这“边防”,即指明廷为了防御蒙古北元势力入侵所设置的“九边”防线。
妥欢帖木儿向北走到应昌[17],心情十分不好。他是元朝皇帝中接触中原文化最深的一个,难免不产生“去国怀乡”的悲凉。虽然一心想回到中原,但此时明军兵锋锋锐,他始终不能如愿以偿。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回到北方草原两年后,妥欢帖木儿因患痢疾,病死在应昌,庙号“惠宗”,终究未能实现他再回到中原的夙愿。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妥欢帖木儿在国破家亡之前夕,能够“识时务”,放弃背城一战而逃窜漠北,是为“顺天命”,所以特意加号“顺帝”,历史上习惯称其为元顺帝。
元顺帝死后一个月,明军大批兵马赶到,全力围攻应昌城,一日而下。元顺帝后妃、皇孙、诸王、官吏全部被明军俘虏,只有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十余骑逃脱。
但蒙古实力犹存,蒙古贵族追忆中原的繁华与富庶,“犹有觊觎之志”,有心再度入主中原,不断组织力量反攻。而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江山统治,亦三番两次派大军深入漠北,想彻底消除来自蒙古的隐患。由于补给困难、生活习惯等诸方面因素制约,明军虽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却未能永久占据草原地区,从而形成了明朝与北元南北对峙的局面。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应付北元对明朝的威胁,对蒙古采取了征讨和招抚并用的策略。朱棣本人几度亲征漠北,甚至不惜迁都北京,是为历史上令人瞩目的“天子守边”。在朱棣执政时,蒙古势力急剧分化衰弱,明军军威达到了巅峰,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