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正式发动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载垣领衔,带着七大臣祈祷的时候,恭亲王奕欣已经口衔天命准备来收拾他们了。 奕欣等人奉诏出来,一点都没耽误,直接奔着军机处来了。以防意外的兵马人手,奕欣和祥早安排好了。载垣等在屋里刚看了他们奏请垂帘的奏折,远远望见他们知道来者不善,也不甘示弱的迎了出来。此刻已是图穷匕现,大家也没什么好客气的了。
“谕,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接旨!” 恭亲王奕欣铁青着脸,郑重的站在了几人面前,开始宣谕。
“凡谕须均经我们几个承旨拟定,如今我们几个不曾承旨,六叔的这道谕,从何而出?”两宫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载垣不知道,但是铁帽子王的威仪还在,所以载垣昂然而立,冷笑反问了一句。
“未经我们几个面承的谕不是‘乱命’是‘矫诏’!老六,你既是宣宗成皇帝(道光)的皇子,又是大行皇帝(咸丰)的胞弟,自然知道‘乱命’跟‘矫诏’的后果!” 端华也气势汹汹的威胁道。他们几个直到这一刻,还是不相信两宫会和咸丰的政敌奕欣联手,以为是奕欣矫诏,要发动政变。
端华在这里也是给奕欣扣了一顶大帽子,所谓的“乱命”是指皇帝在非正常的情况下发出的、或不符皇帝本意、或违背情理逻辑的命令。而“乱命”是臣下所能拒绝执行的,当然是否是“乱命”也是靠执行者自己主观的判断来分析的。
后来的历史当清朝向八国联军宣战时,慈禧太后曾下诏,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立即将辖区内的交战国外交人员或驱逐或逮捕,同时派兵北护驾勤王。李鸿章等即以“此乃‘乱命’,非我皇太后皇本意”为由,拒绝执行。并且联合起来,以清朝地方政府的名义,转而与各交战国签订(国)东南互保条约,承诺国东南地区不卷入在北方的战争,并保护各交战国在该地区的所有利益不受侵害,从而避免了使国全面卷入战争的局面出现。清朝战败后,慈禧太后为了在各国面前推卸战争责任,保住自己在清朝的统治地位不受影响,甚至干脆将发动战争的所有谕都说成是端郡王载漪、军机大臣刚毅等“战犯”的“乱命”不是自己的本意。而所谓“矫诏”则是通常所说的“假传圣旨”不管是蒙蔽、胁迫皇帝下发“乱命”者,还是“矫诏”者,论律都是造反的罪名,只要坐实一条,奕欣都是谋逆的天下公敌。
奕欣此时可没功夫去跟他们呈口舌之利,所谓快到斩乱麻,让这几位闹起来,恐怕要生变故。载垣曾当过领侍卫内大臣,这宫里也不敢说绝对没他的亲信。端华更是现任的镶蓝旗旗主,他要闹大了镶蓝旗那帮闲人未必不会跟着闹事。眼见载垣、端华并无丝毫奉诏范的意思,为了免生事端,早有布置的奕欣便不跟他们废话了,甚至连谕也不跟他们宣读。立即吩咐侍卫将载垣、端华二人拿下,早准备好的侍卫一拥而,将载垣、端华都给控制了起来。
“没有王法的王八羔子,我等乃大行皇帝顾命的赞襄政务王大臣,你们哪个敢拿?”载垣和端华当然是可劲的挣扎,但他们两个小老头儿,哪里弄得过这些五大三粗的小伙子,两下便被制服了。众侍卫也不管他们的身份了,三下五除二的将两人禠夺衣冠,架出了隆宗门。
隆宗门外还有几人的侍卫随从,虽然一共也没几个人,但是载垣和端华还想呼唤他们再挣扎一下。但是到了门口一看,两人的心彻底凉了,他们的随从早被绳捆索绑了起来,一个个他们俩还狼狈呢!两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爷”这样带着满心的不甘,被押进宗人府关押了起来。
“你们五位是否奉诏啊!”威望最高的两个已经拿下,剩下几个纯人,奕欣稳当了。
奕欣的话音刚落,杜翰还在盘算呢,额驸景寿“噗通”一声跪下了,动作之迅速实为罕见。有了带头的,匡源、穆荫、焦佑赢等人自然一个接一个的认了命,杜翰苦思无计,也不再挣扎,乖乖的跪下认命。但是杜翰几个也是情势所迫没有办法,奕欣抑扬顿挫的开始宣读圣旨的时候,每念一句,杜翰便在心里反驳一句。
“内阁奉谕,年海疆不靖,京师戒严,总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筹划乖方所致。”奕欣刚开了个头,杜翰心里骂开了花。这一句是把外敌入侵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当时“在事之王大臣”也是载垣、端华、肃顺等人了。妈的英法联军跑来欺负大清是蓄谋已久的,关老子们什么事。
“载垣等复不能静心和议,徒诱捕英国使臣,以塞己责,以致失信于各国。”奕欣这句更可恨,把夏巴礼事件的责任都推给了他们八大臣。当时在通州主持议和的,的确是载垣、穆荫。但是这件事责任并不完全在载垣、穆荫二人,抓捕夏巴礼这倒霉主意是咸丰想出来的,而且当时还有一位大佬参与,是现在正站在奕欣背后的,他的老丈人、位居内阁首辅的华殿大学士桂良。事实执行逮捕巴夏礼任务的,则是僧格林沁。如若真要秉公论罪,不能单追究载垣、穆荫二人,至少桂良跟僧格林沁也难逃干系。
“淀园被扰,我皇考巡幸热河,实圣心不得以之苦衷也。”奕欣听不到杜翰的心里话,念的非常的嗨皮。所谓“淀园”即指圆明园,因为圆明园地处北京海淀,所以称“淀园”这是把圆明园失盗的责任,和咸丰皇帝逃难承德的责任全部栽到载垣等人头。第一个劝咸丰移驾的是僧格林沁,盗窃圆明园的是果兴阿,你怎么不找这两军头说事去。
“嗣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等,将各国应办事宜,妥为经理,都城内外,安谧如常。”这句杜翰到是没骂,奕欣这是自己表扬自己,也是为他领衔的即将开始的新政府布局张本。
“皇考屡召王大臣等议回銮之旨,而载垣、端华、肃顺朋为奸,总以外国情形反复,力排众议。皇考宵旰勤劳,更兼口外严寒,以致圣体违和,竟于本年七月十七日龙驭宾,朕呼地抢天,五内如焚,追思载垣等从前蒙蔽之罪,非朕一人痛恨,实天下臣民所痛恨者也。”奕欣念这句话的时候格外的痛快,杜翰要不是怕死,都想把谕抢过来撕烂了。
数这一段最不是人话,把咸丰不能回銮和咸丰驾崩的责任都推给了八大臣。咸丰不能回銮最大的责任人是奕欣,要不是奕欣在北京罗了庞大的势力,咸丰至于不敢回京嘛!咸丰的驾崩更是坑人了,咸丰每日以醇酒美妇自戕,完全是自己杀的,谁能拦得住他。而且这一款罪状太大了,虽然是最“莫须有”的一款罪状。但是有此一条,则载垣、端华、肃顺等,绝非只是被黜,是纵欲不死也不能了。
“朕御极之初,即欲重治其罪,惟思伊等系顾命之臣,故暂行宽免,以观后效。”这句不用杜翰腹诽,奕欣都觉得是强词夺理。因为既然御极之初已洞察顾命八臣的“罪”则纵使宽大,也必应以谕的形式对八臣进行“训戒”既然根本没有这样的举措,又怎么说得是“暂行宽免,以观后效”?
“孰意八月十一日,朕召载垣等八人,因御史董元醇敬陈管见一折,内称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俟数年后朕能亲裁庶务,再行归政;又请于亲王简派一二人,令其辅政;又请于大臣简派一二人充朕师傅之任。以三端,深合朕意。虽我朝向无皇太后垂帘之仪,然朕受皇考大行皇帝付托之重,惟以国计民生为念,岂能拘守常例?”杜翰脸都气白了,这实在是为垂帘作狡辩,既明知此举是不守常例,而发此谕者扪心自问,垂帘听政又岂是真正的以“国计民生”为念?此所谓事贵从权,不过是为垂帘做的苍白的狡辩。
“特面谕载垣等着照所请传旨。该王大臣等奏对时,哓哓置辩,已无人臣之礼。” 杜翰苦啊!杜翰说不出啊!平心而论“该王大臣等”也无非是在“坚持真理”之际,态度过火而已。但挑起这一事端的,无论如何也不是“该王大臣等”吧!
“拟旨时又阳奉阴违,擅自改写作为朕旨颁行,是诚何心?这句杜翰都不骂了,这是报仇的时候到了。“是诚何心”四字,正是当初顾命八臣痛驳董元醇谕的话,这话说得是很过份,此时正好被照搬到此,也是皇太后与恭亲王向世人昭示此一时彼一时的意思。世间“报应不爽”四字,于此可见一斑。
“总因朕冲岁,皇太后不能深悉国事,任伊等欺蒙,能尽欺天下乎?” 这顶帽子也不小,而且此语也有望能搏天下臣民同情之意在内。但是杜翰特别想反问一句,然则皇太后与恭王为达到垂帘目的而欲加之罪的企图,也能尽欺天下乎?
“此皆伊等辜负皇考深恩,若再事姑容,何以仰对在天之灵?” 杜翰还是想反问一句,却不知公然置祖制于不顾,全盘推翻“皇考”临终末命,又何以仰对在天之灵?
“载垣、端华、肃顺著即解任!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着退出军机处。派恭亲王会同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将伊等应得之咎,分别轻重,按律秉公具奏。至皇太后应如何垂帘之仪,一并具奏。特谕!”杜翰最后也是没得说了,一败涂地,好在他身家性命无忧,只是肃雨亭怕是不能保全首领了。
奕欣宣读完了谕,便派人把剩下的五人都给押回了家里,让他们规规矩矩的回家闭门待罪。其实奕欣是很想连杜翰一起做了的,一则这家伙实际为八大臣的智囊,政治能量有限但鬼主意不少,留着他实在是个祸害。二则如果没有杜翰的老爹杜受田,这大清的皇位早是奕欣的了,他还用费今天这个劲。于公于私他都想做了杜翰,以绝后患顺便报个私仇,但是两宫太后也还记着咸丰受过杜受田的恩惠,死活保下了杜翰。
这政变的第一道谕,虽然只是将顾命八臣解职,但因为垂帘听政本身没有“法理基础”所以不得不长篇大论的给八臣罗织罪状,以示“朕”实在有“不得以”的苦衷。不如此则不能挣脱祖制的束缚,不能挣脱祖制的束缚则不能解除八臣之职,不解其职则不能治其罪,不能治其罪则谈不到垂帘。正是因为有种种原因在内,所以这道谕才变成了这么一份“长谕”
政变的关键一步,也是推翻顾命制度的主要程序实际已经完成,接下来应该是另外一个“重头戏”了——那是逮捕顾命八臣的主脑人物、正护送梓宫在途的肃顺。此时肃顺正与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等人,护送咸丰皇帝的梓宫行至密云县,距离北京还有一百余里。因奕欣已做了很周密的布置,现在肃顺和先前的载垣、端华等人一样,已经成了瓮之鳖,所以逮捕肃顺虽然是政变重要的一个步骤,但到此时却已是绝无悬念之事,已不必大动干戈。奕欣如内宫向两宫太后交了旨,并商定了马向密云发布谕的章程,便急匆匆的出来颁旨。
“孙猴子那边安排妥当了?”不过奕欣临走的时候,还是有点担心的问了慈禧一句。
“六爷放心吧!昨个儿动手了,现在料想已经办妥了!”慈禧非常的自信。
“那个猴子可不是一般人,稍有疏失,便拿不住他的。”奕欣还是不放心。
“让他逃了也无妨,这事我是安排肃顺办的。若是成了,便祸患皆平,即便不成,那猴子知道是肃顺害他,也断然不会和肃顺善罢甘休。咱们办了肃顺,他支持还来不及,怎么也不会冲着咱们来!”慈禧笑的更加得意。
“太后高明!”奕欣连连点头,终于放心的去了。
载垣领衔,带着七大臣祈祷的时候,恭亲王奕欣已经口衔天命准备来收拾他们了。 奕欣等人奉诏出来,一点都没耽误,直接奔着军机处来了。以防意外的兵马人手,奕欣和祥早安排好了。载垣等在屋里刚看了他们奏请垂帘的奏折,远远望见他们知道来者不善,也不甘示弱的迎了出来。此刻已是图穷匕现,大家也没什么好客气的了。
“谕,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接旨!” 恭亲王奕欣铁青着脸,郑重的站在了几人面前,开始宣谕。
“凡谕须均经我们几个承旨拟定,如今我们几个不曾承旨,六叔的这道谕,从何而出?”两宫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载垣不知道,但是铁帽子王的威仪还在,所以载垣昂然而立,冷笑反问了一句。
“未经我们几个面承的谕不是‘乱命’是‘矫诏’!老六,你既是宣宗成皇帝(道光)的皇子,又是大行皇帝(咸丰)的胞弟,自然知道‘乱命’跟‘矫诏’的后果!” 端华也气势汹汹的威胁道。他们几个直到这一刻,还是不相信两宫会和咸丰的政敌奕欣联手,以为是奕欣矫诏,要发动政变。
端华在这里也是给奕欣扣了一顶大帽子,所谓的“乱命”是指皇帝在非正常的情况下发出的、或不符皇帝本意、或违背情理逻辑的命令。而“乱命”是臣下所能拒绝执行的,当然是否是“乱命”也是靠执行者自己主观的判断来分析的。
后来的历史当清朝向八国联军宣战时,慈禧太后曾下诏,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立即将辖区内的交战国外交人员或驱逐或逮捕,同时派兵北护驾勤王。李鸿章等即以“此乃‘乱命’,非我皇太后皇本意”为由,拒绝执行。并且联合起来,以清朝地方政府的名义,转而与各交战国签订(国)东南互保条约,承诺国东南地区不卷入在北方的战争,并保护各交战国在该地区的所有利益不受侵害,从而避免了使国全面卷入战争的局面出现。清朝战败后,慈禧太后为了在各国面前推卸战争责任,保住自己在清朝的统治地位不受影响,甚至干脆将发动战争的所有谕都说成是端郡王载漪、军机大臣刚毅等“战犯”的“乱命”不是自己的本意。而所谓“矫诏”则是通常所说的“假传圣旨”不管是蒙蔽、胁迫皇帝下发“乱命”者,还是“矫诏”者,论律都是造反的罪名,只要坐实一条,奕欣都是谋逆的天下公敌。
奕欣此时可没功夫去跟他们呈口舌之利,所谓快到斩乱麻,让这几位闹起来,恐怕要生变故。载垣曾当过领侍卫内大臣,这宫里也不敢说绝对没他的亲信。端华更是现任的镶蓝旗旗主,他要闹大了镶蓝旗那帮闲人未必不会跟着闹事。眼见载垣、端华并无丝毫奉诏范的意思,为了免生事端,早有布置的奕欣便不跟他们废话了,甚至连谕也不跟他们宣读。立即吩咐侍卫将载垣、端华二人拿下,早准备好的侍卫一拥而,将载垣、端华都给控制了起来。
“没有王法的王八羔子,我等乃大行皇帝顾命的赞襄政务王大臣,你们哪个敢拿?”载垣和端华当然是可劲的挣扎,但他们两个小老头儿,哪里弄得过这些五大三粗的小伙子,两下便被制服了。众侍卫也不管他们的身份了,三下五除二的将两人禠夺衣冠,架出了隆宗门。
隆宗门外还有几人的侍卫随从,虽然一共也没几个人,但是载垣和端华还想呼唤他们再挣扎一下。但是到了门口一看,两人的心彻底凉了,他们的随从早被绳捆索绑了起来,一个个他们俩还狼狈呢!两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爷”这样带着满心的不甘,被押进宗人府关押了起来。
“你们五位是否奉诏啊!”威望最高的两个已经拿下,剩下几个纯人,奕欣稳当了。
奕欣的话音刚落,杜翰还在盘算呢,额驸景寿“噗通”一声跪下了,动作之迅速实为罕见。有了带头的,匡源、穆荫、焦佑赢等人自然一个接一个的认了命,杜翰苦思无计,也不再挣扎,乖乖的跪下认命。但是杜翰几个也是情势所迫没有办法,奕欣抑扬顿挫的开始宣读圣旨的时候,每念一句,杜翰便在心里反驳一句。
“内阁奉谕,年海疆不靖,京师戒严,总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筹划乖方所致。”奕欣刚开了个头,杜翰心里骂开了花。这一句是把外敌入侵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当时“在事之王大臣”也是载垣、端华、肃顺等人了。妈的英法联军跑来欺负大清是蓄谋已久的,关老子们什么事。
“载垣等复不能静心和议,徒诱捕英国使臣,以塞己责,以致失信于各国。”奕欣这句更可恨,把夏巴礼事件的责任都推给了他们八大臣。当时在通州主持议和的,的确是载垣、穆荫。但是这件事责任并不完全在载垣、穆荫二人,抓捕夏巴礼这倒霉主意是咸丰想出来的,而且当时还有一位大佬参与,是现在正站在奕欣背后的,他的老丈人、位居内阁首辅的华殿大学士桂良。事实执行逮捕巴夏礼任务的,则是僧格林沁。如若真要秉公论罪,不能单追究载垣、穆荫二人,至少桂良跟僧格林沁也难逃干系。
“淀园被扰,我皇考巡幸热河,实圣心不得以之苦衷也。”奕欣听不到杜翰的心里话,念的非常的嗨皮。所谓“淀园”即指圆明园,因为圆明园地处北京海淀,所以称“淀园”这是把圆明园失盗的责任,和咸丰皇帝逃难承德的责任全部栽到载垣等人头。第一个劝咸丰移驾的是僧格林沁,盗窃圆明园的是果兴阿,你怎么不找这两军头说事去。
“嗣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等,将各国应办事宜,妥为经理,都城内外,安谧如常。”这句杜翰到是没骂,奕欣这是自己表扬自己,也是为他领衔的即将开始的新政府布局张本。
“皇考屡召王大臣等议回銮之旨,而载垣、端华、肃顺朋为奸,总以外国情形反复,力排众议。皇考宵旰勤劳,更兼口外严寒,以致圣体违和,竟于本年七月十七日龙驭宾,朕呼地抢天,五内如焚,追思载垣等从前蒙蔽之罪,非朕一人痛恨,实天下臣民所痛恨者也。”奕欣念这句话的时候格外的痛快,杜翰要不是怕死,都想把谕抢过来撕烂了。
数这一段最不是人话,把咸丰不能回銮和咸丰驾崩的责任都推给了八大臣。咸丰不能回銮最大的责任人是奕欣,要不是奕欣在北京罗了庞大的势力,咸丰至于不敢回京嘛!咸丰的驾崩更是坑人了,咸丰每日以醇酒美妇自戕,完全是自己杀的,谁能拦得住他。而且这一款罪状太大了,虽然是最“莫须有”的一款罪状。但是有此一条,则载垣、端华、肃顺等,绝非只是被黜,是纵欲不死也不能了。
“朕御极之初,即欲重治其罪,惟思伊等系顾命之臣,故暂行宽免,以观后效。”这句不用杜翰腹诽,奕欣都觉得是强词夺理。因为既然御极之初已洞察顾命八臣的“罪”则纵使宽大,也必应以谕的形式对八臣进行“训戒”既然根本没有这样的举措,又怎么说得是“暂行宽免,以观后效”?
“孰意八月十一日,朕召载垣等八人,因御史董元醇敬陈管见一折,内称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俟数年后朕能亲裁庶务,再行归政;又请于亲王简派一二人,令其辅政;又请于大臣简派一二人充朕师傅之任。以三端,深合朕意。虽我朝向无皇太后垂帘之仪,然朕受皇考大行皇帝付托之重,惟以国计民生为念,岂能拘守常例?”杜翰脸都气白了,这实在是为垂帘作狡辩,既明知此举是不守常例,而发此谕者扪心自问,垂帘听政又岂是真正的以“国计民生”为念?此所谓事贵从权,不过是为垂帘做的苍白的狡辩。
“特面谕载垣等着照所请传旨。该王大臣等奏对时,哓哓置辩,已无人臣之礼。” 杜翰苦啊!杜翰说不出啊!平心而论“该王大臣等”也无非是在“坚持真理”之际,态度过火而已。但挑起这一事端的,无论如何也不是“该王大臣等”吧!
“拟旨时又阳奉阴违,擅自改写作为朕旨颁行,是诚何心?这句杜翰都不骂了,这是报仇的时候到了。“是诚何心”四字,正是当初顾命八臣痛驳董元醇谕的话,这话说得是很过份,此时正好被照搬到此,也是皇太后与恭亲王向世人昭示此一时彼一时的意思。世间“报应不爽”四字,于此可见一斑。
“总因朕冲岁,皇太后不能深悉国事,任伊等欺蒙,能尽欺天下乎?” 这顶帽子也不小,而且此语也有望能搏天下臣民同情之意在内。但是杜翰特别想反问一句,然则皇太后与恭王为达到垂帘目的而欲加之罪的企图,也能尽欺天下乎?
“此皆伊等辜负皇考深恩,若再事姑容,何以仰对在天之灵?” 杜翰还是想反问一句,却不知公然置祖制于不顾,全盘推翻“皇考”临终末命,又何以仰对在天之灵?
“载垣、端华、肃顺著即解任!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着退出军机处。派恭亲王会同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将伊等应得之咎,分别轻重,按律秉公具奏。至皇太后应如何垂帘之仪,一并具奏。特谕!”杜翰最后也是没得说了,一败涂地,好在他身家性命无忧,只是肃雨亭怕是不能保全首领了。
奕欣宣读完了谕,便派人把剩下的五人都给押回了家里,让他们规规矩矩的回家闭门待罪。其实奕欣是很想连杜翰一起做了的,一则这家伙实际为八大臣的智囊,政治能量有限但鬼主意不少,留着他实在是个祸害。二则如果没有杜翰的老爹杜受田,这大清的皇位早是奕欣的了,他还用费今天这个劲。于公于私他都想做了杜翰,以绝后患顺便报个私仇,但是两宫太后也还记着咸丰受过杜受田的恩惠,死活保下了杜翰。
这政变的第一道谕,虽然只是将顾命八臣解职,但因为垂帘听政本身没有“法理基础”所以不得不长篇大论的给八臣罗织罪状,以示“朕”实在有“不得以”的苦衷。不如此则不能挣脱祖制的束缚,不能挣脱祖制的束缚则不能解除八臣之职,不解其职则不能治其罪,不能治其罪则谈不到垂帘。正是因为有种种原因在内,所以这道谕才变成了这么一份“长谕”
政变的关键一步,也是推翻顾命制度的主要程序实际已经完成,接下来应该是另外一个“重头戏”了——那是逮捕顾命八臣的主脑人物、正护送梓宫在途的肃顺。此时肃顺正与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等人,护送咸丰皇帝的梓宫行至密云县,距离北京还有一百余里。因奕欣已做了很周密的布置,现在肃顺和先前的载垣、端华等人一样,已经成了瓮之鳖,所以逮捕肃顺虽然是政变重要的一个步骤,但到此时却已是绝无悬念之事,已不必大动干戈。奕欣如内宫向两宫太后交了旨,并商定了马向密云发布谕的章程,便急匆匆的出来颁旨。
“孙猴子那边安排妥当了?”不过奕欣临走的时候,还是有点担心的问了慈禧一句。
“六爷放心吧!昨个儿动手了,现在料想已经办妥了!”慈禧非常的自信。
“那个猴子可不是一般人,稍有疏失,便拿不住他的。”奕欣还是不放心。
“让他逃了也无妨,这事我是安排肃顺办的。若是成了,便祸患皆平,即便不成,那猴子知道是肃顺害他,也断然不会和肃顺善罢甘休。咱们办了肃顺,他支持还来不及,怎么也不会冲着咱们来!”慈禧笑的更加得意。
“太后高明!”奕欣连连点头,终于放心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