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诸子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杜睿上书,请命西征,作为皇帝的李贤已经下达了准奏的旨意,如今李贤虽然还没有亲政,但是他的手上也并非没有半点权利。
当初杜睿在制定全新内阁制度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军权的问题,将军权完全下放给内阁,他在位的时候,还能保证不危及皇室的地位,但是以后的继任者呢?
百年之后又会如何?
杜睿不能保证每一个内阁首辅都能像他一样,尽忠皇室,所以在划分权利的时候,军队的指挥权在内阁的手上,但是下达战争的动员命令,这一权利却被他留给了皇帝 ”“ 。
也就是说,无论平时内阁的权利有多大,但是大唐帝国数百万将士的唯一统帅,只能是大唐帝国的皇帝,这一点是任何人都不能侵犯的。
圣命下达之后,整个大唐帝国立刻就行动了起来,大唐帝国承平已久,虽说此前兵发埃及,但是在大唐百姓的眼中,那不过是一个开疆拓土的小规模战争,根本就引不起他们的注意,但是这次不一样,因为朝廷下达的命令,可是总动员。
经过这些年的梳理,大唐帝国早就变成了一部高性能的机器,一个命令的下达,整个帝国的各个部门立刻运转了起来。
军队的调派命令,后勤的储备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运作着,丝毫不见慌乱,对这一切杜睿都看在了眼里,心中不禁有些得意。
这就是他多年辛苦的成果,这个帝国已经不会在因为某一个人的意志,某一个突然的命令而变得慌乱,所有的程序,每一个步骤,都好像早就准备好了一样。
随着准备工作渐渐的开展,杜睿出征的时间也被提上了日程,这些时日,杜睿便忙着在内阁操控一切,并且还要和内阁成员,商量着战后的工作。
剿灭大食,这个目标一旦达成,大唐将会凭空多出来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土地需要有人来治理,需要制定一些更为切实的法案,杜睿一人智短,他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好,这个时候,一个有效率的工作团队才负责掌控整个大局,才是最为妥当的。
杜睿就要出征了,不过在出征之前,他还有一件事,必须要安排好,那就是他那众多子女。
杜睿到底不是神仙,他不可能在战争开始之前,就预定下最后的胜利,战场上的一切都是风云变幻,谁都不知道那块云彩上,要下什么雨,一旦出现偏差,很有可能就是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且这一次杜睿的对手还是叶齐德一世,这可不是个好对付的对手,他甚至要比此前的易布拉西?默罕默德更为难缠。
穆阿维叶临死之前,利用强硬的手段,和掌控着的强大军事力量,中断了阿拉伯和伊斯兰传统的通过酋长讨论来决定新领导人的做法,他指定他的儿子叶齐德为自己的继承人,从而建立了第一个伊斯兰王朝。
在表面上穆阿维叶还是维持了传统的做法,让酋长们“选择”他的儿子为继承人,并宣誓向他效忠。
在穆阿维叶死后,叶齐德被宣布为新的哈里发,但是叶齐德面临着许多穆斯林反对设立王朝的做法,这些穆斯林坚持要选择其他与穆阿维叶不是亲缘关系的人作为哈里发。
叶齐德一世首先面临的是,先知穆罕默德的曾孙侯赛因?伊本?阿里,侯赛因是被刺杀的第四任哈里发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的儿子,他的哥哥哈桑?伊本?阿里也曾短期自称为是哈里发。
在许多穆斯林眼中,侯赛因作为穆罕默德的直接后代是理所当然的哈里发。阿里的据点、伊拉克的库法的穆斯林向侯赛因表示他们支持他竞争哈里发的位置。在这个支持下,侯赛因决定向叶齐德挑战,他从麦加出发向库法进发。
侯赛因来到库法附近时,发现他大大地高估了库法对他的支持,相反地,库法的守军坚持反对他。叶齐德派出的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挡住了他的路,而且在他撤退时追踪他。
侯赛因手下只有七十二人,再加上妇女和儿童。据说在战役中侯赛因和他手下的人英勇无比,最后他和他手下的人全部被杀,妇女和儿童被俘。
侯赛因的死,并没有打击那些习惯于通过商量、而不是通过家传选择领导人的阿拉伯人反对叶齐德一世的决心,他们拒绝向叶齐德一世效忠。一些穆罕默德的伴侣如阿卜杜拉。伊本?祖拜尔等拒绝承认叶齐德一世为哈里发。阿卜杜拉?伊本?祖拜尔自称哈里发,在伊斯兰帝国过去的中心地区汉志起义。
在原本的历史上,叶齐德一世在围攻麦加的时候,感染瘟疫而死,但是这一次他显然要幸运的多,直到现在,他依然活的好好的。
虽然是从自己父亲的手上接过了权利,但是杜睿可不会认为叶齐德一世是个二世祖一样的任务,虽然后世许多文献称叶齐德一世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但是叶齐德一世在位期间,有力地继续他父亲穆阿维叶的政策,保证了许多人为他效力。
他加强了帝国的管理结构,提高了倭马亚王朝的基地叙利亚的军事防御。他改革了财政系统,减轻了一些基督教群体的税收,废除了撒马利亚人的免税特权。除此之外,他对农业也非常关心,改善了大马士革绿洲的灌溉系统。
杜睿不会轻视这样一个强力的对手,况且当下倭马亚王朝虽然在大唐累次的军事打击之下,屡遭败绩,但是其实力犹在,而且他们的西亚的统治还十分稳固,军事力量依然是这个世界上仅次于大唐的存在。
和这样的一个对手过招,最后的胜负如何,杜睿也不敢百分之百的作出保证,尽管他在皇帝李贤和同僚的面前,显得信心十足,但是却依然不得不为那个万一而担心,要提前做好准备了。
杜睿如今已经四十二岁了,总共生养了三十二个子女,在同僚之中,他的儿女不算最多的,但是在杜构,杜荷那辆个不争气的将莱国公杜如晦这一支折腾的几乎要绝嗣的情况下,杜睿这开枝散叶的功劳倒是真的不小。
子女众多,杜睿也像古往今来所有的为人父母一样,最担心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了,此前杜睿烦扰于国事,无暇顾及,最担心的就是他的子嗣当中出现一两个纨绔子弟,危害民间。
杜睿虽然是一步一步打拼出来,才有了几天的地位,可是他的子女不同,从小就锦衣玉食,享尽了荣华富贵,哪里能体会得到吃苦是个什么滋味。
好在李承乾将他罢黜出了长安,到得杜陵之后,他才总算是有了闲暇,亲自教导众多儿女。
华夏历史悠远,无论是高门大户,还是贫寒之家,一直以来,无一不重视家教的,世人皆教育子女要修身明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到了后世,这种教育方式时常被人诟病,但是却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例如蜀汉丞相诸葛亮,他算是位极人臣的,执掌蜀汉朝政数十载,但是对子嗣的教育工作,却堪称历代的楷模。
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克己奉公,为后人树立了楷模。他教育子女要有远大的志向,五十四岁时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著名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说的就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静心思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懈怠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暴躁激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龄随着光阴飞逝,志向随着年龄消退,最后精力衰竭学识无成,大多以不能承接先世的志向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吗?那时候再有想法学习哪来得及啊!
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子女的要求,诸葛亮对子女寄予着厚望,他的子女后来都淡泊名利,忠心报国,为国家社稷做出贡献,这正是“宁静”、“致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还有后世寇母教子修身为万民,北宋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达家乡,而此时,寇准的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家人刘妈,说:“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
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
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寇准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寿筵。此后洁身爱民,秉公无私,成为宋朝有名的贤相。
还有梁朝时中书令徐勉,他一生身居高位,他严于律己,行事公正而谨慎,节俭不贪,不营置家产。平时所得的俸禄,大都分给了亲朋中的穷困者和贫苦百姓,因此家里没任何积蓄。
他的门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劝他为后代置点产业,他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财产,我给子孙留下清白。子孙如有德能,他们自会创家业;如果他们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财产也没用。”
徐勉经常教导子女要重品行操守,他曾写信告诫儿子徐崧说:“我们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过的清苦。至于置办产业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提及过,不仅仅是不经营而已。古人说:‘把整筐的黄金留给子孙,不如教他们攻读一门经书’。仔细研究这些言论,的确不是空话。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有自己的心愿,幸得遵奉古人这个教训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废。自从我身居高位以来,将近三十年,一些门人和老朋友都极力劝我趁有职有权时见机行事,购置田园留给你们,我都拒绝未采纳。因为我认为只有将宝贵的清白遗给后代,才能让后人享用无穷。”徐勉的子女后来都成为远近闻名的贤士。
这些都是华夏历朝历代以来,教育子女的典型,可见家庭教育的特点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所以对其品行的教育尤为重要。
对于一时不能明白的道理,他们在实践中逐渐都会接触到,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其走正。为人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其实不管给其多少财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为其长远和未来考虑,才能使其真正受益,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
如今的教育制度,虽然经过杜睿的改革,已经较之以前,发达了不少,可是说到教育子女,很显然还是这种家庭式的教育更为妥当。
杜睿本身便是名士,他教授的弟子,如今遍布大唐的各个阶层,或为高居庙堂,或为大唐牧守一方,可见杜睿的教育方式,与那些饱学大儒相比,显然是要先进的多的。
更加重要的是,杜睿教授子女,并不刻板,他始终都认为,人活一世,从小到大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子女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定位应该有所不同,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
儒家经典文献礼记中讲:“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
子女在十岁之前,也就是幼年阶段,孩子年纪尚幼,理解力辨别力都相当有限,而模仿力却相当之强,因此,这个阶段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定位主要应该是教官与学生的关系,父母的角色主要是教导孩子,告诉他什么是对的,怎样做才能做对。当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选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为什么这样是对的,为什么必须这样做。
礼记?内则中讲:“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革,女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按照礼记的记载,从孩子会自己吃东西的时候开始,就要教给他用右手抓取食物进食;当孩子会说话的时候,是男孩就要教给他用“唯”来应答,是女孩就要教给她用“俞”来应答。“唯”和“俞”都是应答语,二者的不同在于“唯”的声音比较刚直“俞”的声音温婉轻柔;是男孩就要给他佩戴皮革做成的小囊,是女孩就要给她佩戴丝做的小囊;到孩子长到六岁的时候,就要教给他识数和辨认方向;孩子长到七岁的时候,就不让男孩和女孩同席而坐了,古代席地而坐“不同席”就是不坐在同一块席子上。
同时,也不让男孩女孩在一起吃饭,长到八岁的时候,就要教给孩子在进出、就席吃饭等日常生活事务中,学会尊让长者,让长者在先自己在后,长到九岁的时候,就教给孩子怎样计算日期,到孩子长到十岁的时候,就要送男孩出外就师求学,学习写字和记事,学习初级的礼乐,遵守此前学习的谦让之礼。并且,要让孩子在外面住宿,不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穿帛做的衣裤。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十岁之前幼年子女的教育主要是教导式的。古代贵族上层,有专门的子师负责教育孩子,依据不同年龄,教导他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里的子师扮演的其实就是一个教官的角色。
从礼记中记载的教育内容来看,十岁前幼儿教育显示了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注重性别意识培养。从应答的声音语调、佩戴的饰物到就席用餐,都注意培养他们的性别意识,第二,注重素质教育。十岁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包括常识性知识、日常生活技能,更包括初级礼并且tèbié强调要把学到的礼仪施行于日常生活中。
杜睿自然不至于那么刻板教条,可是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却丝毫都不肯松懈,而且相比较于对子女的素质培养,他更加在意的还是对子女的品德教育。
在这方面,他更多借鉴的便是在后世享有盛名的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后世清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杜睿虽然瞧不上儒家的迂腐和虚伪,但是那些忠孝仁义,不管是真是假,总归说出来,就是教育后人的,对这些他自然还是十分欣赏的。
弟子规侧重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行谨慎讲信用,对他人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学习有仁德的人,多学习经典文化艺术知识。对于塑造孩子聪慧乖巧、品行端正大有益处。
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弟子规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首先教育人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人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人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爱心。
杜睿并不想着要他的子女也能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对待子女,他一向都坚持着因材施教,若是当真有天分的,便多加教导,若是不然,杜睿也要坚持着一个底线,那就是将子女教育成一个好人。
杜睿有子二十三人,安康公主所生长子杜学文,杜睿并不担心,虽然这个长子没能如他母亲所想那般继承杜睿的文才,反而自小便好修习武事,可杜睿并不觉得如何失望,他能看得出,杜学文骨骼惊奇,是一块练武的材料,而且杜学文自小便性格坚毅,有胆识,若是不走从军这条路,反倒是可惜了。
而且杜学文身为杜睿的长子,将来自然是要继承他的爵位,只要他能修身养性,磨一磨性子,将来便是不能立足朝堂,也能在外为将。
宝钗所生次子杜学义,性情淡然,不好仕途,反倒是对书画颇有天分,杜睿也不曾强求他修习学问,反倒是对他的书画时常指点,这父子俩个倒是有些共同语言。对杜学义,杜睿也是不担心的,但凭他那温文和善的性子,将来便不难保一世的平安。
三子杜学桢和杜学义是双生子,和杜学义一样,他也最好书画,而且其天分还要超过他的次兄,如今不过二十岁的年纪,便能写的一笔瘦金体,于绘画上隐隐有大家之风,只是他性格刚烈,又好学魏晋名士,颇有几分不羁的风采,倒是让杜睿放不下心。
伊莎贝拉公主所生的四子杜学武,是杜睿最为看重的一个儿子,自小便潜心研究学问,而且还不好死读书,在杜家祖茔之时,与杜睿总论世事,时常有些惊人的言论,对他,杜睿是寄予厚望的,甚至有将其培养城他接班人的心思。
熙凤所生的五子杜学仁,好读书,可是天资不足,不过中人之姿,便是入仕,怕是也不过一州之才,不过杜学仁性情沉稳老练既不想杜学文那般急躁,也不像杜学武那般张扬,杜睿对他早有定论,将来若是能保住杜家基业的,非此子不可,如今先在门下省做个闲职,稍加磨练,日后或许能立足朝堂。
元春所生的六子杜学祁自小便好机巧之物,倒是与那性情放。荡不羁的杜承学十分相得,如今十八岁的年纪便已经入了工部任职,从六品下的将作监丞,将来倒也不愁没个出路。
探春所生的七子杜学诚,性情深沉,恢宏通达,而且思维机敏,能言善辩,却不张扬,与杜睿论国事,时常有惊人之语,如今任职宫中,做了一任通事舍人,倒是颇受李贤的器重。
麝月所生的八子杜学禹好读书,不善言辞,为人虽然木讷,但却通达事故,最是刚直,如今入了太学,将来便是不能为官,在太学之中做个教书育人的博士倒也不差了。
纨儿所生的九子杜学贤和他的长兄一样,好习武事,小小年纪,便天生神力,舞得动杜睿所用的长枪,若说杜睿膝下众子之中,能继承杜睿武艺的,无疑就是这个九子,在他身上,杜睿也倾注了不少的心血,而且还第一次利用他的职权谋私,为杜学贤谋了一个中府果毅都尉职衔,日后究竟如何,就要看他自己的了。
妙玉所生的十子杜学嗣,说起来倒是让杜睿最犯愁的一个,也不知道受了谁的影响,居然好学那求仙修道的学问,杜睿半生与那佛道为敌,家门之中却出了个逆子贰臣,不过杜学嗣虽然好求仙修道,倒也不曾因此入了魔障,杜睿对他也没什么多大的期望,只盼着他将来能做一个富贵闲人也就是了。
元春所生的十一子杜学奕,性聪敏,好诗文,尤其好写赋,所书文词极其华丽,小小年纪,便享誉长安,时常有人上门求教,诗文虽说是小道,但是既然自家儿子喜好,杜睿倒也不曾阻拦,反倒是时常指点一二,同样为他在太学之中谋了一个出身。
晴雯所生的十二子杜学烈,如同他的性子一般,年纪不大,便性如烈火,最好惩恶初见,扶危济困,这是杜睿最为心喜的地方,只不过他这个性子,却也容易为他召来祸患,容不得杜睿不忧,如今在禁军之中,做了个镇将,这次杜睿出征打算将其带在身边,好好磨一磨他的性子。
可卿所生的十三子杜学显,好道家,崇尚清静无为,性子淡然,不与人争,虽说天资一般,以后怕是无所成就,然而就凭他的性子也能安乐一生,如今在秘书监坐个少监。
湘云所生的十四子杜学柯,和他母亲一般,是个好动的性子,好武事,也好文事,且性情圆滑,在这宋国公府上确实个人人都喜爱的少年,如今做个大理司直,倒也妥当。
迎春所生的十五子杜学言,性子机敏,不过却是文不成武不就,不过却唯独对经商,颇有天分,杜睿也由得他去,让其跟在杜平原的身边,学着经营自家的生意,倒也十分称职。
惜春所生的十六子杜学涵,倒是个不省心的,怕是自小被惜春溺爱,性情最是乖张,虽不曾为大恶,然小过却是不断,杜睿也时常约束,只可惜收效甚微,不过其在乐理上的天分,便是杜睿都自愧不如,小小年纪便整理了汉家乐府残篇,更是让杜睿都觉得汗颜,杜睿也看得出此子不过是性情释然,本质都是不坏,也就由得他去了。
金钏所生的十七子杜学山和玉钏所生的十八子杜学征,性情沉稳,好武事,最好兵法,杜睿时而与这两兄弟论策,分析起昔年他的战例,这两兄弟倒也说得头头是道,尤其难得的是,两兄弟一个善攻,一个善守,相得益彰,久后必成大唐名将。
袭人所生的二十子杜学信,巧儿所生的二十一子杜学智,宝钗所生的二十二子杜学理,黛玉所生的二十三子杜定藩,年纪还小,性情还未定,未来如何,杜睿也不好说。
要说杜睿最为担心的就是武媚娘所生的十九子杜学良了,他小小年纪便受恩旨,继承了杜如晦的莱国公爵位,论起爵位,居然都能和杜睿平起平坐,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性子难免有些娇纵,虽说在兵法上颇具造诣,可是杜睿看得出来,杜学良虽然说得头头是道,可充其量就是个赵括式的人物。
战国之时的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一代名将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
长平之战时,赵王启用赵括,一上任就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
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
杜学良就算日后不至于像赵括那么不堪,但却也是个成不了大事的,他待下人苛责,下人偶有小错,他便动辄伤人,为此杜睿不知道责罚了他多少次。
最让杜睿接受不了的是,杜学良居然还嘲笑怛罗斯战败的苏定方,时常夸夸而谈,直指苏定方是唐军大败的罪魁祸首,那一次杜睿险些一怒之下,将杜学良杀了。
罗斯一战,苏定方确实有过错,他从一开始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唐军最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而且异地作战,最不利于防守。
唐军饱经战争洗礼,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能在数十年间,纵横天下,所向无敌。
当时的情况是,大食人本土作战,利于坚守。如果苏定方能够一开始就发动进攻,凭借着唐军的精锐,或许可以一战而胜。
可是由于苏定方不熟悉敌情,担心贸然进兵,会致使唐军失败,就采取了主动坚守的策略,以图与大食军拼消耗,让大食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当时大食军的统帅易布拉西?默罕默德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对峙就是三个月,让怛罗斯之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
唐军远离本土作战,后勤保障很难跟得上,由战逸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可是苏定方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换而言之,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没能一开始就展开决战,让整个战争陷入当僵持阶段,苏定方就应该主动推却,以图保住唐军最珍贵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精锐的部队,才是上策,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一点,为唐军精锐部队的覆灭做好准备。
由于物资、军队的大规模消耗和对垒,使当时唐军的内部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李义府威逼苏定方,苏定方无奈只能选择进攻,只可惜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双方的对垒阵式已经完全形成,唐军是必输无疑了,只是看输多少和输多大而已了。
但是,当苏定方决定发起进攻之时,他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也或者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错误,即“以身殉国,抵死反抗”虽然是做错了,当时相对于历史上的一群群无耻的汉奸,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敌手,易布拉西?默罕默德也是敬佩不已。
正是由于苏定方的拼死的反击,唐军虽然败了,但是却一样给大食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这也为此后杜睿西征,击败大食,鲸吞中亚打下了基础。
罗斯之败,苏定方是有责任,但是苏定方无疑是让人敬佩的,尤其是当最后龟兹城之围被解的情况下,苏定方最终杀身成仁,选择用死来洗刷他战败的耻辱,告慰十数万唐军将士的英灵,也算是有了一个交代。
杜睿敬佩苏定方,岂能容忍自己的儿子肆意诋毁,虽说杜睿对待子女都是一视同仁,但是杜学良品性不善,却是让杜睿甚为忧心不喜。
如今杜睿即将出征,此战胜负难料,杜睿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归来,因此临行之时的一番嘱托自然是少不了的。
杜睿还没说话,就看见站在一旁的杜学良跃跃欲试,似乎都打算要自荐了,谁都知道杜睿一旦出征,家中定然要选出一个主事的才好。
以往杜睿离家,家中都要交给汝南公主和宝钗两人打理,但是这一次不同,子嗣都长大了,自然也该轮到他们了。
杜学文这个嫡长子不在家中,杜学武又远在澳洲道,虽说他上面还有众多的兄长,但是轮身份,谁能比得过他,小小年纪便袭爵莱国公,又是太后的外甥,当今圣上李贤的表弟,他的身份无疑是最为尊贵的。
杜睿心中一叹,道:“学仁!”
杜学仁没想到杜睿居然会点到他的名字,忙拱手道:“父亲!孩儿在!”
杜睿道:“学仁!你性子沉稳,待人宽厚,为父将要离开长安,远征大食,如今你大兄,四兄不在长安,二兄,三兄又是那个温和的性子,实在难以理家,为父离开之后,府上诸多繁杂事,便要托付与你了!”
杜学仁可没想到杜睿居然这般看重他,隐隐有些激动,忙道:“父亲叮嘱,孩儿敢不尽心!”
杜睿点点头,道:“好!学言,你五兄理家,你要多多帮衬,可记下了!”
杜学言对此倒是并不意外,忙道:“孩儿遵命!”
杜睿接着又道:“学贤,学烈,学柯,学山,学征,你们五人跟在为父身旁研习武艺,兵法,时候也不短了,小小年纪,便吃着国家的俸禄,如今也该到你们为国效力的时候了,此番为父西征,想着将你们五人带在身旁,也去见识一番,你们可敢去走一遭!”
其他人都还没说话,杜学柯却忍不住兴奋道:“爹爹,孩儿愿往!”
其他四人反应过来,也是兴奋道:“爹爹但有差遣,孩儿自然愿往!”
杜睿闻言,笑着点了点头,道:“好!不愧是我杜睿的儿子!”
杜学柯笑道:“爹爹!孩儿兄弟几个前些日子还想着要跟爹爹面前央求,随军出征,爹爹如今倒是先说出来了,孩儿们岂能不愿意!”
杜睿笑道:“偏你是个会说的,好,不过有句话为父要说在前面,到了战场之上,为父可不会回护你们,若是犯了军规,便是我杜承明的儿子,也难逃军法处置!”
五兄弟闻言,忙一脸肃容道:“孩儿遵命!”
杜睿接着又道:“为父出征,你们在家的也不可懈怠,枉生祸端,若是被为父知道,便是王法不处置你们,为父也容不得!”
杜睿说着,还特意看向了杜学良,杜学良连忙低头,满心的不忿也不敢说出口了。
杜睿上书,请命西征,作为皇帝的李贤已经下达了准奏的旨意,如今李贤虽然还没有亲政,但是他的手上也并非没有半点权利。
当初杜睿在制定全新内阁制度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军权的问题,将军权完全下放给内阁,他在位的时候,还能保证不危及皇室的地位,但是以后的继任者呢?
百年之后又会如何?
杜睿不能保证每一个内阁首辅都能像他一样,尽忠皇室,所以在划分权利的时候,军队的指挥权在内阁的手上,但是下达战争的动员命令,这一权利却被他留给了皇帝 ”“ 。
也就是说,无论平时内阁的权利有多大,但是大唐帝国数百万将士的唯一统帅,只能是大唐帝国的皇帝,这一点是任何人都不能侵犯的。
圣命下达之后,整个大唐帝国立刻就行动了起来,大唐帝国承平已久,虽说此前兵发埃及,但是在大唐百姓的眼中,那不过是一个开疆拓土的小规模战争,根本就引不起他们的注意,但是这次不一样,因为朝廷下达的命令,可是总动员。
经过这些年的梳理,大唐帝国早就变成了一部高性能的机器,一个命令的下达,整个帝国的各个部门立刻运转了起来。
军队的调派命令,后勤的储备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运作着,丝毫不见慌乱,对这一切杜睿都看在了眼里,心中不禁有些得意。
这就是他多年辛苦的成果,这个帝国已经不会在因为某一个人的意志,某一个突然的命令而变得慌乱,所有的程序,每一个步骤,都好像早就准备好了一样。
随着准备工作渐渐的开展,杜睿出征的时间也被提上了日程,这些时日,杜睿便忙着在内阁操控一切,并且还要和内阁成员,商量着战后的工作。
剿灭大食,这个目标一旦达成,大唐将会凭空多出来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土地需要有人来治理,需要制定一些更为切实的法案,杜睿一人智短,他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好,这个时候,一个有效率的工作团队才负责掌控整个大局,才是最为妥当的。
杜睿就要出征了,不过在出征之前,他还有一件事,必须要安排好,那就是他那众多子女。
杜睿到底不是神仙,他不可能在战争开始之前,就预定下最后的胜利,战场上的一切都是风云变幻,谁都不知道那块云彩上,要下什么雨,一旦出现偏差,很有可能就是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且这一次杜睿的对手还是叶齐德一世,这可不是个好对付的对手,他甚至要比此前的易布拉西?默罕默德更为难缠。
穆阿维叶临死之前,利用强硬的手段,和掌控着的强大军事力量,中断了阿拉伯和伊斯兰传统的通过酋长讨论来决定新领导人的做法,他指定他的儿子叶齐德为自己的继承人,从而建立了第一个伊斯兰王朝。
在表面上穆阿维叶还是维持了传统的做法,让酋长们“选择”他的儿子为继承人,并宣誓向他效忠。
在穆阿维叶死后,叶齐德被宣布为新的哈里发,但是叶齐德面临着许多穆斯林反对设立王朝的做法,这些穆斯林坚持要选择其他与穆阿维叶不是亲缘关系的人作为哈里发。
叶齐德一世首先面临的是,先知穆罕默德的曾孙侯赛因?伊本?阿里,侯赛因是被刺杀的第四任哈里发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的儿子,他的哥哥哈桑?伊本?阿里也曾短期自称为是哈里发。
在许多穆斯林眼中,侯赛因作为穆罕默德的直接后代是理所当然的哈里发。阿里的据点、伊拉克的库法的穆斯林向侯赛因表示他们支持他竞争哈里发的位置。在这个支持下,侯赛因决定向叶齐德挑战,他从麦加出发向库法进发。
侯赛因来到库法附近时,发现他大大地高估了库法对他的支持,相反地,库法的守军坚持反对他。叶齐德派出的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挡住了他的路,而且在他撤退时追踪他。
侯赛因手下只有七十二人,再加上妇女和儿童。据说在战役中侯赛因和他手下的人英勇无比,最后他和他手下的人全部被杀,妇女和儿童被俘。
侯赛因的死,并没有打击那些习惯于通过商量、而不是通过家传选择领导人的阿拉伯人反对叶齐德一世的决心,他们拒绝向叶齐德一世效忠。一些穆罕默德的伴侣如阿卜杜拉。伊本?祖拜尔等拒绝承认叶齐德一世为哈里发。阿卜杜拉?伊本?祖拜尔自称哈里发,在伊斯兰帝国过去的中心地区汉志起义。
在原本的历史上,叶齐德一世在围攻麦加的时候,感染瘟疫而死,但是这一次他显然要幸运的多,直到现在,他依然活的好好的。
虽然是从自己父亲的手上接过了权利,但是杜睿可不会认为叶齐德一世是个二世祖一样的任务,虽然后世许多文献称叶齐德一世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但是叶齐德一世在位期间,有力地继续他父亲穆阿维叶的政策,保证了许多人为他效力。
他加强了帝国的管理结构,提高了倭马亚王朝的基地叙利亚的军事防御。他改革了财政系统,减轻了一些基督教群体的税收,废除了撒马利亚人的免税特权。除此之外,他对农业也非常关心,改善了大马士革绿洲的灌溉系统。
杜睿不会轻视这样一个强力的对手,况且当下倭马亚王朝虽然在大唐累次的军事打击之下,屡遭败绩,但是其实力犹在,而且他们的西亚的统治还十分稳固,军事力量依然是这个世界上仅次于大唐的存在。
和这样的一个对手过招,最后的胜负如何,杜睿也不敢百分之百的作出保证,尽管他在皇帝李贤和同僚的面前,显得信心十足,但是却依然不得不为那个万一而担心,要提前做好准备了。
杜睿如今已经四十二岁了,总共生养了三十二个子女,在同僚之中,他的儿女不算最多的,但是在杜构,杜荷那辆个不争气的将莱国公杜如晦这一支折腾的几乎要绝嗣的情况下,杜睿这开枝散叶的功劳倒是真的不小。
子女众多,杜睿也像古往今来所有的为人父母一样,最担心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了,此前杜睿烦扰于国事,无暇顾及,最担心的就是他的子嗣当中出现一两个纨绔子弟,危害民间。
杜睿虽然是一步一步打拼出来,才有了几天的地位,可是他的子女不同,从小就锦衣玉食,享尽了荣华富贵,哪里能体会得到吃苦是个什么滋味。
好在李承乾将他罢黜出了长安,到得杜陵之后,他才总算是有了闲暇,亲自教导众多儿女。
华夏历史悠远,无论是高门大户,还是贫寒之家,一直以来,无一不重视家教的,世人皆教育子女要修身明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到了后世,这种教育方式时常被人诟病,但是却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例如蜀汉丞相诸葛亮,他算是位极人臣的,执掌蜀汉朝政数十载,但是对子嗣的教育工作,却堪称历代的楷模。
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克己奉公,为后人树立了楷模。他教育子女要有远大的志向,五十四岁时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著名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说的就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静心思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懈怠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暴躁激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龄随着光阴飞逝,志向随着年龄消退,最后精力衰竭学识无成,大多以不能承接先世的志向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吗?那时候再有想法学习哪来得及啊!
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子女的要求,诸葛亮对子女寄予着厚望,他的子女后来都淡泊名利,忠心报国,为国家社稷做出贡献,这正是“宁静”、“致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还有后世寇母教子修身为万民,北宋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达家乡,而此时,寇准的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家人刘妈,说:“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
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
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寇准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寿筵。此后洁身爱民,秉公无私,成为宋朝有名的贤相。
还有梁朝时中书令徐勉,他一生身居高位,他严于律己,行事公正而谨慎,节俭不贪,不营置家产。平时所得的俸禄,大都分给了亲朋中的穷困者和贫苦百姓,因此家里没任何积蓄。
他的门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劝他为后代置点产业,他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财产,我给子孙留下清白。子孙如有德能,他们自会创家业;如果他们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财产也没用。”
徐勉经常教导子女要重品行操守,他曾写信告诫儿子徐崧说:“我们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过的清苦。至于置办产业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提及过,不仅仅是不经营而已。古人说:‘把整筐的黄金留给子孙,不如教他们攻读一门经书’。仔细研究这些言论,的确不是空话。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有自己的心愿,幸得遵奉古人这个教训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废。自从我身居高位以来,将近三十年,一些门人和老朋友都极力劝我趁有职有权时见机行事,购置田园留给你们,我都拒绝未采纳。因为我认为只有将宝贵的清白遗给后代,才能让后人享用无穷。”徐勉的子女后来都成为远近闻名的贤士。
这些都是华夏历朝历代以来,教育子女的典型,可见家庭教育的特点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所以对其品行的教育尤为重要。
对于一时不能明白的道理,他们在实践中逐渐都会接触到,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其走正。为人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其实不管给其多少财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为其长远和未来考虑,才能使其真正受益,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
如今的教育制度,虽然经过杜睿的改革,已经较之以前,发达了不少,可是说到教育子女,很显然还是这种家庭式的教育更为妥当。
杜睿本身便是名士,他教授的弟子,如今遍布大唐的各个阶层,或为高居庙堂,或为大唐牧守一方,可见杜睿的教育方式,与那些饱学大儒相比,显然是要先进的多的。
更加重要的是,杜睿教授子女,并不刻板,他始终都认为,人活一世,从小到大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子女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定位应该有所不同,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
儒家经典文献礼记中讲:“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
子女在十岁之前,也就是幼年阶段,孩子年纪尚幼,理解力辨别力都相当有限,而模仿力却相当之强,因此,这个阶段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定位主要应该是教官与学生的关系,父母的角色主要是教导孩子,告诉他什么是对的,怎样做才能做对。当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选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为什么这样是对的,为什么必须这样做。
礼记?内则中讲:“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革,女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按照礼记的记载,从孩子会自己吃东西的时候开始,就要教给他用右手抓取食物进食;当孩子会说话的时候,是男孩就要教给他用“唯”来应答,是女孩就要教给她用“俞”来应答。“唯”和“俞”都是应答语,二者的不同在于“唯”的声音比较刚直“俞”的声音温婉轻柔;是男孩就要给他佩戴皮革做成的小囊,是女孩就要给她佩戴丝做的小囊;到孩子长到六岁的时候,就要教给他识数和辨认方向;孩子长到七岁的时候,就不让男孩和女孩同席而坐了,古代席地而坐“不同席”就是不坐在同一块席子上。
同时,也不让男孩女孩在一起吃饭,长到八岁的时候,就要教给孩子在进出、就席吃饭等日常生活事务中,学会尊让长者,让长者在先自己在后,长到九岁的时候,就教给孩子怎样计算日期,到孩子长到十岁的时候,就要送男孩出外就师求学,学习写字和记事,学习初级的礼乐,遵守此前学习的谦让之礼。并且,要让孩子在外面住宿,不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穿帛做的衣裤。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十岁之前幼年子女的教育主要是教导式的。古代贵族上层,有专门的子师负责教育孩子,依据不同年龄,教导他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里的子师扮演的其实就是一个教官的角色。
从礼记中记载的教育内容来看,十岁前幼儿教育显示了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注重性别意识培养。从应答的声音语调、佩戴的饰物到就席用餐,都注意培养他们的性别意识,第二,注重素质教育。十岁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包括常识性知识、日常生活技能,更包括初级礼并且tèbié强调要把学到的礼仪施行于日常生活中。
杜睿自然不至于那么刻板教条,可是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却丝毫都不肯松懈,而且相比较于对子女的素质培养,他更加在意的还是对子女的品德教育。
在这方面,他更多借鉴的便是在后世享有盛名的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后世清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杜睿虽然瞧不上儒家的迂腐和虚伪,但是那些忠孝仁义,不管是真是假,总归说出来,就是教育后人的,对这些他自然还是十分欣赏的。
弟子规侧重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行谨慎讲信用,对他人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学习有仁德的人,多学习经典文化艺术知识。对于塑造孩子聪慧乖巧、品行端正大有益处。
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弟子规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首先教育人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人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人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爱心。
杜睿并不想着要他的子女也能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对待子女,他一向都坚持着因材施教,若是当真有天分的,便多加教导,若是不然,杜睿也要坚持着一个底线,那就是将子女教育成一个好人。
杜睿有子二十三人,安康公主所生长子杜学文,杜睿并不担心,虽然这个长子没能如他母亲所想那般继承杜睿的文才,反而自小便好修习武事,可杜睿并不觉得如何失望,他能看得出,杜学文骨骼惊奇,是一块练武的材料,而且杜学文自小便性格坚毅,有胆识,若是不走从军这条路,反倒是可惜了。
而且杜学文身为杜睿的长子,将来自然是要继承他的爵位,只要他能修身养性,磨一磨性子,将来便是不能立足朝堂,也能在外为将。
宝钗所生次子杜学义,性情淡然,不好仕途,反倒是对书画颇有天分,杜睿也不曾强求他修习学问,反倒是对他的书画时常指点,这父子俩个倒是有些共同语言。对杜学义,杜睿也是不担心的,但凭他那温文和善的性子,将来便不难保一世的平安。
三子杜学桢和杜学义是双生子,和杜学义一样,他也最好书画,而且其天分还要超过他的次兄,如今不过二十岁的年纪,便能写的一笔瘦金体,于绘画上隐隐有大家之风,只是他性格刚烈,又好学魏晋名士,颇有几分不羁的风采,倒是让杜睿放不下心。
伊莎贝拉公主所生的四子杜学武,是杜睿最为看重的一个儿子,自小便潜心研究学问,而且还不好死读书,在杜家祖茔之时,与杜睿总论世事,时常有些惊人的言论,对他,杜睿是寄予厚望的,甚至有将其培养城他接班人的心思。
熙凤所生的五子杜学仁,好读书,可是天资不足,不过中人之姿,便是入仕,怕是也不过一州之才,不过杜学仁性情沉稳老练既不想杜学文那般急躁,也不像杜学武那般张扬,杜睿对他早有定论,将来若是能保住杜家基业的,非此子不可,如今先在门下省做个闲职,稍加磨练,日后或许能立足朝堂。
元春所生的六子杜学祁自小便好机巧之物,倒是与那性情放。荡不羁的杜承学十分相得,如今十八岁的年纪便已经入了工部任职,从六品下的将作监丞,将来倒也不愁没个出路。
探春所生的七子杜学诚,性情深沉,恢宏通达,而且思维机敏,能言善辩,却不张扬,与杜睿论国事,时常有惊人之语,如今任职宫中,做了一任通事舍人,倒是颇受李贤的器重。
麝月所生的八子杜学禹好读书,不善言辞,为人虽然木讷,但却通达事故,最是刚直,如今入了太学,将来便是不能为官,在太学之中做个教书育人的博士倒也不差了。
纨儿所生的九子杜学贤和他的长兄一样,好习武事,小小年纪,便天生神力,舞得动杜睿所用的长枪,若说杜睿膝下众子之中,能继承杜睿武艺的,无疑就是这个九子,在他身上,杜睿也倾注了不少的心血,而且还第一次利用他的职权谋私,为杜学贤谋了一个中府果毅都尉职衔,日后究竟如何,就要看他自己的了。
妙玉所生的十子杜学嗣,说起来倒是让杜睿最犯愁的一个,也不知道受了谁的影响,居然好学那求仙修道的学问,杜睿半生与那佛道为敌,家门之中却出了个逆子贰臣,不过杜学嗣虽然好求仙修道,倒也不曾因此入了魔障,杜睿对他也没什么多大的期望,只盼着他将来能做一个富贵闲人也就是了。
元春所生的十一子杜学奕,性聪敏,好诗文,尤其好写赋,所书文词极其华丽,小小年纪,便享誉长安,时常有人上门求教,诗文虽说是小道,但是既然自家儿子喜好,杜睿倒也不曾阻拦,反倒是时常指点一二,同样为他在太学之中谋了一个出身。
晴雯所生的十二子杜学烈,如同他的性子一般,年纪不大,便性如烈火,最好惩恶初见,扶危济困,这是杜睿最为心喜的地方,只不过他这个性子,却也容易为他召来祸患,容不得杜睿不忧,如今在禁军之中,做了个镇将,这次杜睿出征打算将其带在身边,好好磨一磨他的性子。
可卿所生的十三子杜学显,好道家,崇尚清静无为,性子淡然,不与人争,虽说天资一般,以后怕是无所成就,然而就凭他的性子也能安乐一生,如今在秘书监坐个少监。
湘云所生的十四子杜学柯,和他母亲一般,是个好动的性子,好武事,也好文事,且性情圆滑,在这宋国公府上确实个人人都喜爱的少年,如今做个大理司直,倒也妥当。
迎春所生的十五子杜学言,性子机敏,不过却是文不成武不就,不过却唯独对经商,颇有天分,杜睿也由得他去,让其跟在杜平原的身边,学着经营自家的生意,倒也十分称职。
惜春所生的十六子杜学涵,倒是个不省心的,怕是自小被惜春溺爱,性情最是乖张,虽不曾为大恶,然小过却是不断,杜睿也时常约束,只可惜收效甚微,不过其在乐理上的天分,便是杜睿都自愧不如,小小年纪便整理了汉家乐府残篇,更是让杜睿都觉得汗颜,杜睿也看得出此子不过是性情释然,本质都是不坏,也就由得他去了。
金钏所生的十七子杜学山和玉钏所生的十八子杜学征,性情沉稳,好武事,最好兵法,杜睿时而与这两兄弟论策,分析起昔年他的战例,这两兄弟倒也说得头头是道,尤其难得的是,两兄弟一个善攻,一个善守,相得益彰,久后必成大唐名将。
袭人所生的二十子杜学信,巧儿所生的二十一子杜学智,宝钗所生的二十二子杜学理,黛玉所生的二十三子杜定藩,年纪还小,性情还未定,未来如何,杜睿也不好说。
要说杜睿最为担心的就是武媚娘所生的十九子杜学良了,他小小年纪便受恩旨,继承了杜如晦的莱国公爵位,论起爵位,居然都能和杜睿平起平坐,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性子难免有些娇纵,虽说在兵法上颇具造诣,可是杜睿看得出来,杜学良虽然说得头头是道,可充其量就是个赵括式的人物。
战国之时的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一代名将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
长平之战时,赵王启用赵括,一上任就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
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
杜学良就算日后不至于像赵括那么不堪,但却也是个成不了大事的,他待下人苛责,下人偶有小错,他便动辄伤人,为此杜睿不知道责罚了他多少次。
最让杜睿接受不了的是,杜学良居然还嘲笑怛罗斯战败的苏定方,时常夸夸而谈,直指苏定方是唐军大败的罪魁祸首,那一次杜睿险些一怒之下,将杜学良杀了。
罗斯一战,苏定方确实有过错,他从一开始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唐军最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而且异地作战,最不利于防守。
唐军饱经战争洗礼,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能在数十年间,纵横天下,所向无敌。
当时的情况是,大食人本土作战,利于坚守。如果苏定方能够一开始就发动进攻,凭借着唐军的精锐,或许可以一战而胜。
可是由于苏定方不熟悉敌情,担心贸然进兵,会致使唐军失败,就采取了主动坚守的策略,以图与大食军拼消耗,让大食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当时大食军的统帅易布拉西?默罕默德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对峙就是三个月,让怛罗斯之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
唐军远离本土作战,后勤保障很难跟得上,由战逸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可是苏定方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换而言之,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没能一开始就展开决战,让整个战争陷入当僵持阶段,苏定方就应该主动推却,以图保住唐军最珍贵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精锐的部队,才是上策,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一点,为唐军精锐部队的覆灭做好准备。
由于物资、军队的大规模消耗和对垒,使当时唐军的内部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李义府威逼苏定方,苏定方无奈只能选择进攻,只可惜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双方的对垒阵式已经完全形成,唐军是必输无疑了,只是看输多少和输多大而已了。
但是,当苏定方决定发起进攻之时,他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也或者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错误,即“以身殉国,抵死反抗”虽然是做错了,当时相对于历史上的一群群无耻的汉奸,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敌手,易布拉西?默罕默德也是敬佩不已。
正是由于苏定方的拼死的反击,唐军虽然败了,但是却一样给大食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这也为此后杜睿西征,击败大食,鲸吞中亚打下了基础。
罗斯之败,苏定方是有责任,但是苏定方无疑是让人敬佩的,尤其是当最后龟兹城之围被解的情况下,苏定方最终杀身成仁,选择用死来洗刷他战败的耻辱,告慰十数万唐军将士的英灵,也算是有了一个交代。
杜睿敬佩苏定方,岂能容忍自己的儿子肆意诋毁,虽说杜睿对待子女都是一视同仁,但是杜学良品性不善,却是让杜睿甚为忧心不喜。
如今杜睿即将出征,此战胜负难料,杜睿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归来,因此临行之时的一番嘱托自然是少不了的。
杜睿还没说话,就看见站在一旁的杜学良跃跃欲试,似乎都打算要自荐了,谁都知道杜睿一旦出征,家中定然要选出一个主事的才好。
以往杜睿离家,家中都要交给汝南公主和宝钗两人打理,但是这一次不同,子嗣都长大了,自然也该轮到他们了。
杜学文这个嫡长子不在家中,杜学武又远在澳洲道,虽说他上面还有众多的兄长,但是轮身份,谁能比得过他,小小年纪便袭爵莱国公,又是太后的外甥,当今圣上李贤的表弟,他的身份无疑是最为尊贵的。
杜睿心中一叹,道:“学仁!”
杜学仁没想到杜睿居然会点到他的名字,忙拱手道:“父亲!孩儿在!”
杜睿道:“学仁!你性子沉稳,待人宽厚,为父将要离开长安,远征大食,如今你大兄,四兄不在长安,二兄,三兄又是那个温和的性子,实在难以理家,为父离开之后,府上诸多繁杂事,便要托付与你了!”
杜学仁可没想到杜睿居然这般看重他,隐隐有些激动,忙道:“父亲叮嘱,孩儿敢不尽心!”
杜睿点点头,道:“好!学言,你五兄理家,你要多多帮衬,可记下了!”
杜学言对此倒是并不意外,忙道:“孩儿遵命!”
杜睿接着又道:“学贤,学烈,学柯,学山,学征,你们五人跟在为父身旁研习武艺,兵法,时候也不短了,小小年纪,便吃着国家的俸禄,如今也该到你们为国效力的时候了,此番为父西征,想着将你们五人带在身旁,也去见识一番,你们可敢去走一遭!”
其他人都还没说话,杜学柯却忍不住兴奋道:“爹爹,孩儿愿往!”
其他四人反应过来,也是兴奋道:“爹爹但有差遣,孩儿自然愿往!”
杜睿闻言,笑着点了点头,道:“好!不愧是我杜睿的儿子!”
杜学柯笑道:“爹爹!孩儿兄弟几个前些日子还想着要跟爹爹面前央求,随军出征,爹爹如今倒是先说出来了,孩儿们岂能不愿意!”
杜睿笑道:“偏你是个会说的,好,不过有句话为父要说在前面,到了战场之上,为父可不会回护你们,若是犯了军规,便是我杜承明的儿子,也难逃军法处置!”
五兄弟闻言,忙一脸肃容道:“孩儿遵命!”
杜睿接着又道:“为父出征,你们在家的也不可懈怠,枉生祸端,若是被为父知道,便是王法不处置你们,为父也容不得!”
杜睿说着,还特意看向了杜学良,杜学良连忙低头,满心的不忿也不敢说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