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麦秸秆扎成松软的草垛,躺在上面舒服惬意,惬意的令碧青不由想起这几句诗来。
不过,现在不是半夜,更没有明月可赏,有的只是头顶大杨树上不停叫唤的知了,伴着坑里高一声低一声的蛙叫。
日头被头上的树荫遮住了些许,丝丝缕缕的风从叶子间隙钻进来,吹在身上,瞬间便驱走一身暑气。
麦秸秆是里长王富贵让他家两个大小子拉过来的,虽说王富贵家地多,麦子收上来,麦秸秆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可碧青也领了这份情,东西不在多,在心意,尤其,这麦秸秆别家不稀罕,对于自己家,却算雪中送炭的好东西,烧火做饭,短不了这个,鸡窝鸭笼里也都用得着。
王富贵家的两个小子实诚,拉来了好几车,院子里的柴火棚子堆得满满当当,还在外边儿扎了这么个草垛。
王家的篱笆墙外不远,守着坑边儿平整了一块地种菜,反正这附近也没住户。让二郎砍了杨树枝子圈在外头当篱笆,就成了一块天然的菜园子。
地方不大,却也够用了,分出一半来种了萝卜,茄子,韭菜,大葱,靠着篱笆种了扁豆,这会儿已经顺着篱笆伸开藤蔓,开了一架紫色的扁豆花,顶着花的扁豆都长了有半指头,瞧着煞是喜人,豆角旁边是两排土垄,是碧青单独劈出来种红薯的。
不是二郎没见过红薯,碧青都快忘了红薯是舶来品,记得自己在网上搜过,红薯又称番薯,是明朝万历年间传进中原的,因不挑土壤水质,极易成活,又产量奇高,而得到普及。
因为红薯,碧青一度以为这里是明朝,可惜不是,碧青从腰里的荷包里摸出一文钱,对着树叶间隙的光看,上面明明白白刻着大齐通宝。
大齐?“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捋着记忆,碧青念了一遍朝代歌,战国倒是有个大齐,却哪里是这个样儿,这里的民俗庄稼,衣着打扮,倒有些像明清,却不是明清,更不是战国时期的齐国,这是历史上没有的朝代,或许是自己孤陋寡闻,总之从没听说过。
碧青把手里的铜钱放回荷包,不管是什么朝代,她也得在这里活下去,不禁活下去,她还要活的好,穿过来的那一天开始,她就再也不是孜然一身的沈碧青了,她有爹娘,有弟妹,现在还有婆婆跟小叔,这些是她的亲人,她得让她们过上好日子才行。
碧青在草垛上侧了侧身,看了看那两垄红薯,因只得了一棵红薯,不可能生太多苗,碧青把那颗红薯切了三块,泡在水里,跟伺候祖宗似的伺候了好几天,才生出苗来,捡着长势旺的生根儿,种下,一共也才活了十颗,分成两垄一开始疏疏落落的,后来疯长起来的红薯藤把两排土垄盖的严严实实。
碧青高兴的不行,看着这些青翠欲滴的红薯藤,仿佛就看到了希望,忽听嘎嘎的声音,碧青从草垛上看过去,是二郎,这日头刚退了热就赶着来炕边儿放鸭子了,手里攥着一根长长的柳条鞭,赶着鸭子下了水后,就从背上的筐里拿出镰刀猫着腰割水边的苇子,不一会儿就割了两捆,放到一边儿,擦了擦汗,从筐里拿出个装水葫芦,拔开塞子灌了好几口。
碧青不禁点头,几个月过来,终于把这小子喝生水的毛病给扳过来了,如今家里喝的还是这坑里的水,碧青也想过走远些打井水来,可那天在里长家喝了他家的水后就彻底打消了念头,那井水虽说看着清亮,可到嘴里却又苦又涩,远不如这坑里的水好喝,而且,碧青也找到了可以过滤水的法子,用炭。
让二郎砍了些没用的树墩子树根搬回家来,劈开烧成炭,砸碎水洗之后包在麻布里做过滤层,过滤出来的水清亮了许多,而且,碧青非常怀疑这个水坑并不像何氏说的是积的雨水,碧青仔细观察过并做了记号,按说连着数天不下雨,坑里的水位就应该有所下降,可从碧青做的记号来看,水位丝毫没有变化,甚至有时还会涨一些。
碧青还在水边儿的芦苇里发现了细小的水泡,而坑里的水也远比井水甘甜,这让碧青怀疑坑下头有泉眼,如果自己猜的对,这个水坑就真是宝坑了,所以,必须买下来,水坑附近包括水坑都是里长王富贵家的,却不知为什么一直荒着。
见二郎挑着两捆苇子赶着鸭子回家了,碧青才从草垛上滑下来,提起脚边的背篓,去菜地转了一圈,割了一把韭菜,看了看那番薯藤,也割了一些,到水边儿洗干净了,正要回去,却一眼看见水里的人影,不禁仔细照了照。
即使同名同姓,也不得不说,这丫头比自己好看多了,这几个月在王家吃饱了饭,立马就变样儿了,记忆中蜡黄的小脸变得红扑扑的,枯黄的头发也开始变黑,有了光泽,虽仍有些稚嫩,但眉清目秀,将来一定不难看,而且皮肤白,就算没有保养防晒,依然比同村那些小姑娘白的多。碧青忍不住摸了摸自己脸颊,或者在有限的条件下,适当保养一下,至少可以做个帽子防晒,不为了取悦男人,美美的有什么不好。
正想着,就听身后二郎的声儿:”嫂子,小五哥两口子来了,娘叫我来找嫂子家去。“
碧青答应一声,站起来往回走,见二郎提着桶,知道他要去提水浇菜,忙道:”那两畦……“
话没说完,二郎就道:”嫂子放心,我记着呢,那两畦番薯两天一浇。“说着挠挠头:”那番薯真像嫂子说的甜吗?比小五哥的麦芽糖还甜?“
碧青忍不住笑了,点点头:”甜着呢,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说着往家去了。
院外头看见正拴驴子的小五,一会儿摸摸那头驴的皮毛,一会儿摸摸耳朵,脸上笑的见牙不见眼的,碧青看着好笑,招呼了一声:”怎么不进去,在外头打什么转?“说着,瞧了那头驴一眼道:”这头驴倒是养的好,谁家借的?“
小五一停胸:”嫂子这话说的,怎就只需别家有,这是昨儿我刚去县城买回来的,往后我媳妇儿再来找嫂子说话,就不用走道了,骑上驴子,一顿饭的功夫就能打个来回。“
两人说着话儿走了进去,刚进院就看见阮小五的媳妇儿正跟何氏坐在阴凉里头说话儿,阮小五年纪不大倒是早早娶了媳妇,他媳妇儿年纪更小,才十六,孩子却都两岁了,听婆婆说,那年生她家小子的时候差点丢了命,好容易才生下来,身子一直不大好,累一点儿的活儿都干不得,亏的阮小五有本事,不然,日子不知怎么过呢。
碧青大约知道原因,女孩的身子本来就娇弱,这古代的医疗设施又差,便是身子长成了,生孩子也是鬼门关,更何况,才十四的孩子,能捡回一条命真算运气了,从小五媳妇儿想到自己,碧青真是万分庆幸王大郎没在,不然,自己这条小命真悬了。
小五媳妇儿身子虽弱,模样儿却不差,细眉细眼儿的,说话的声儿也细,温温柔柔的小妇人,跟小五的八面玲珑不一样,说起话来羞羞答答的,像个刚进门的新媳妇。收了麦子,得了空,小五带着她来串了几次门就熟了,跟自己倒是投缘,便常来走动说话儿。
见碧青进来,站起来道:”嫂子哪儿去了,可让我好等。“
碧青把背篓放下,见她额头有些汗,顺手把旁边的蒲扇递给她:”不知道你们这会儿来,刚去坑边儿上摘了些菜。“
小五媳妇儿扒头看了看碧青的背篓,伸手拨了拨番薯藤道:”这就是嫂子说的那个番薯藤?可从没见过,瞧着倒像架子上的豆角秧子。”
碧青笑道:“这可是好东西,正巧你们两口子来了,吃了饭家去也不迟。”
小五嘿嘿一笑道:“到底是嫂子知道兄弟的心思,嫂子的手艺可比冀州府馆子里的大厨还好呢,一想嫂子做的饭,我这儿拉哈子都三尺长呢。”说着瞧了他媳妇儿一眼:“你也别竟想着吃,跟嫂子学着些,不说全学会,学了嫂子一半手艺,在咱村子的女人中间就拔尖了,年下做两个菜端到爹跟前,也省的娘天天说你的不是。”几句话说的小媳妇低下了头。
这一家有一家的事儿,阮小五家也不拎青,兄弟多,妯娌间自然就会攀比,小五是油滑的,他媳妇儿却是个老实人,嘴也不如他几个嫂子会说,身子又弱,自然不得公婆待见,若不是头胎生了个小子,公婆的脸色更不好看呢,好在小五知道心疼媳妇儿,日子才算过得下去。
碧青怕小五媳妇儿走心思,笑道:“做饭是最简单的,学什么,做两回就会了。”说着拉着她进了灶房。
大热的天儿吃面最好,碧青决定就做面条,面是王青山家送过来的,新麦子磨的,擀出来的面条又劲道又好吃,把面条从锅里捞出来放到凉水里过一下,装在大碗里,利落的刷了锅,打个韭菜鸡蛋卤浇在面上,番薯藤剥了外皮清炒,配在上头,青白两色,瞧着就让人流口水。
小五媳妇儿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娶了嫂子这样的媳妇儿,大郎哥真真好福气,听小五说,南边的仗打完了,皇上令大军班师回朝呢,想来大郎哥也该回来。”
碧青听了,手一抖,小五媳妇儿忙接着她手里的面碗:“嫂子怎了,敢是知道大郎哥要家来,欢喜的碗都端不住了……”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麦秸秆扎成松软的草垛,躺在上面舒服惬意,惬意的令碧青不由想起这几句诗来。
不过,现在不是半夜,更没有明月可赏,有的只是头顶大杨树上不停叫唤的知了,伴着坑里高一声低一声的蛙叫。
日头被头上的树荫遮住了些许,丝丝缕缕的风从叶子间隙钻进来,吹在身上,瞬间便驱走一身暑气。
麦秸秆是里长王富贵让他家两个大小子拉过来的,虽说王富贵家地多,麦子收上来,麦秸秆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可碧青也领了这份情,东西不在多,在心意,尤其,这麦秸秆别家不稀罕,对于自己家,却算雪中送炭的好东西,烧火做饭,短不了这个,鸡窝鸭笼里也都用得着。
王富贵家的两个小子实诚,拉来了好几车,院子里的柴火棚子堆得满满当当,还在外边儿扎了这么个草垛。
王家的篱笆墙外不远,守着坑边儿平整了一块地种菜,反正这附近也没住户。让二郎砍了杨树枝子圈在外头当篱笆,就成了一块天然的菜园子。
地方不大,却也够用了,分出一半来种了萝卜,茄子,韭菜,大葱,靠着篱笆种了扁豆,这会儿已经顺着篱笆伸开藤蔓,开了一架紫色的扁豆花,顶着花的扁豆都长了有半指头,瞧着煞是喜人,豆角旁边是两排土垄,是碧青单独劈出来种红薯的。
不是二郎没见过红薯,碧青都快忘了红薯是舶来品,记得自己在网上搜过,红薯又称番薯,是明朝万历年间传进中原的,因不挑土壤水质,极易成活,又产量奇高,而得到普及。
因为红薯,碧青一度以为这里是明朝,可惜不是,碧青从腰里的荷包里摸出一文钱,对着树叶间隙的光看,上面明明白白刻着大齐通宝。
大齐?“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捋着记忆,碧青念了一遍朝代歌,战国倒是有个大齐,却哪里是这个样儿,这里的民俗庄稼,衣着打扮,倒有些像明清,却不是明清,更不是战国时期的齐国,这是历史上没有的朝代,或许是自己孤陋寡闻,总之从没听说过。
碧青把手里的铜钱放回荷包,不管是什么朝代,她也得在这里活下去,不禁活下去,她还要活的好,穿过来的那一天开始,她就再也不是孜然一身的沈碧青了,她有爹娘,有弟妹,现在还有婆婆跟小叔,这些是她的亲人,她得让她们过上好日子才行。
碧青在草垛上侧了侧身,看了看那两垄红薯,因只得了一棵红薯,不可能生太多苗,碧青把那颗红薯切了三块,泡在水里,跟伺候祖宗似的伺候了好几天,才生出苗来,捡着长势旺的生根儿,种下,一共也才活了十颗,分成两垄一开始疏疏落落的,后来疯长起来的红薯藤把两排土垄盖的严严实实。
碧青高兴的不行,看着这些青翠欲滴的红薯藤,仿佛就看到了希望,忽听嘎嘎的声音,碧青从草垛上看过去,是二郎,这日头刚退了热就赶着来炕边儿放鸭子了,手里攥着一根长长的柳条鞭,赶着鸭子下了水后,就从背上的筐里拿出镰刀猫着腰割水边的苇子,不一会儿就割了两捆,放到一边儿,擦了擦汗,从筐里拿出个装水葫芦,拔开塞子灌了好几口。
碧青不禁点头,几个月过来,终于把这小子喝生水的毛病给扳过来了,如今家里喝的还是这坑里的水,碧青也想过走远些打井水来,可那天在里长家喝了他家的水后就彻底打消了念头,那井水虽说看着清亮,可到嘴里却又苦又涩,远不如这坑里的水好喝,而且,碧青也找到了可以过滤水的法子,用炭。
让二郎砍了些没用的树墩子树根搬回家来,劈开烧成炭,砸碎水洗之后包在麻布里做过滤层,过滤出来的水清亮了许多,而且,碧青非常怀疑这个水坑并不像何氏说的是积的雨水,碧青仔细观察过并做了记号,按说连着数天不下雨,坑里的水位就应该有所下降,可从碧青做的记号来看,水位丝毫没有变化,甚至有时还会涨一些。
碧青还在水边儿的芦苇里发现了细小的水泡,而坑里的水也远比井水甘甜,这让碧青怀疑坑下头有泉眼,如果自己猜的对,这个水坑就真是宝坑了,所以,必须买下来,水坑附近包括水坑都是里长王富贵家的,却不知为什么一直荒着。
见二郎挑着两捆苇子赶着鸭子回家了,碧青才从草垛上滑下来,提起脚边的背篓,去菜地转了一圈,割了一把韭菜,看了看那番薯藤,也割了一些,到水边儿洗干净了,正要回去,却一眼看见水里的人影,不禁仔细照了照。
即使同名同姓,也不得不说,这丫头比自己好看多了,这几个月在王家吃饱了饭,立马就变样儿了,记忆中蜡黄的小脸变得红扑扑的,枯黄的头发也开始变黑,有了光泽,虽仍有些稚嫩,但眉清目秀,将来一定不难看,而且皮肤白,就算没有保养防晒,依然比同村那些小姑娘白的多。碧青忍不住摸了摸自己脸颊,或者在有限的条件下,适当保养一下,至少可以做个帽子防晒,不为了取悦男人,美美的有什么不好。
正想着,就听身后二郎的声儿:”嫂子,小五哥两口子来了,娘叫我来找嫂子家去。“
碧青答应一声,站起来往回走,见二郎提着桶,知道他要去提水浇菜,忙道:”那两畦……“
话没说完,二郎就道:”嫂子放心,我记着呢,那两畦番薯两天一浇。“说着挠挠头:”那番薯真像嫂子说的甜吗?比小五哥的麦芽糖还甜?“
碧青忍不住笑了,点点头:”甜着呢,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说着往家去了。
院外头看见正拴驴子的小五,一会儿摸摸那头驴的皮毛,一会儿摸摸耳朵,脸上笑的见牙不见眼的,碧青看着好笑,招呼了一声:”怎么不进去,在外头打什么转?“说着,瞧了那头驴一眼道:”这头驴倒是养的好,谁家借的?“
小五一停胸:”嫂子这话说的,怎就只需别家有,这是昨儿我刚去县城买回来的,往后我媳妇儿再来找嫂子说话,就不用走道了,骑上驴子,一顿饭的功夫就能打个来回。“
两人说着话儿走了进去,刚进院就看见阮小五的媳妇儿正跟何氏坐在阴凉里头说话儿,阮小五年纪不大倒是早早娶了媳妇,他媳妇儿年纪更小,才十六,孩子却都两岁了,听婆婆说,那年生她家小子的时候差点丢了命,好容易才生下来,身子一直不大好,累一点儿的活儿都干不得,亏的阮小五有本事,不然,日子不知怎么过呢。
碧青大约知道原因,女孩的身子本来就娇弱,这古代的医疗设施又差,便是身子长成了,生孩子也是鬼门关,更何况,才十四的孩子,能捡回一条命真算运气了,从小五媳妇儿想到自己,碧青真是万分庆幸王大郎没在,不然,自己这条小命真悬了。
小五媳妇儿身子虽弱,模样儿却不差,细眉细眼儿的,说话的声儿也细,温温柔柔的小妇人,跟小五的八面玲珑不一样,说起话来羞羞答答的,像个刚进门的新媳妇。收了麦子,得了空,小五带着她来串了几次门就熟了,跟自己倒是投缘,便常来走动说话儿。
见碧青进来,站起来道:”嫂子哪儿去了,可让我好等。“
碧青把背篓放下,见她额头有些汗,顺手把旁边的蒲扇递给她:”不知道你们这会儿来,刚去坑边儿上摘了些菜。“
小五媳妇儿扒头看了看碧青的背篓,伸手拨了拨番薯藤道:”这就是嫂子说的那个番薯藤?可从没见过,瞧着倒像架子上的豆角秧子。”
碧青笑道:“这可是好东西,正巧你们两口子来了,吃了饭家去也不迟。”
小五嘿嘿一笑道:“到底是嫂子知道兄弟的心思,嫂子的手艺可比冀州府馆子里的大厨还好呢,一想嫂子做的饭,我这儿拉哈子都三尺长呢。”说着瞧了他媳妇儿一眼:“你也别竟想着吃,跟嫂子学着些,不说全学会,学了嫂子一半手艺,在咱村子的女人中间就拔尖了,年下做两个菜端到爹跟前,也省的娘天天说你的不是。”几句话说的小媳妇低下了头。
这一家有一家的事儿,阮小五家也不拎青,兄弟多,妯娌间自然就会攀比,小五是油滑的,他媳妇儿却是个老实人,嘴也不如他几个嫂子会说,身子又弱,自然不得公婆待见,若不是头胎生了个小子,公婆的脸色更不好看呢,好在小五知道心疼媳妇儿,日子才算过得下去。
碧青怕小五媳妇儿走心思,笑道:“做饭是最简单的,学什么,做两回就会了。”说着拉着她进了灶房。
大热的天儿吃面最好,碧青决定就做面条,面是王青山家送过来的,新麦子磨的,擀出来的面条又劲道又好吃,把面条从锅里捞出来放到凉水里过一下,装在大碗里,利落的刷了锅,打个韭菜鸡蛋卤浇在面上,番薯藤剥了外皮清炒,配在上头,青白两色,瞧着就让人流口水。
小五媳妇儿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娶了嫂子这样的媳妇儿,大郎哥真真好福气,听小五说,南边的仗打完了,皇上令大军班师回朝呢,想来大郎哥也该回来。”
碧青听了,手一抖,小五媳妇儿忙接着她手里的面碗:“嫂子怎了,敢是知道大郎哥要家来,欢喜的碗都端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