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太清话道教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学生时代,读过浦松龄的聊斋志异。书里有个故事叫“崂山道士”读后也和那位学道的王生一样,对崂山道士的道术惊叹不已。这次去山东旅游,怀着对崂山仙境的敬仰之情,游览了道教名山—崂山。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其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古语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从资料上显示,崂山频临黄海。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当你漫步在崂山石板铺就的小路上时,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真可谓“绿笼青山奇石怪,水映柏树碧影漪”
有人称崂山是“神仙之宅,灵异之府。”此话应称名符其实。据导游讲解,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这些活动,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据导游说:除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齐云山外,崂山也算是我国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楚机、张三丰都曾在此修修练过。原有的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前临太清湾,背依七峰,为崂山道教祖庭,是崂山最大的道观。
筑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组成。风格清淡简朴。三官殿最大,前后三进院落,殿内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内有紫薇、银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别是正殿前院的两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开红花,一棵开白花,每逢冬尽春临之际,拳头的花朵开满枝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花期持续三个月。据说这两棵耐冬,是明永乐年间道士张三丰从海岛上移植于此的。
导游一边带领我们参观景点,一边为我们讲解道教的起源:她说:“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道教思想的总源头。然而,道教信徒却尊老子为师祖。老子名聃,又称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唐时,高宗亲临鹿邑拜谒,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存世著作有道德经。
道教真正形成教派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刘秀政权是在豪强地主集团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整个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发展,政治上把持朝政,经济上疯狂地兼并和掠夺土地,建立大大小小的庄园。从和帝始,宦官、外戚交替执政,政治统治腐朽黑暗,社会秩序紊乱。在这种豪强、地主、外戚、宦官的残酷统治下,广大农民纷纷破产流亡,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曾七哀诗里这样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饿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所,何能两相完”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剥削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劳苦大众渴望摆脱苦难,于是就向宗教求助。这样就为道教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东汉和帝时,沛国丰邑人张道陵首创五斗米道。到南北朝时,道教发展到鼎盛时期。教徒尊称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
我们游览完太清宫、三清殿等景点后,在导游的引领下又游览了龙潭瀑、北九水等处,才余兴未尽的返回住处。
学生时代,读过浦松龄的聊斋志异。书里有个故事叫“崂山道士”读后也和那位学道的王生一样,对崂山道士的道术惊叹不已。这次去山东旅游,怀着对崂山仙境的敬仰之情,游览了道教名山—崂山。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其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古语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从资料上显示,崂山频临黄海。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当你漫步在崂山石板铺就的小路上时,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真可谓“绿笼青山奇石怪,水映柏树碧影漪”
有人称崂山是“神仙之宅,灵异之府。”此话应称名符其实。据导游讲解,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这些活动,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据导游说:除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齐云山外,崂山也算是我国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楚机、张三丰都曾在此修修练过。原有的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前临太清湾,背依七峰,为崂山道教祖庭,是崂山最大的道观。
筑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组成。风格清淡简朴。三官殿最大,前后三进院落,殿内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内有紫薇、银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别是正殿前院的两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开红花,一棵开白花,每逢冬尽春临之际,拳头的花朵开满枝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花期持续三个月。据说这两棵耐冬,是明永乐年间道士张三丰从海岛上移植于此的。
导游一边带领我们参观景点,一边为我们讲解道教的起源:她说:“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道教思想的总源头。然而,道教信徒却尊老子为师祖。老子名聃,又称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唐时,高宗亲临鹿邑拜谒,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存世著作有道德经。
道教真正形成教派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刘秀政权是在豪强地主集团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整个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发展,政治上把持朝政,经济上疯狂地兼并和掠夺土地,建立大大小小的庄园。从和帝始,宦官、外戚交替执政,政治统治腐朽黑暗,社会秩序紊乱。在这种豪强、地主、外戚、宦官的残酷统治下,广大农民纷纷破产流亡,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曾七哀诗里这样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饿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所,何能两相完”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剥削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劳苦大众渴望摆脱苦难,于是就向宗教求助。这样就为道教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东汉和帝时,沛国丰邑人张道陵首创五斗米道。到南北朝时,道教发展到鼎盛时期。教徒尊称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
我们游览完太清宫、三清殿等景点后,在导游的引领下又游览了龙潭瀑、北九水等处,才余兴未尽的返回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