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中文网 > 昌黎文集 > 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改革是中华民族腾飞的需要。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江泽民总书记早就提出,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是力量之源。教育创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漠视这一点,否则就有可能负罪于国家,人民,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二、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阻碍。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越来越突现于我们的面前,我们一方面面临着改造旧人的痛苦,另一方面面临着新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迷茫。何去何从,作出选择已属不易,教育教学实践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几十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在艰辛地探索着教育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社会和政治等方面施加的种种影响,应试教育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到今仍然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力。使我们无法摆脱这一旋涡。以考试成绩论好坏,仍是教育管理和社会评价的重中之重。试问在这种环境中,谁还敢真心去致力于素质教育,还是明则保身重要。当然,这也有新课程实施还没有完善的缘故。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也适应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和习惯,要改变这一点,谈何容易,如果不下大决心,不花大力气,要扭转这种倾向是可想而知的。其次,书面考试成绩仍是学生升学天平上的重中之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社会对应试教育的偏爱,也使得教育不得不被其左右。导致有些学校为争得社会信誉和生源,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又大大向前跨越了一步,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书面考试与素质教育是否能够相容?回答是肯定的。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只不过素质教育考试与应试教育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素质教育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应试教育的考试是给老师和学生一锤定音,其过程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认识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

    三、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简而言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和教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思想认识指导着教育的方法和过程。在应试教育时代,学生只能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接受知识,对所学知识不能怀疑,不能挑战,只能遵循。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是被动的学习知识,接受着所谓纯知识的教育。至于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到底有多少联系,知识的实用价值如何,则很少有人去关心,纯技能化的训练,导致学生的发展被严重异化,从而形成了高分低能的怪现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扼杀,教育的结果就好比工厂里的产品,以统一的面貌掩盖了个性差异,教师的眼中只有分数,学生的眼中也只有分数。分数取代了一切。除了成绩,什么也不关心,冷漠化的教学,造就了冷漠的学生,情感冷漠,心灵冷漠。试问这样的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社会吗?能够与人进行合作,共同发展吗?

    “教学生六年,要想到学生六十年。”这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并能在学习中不断去体验着成功,享受着辛勤之后的喜悦,让学生拥有成就感,并使之不断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那就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课程改革。

    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我们该怎样想,怎样做的问题,怎样给自己作一个明确的定位,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她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课程专家的共同参与,才能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的进行。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学习,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把握课改的精神和实质。其次,我们需要的是务实精神,认真剖析自身与教改存在着哪些差距。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再次,要重视教师在课改中的合作、交流,集众人的智慧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第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需要新的教育理念的支持。

    新课程的改革需要新的教育理念的支持,穿新鞋,走老路则无法在新课程中前进。新课程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作出了重大的调整。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发展,是实施新课程的必由之路。要在教学中努力地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种崭新的教学思想,要让孩子发展得更好,在学习中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孩子去体现个性,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教师要真正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要体现对孩子的倾情。活泼快乐,乐于探究是新课程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特点。

    第二、新课程中,学生应有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要体现出五性。即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合作性。参与、动手、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方式的行为表现。主动、勤于思考动手,乐于学习是学习方式的情意表现。教师的教只能起参与引导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活动探索的欲望。

    主动性即表现为我要学,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独立性即表现为我要学,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够进行学习的重要标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充实数学方法和思想,表现为对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心。合作性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适应社会的技能,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在今后的社会中,个人奋斗的力量是微不足到的,学会合作是学生的一种的交往的能力,更是通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让小组通过合作,来完成某一任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的问题。

    第三、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教育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能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现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那么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是不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种知识就是素质教育呢?众所周知,不管是谁,记忆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一种能力,一种思维的品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会逐渐遗忘,但却留下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东西,这就是素质。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不采用高利害的评价,尽可能多的采用低利害的评价。考试目前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如果我们过分看重了结果,必然会产生高利害的评价。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打击,影响学生在后一阶段的学习,这是以阻碍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本次期中考试后,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对他们表示理解,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我感到这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一种恐惧,一种抵触,而是情绪比较激动,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这就是采用低利害的评价产生的结果,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在数次的考试中挑自己最满意的成绩带回家,要掌握批语的艺术,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而不是在教师的威压下作表面的妥协。

    学会自我评价,也就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反思,要注重学生对教师评价的反馈,时时了解在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你是不是真正的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教育方法是否适合你的教育对象等等。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工作效能,评价自己工作的成效,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学生在毕业后是否还乐意回到你的课堂。如果有,则说明你的工作真正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接受,也是你的工作取得成功的标志。

    第四、要形成有效的理念和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什么是教学?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必须具备三个逻辑必要条件。一是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要指明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三是要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这是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教师一要有对象意识,做到眼中有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内容。更要关注学生,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其次,课堂教学要有情有趣,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角色,并能在学习中积极的参与,学会动脑,使学生的能力在情意之中得到发展和升华,再次,课堂教学要关注全人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程融合将是发展的一大趋势,学科之间的差异将逐步缩小,课堂教学的活动化,就是要让身体的各种感官都要参与到学习之中来,要掌握批评的艺术,例如表扬好的学生,要利用正面的期望心理,学生教师期望性的话语中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并能时时产生激励效应,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潜能,获得超常的发展。要锤练自己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幽默。会使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不断提升,使师生在课堂中产生高度融合。最后,在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向会学,能学,学优转变。教学环节不宜过于饱满,应给学生的思考,探索留有余地。否则,课堂教学只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绕着教师转。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但应细化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不求全,只求真,只求实。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和升华,方法得到改善,情感得到升华。

    我们对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师生关系平等化,教育评价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学语言幽默化,课堂管理艺术化。

    灵性的学生,呼唤灵性的教学,让我们以全新的风貌,走进新课程,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