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章 步步紧逼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齐王这句话不可能无的放矢,只是崔君肃刚刚还沉浸在东都局势中,在思考国内局势的走向,突然就“跳跃”到了南北关系上,要去思考中外大势,跨度太大,始料不及。
好在水师停止东征火速驰援东都的路上,崔君肃与来护儿一直都在商讨两次东征失利后国内外局势的走向,而南北关系正是他们商讨的重点。东征的首要目的正是要维持南北关系的稳定,只是事违人愿,东征连续失利不但未能稳定南北关系,反而加剧了南北关系的破裂,战争阴云笼罩在长城上空,南北大战一触即发。这是崔君肃和来护儿商讨出来的结果,两人均认为,如果能在最短时间内平定杨玄感的叛乱,那么东征就要继续,就要进行第三次东征,以竭尽所能延缓南北战争的爆发,给中土赢得更多的战争准备时间。当然了,若摧毁高句丽能阻止南北战争的爆发,那就非常理想了,如愿以偿,可惜以来护儿和崔君肃对北虏的了解,这基本上是一种奢望。
高句丽之所以遭到中土的攻击是因为高句丽的发展损害到了中土利益,而北虏也在发展壮大,也在损害中土利益,因此高句丽如果亡国了,对北虏来说就是前车之鉴,再加上历史上血淋淋的教训,北虏实际上根本没有退路,退也是死,只有奋勇向前,拼死一搏,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所以指望以杀高句丽这只“鸡”来儆北虏这条“猴”乃绝无可能之事,相反,它只会激起北虏的凶性,让北虏更加坚定以武力求生存的决心。
不过即便如此,高句丽这只“鸡”还是要宰杀,一则证明中土的强大,威慑远东诸虏,确保中土在远东的利益,二则砍掉北虏的“胳膊”,让以高句丽为首的远东诸虏无法在南北大战爆发后,从辽东方向给北虏南侵以默契的配合和积极的策应,有效缓解中土在南北大战中所承受的重压。
崔君肃踌躇良久,缓缓说道,“南北关系随着北虏重新崛起于大漠,必然越来越恶劣,这是显而易见之事,而随着南北关系的破裂,南北大战也必然爆发,这同样不可阻挡。”
崔君肃没有揣测出齐王的用意,他的回答因此十分含蓄。历史上南北关系的走向就是如此,实力决定一切,实力相差无几的时候,南北关系比较稳定,反之,谁实力强,另外一方就会遭到攻击。中土统一后,楸土的实力迅速增强,对外征伐也越来越多,先帝晚年时期,中土已占据明显优势,不过距离压倒性优势还有相当距离。圣主的对外征伐对象都是紧邻中土的弱者,西边是吐谷浑,东边是高句丽,目的还是杀鸡儆猴,由此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中土的实力还不足以对遥远西土和北方大漠上的突厥、铁勒等诸虏形成致命威胁,双方的对抗还是处在一个僵持期,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的实力突然下降,都必然会打破南北平衡,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趁你病,要你命,事关国运和种族的未来,任何占有优势的一方都不会错过这等天赐良机。
齐王表情严肃,郑重其事地点点头,然后又问道,“连续两年东征失利,必将对中外形势造成不好影响,为最大程度消除这些不好影响,圣主和中枢是否会发动第三次东征?”
崔君肃闻言,心中顿掀波澜。第三次东征?这是齐王个人的猜测,还是宇文述“不小心”透露出来的机密?
从圣主和中枢的立场来说,为逆转劣局,的确有可能行险一搏,不顾代价发动第三次东征,但问题是,现在国内局势急转直下,大河南北已经叛乱迭起,第二次东征就是因为杨玄感发动兵变而功亏一篑,而第二次东征失利又进一步了恶化南北关系,对北疆镇戍产生更为严重的不利影响。假如第三次东征期间国内再爆发大规模的叛乱,或者北虏大规模入侵,北疆狼烟四起,第三次东征再一次功亏一篑,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有可能中外危机一起爆发,国祚在内忧外困的夹击下轰然崩溃。
第三次东征所能攫取到的利益是有限的,而有限的利益与国祚崩溃这等可怕后果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圣主和中枢不能不做得失权衡,不能不做万全选择。
“第三次东征?”崔君肃考虑再三,还是摇了摇头,字斟句酌地说道,“如今中外形势不好,已经不具备发动东征的条件。”
虽然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不能不冒,但要看失败的代价,一旦失败的代价承受不起,那这个险就不能冒,即便圣主和中枢对中土国力、对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掌控能力都有强大自信,不过考虑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安全谨慎为上。
齐王微微颔首,再度追问,有步步紧逼之意,“如果放弃东征,南北关系是否会破裂?南北大战是否会迅速爆发?”
崔君肃暗自叹息。他和来护儿之所以做出“若条件许可就发动第三次东征”的结论,正是因为中土一旦放弃东征,一旦承认自己的失败,承认自己连只“鸡”都杀不死,对南北关系的“冲击”实在太大,可以预见南北大战必然会加速爆发,而南北大战一旦爆发,国内某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势力必然落井下石,国内将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叛乱**,如此圣主和中枢腹背受敌,两线作战,一旦两线统统战败,则威权丧尽,国祚也就陷入崩溃之危了。
也就是说,发动第三次东征,还有一线逆转机会,而放弃东征,则连一线逆转机会都没有,接下来圣主和中枢只能在国内外两条战线上浴血厮杀,寄希望于奇迹的发生了。当然,奇迹是存在的,只要圣主和中枢能够在国内强大的保守势力和国外凶悍的北虏诸种的联手夹击下,杀出一条血路,一切危机都将迎刃而解。
崔君肃沉思良久,缓缓给出了答案,“如果圣主和中枢能够充分利用北虏诸种之间的冲突,激化牙帐内部矛盾,南北关系未必会破裂,南北大战也未必会爆发。”
中土遏制和削弱北虏的常用策略就是以夷制夷,以最小代价赢得最大战果。先帝时期中土就用这种办法把强大的大漠北虏搞得四分五裂,圣主登基后又用这种办法把西土诸虏搞得分崩离析,从而让统一后的中土以最小代价赢得了一个基本稳定的南北关系,给中土的发展强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然,此策也不是无往而不利,也要看时机,如果北虏内部矛盾少,部落之间比较团结,此计实施的难度就很大,反之,实施起来就很顺利,尤其北虏诸种之间互相征伐的时候,更是事半功倍。
现在实施这一策略的时机就不是很好,因为大漠上的突厥人刚刚崛起,自身实力还不是很强,中土对他们的生存还是有相当大的威胁,而中土对高句丽的疯狂攻击更是让他们有唇亡齿寒、兔死狐悲的巨大危机感,再加上血淋淋的历史教训依旧记忆犹新,这些无形当中都会把北虏诸种团结起来,求同存异,携手共抗中土,如此一来中土若想用收买欺骗、威逼利诱等手段分化、分裂北虏诸种就比较困难了。
齐王微微一笑,“孤明白高唐公的意思。反过来说,如果以夷制夷未能奏效,甚至适得其反,激怒了北虏,南北关系就一定会破裂,南北大战就一定会爆发。”
崔君肃本想反驳,这话不能乱说,传出去要负责任的,但犹豫了一下他又放弃了,他隐约估猜到齐王始终把话题集中在南北关系上的原因了,或许齐王的求生之策便与此有所关联。
他正在想着,耳畔突然传来的一句话,让他震惊不已,难以置信,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孤要镇戍北疆,北上杀虏。”
齐王神情肃穆,语气坚定,表现得很淡然,显然这不是他的冲动之举,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策。
崔君肃面无表情,沉默不语,心里却是“惊涛骇浪”,浮想联翩。
很快他就把齐王北上戍边所产生的各种利害关系梳理清楚了,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以退为进,绝妙好计,而且时机选择得非常好,崔君肃甚至都可以肯定,圣主和中枢最终会向齐王做出妥协,同意他镇戍北疆。
只是,此计对齐王来说,就是行险一搏,而且注定了失败。
齐王在北疆的戍边压力非常大,只要北虏入侵,南北关系破裂,齐王就必须在政治上为圣主和中枢承担起全部罪责,毕竟圣主和中枢已经因东征失利而威权大减,不能再让他们遭受沉重打击了。p>
如果有第三次东征,齐王的压力就更大,南北关系就成了套在齐王脖子上的“绞索”,齐王不但要确保北疆安全,还要确保南北关系不会破裂,否则就算东征大捷,齐王也要承担罪责,当然了,如果东征再度失利,齐王更是首当其冲的“替罪羊”。
齐王北上戍边,实际上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在绝境中寻找一线生机,但这一线生机实在是太过渺茫,最起码在崔君肃看来,南北关系已处于破裂边缘,齐王根本不可能创造奇迹,齐王之所以要北上戍边,不过是一心求死,是想保持自己王者的荣耀,为国捐躯,马革裹尸。
崔君肃莫名悲怆。哀莫大于心死,齐王当真是绝望了,此次控扼大运河不是为了争夺皇统,而是为自己争夺一个死亡的选择权,他要选择有尊严的死去。
=
=
=
齐王这句话不可能无的放矢,只是崔君肃刚刚还沉浸在东都局势中,在思考国内局势的走向,突然就“跳跃”到了南北关系上,要去思考中外大势,跨度太大,始料不及。
好在水师停止东征火速驰援东都的路上,崔君肃与来护儿一直都在商讨两次东征失利后国内外局势的走向,而南北关系正是他们商讨的重点。东征的首要目的正是要维持南北关系的稳定,只是事违人愿,东征连续失利不但未能稳定南北关系,反而加剧了南北关系的破裂,战争阴云笼罩在长城上空,南北大战一触即发。这是崔君肃和来护儿商讨出来的结果,两人均认为,如果能在最短时间内平定杨玄感的叛乱,那么东征就要继续,就要进行第三次东征,以竭尽所能延缓南北战争的爆发,给中土赢得更多的战争准备时间。当然了,若摧毁高句丽能阻止南北战争的爆发,那就非常理想了,如愿以偿,可惜以来护儿和崔君肃对北虏的了解,这基本上是一种奢望。
高句丽之所以遭到中土的攻击是因为高句丽的发展损害到了中土利益,而北虏也在发展壮大,也在损害中土利益,因此高句丽如果亡国了,对北虏来说就是前车之鉴,再加上历史上血淋淋的教训,北虏实际上根本没有退路,退也是死,只有奋勇向前,拼死一搏,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所以指望以杀高句丽这只“鸡”来儆北虏这条“猴”乃绝无可能之事,相反,它只会激起北虏的凶性,让北虏更加坚定以武力求生存的决心。
不过即便如此,高句丽这只“鸡”还是要宰杀,一则证明中土的强大,威慑远东诸虏,确保中土在远东的利益,二则砍掉北虏的“胳膊”,让以高句丽为首的远东诸虏无法在南北大战爆发后,从辽东方向给北虏南侵以默契的配合和积极的策应,有效缓解中土在南北大战中所承受的重压。
崔君肃踌躇良久,缓缓说道,“南北关系随着北虏重新崛起于大漠,必然越来越恶劣,这是显而易见之事,而随着南北关系的破裂,南北大战也必然爆发,这同样不可阻挡。”
崔君肃没有揣测出齐王的用意,他的回答因此十分含蓄。历史上南北关系的走向就是如此,实力决定一切,实力相差无几的时候,南北关系比较稳定,反之,谁实力强,另外一方就会遭到攻击。中土统一后,楸土的实力迅速增强,对外征伐也越来越多,先帝晚年时期,中土已占据明显优势,不过距离压倒性优势还有相当距离。圣主的对外征伐对象都是紧邻中土的弱者,西边是吐谷浑,东边是高句丽,目的还是杀鸡儆猴,由此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中土的实力还不足以对遥远西土和北方大漠上的突厥、铁勒等诸虏形成致命威胁,双方的对抗还是处在一个僵持期,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的实力突然下降,都必然会打破南北平衡,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趁你病,要你命,事关国运和种族的未来,任何占有优势的一方都不会错过这等天赐良机。
齐王表情严肃,郑重其事地点点头,然后又问道,“连续两年东征失利,必将对中外形势造成不好影响,为最大程度消除这些不好影响,圣主和中枢是否会发动第三次东征?”
崔君肃闻言,心中顿掀波澜。第三次东征?这是齐王个人的猜测,还是宇文述“不小心”透露出来的机密?
从圣主和中枢的立场来说,为逆转劣局,的确有可能行险一搏,不顾代价发动第三次东征,但问题是,现在国内局势急转直下,大河南北已经叛乱迭起,第二次东征就是因为杨玄感发动兵变而功亏一篑,而第二次东征失利又进一步了恶化南北关系,对北疆镇戍产生更为严重的不利影响。假如第三次东征期间国内再爆发大规模的叛乱,或者北虏大规模入侵,北疆狼烟四起,第三次东征再一次功亏一篑,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有可能中外危机一起爆发,国祚在内忧外困的夹击下轰然崩溃。
第三次东征所能攫取到的利益是有限的,而有限的利益与国祚崩溃这等可怕后果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圣主和中枢不能不做得失权衡,不能不做万全选择。
“第三次东征?”崔君肃考虑再三,还是摇了摇头,字斟句酌地说道,“如今中外形势不好,已经不具备发动东征的条件。”
虽然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不能不冒,但要看失败的代价,一旦失败的代价承受不起,那这个险就不能冒,即便圣主和中枢对中土国力、对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掌控能力都有强大自信,不过考虑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安全谨慎为上。
齐王微微颔首,再度追问,有步步紧逼之意,“如果放弃东征,南北关系是否会破裂?南北大战是否会迅速爆发?”
崔君肃暗自叹息。他和来护儿之所以做出“若条件许可就发动第三次东征”的结论,正是因为中土一旦放弃东征,一旦承认自己的失败,承认自己连只“鸡”都杀不死,对南北关系的“冲击”实在太大,可以预见南北大战必然会加速爆发,而南北大战一旦爆发,国内某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势力必然落井下石,国内将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叛乱**,如此圣主和中枢腹背受敌,两线作战,一旦两线统统战败,则威权丧尽,国祚也就陷入崩溃之危了。
也就是说,发动第三次东征,还有一线逆转机会,而放弃东征,则连一线逆转机会都没有,接下来圣主和中枢只能在国内外两条战线上浴血厮杀,寄希望于奇迹的发生了。当然,奇迹是存在的,只要圣主和中枢能够在国内强大的保守势力和国外凶悍的北虏诸种的联手夹击下,杀出一条血路,一切危机都将迎刃而解。
崔君肃沉思良久,缓缓给出了答案,“如果圣主和中枢能够充分利用北虏诸种之间的冲突,激化牙帐内部矛盾,南北关系未必会破裂,南北大战也未必会爆发。”
中土遏制和削弱北虏的常用策略就是以夷制夷,以最小代价赢得最大战果。先帝时期中土就用这种办法把强大的大漠北虏搞得四分五裂,圣主登基后又用这种办法把西土诸虏搞得分崩离析,从而让统一后的中土以最小代价赢得了一个基本稳定的南北关系,给中土的发展强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然,此策也不是无往而不利,也要看时机,如果北虏内部矛盾少,部落之间比较团结,此计实施的难度就很大,反之,实施起来就很顺利,尤其北虏诸种之间互相征伐的时候,更是事半功倍。
现在实施这一策略的时机就不是很好,因为大漠上的突厥人刚刚崛起,自身实力还不是很强,中土对他们的生存还是有相当大的威胁,而中土对高句丽的疯狂攻击更是让他们有唇亡齿寒、兔死狐悲的巨大危机感,再加上血淋淋的历史教训依旧记忆犹新,这些无形当中都会把北虏诸种团结起来,求同存异,携手共抗中土,如此一来中土若想用收买欺骗、威逼利诱等手段分化、分裂北虏诸种就比较困难了。
齐王微微一笑,“孤明白高唐公的意思。反过来说,如果以夷制夷未能奏效,甚至适得其反,激怒了北虏,南北关系就一定会破裂,南北大战就一定会爆发。”
崔君肃本想反驳,这话不能乱说,传出去要负责任的,但犹豫了一下他又放弃了,他隐约估猜到齐王始终把话题集中在南北关系上的原因了,或许齐王的求生之策便与此有所关联。
他正在想着,耳畔突然传来的一句话,让他震惊不已,难以置信,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孤要镇戍北疆,北上杀虏。”
齐王神情肃穆,语气坚定,表现得很淡然,显然这不是他的冲动之举,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策。
崔君肃面无表情,沉默不语,心里却是“惊涛骇浪”,浮想联翩。
很快他就把齐王北上戍边所产生的各种利害关系梳理清楚了,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以退为进,绝妙好计,而且时机选择得非常好,崔君肃甚至都可以肯定,圣主和中枢最终会向齐王做出妥协,同意他镇戍北疆。
只是,此计对齐王来说,就是行险一搏,而且注定了失败。
齐王在北疆的戍边压力非常大,只要北虏入侵,南北关系破裂,齐王就必须在政治上为圣主和中枢承担起全部罪责,毕竟圣主和中枢已经因东征失利而威权大减,不能再让他们遭受沉重打击了。p>
如果有第三次东征,齐王的压力就更大,南北关系就成了套在齐王脖子上的“绞索”,齐王不但要确保北疆安全,还要确保南北关系不会破裂,否则就算东征大捷,齐王也要承担罪责,当然了,如果东征再度失利,齐王更是首当其冲的“替罪羊”。
齐王北上戍边,实际上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在绝境中寻找一线生机,但这一线生机实在是太过渺茫,最起码在崔君肃看来,南北关系已处于破裂边缘,齐王根本不可能创造奇迹,齐王之所以要北上戍边,不过是一心求死,是想保持自己王者的荣耀,为国捐躯,马革裹尸。
崔君肃莫名悲怆。哀莫大于心死,齐王当真是绝望了,此次控扼大运河不是为了争夺皇统,而是为自己争夺一个死亡的选择权,他要选择有尊严的死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