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蠢蠢欲动的齐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六月初一,齐郡府历城。
在过去的两天内,齐王杨喃从多个秘密或者公开的渠道,密集地接到了来自东都、西京、河南河北、辽东行宫乃至东莱水师等各地的重要消息,其中让杨喃和韦福嗣等人非常吃惊的是,李风云竟然攻陷了伊阙要隘,突破了固若金汤的京畿防线,这足以说明东都局势波诡云谲,充满了阴谋,若对隐藏在黑暗中的秘密一无所知,还真的看不清眼前形势,估猜不到未来走向。
从辽东行宫传来的消息证实了李风云的预测,圣主秘密下诏拘捕左御卫将军李子雄,罢免弘化留守元弘嗣,可见激进保守势力的兵变阴谋已经暴露,黎阳杨玄感等兵变者迫于形势之危急不得不提前动兵变,但让杨喃、韦福嗣等人大为疑惑的是,圣主在攻击辽东城受阻,导致远征平壤的主力大军不得不暂时止步于鸭绿水,整个东征进程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的不利情况下,为何要突然对激进保守势力“下手”,迫使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不得不动兵变,甚至不得不提前动兵变?
兵变生后,二次东征必然中止,如此则二次东征功亏一篑,圣主和中枢将在政治上再遭沉重打击,这显然不符合圣主和中枢的利益诉求。依照之前的推演,就算圣主故意在东都给激进保守势力挖了一个大“坑”,但圣主的目标应该是一箭双雕,是既要赢得二次东征的胜利,又要给激进保守势力以毁灭性的打击,而从这一目标出,圣主应该想方设法“稳住”国内的激进保守势力,让他们在远征水6大军双双杀到平壤城下胜利在望之际,再动兵变,如此圣主则能赢得完成一箭双雕之计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然而眼前的现实却是圣主提前对激进保守势力“动手”了,提前引爆了这场兵变,这是为什么?
是西北危机迅扩大,且有失控之危险,圣主和中枢不敢亦无力在国内外三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于是果断决策,放弃二次东征,并把二次东征失利之罪责全部推给阴谋动兵变的激进保守势力,从而挽救因二次东征失利所遭受的政治上的巨大损失。
抑或,是其他原因,比如行宫内部出现了问题,最高军事机密被隐藏在中枢核心里的激进保守势力成员泄露了,出卖给了高句丽人,这一仗已经打不下去了;或者远征军内部出现了问题,比如一些持激进保守立场的卫府军官们消极怠战,甚至为了配合东都兵变,阴谋临阵哗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圣主、中枢以及数十万远征将士的安全,迫不得已之下只有停止征伐。
杨喃与韦福嗣、董纯、李善衡等人反复商议推演,始终不敢下结论,因为到目前为止,虽然李风云已经杀进京畿,在东都某些居心叵测者的“默契”配合下,加推动着东都局势的恶化,但西京至今没有对东都局势做出任何表态,黎阳方面也还没有马上举兵的明确迹象,辽东行宫方面也没有进一步扩大对激进保守势力的打击,还有就是东莱水师,正在做渡海远征的最后准备,来护儿等水师统帅也没有听到丝毫有关东征可能中止的传言,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即便东都的风暴提前爆了,圣主也未必会中止二次东征的步伐。
“如果圣主决心攻陷平壤,以赢得二次东征的胜利,那么我们现在就不能急于进入河南,以免东都局势恶化过快,让圣主做出错误的判断,误会你与叛逆者结盟合作夺取皇统,继而迫使圣主不得不中止东征,倾力回师平叛,导致东征功亏一篑,如此大王便成了众矢之的,后果不堪设想。”
董纯知道齐王的心思,尤其在得知李风云已经攻陷伊阙后,齐王返回东都的心情变得更为急迫,虽然名义上是唯恐错失良机,但实际上还是无法割舍对皇统的强烈占有欲,还是不想错过一丝一毫夺取皇统的机会,然而这种想法太危险,这种**一旦失控更会酿成弥天大祸,所以董纯仔细权衡利弊后,还是毅然进行劝谏,希望齐王能够暂时放弃对皇统的**,把全部心思放在求生之上,放在与北虏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之上,唯有心底无私坦荡荡,才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激烈的风云动荡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目标,否则必会迷失在**和杀戮之中而难以自拔。
“从过去这段时间形势的展来看,白所做的预测大都准确。”齐王一听就知道董纯的劝谏之意,心里很是不满,不过脸上还是表现得很平静,很淡然,“白曾说杨玄感要在黎阳提前举兵,而过去这段时间白在中原战场上的所作所为皆是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展开,目前白打着韩相国的旗号,伪做宋豫两地叛军,已成功攻陷伊阙杀进京畿,而其联盟主力亦席卷河南,兵临大河,直接威胁黎阳仓和永济渠之安全,这种情况下,东都手忙脚乱,已自顾不暇,而杨玄感有了联盟军队的默契配合,可以从容集结人马,悄然渡河杀进京畿,打东都一个措手不及。”
“所以孤现在相信了白的预测,杨玄感不但要提前举兵,而且马上就要举兵,六月初就要举兵,然后与白南北呼应,东西夹击,东都失陷已成必然。东都一旦失陷,形势就对杨玄感非常有利,等到那一刻我们才迟迟作出反应,才慌慌张张地救援东都,有何意义?又能从中牟取多少利益?”
韦福嗣和李善衡互相看了一眼,彼此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然后沉默是金,一言不。
董纯看到韦福嗣和李善衡都没有明确支持自己,心里顿时掠过一丝阴霾。齐王已经被关陇人“出卖”了一次,虽然韦福嗣和李善衡,还有远在东都的国公李浑,还有自己,因为身上打上了齐王的烙印,不得不继续支持齐王,舍身赴死与齐王一条道走到黑,但个人利益,与家族利益、与关陇本土贵族集团的整体利益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谁敢保证,关键时刻,韦福嗣、李浑和李善衡叔侄,就不会“出卖”齐王?
“大王是否记得……”董纯嘴里说着大王,目光却放在韦福嗣和李善衡身上,眼里尽是意味深长之色,“白曾说,东都兵变爆后,来护儿力排众议,以项上人头为保证,毅然放弃了渡海远征之大计,倾尽全力率水师赶赴东都平叛。而白之所以做出这个预测,其中富含的深意很明确,那就是建议大王与来护儿、周法尚一起赶赴东都平叛,自觉自愿地让圣主所信任和倚重的来护儿、周法尚监控大王,约束大王,以此来证明大王自身之清白,,证明大王对圣主、对国祚的绝对忠诚,以此来减少圣主对大王的怀疑和猜忌,最大程度的杜绝圣主对大王‘痛下杀手,所需要的各种借口,如此一来大王在未来的东都博弈中便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和大量的主动权,可以给自己牟取最大利益赢得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齐王从董纯意味深长的眼色中解读出了某种可能存在的危机,而这种危机感就如一盆兜头泼下的冷水,霎时冷却了他正在沸腾的血液和正在失控的理智,接着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董纯对他的严正告诫。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他已经吃过一次亏了,生死关头,他身边最信任的人几乎全部背叛了他,如果没有白李风云的出现并不遗余力地“帮助”他逃出东都牢笼,他几乎丧失了翻身之机会,几乎注定了绝望和死亡。如今他虽然逃离了牢笼,但还在圣主和政敌们触手可及的地方,还是狩猎场上一头任人宰割惶惶不可终日的猎物,所以他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失败了他就彻底完了,成功了,去了北疆,龙入大海,虎放南山,将来一切皆有可能
但是,他做为皇子的尊严,最为曾经的第一皇统继承人的骄傲,他与生俱来的、在骨子里流淌着的那丝不可抹杀和不能忘却的**,却让他始终不能放弃,不能看透,不能屈服。
“如果机会错过了,怎么办?”齐王望着董纯,声色俱厉地问道,“如果白的预测错了,来护儿和周法尚渡海远征了,并没有赶赴东都平叛,怎么办?如果西京果断出手,数万大军直杀东都,东都陷入混战,血流成河,孤却因为瞻前顾后而滞留齐鲁,拱手送给圣主一个视若无睹、居心叵测之罪名,怎么办?”
董纯顿时心喜,知道齐王被自己说服,已不再坚持马上返回东都,遂立刻献计。
“白逃窜中原之后,鲁郡太守李珉曾率军追杀白,但全军覆没于汴水,其后大王便偃旗息鼓,没有继续遣兵追杀,以致于通济渠频频告危,河南更是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现中原形势更是不堪,白不但已经危及到了黎阳仓和永济渠之安全,还与宋州贼韩相国联手杀进了京畿,危及到了东都之安全,将来圣主若追究下来,大王难辞其咎,戡乱不利剿贼不尽之罪名必然坐实,所以此刻大王应该有所行动,应该向距离齐鲁最近的河南派出剿贼大军,以稳定河南局势,保障通济渠之安全。”
齐王心领神会。董纯的意思很浅显,齐王继续留在齐郡,而齐王帐下的大军则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留在齐王身边,一部分则假借剿贼之名火赶赴河南,兵临京畿,做好随时杀进东都之准备,如此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万无一失。
齐王稍稍想了一下,转目望向韦福嗣和李善衡,征求两人的意见。韦福嗣和李善衡齐齐颔,表示赞同。
“在卿看来,此去河南剿贼,需要几府鹰扬?谁为军将?”
董纯显然早有答案,不假思索地说道,“白曾祸乱徐州,而徐州诸鹰扬临战不利,损失惨重,此乃是卫府、彭城留守府和徐州鹰扬之奇耻大辱,此仇不报,某这个卫府将军、彭城留守颜面无存,所以大王若去河南剿贼,某毛遂自荐,主动请缨,愿率军为选锋,西进杀贼。”
齐王感动了,这是董纯的投名状啊。董纯是彭城留守,负责徐州军政事务,却“不务正业”,前期帮助齐王在齐鲁剿贼,现在又要帮助齐王去河南剿贼,不吃齐王的饭,却帮齐王于活,这让“养活”董纯的圣主情何以堪?
虽然董纯这次复出都是齐王出的力,是齐王与东都博弈后所赢得的政治利益,按道理董纯应该知恩图报,应该倾力全力帮助齐王,但凡事都有个度,做过了就是自寻死路。之前董纯帮助齐王在齐鲁剿贼,没有直接影响到东都政局,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利于水师渡海远征,有利于二次东征,圣主和中枢还可以忍受,但这一次去河南剿贼,那影响就截然相反了,圣主和中枢忍受不了,也不可能忍受,事后肯定要依法惩治,董纯不死也要脱层皮,所以说董纯这次为了齐王算是舍身赴死,算是真正的投名状。
韦福嗣和李善衡颇感意外,两人谁也没想到董纯竟然在关键时刻做出如此决绝之举动,这纯属你死我活、不死不休之举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啊,这说明说什么?说明董纯对未来很悲观,对齐王也不抱期望,虽然白的预测都很不错,但那终究是预测,是水中月镜中花,是需要经过艰苦努力的,而更重要的是机遇,是运气,缺一不可,缺一个条件都有可能全盘皆输,输了齐王就再无翻身之可能,最好的结局也就是变相的终身幽禁,或许突然就暴毙了,而追随他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死,之前已经死了一大批,倒了一大批,幸存下来的人垂死挣扎,给圣主造成了这么大的麻烦,圣主岂能再给他们一条活路?董纯就是这么想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豁出去了。
董纯的以死相报,董纯的死里求生,给了齐王、韦福嗣和李善衡以很大震动,很大的心理冲击,虽不至于兔死狐悲,但同病相怜、感同身受是免不了的,现在大家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生死与共,荣辱与共,如果再不齐心协力,再相互算计甚至背叛倒戈,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一败涂地,输得连脑袋都没了。
“孤给卿六府鹰扬,加上你的徐州诸鹰扬,大约一万人马,西进河南剿贼。”齐王断然决策,“河南戡乱军务,孤授权卿临机处置,毋须请示,以免延误时机。”
董纯躬身领命。
齐王转目望向李善衡,“李卿率十府鹰扬沿济水西进济北郡,陈兵于卢城、东阿一线,伺机而动。”
李善衡高声应诺。
齐王冲着韦福嗣挥挥手,“密切关注河北黎阳和东莱水师,但此事还得请崔氏相助,还请卿与安平公(李百药)具体商议一下。”
韦福嗣拱手问道,“大王,今日决策是否告之安平公?”
齐王稍稍想了片刻,断然点头,“晚些时候请安平公过来,孤亲自告诉他。”
=
六月初一,齐郡府历城。
在过去的两天内,齐王杨喃从多个秘密或者公开的渠道,密集地接到了来自东都、西京、河南河北、辽东行宫乃至东莱水师等各地的重要消息,其中让杨喃和韦福嗣等人非常吃惊的是,李风云竟然攻陷了伊阙要隘,突破了固若金汤的京畿防线,这足以说明东都局势波诡云谲,充满了阴谋,若对隐藏在黑暗中的秘密一无所知,还真的看不清眼前形势,估猜不到未来走向。
从辽东行宫传来的消息证实了李风云的预测,圣主秘密下诏拘捕左御卫将军李子雄,罢免弘化留守元弘嗣,可见激进保守势力的兵变阴谋已经暴露,黎阳杨玄感等兵变者迫于形势之危急不得不提前动兵变,但让杨喃、韦福嗣等人大为疑惑的是,圣主在攻击辽东城受阻,导致远征平壤的主力大军不得不暂时止步于鸭绿水,整个东征进程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的不利情况下,为何要突然对激进保守势力“下手”,迫使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不得不动兵变,甚至不得不提前动兵变?
兵变生后,二次东征必然中止,如此则二次东征功亏一篑,圣主和中枢将在政治上再遭沉重打击,这显然不符合圣主和中枢的利益诉求。依照之前的推演,就算圣主故意在东都给激进保守势力挖了一个大“坑”,但圣主的目标应该是一箭双雕,是既要赢得二次东征的胜利,又要给激进保守势力以毁灭性的打击,而从这一目标出,圣主应该想方设法“稳住”国内的激进保守势力,让他们在远征水6大军双双杀到平壤城下胜利在望之际,再动兵变,如此圣主则能赢得完成一箭双雕之计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然而眼前的现实却是圣主提前对激进保守势力“动手”了,提前引爆了这场兵变,这是为什么?
是西北危机迅扩大,且有失控之危险,圣主和中枢不敢亦无力在国内外三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于是果断决策,放弃二次东征,并把二次东征失利之罪责全部推给阴谋动兵变的激进保守势力,从而挽救因二次东征失利所遭受的政治上的巨大损失。
抑或,是其他原因,比如行宫内部出现了问题,最高军事机密被隐藏在中枢核心里的激进保守势力成员泄露了,出卖给了高句丽人,这一仗已经打不下去了;或者远征军内部出现了问题,比如一些持激进保守立场的卫府军官们消极怠战,甚至为了配合东都兵变,阴谋临阵哗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圣主、中枢以及数十万远征将士的安全,迫不得已之下只有停止征伐。
杨喃与韦福嗣、董纯、李善衡等人反复商议推演,始终不敢下结论,因为到目前为止,虽然李风云已经杀进京畿,在东都某些居心叵测者的“默契”配合下,加推动着东都局势的恶化,但西京至今没有对东都局势做出任何表态,黎阳方面也还没有马上举兵的明确迹象,辽东行宫方面也没有进一步扩大对激进保守势力的打击,还有就是东莱水师,正在做渡海远征的最后准备,来护儿等水师统帅也没有听到丝毫有关东征可能中止的传言,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即便东都的风暴提前爆了,圣主也未必会中止二次东征的步伐。
“如果圣主决心攻陷平壤,以赢得二次东征的胜利,那么我们现在就不能急于进入河南,以免东都局势恶化过快,让圣主做出错误的判断,误会你与叛逆者结盟合作夺取皇统,继而迫使圣主不得不中止东征,倾力回师平叛,导致东征功亏一篑,如此大王便成了众矢之的,后果不堪设想。”
董纯知道齐王的心思,尤其在得知李风云已经攻陷伊阙后,齐王返回东都的心情变得更为急迫,虽然名义上是唯恐错失良机,但实际上还是无法割舍对皇统的强烈占有欲,还是不想错过一丝一毫夺取皇统的机会,然而这种想法太危险,这种**一旦失控更会酿成弥天大祸,所以董纯仔细权衡利弊后,还是毅然进行劝谏,希望齐王能够暂时放弃对皇统的**,把全部心思放在求生之上,放在与北虏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之上,唯有心底无私坦荡荡,才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激烈的风云动荡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目标,否则必会迷失在**和杀戮之中而难以自拔。
“从过去这段时间形势的展来看,白所做的预测大都准确。”齐王一听就知道董纯的劝谏之意,心里很是不满,不过脸上还是表现得很平静,很淡然,“白曾说杨玄感要在黎阳提前举兵,而过去这段时间白在中原战场上的所作所为皆是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展开,目前白打着韩相国的旗号,伪做宋豫两地叛军,已成功攻陷伊阙杀进京畿,而其联盟主力亦席卷河南,兵临大河,直接威胁黎阳仓和永济渠之安全,这种情况下,东都手忙脚乱,已自顾不暇,而杨玄感有了联盟军队的默契配合,可以从容集结人马,悄然渡河杀进京畿,打东都一个措手不及。”
“所以孤现在相信了白的预测,杨玄感不但要提前举兵,而且马上就要举兵,六月初就要举兵,然后与白南北呼应,东西夹击,东都失陷已成必然。东都一旦失陷,形势就对杨玄感非常有利,等到那一刻我们才迟迟作出反应,才慌慌张张地救援东都,有何意义?又能从中牟取多少利益?”
韦福嗣和李善衡互相看了一眼,彼此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然后沉默是金,一言不。
董纯看到韦福嗣和李善衡都没有明确支持自己,心里顿时掠过一丝阴霾。齐王已经被关陇人“出卖”了一次,虽然韦福嗣和李善衡,还有远在东都的国公李浑,还有自己,因为身上打上了齐王的烙印,不得不继续支持齐王,舍身赴死与齐王一条道走到黑,但个人利益,与家族利益、与关陇本土贵族集团的整体利益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谁敢保证,关键时刻,韦福嗣、李浑和李善衡叔侄,就不会“出卖”齐王?
“大王是否记得……”董纯嘴里说着大王,目光却放在韦福嗣和李善衡身上,眼里尽是意味深长之色,“白曾说,东都兵变爆后,来护儿力排众议,以项上人头为保证,毅然放弃了渡海远征之大计,倾尽全力率水师赶赴东都平叛。而白之所以做出这个预测,其中富含的深意很明确,那就是建议大王与来护儿、周法尚一起赶赴东都平叛,自觉自愿地让圣主所信任和倚重的来护儿、周法尚监控大王,约束大王,以此来证明大王自身之清白,,证明大王对圣主、对国祚的绝对忠诚,以此来减少圣主对大王的怀疑和猜忌,最大程度的杜绝圣主对大王‘痛下杀手,所需要的各种借口,如此一来大王在未来的东都博弈中便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和大量的主动权,可以给自己牟取最大利益赢得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齐王从董纯意味深长的眼色中解读出了某种可能存在的危机,而这种危机感就如一盆兜头泼下的冷水,霎时冷却了他正在沸腾的血液和正在失控的理智,接着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董纯对他的严正告诫。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他已经吃过一次亏了,生死关头,他身边最信任的人几乎全部背叛了他,如果没有白李风云的出现并不遗余力地“帮助”他逃出东都牢笼,他几乎丧失了翻身之机会,几乎注定了绝望和死亡。如今他虽然逃离了牢笼,但还在圣主和政敌们触手可及的地方,还是狩猎场上一头任人宰割惶惶不可终日的猎物,所以他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失败了他就彻底完了,成功了,去了北疆,龙入大海,虎放南山,将来一切皆有可能
但是,他做为皇子的尊严,最为曾经的第一皇统继承人的骄傲,他与生俱来的、在骨子里流淌着的那丝不可抹杀和不能忘却的**,却让他始终不能放弃,不能看透,不能屈服。
“如果机会错过了,怎么办?”齐王望着董纯,声色俱厉地问道,“如果白的预测错了,来护儿和周法尚渡海远征了,并没有赶赴东都平叛,怎么办?如果西京果断出手,数万大军直杀东都,东都陷入混战,血流成河,孤却因为瞻前顾后而滞留齐鲁,拱手送给圣主一个视若无睹、居心叵测之罪名,怎么办?”
董纯顿时心喜,知道齐王被自己说服,已不再坚持马上返回东都,遂立刻献计。
“白逃窜中原之后,鲁郡太守李珉曾率军追杀白,但全军覆没于汴水,其后大王便偃旗息鼓,没有继续遣兵追杀,以致于通济渠频频告危,河南更是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现中原形势更是不堪,白不但已经危及到了黎阳仓和永济渠之安全,还与宋州贼韩相国联手杀进了京畿,危及到了东都之安全,将来圣主若追究下来,大王难辞其咎,戡乱不利剿贼不尽之罪名必然坐实,所以此刻大王应该有所行动,应该向距离齐鲁最近的河南派出剿贼大军,以稳定河南局势,保障通济渠之安全。”
齐王心领神会。董纯的意思很浅显,齐王继续留在齐郡,而齐王帐下的大军则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留在齐王身边,一部分则假借剿贼之名火赶赴河南,兵临京畿,做好随时杀进东都之准备,如此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万无一失。
齐王稍稍想了一下,转目望向韦福嗣和李善衡,征求两人的意见。韦福嗣和李善衡齐齐颔,表示赞同。
“在卿看来,此去河南剿贼,需要几府鹰扬?谁为军将?”
董纯显然早有答案,不假思索地说道,“白曾祸乱徐州,而徐州诸鹰扬临战不利,损失惨重,此乃是卫府、彭城留守府和徐州鹰扬之奇耻大辱,此仇不报,某这个卫府将军、彭城留守颜面无存,所以大王若去河南剿贼,某毛遂自荐,主动请缨,愿率军为选锋,西进杀贼。”
齐王感动了,这是董纯的投名状啊。董纯是彭城留守,负责徐州军政事务,却“不务正业”,前期帮助齐王在齐鲁剿贼,现在又要帮助齐王去河南剿贼,不吃齐王的饭,却帮齐王于活,这让“养活”董纯的圣主情何以堪?
虽然董纯这次复出都是齐王出的力,是齐王与东都博弈后所赢得的政治利益,按道理董纯应该知恩图报,应该倾力全力帮助齐王,但凡事都有个度,做过了就是自寻死路。之前董纯帮助齐王在齐鲁剿贼,没有直接影响到东都政局,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利于水师渡海远征,有利于二次东征,圣主和中枢还可以忍受,但这一次去河南剿贼,那影响就截然相反了,圣主和中枢忍受不了,也不可能忍受,事后肯定要依法惩治,董纯不死也要脱层皮,所以说董纯这次为了齐王算是舍身赴死,算是真正的投名状。
韦福嗣和李善衡颇感意外,两人谁也没想到董纯竟然在关键时刻做出如此决绝之举动,这纯属你死我活、不死不休之举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啊,这说明说什么?说明董纯对未来很悲观,对齐王也不抱期望,虽然白的预测都很不错,但那终究是预测,是水中月镜中花,是需要经过艰苦努力的,而更重要的是机遇,是运气,缺一不可,缺一个条件都有可能全盘皆输,输了齐王就再无翻身之可能,最好的结局也就是变相的终身幽禁,或许突然就暴毙了,而追随他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死,之前已经死了一大批,倒了一大批,幸存下来的人垂死挣扎,给圣主造成了这么大的麻烦,圣主岂能再给他们一条活路?董纯就是这么想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豁出去了。
董纯的以死相报,董纯的死里求生,给了齐王、韦福嗣和李善衡以很大震动,很大的心理冲击,虽不至于兔死狐悲,但同病相怜、感同身受是免不了的,现在大家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生死与共,荣辱与共,如果再不齐心协力,再相互算计甚至背叛倒戈,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一败涂地,输得连脑袋都没了。
“孤给卿六府鹰扬,加上你的徐州诸鹰扬,大约一万人马,西进河南剿贼。”齐王断然决策,“河南戡乱军务,孤授权卿临机处置,毋须请示,以免延误时机。”
董纯躬身领命。
齐王转目望向李善衡,“李卿率十府鹰扬沿济水西进济北郡,陈兵于卢城、东阿一线,伺机而动。”
李善衡高声应诺。
齐王冲着韦福嗣挥挥手,“密切关注河北黎阳和东莱水师,但此事还得请崔氏相助,还请卿与安平公(李百药)具体商议一下。”
韦福嗣拱手问道,“大王,今日决策是否告之安平公?”
齐王稍稍想了片刻,断然点头,“晚些时候请安平公过来,孤亲自告诉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