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要不得的固执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四月十七日凌晨,当李风云将要抵达菏水之畔时,陈瑞从亢父城十万火急送来消息,李安期来访,有要事相商,请李风云接到报讯后,暂停脚步,途中相候。
黎明前夕,李安期风尘仆仆而来,而让李风云吃惊的是,他在李安期的背后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竟然是蒲山郡公李密。
在李风云的记忆里,李密直到杨玄感发动兵变的前夕,才从关中的西京赶到河北的黎阳,也就是说从时间上推算,此刻李密应在西京,而不应该出现在这里,更不应该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然而,历史前进的轨迹还是因为李风云的出现产生了些微偏差,一些细节也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比如齐王杨喃,比如黄台公崔弘升,如今又多出一个李密
李风云目无表情地看了李密一眼,而李密亦是不动声色。
李风云把李安期拉到了一边,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
齐王对可能存在的即将爆发的东都兵变保持着高度戒备,而韦福嗣、董纯和李善衡为了不影响、不误导齐王对局势的判断,蓄意隐瞒了李风云对兵变的具体推演,这使得齐王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没有因为储君位置的致命诱惑而失去理智,但眼前可见的危机还是让齐王夙夜不眠,寝食难安。
如果东都的兵变者在起兵之初就把他的旗帜高高举起,死活都要把他拖下水,他怎么办?他只能未雨绸缪,自我拯救,只能把自我拯救的希望寄托在李风云身上。然而,李风云正在西进中原,齐王感觉李风云距离他越远,就越容易失控,于是他惶恐不安,有心“尾随追杀”,与李风云保持在一个安全可控的范围内,但李风云西进中原的目的是参加东都兵变,如果双方距离“过近”,必会影响到李风云的谋划,由此又会影响到齐王对整个未来局势的全面操控
就在齐王焦虑不安、患得患失之际,李百药父子“应邀”到了历城,这让齐王喜出望外。虽然到目前为止他都没有证据证明李风云与李百药父子、与赵郡李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之前笼罩在李风云身上的那层厚厚迷雾正在逐渐变薄,有些东西已经依稀可见,至于真相如何,事实上全在当事人的一念之间,都在激烈的利益角逐之中。如果有利可图,你认为你的估猜是真的,那就是真的,反之,如果无利可图,你认为你的推测都是假的,那就是假的。现在齐王强迫自己相信,李风云就是赵郡李氏的子弟,与李百药父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李百药父子的及时出现,正是为双方谋利而来。
齐王对李百药非常尊重,给予了超高规格的接待,某种意义上就是“软禁”,就是强行把李百药“绑架”在自己的“船上”,以赵郡李氏的未来利益挟持李风云,逼迫李风云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兑现承诺,都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东都的兵变者强行“绑架”自己,阻止他们在兵变之初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就把自己彻底“拖下水”。
与此同时,齐王对李子雄的猜忌越来越深,不但与其保持着谨慎的距离,还三番两次催促李子雄尽快返回东莱水师。
现在齐王已击败李风云,已击败齐鲁和河北叛贼,收复了齐郡首府历城,齐郡形势正在迅速好转当中,另外周法尚所率的水师战船也还游戈在大河之上,封锁着大河南北之间的通道,所以李子雄在齐郡战场上的作用已经没有了,他从东莱来,应该回水师去,完全没必要继续滞留在历城。
齐王“驱逐”态度鲜明,而李子雄也有意离开。李子雄并没有把李风云的警告放在心上,依旧打算回水师继续自己的策反大计的,即便不能第一个发动兵变,也要在杨玄感发动兵变的时候,给予其积极的响应和有力的支援,做一个坚定的同盟者。从其本人意愿来说,虽然从不同渠道传来的各种消息都证实,李风云对兵变结果的推演是可信的,但他内心却难以接受,他十分怀疑和排斥这一结果。未来终究是不可测的,若自己始终掌控着命运的脉搏,那么一切皆有可能,所以他并不死心,决意殊死一搏,于是他在见到潜匿而来的李密,接到杨玄感的密信,确定杨玄感正在积极进行兵变的谋划和部署后,遂辞别齐王,日夜兼程返回东莱。
李密秘密来到齐郡,不但代表杨玄感与李子雄约定联手兵变等诸般事宜,还肩负着游说正在齐鲁战场上陷入困境中的李风云。而杨玄感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正是来源于李子雄的举荐,李子雄在给杨玄感的密信中信誓旦旦的保证,李风云已经被其说服,只要东都爆发兵变,李风云必定会参加,必定会义无反顾的杀向东都,如此一大助力,焉能不用?
杨玄感当然对李风云有极大的“兴趣”,只是李风云此人过于神秘,杨玄感始终未能查清他的真面目,而此次李子雄虽然极力举荐,但对其身世亦是语焉不详,如此一来杨玄感就不得不慎重了,恰好李密在去年的通济渠危机中与李风云有过深入接触,于是杨玄感特意请出了远在西京的李密。而李密亦是义不容辞,急杨玄感之所急,沿着大河水道泛舟而下,一日千里,先是到黎阳面见了杨玄感,接着日夜兼程赶到历城拜会了李子雄,然后马不停蹄,直奔恒公渎寻找李风云。
“李子雄……”李风云眉头紧皱,连连摇头。那个老人太固执太自信了,自己虽然极力警告,努力劝说他不要返回水师,但终究枉然,白费了一番力气。
“齐王已有驱逐之意,建昌公若想继续待下去也很困难。”李安期知道李风云担心什么,无奈叹息。
从今日齐鲁局势来说,齐王已占据优势,羽翼日渐丰满,这显然不利于圣主,威胁到了东都政局,所以为遏制和削弱齐王,也为了确保水师能够顺利渡海远征,来护儿和周法尚极有可能快速果断的“拿下”李子雄,斩去齐王一条“胳膊”,彻底铲除影响到水师远征的最大隐患。水师是来护儿和周法尚的“地盘”,而来护儿和周法尚绝对忠诚于圣主,李子雄作为圣主的政敌,在风雨欲来的前夕返回水师,实为不智,有自寻死路之嫌。
“齐王所知有限,真正要驱逐他的不是齐王,而是齐王身边的那些人。”李风云冷笑,淡淡说了一句,点到即止
韦福嗣、董纯和李善衡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护齐王在政治上的“安全”,防患于未然,当然急不可耐的“赶走”李子雄,孰不知这正好“暗合”了原有的历史轨迹。李风云对兵变的一点侥幸心理也就此灰飞烟灭。
李子雄离开齐王回到水师后,肯定要被来护儿和周法尚找个借口“拿下”,而李子雄知道杨玄感要发动兵变了,他若被押送至圣主行宫,必然会被杨玄感所累,必死无疑,所以李子雄肯定要中途逃亡。历史上李子雄的确被来护儿“拿下”了,而李子雄也的确成功逃脱了,但问题的关键是,李子雄被抓,意味着兵变谋划可能已经暴露,这直接把杨玄感逼上了绝路,逼得杨玄感不得不提起发动兵变。而提前发动兵变的后果太严重了,不但兵变一方起事催促,准备不周,更严重的是东征战场上的远征军尚未抵达平壤城下,圣主可以迅速撤回远征军,结束东征,然后在最短时间内调兵回京平叛,这就直接导致杨玄感没有充足时间攻打东都,而这正是兵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步走错了,当然是步步皆错,而李风云的侥幸就在于拯救杨玄感的“第一步”,让杨玄感能在预定的七月也就是远征军预计抵达平壤城下的时间发动兵变,继而让杨玄感获得更多的攻打东都的时间,让这场兵变能够坚持更长时间。也唯有如此,李风云进入河北之后,方能赢得多的时间立足和发展,反之,如果兵变就如历史原有轨迹一样迅速败亡,李风云就算进入了河北也会被官军围追堵截,立足都困难更不要说发展了。
然而,李风云未能阻止李子雄“固执”的走上历史的原有轨迹,不出意外的话来护儿和周法尚很快就要“拿下”李子雄,而杨玄感不得不提前发动兵变。杨玄感催促起兵了,李风云这边也就更困难了,留给他劫掠通济渠的时间更少,更难把东都卫戍军主力吸引南下,如此不但无法帮助杨玄感以最快速度兵临东都,李风云自己突破京畿天堑防线杀进东都的难度也大大增加。而攻打东都的时间本来就紧张,可以预见,当杨玄感和李风云会师于东都城下时,圣主调回京师平叛的大军也近在咫尺了。
“崔氏那边可有动静?”李风云转移了话题,“你家大人可有口讯?”
=
四月十七日凌晨,当李风云将要抵达菏水之畔时,陈瑞从亢父城十万火急送来消息,李安期来访,有要事相商,请李风云接到报讯后,暂停脚步,途中相候。
黎明前夕,李安期风尘仆仆而来,而让李风云吃惊的是,他在李安期的背后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竟然是蒲山郡公李密。
在李风云的记忆里,李密直到杨玄感发动兵变的前夕,才从关中的西京赶到河北的黎阳,也就是说从时间上推算,此刻李密应在西京,而不应该出现在这里,更不应该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然而,历史前进的轨迹还是因为李风云的出现产生了些微偏差,一些细节也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比如齐王杨喃,比如黄台公崔弘升,如今又多出一个李密
李风云目无表情地看了李密一眼,而李密亦是不动声色。
李风云把李安期拉到了一边,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
齐王对可能存在的即将爆发的东都兵变保持着高度戒备,而韦福嗣、董纯和李善衡为了不影响、不误导齐王对局势的判断,蓄意隐瞒了李风云对兵变的具体推演,这使得齐王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没有因为储君位置的致命诱惑而失去理智,但眼前可见的危机还是让齐王夙夜不眠,寝食难安。
如果东都的兵变者在起兵之初就把他的旗帜高高举起,死活都要把他拖下水,他怎么办?他只能未雨绸缪,自我拯救,只能把自我拯救的希望寄托在李风云身上。然而,李风云正在西进中原,齐王感觉李风云距离他越远,就越容易失控,于是他惶恐不安,有心“尾随追杀”,与李风云保持在一个安全可控的范围内,但李风云西进中原的目的是参加东都兵变,如果双方距离“过近”,必会影响到李风云的谋划,由此又会影响到齐王对整个未来局势的全面操控
就在齐王焦虑不安、患得患失之际,李百药父子“应邀”到了历城,这让齐王喜出望外。虽然到目前为止他都没有证据证明李风云与李百药父子、与赵郡李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之前笼罩在李风云身上的那层厚厚迷雾正在逐渐变薄,有些东西已经依稀可见,至于真相如何,事实上全在当事人的一念之间,都在激烈的利益角逐之中。如果有利可图,你认为你的估猜是真的,那就是真的,反之,如果无利可图,你认为你的推测都是假的,那就是假的。现在齐王强迫自己相信,李风云就是赵郡李氏的子弟,与李百药父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李百药父子的及时出现,正是为双方谋利而来。
齐王对李百药非常尊重,给予了超高规格的接待,某种意义上就是“软禁”,就是强行把李百药“绑架”在自己的“船上”,以赵郡李氏的未来利益挟持李风云,逼迫李风云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兑现承诺,都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东都的兵变者强行“绑架”自己,阻止他们在兵变之初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就把自己彻底“拖下水”。
与此同时,齐王对李子雄的猜忌越来越深,不但与其保持着谨慎的距离,还三番两次催促李子雄尽快返回东莱水师。
现在齐王已击败李风云,已击败齐鲁和河北叛贼,收复了齐郡首府历城,齐郡形势正在迅速好转当中,另外周法尚所率的水师战船也还游戈在大河之上,封锁着大河南北之间的通道,所以李子雄在齐郡战场上的作用已经没有了,他从东莱来,应该回水师去,完全没必要继续滞留在历城。
齐王“驱逐”态度鲜明,而李子雄也有意离开。李子雄并没有把李风云的警告放在心上,依旧打算回水师继续自己的策反大计的,即便不能第一个发动兵变,也要在杨玄感发动兵变的时候,给予其积极的响应和有力的支援,做一个坚定的同盟者。从其本人意愿来说,虽然从不同渠道传来的各种消息都证实,李风云对兵变结果的推演是可信的,但他内心却难以接受,他十分怀疑和排斥这一结果。未来终究是不可测的,若自己始终掌控着命运的脉搏,那么一切皆有可能,所以他并不死心,决意殊死一搏,于是他在见到潜匿而来的李密,接到杨玄感的密信,确定杨玄感正在积极进行兵变的谋划和部署后,遂辞别齐王,日夜兼程返回东莱。
李密秘密来到齐郡,不但代表杨玄感与李子雄约定联手兵变等诸般事宜,还肩负着游说正在齐鲁战场上陷入困境中的李风云。而杨玄感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正是来源于李子雄的举荐,李子雄在给杨玄感的密信中信誓旦旦的保证,李风云已经被其说服,只要东都爆发兵变,李风云必定会参加,必定会义无反顾的杀向东都,如此一大助力,焉能不用?
杨玄感当然对李风云有极大的“兴趣”,只是李风云此人过于神秘,杨玄感始终未能查清他的真面目,而此次李子雄虽然极力举荐,但对其身世亦是语焉不详,如此一来杨玄感就不得不慎重了,恰好李密在去年的通济渠危机中与李风云有过深入接触,于是杨玄感特意请出了远在西京的李密。而李密亦是义不容辞,急杨玄感之所急,沿着大河水道泛舟而下,一日千里,先是到黎阳面见了杨玄感,接着日夜兼程赶到历城拜会了李子雄,然后马不停蹄,直奔恒公渎寻找李风云。
“李子雄……”李风云眉头紧皱,连连摇头。那个老人太固执太自信了,自己虽然极力警告,努力劝说他不要返回水师,但终究枉然,白费了一番力气。
“齐王已有驱逐之意,建昌公若想继续待下去也很困难。”李安期知道李风云担心什么,无奈叹息。
从今日齐鲁局势来说,齐王已占据优势,羽翼日渐丰满,这显然不利于圣主,威胁到了东都政局,所以为遏制和削弱齐王,也为了确保水师能够顺利渡海远征,来护儿和周法尚极有可能快速果断的“拿下”李子雄,斩去齐王一条“胳膊”,彻底铲除影响到水师远征的最大隐患。水师是来护儿和周法尚的“地盘”,而来护儿和周法尚绝对忠诚于圣主,李子雄作为圣主的政敌,在风雨欲来的前夕返回水师,实为不智,有自寻死路之嫌。
“齐王所知有限,真正要驱逐他的不是齐王,而是齐王身边的那些人。”李风云冷笑,淡淡说了一句,点到即止
韦福嗣、董纯和李善衡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护齐王在政治上的“安全”,防患于未然,当然急不可耐的“赶走”李子雄,孰不知这正好“暗合”了原有的历史轨迹。李风云对兵变的一点侥幸心理也就此灰飞烟灭。
李子雄离开齐王回到水师后,肯定要被来护儿和周法尚找个借口“拿下”,而李子雄知道杨玄感要发动兵变了,他若被押送至圣主行宫,必然会被杨玄感所累,必死无疑,所以李子雄肯定要中途逃亡。历史上李子雄的确被来护儿“拿下”了,而李子雄也的确成功逃脱了,但问题的关键是,李子雄被抓,意味着兵变谋划可能已经暴露,这直接把杨玄感逼上了绝路,逼得杨玄感不得不提起发动兵变。而提前发动兵变的后果太严重了,不但兵变一方起事催促,准备不周,更严重的是东征战场上的远征军尚未抵达平壤城下,圣主可以迅速撤回远征军,结束东征,然后在最短时间内调兵回京平叛,这就直接导致杨玄感没有充足时间攻打东都,而这正是兵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步走错了,当然是步步皆错,而李风云的侥幸就在于拯救杨玄感的“第一步”,让杨玄感能在预定的七月也就是远征军预计抵达平壤城下的时间发动兵变,继而让杨玄感获得更多的攻打东都的时间,让这场兵变能够坚持更长时间。也唯有如此,李风云进入河北之后,方能赢得多的时间立足和发展,反之,如果兵变就如历史原有轨迹一样迅速败亡,李风云就算进入了河北也会被官军围追堵截,立足都困难更不要说发展了。
然而,李风云未能阻止李子雄“固执”的走上历史的原有轨迹,不出意外的话来护儿和周法尚很快就要“拿下”李子雄,而杨玄感不得不提前发动兵变。杨玄感催促起兵了,李风云这边也就更困难了,留给他劫掠通济渠的时间更少,更难把东都卫戍军主力吸引南下,如此不但无法帮助杨玄感以最快速度兵临东都,李风云自己突破京畿天堑防线杀进东都的难度也大大增加。而攻打东都的时间本来就紧张,可以预见,当杨玄感和李风云会师于东都城下时,圣主调回京师平叛的大军也近在咫尺了。
“崔氏那边可有动静?”李风云转移了话题,“你家大人可有口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