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苍穹不老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说过“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这话是在19世纪说的。
21世纪2009年10月19日那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生态文明协会成立一周年庆典暨首批“全国生态文化村”授牌仪式上,有那么一个村就摘取了首届“全国生态文化村”的牌匾,成为了江西生态文化村的第一村。此村名曰:石坑村。
石坑村,相对北京而言,确实太遥远了,它地处罗霄山脉的井冈山下,仅从县城驱车而去也得花上近二个小时。我们很难想象,在北宋真宗元禧五年(公元1017年)间,有那么一族人或骑着瘦马,或牵着老牛,挑风担月跌跌撞撞地踏进了这片荒芜的岭地。千百年来,这个寻找安居的家族部落凭着质朴、勤劳、智慧,不仅在此安稳地过着世外桃园般的生活,更神奇的是他们一代代形成了热爱生态的良好风尚,更是为当今社会扛起了敬畏自然、崇尚自然的精神向标。这种非物质的财富,犹如该村楠木群遮天蔽日的浓荫,为后世撑起了若大的荫凉。
这里太秀美了,此处的风光,不再需要去描绘,用陶翁的“世外桃园”四个字足矣。良田美池、小桥流水、牧童晚歌、鸡犬相闻在这里无处不现。既使用再唯美的文字去描绘,也显得苍白。因为这里的秀美通透着质朴,这种秀美不是一时热血来潮的造作,不是吸引眼球的粉饰,而是犹如清泉般清透凉爽和经久不息。
记得作家、电视新闻人王开岭在一文中说过:“仔细盘点一下,我们还有多少可供敬畏和仰望的东西?还剩下多少精神家底?”
但是,来到石坑,必须首先学会敬畏和仰望。
因为,这村头有一大片千百年来保存下来的楠木群。楠木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素以材质优良而闻名于国内外,石坑村就拥有3处千年古楠木群。在一个小小村里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楠木,不能不令人震惊和欣喜。一进入楠木林,顿觉跳入绿色之海洋,片刻间被它所吞没。一棵棵楠木挺拔劲秀,郁郁苍苍的树冠如伞如盖,遮天蔽日,天幕下的林子显得肃穆端庄,令人敬畏。行走在楠木树下,很难听到鸟鸣,显得异常的空灵和神秘,那棵棵挺立的楠木犹如百岁老人,抚摸时你会感受到它血脉的跳动和丝丝的体温。空灵中你更听到老人们的喃喃自语,似乎在告诉你,楠木有了高度也就有了它的清高,因此,山雀等小鸟无法在这里筑巢寻欢,它只为展翅高飞的雄鹰而长,只有雄鹰才配在这么高的树上栖息。这些高耸的楠木在展示着一种淡泊和隐逸。又象一面面猎猎的旗帜,在昭示着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态。
在林子里可见到一颗历经风雨侵蚀而死去的楠木,但它仍没倒下,象是一名被子弹穿透胸膛的战士,既便死去,也决不跪伏,以矗立的姿式,显露出它的刚毅和坚韧的风骨。
不管是什么人,不论从哪里来,此时此刻,置身于此,你能做什么呢?除了仰望,还是仰望。
站在山上,俯视下去,一条小河穿村而过。随风飘逸的杨柳裁剪开村里两岸的风景,一边是石坑村泛黄的昨日,一边是石坑村艳阳的今天。穿过小径,踏上几级台阶,便置身于几间老屋和一个宗祠之中,这是邹姓祠堂,祠堂前有一元宝状池塘,往前是一弯照壁,壁上书有“斋庄福中正”五个大字,据村里人讲,这是大革命时期井冈山下的一名红军在村里教书育人时写下的,意为做人要心无旁念,端庄自持。更令人惊叹的是祠堂前那一根根竖立的旗杆石,象似昭示着这个家族曾经的骄傲和辉煌。据村里人介绍,自宋代以来,这个小小的村里就出了进士、贡生、举人、秀才多达260余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也可以说一方人养一方水土。在大自然面前,一代代的石坑人深深的懂得人只能活得诚恳不可肆意狂妄的朴素道理,也始终牢记着因果报应的古训,因此,始终以敬畏的心态去构建着自己的家园,同时,他们也得到大自然的馈赠,使这里成为了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岸的另一边,给人展现的却是另一番的风景。小河的拐弯处,用石头垒起的一块土坪已铺上彩色花板,杨柳树下搁放着多个健身器材,这里已成为男女老少休闲的小广场。沿着一条小径行走,一边是一排排的农家土屋,一边是长满花草的小溪,我试着走进一间敞开大门的农家,屋里亮堂干净,但毫无动静,宁静得只能听见神台上老式座钟发出的“的嗒”声,疑惑间,屋外传来“噼噼啪啪”的声响,循声望去,一老妇在小溪边正用传统的衣捶洗浆的方式在那清洗着衣衫,她,或许就是这屋的主人了。继续徐行,可见山边几幢盖着红瓦的小洋楼,在楼房的前面,依旧是土屋的民居,依旧是那么整洁明亮。鸡在路边“咯咯”的刨土觅食,鸭子在田中“嘎嘎”的戏嬉,一群小孩在那大树下爬沙挖泥欢乐的玩着,几个老人有的在聊着天,有的靠在墙根,享受着早春的阳光。
一切都是那么宁静,那么安祥,那么别样闲情。我可以打赌,这儿绝对是可以收藏灵魂的地方。
于是乎,快要离开石坑时,我感慨地对妻子说:“若有来世,下辈子我必投世于此或当一回这儿的上门女婿”
妻问:为何?
我答:“今我一生,活在世事浮躁的年代,灵魂一刻也得不到安稳,下辈子我就要在这里简静度日,把日子过得风轻云淡、静水无波,将我的灵魂安顿在此”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些楠木长得如此高大,且又是上好木材,为何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矗立村头。这,不能不敬佩石坑人的智慧了。为了保护生态,他们先人以朴素的“风水”说,劝后辈奉树为仙,敬林若祖,于是就有了一片片的“风水林”更令人叫绝的是,因“男”与“楠”谐音,为了多栽楠木这种名贵树种,从明代起,生男孩的人家就有了上山种楠的风俗,代代相传,已有千年。
因有了这些风俗和迷信之说,这里的树是幸运的,生活在这树荫下的人也是幸福的。
不记得是谁说过“乡村有一副灵魂,而城市只有一副面孔”我突问:石坑村的魂在哪?毫无疑问,那一片楠木林就是它的灵魂,更是象征着石坑人敬畏自然、传承文明、热爱生活的不朽之魂。
世事无常,兴衰沉浮本无定数,不要追问当年栽树的男子现在何处?也不必问某年呱呱坠地的男孩现可安好?更无需去揣摩石坑村的前世今生,就象面对这条溪流,莫去问,曾映照过几多明月,又带走过多少落红。唯有坚信的是,这里经久不变的最美风景,还定将是这片楠木林。正是:
岁移稚童成旧鬼
人在石坑第几男?
时转兴衰流水去
直指苍穹不老楠。
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说过“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这话是在19世纪说的。
21世纪2009年10月19日那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生态文明协会成立一周年庆典暨首批“全国生态文化村”授牌仪式上,有那么一个村就摘取了首届“全国生态文化村”的牌匾,成为了江西生态文化村的第一村。此村名曰:石坑村。
石坑村,相对北京而言,确实太遥远了,它地处罗霄山脉的井冈山下,仅从县城驱车而去也得花上近二个小时。我们很难想象,在北宋真宗元禧五年(公元1017年)间,有那么一族人或骑着瘦马,或牵着老牛,挑风担月跌跌撞撞地踏进了这片荒芜的岭地。千百年来,这个寻找安居的家族部落凭着质朴、勤劳、智慧,不仅在此安稳地过着世外桃园般的生活,更神奇的是他们一代代形成了热爱生态的良好风尚,更是为当今社会扛起了敬畏自然、崇尚自然的精神向标。这种非物质的财富,犹如该村楠木群遮天蔽日的浓荫,为后世撑起了若大的荫凉。
这里太秀美了,此处的风光,不再需要去描绘,用陶翁的“世外桃园”四个字足矣。良田美池、小桥流水、牧童晚歌、鸡犬相闻在这里无处不现。既使用再唯美的文字去描绘,也显得苍白。因为这里的秀美通透着质朴,这种秀美不是一时热血来潮的造作,不是吸引眼球的粉饰,而是犹如清泉般清透凉爽和经久不息。
记得作家、电视新闻人王开岭在一文中说过:“仔细盘点一下,我们还有多少可供敬畏和仰望的东西?还剩下多少精神家底?”
但是,来到石坑,必须首先学会敬畏和仰望。
因为,这村头有一大片千百年来保存下来的楠木群。楠木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素以材质优良而闻名于国内外,石坑村就拥有3处千年古楠木群。在一个小小村里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楠木,不能不令人震惊和欣喜。一进入楠木林,顿觉跳入绿色之海洋,片刻间被它所吞没。一棵棵楠木挺拔劲秀,郁郁苍苍的树冠如伞如盖,遮天蔽日,天幕下的林子显得肃穆端庄,令人敬畏。行走在楠木树下,很难听到鸟鸣,显得异常的空灵和神秘,那棵棵挺立的楠木犹如百岁老人,抚摸时你会感受到它血脉的跳动和丝丝的体温。空灵中你更听到老人们的喃喃自语,似乎在告诉你,楠木有了高度也就有了它的清高,因此,山雀等小鸟无法在这里筑巢寻欢,它只为展翅高飞的雄鹰而长,只有雄鹰才配在这么高的树上栖息。这些高耸的楠木在展示着一种淡泊和隐逸。又象一面面猎猎的旗帜,在昭示着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态。
在林子里可见到一颗历经风雨侵蚀而死去的楠木,但它仍没倒下,象是一名被子弹穿透胸膛的战士,既便死去,也决不跪伏,以矗立的姿式,显露出它的刚毅和坚韧的风骨。
不管是什么人,不论从哪里来,此时此刻,置身于此,你能做什么呢?除了仰望,还是仰望。
站在山上,俯视下去,一条小河穿村而过。随风飘逸的杨柳裁剪开村里两岸的风景,一边是石坑村泛黄的昨日,一边是石坑村艳阳的今天。穿过小径,踏上几级台阶,便置身于几间老屋和一个宗祠之中,这是邹姓祠堂,祠堂前有一元宝状池塘,往前是一弯照壁,壁上书有“斋庄福中正”五个大字,据村里人讲,这是大革命时期井冈山下的一名红军在村里教书育人时写下的,意为做人要心无旁念,端庄自持。更令人惊叹的是祠堂前那一根根竖立的旗杆石,象似昭示着这个家族曾经的骄傲和辉煌。据村里人介绍,自宋代以来,这个小小的村里就出了进士、贡生、举人、秀才多达260余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也可以说一方人养一方水土。在大自然面前,一代代的石坑人深深的懂得人只能活得诚恳不可肆意狂妄的朴素道理,也始终牢记着因果报应的古训,因此,始终以敬畏的心态去构建着自己的家园,同时,他们也得到大自然的馈赠,使这里成为了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岸的另一边,给人展现的却是另一番的风景。小河的拐弯处,用石头垒起的一块土坪已铺上彩色花板,杨柳树下搁放着多个健身器材,这里已成为男女老少休闲的小广场。沿着一条小径行走,一边是一排排的农家土屋,一边是长满花草的小溪,我试着走进一间敞开大门的农家,屋里亮堂干净,但毫无动静,宁静得只能听见神台上老式座钟发出的“的嗒”声,疑惑间,屋外传来“噼噼啪啪”的声响,循声望去,一老妇在小溪边正用传统的衣捶洗浆的方式在那清洗着衣衫,她,或许就是这屋的主人了。继续徐行,可见山边几幢盖着红瓦的小洋楼,在楼房的前面,依旧是土屋的民居,依旧是那么整洁明亮。鸡在路边“咯咯”的刨土觅食,鸭子在田中“嘎嘎”的戏嬉,一群小孩在那大树下爬沙挖泥欢乐的玩着,几个老人有的在聊着天,有的靠在墙根,享受着早春的阳光。
一切都是那么宁静,那么安祥,那么别样闲情。我可以打赌,这儿绝对是可以收藏灵魂的地方。
于是乎,快要离开石坑时,我感慨地对妻子说:“若有来世,下辈子我必投世于此或当一回这儿的上门女婿”
妻问:为何?
我答:“今我一生,活在世事浮躁的年代,灵魂一刻也得不到安稳,下辈子我就要在这里简静度日,把日子过得风轻云淡、静水无波,将我的灵魂安顿在此”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些楠木长得如此高大,且又是上好木材,为何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矗立村头。这,不能不敬佩石坑人的智慧了。为了保护生态,他们先人以朴素的“风水”说,劝后辈奉树为仙,敬林若祖,于是就有了一片片的“风水林”更令人叫绝的是,因“男”与“楠”谐音,为了多栽楠木这种名贵树种,从明代起,生男孩的人家就有了上山种楠的风俗,代代相传,已有千年。
因有了这些风俗和迷信之说,这里的树是幸运的,生活在这树荫下的人也是幸福的。
不记得是谁说过“乡村有一副灵魂,而城市只有一副面孔”我突问:石坑村的魂在哪?毫无疑问,那一片楠木林就是它的灵魂,更是象征着石坑人敬畏自然、传承文明、热爱生活的不朽之魂。
世事无常,兴衰沉浮本无定数,不要追问当年栽树的男子现在何处?也不必问某年呱呱坠地的男孩现可安好?更无需去揣摩石坑村的前世今生,就象面对这条溪流,莫去问,曾映照过几多明月,又带走过多少落红。唯有坚信的是,这里经久不变的最美风景,还定将是这片楠木林。正是:
岁移稚童成旧鬼
人在石坑第几男?
时转兴衰流水去
直指苍穹不老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