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密旨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出了二堂,郑克友依旧在外面等候。
“苏大人,前任的江宁县知县,已经调到京城去了,大印以及文书,都封存在县衙,下官这就领着大人,前去办理交接手续的。”
苏天成点点头,没有说话。
这样的上任仪式,他没有预料到,穿越一年多了,特别是殿试之后,他好歹也了解一些情况了,新官上任的时候,府尹大人照例勉励一番之后,安排一顿饭,以示欢迎,也表示对朝廷的尊重,接着才是到官衙去上任的。
可今天这样的上任仪式,算是清廉无比了,接受了一番的反腐教育,汇报了思想,直接到江宁县县衙去了。
表面看,府尹王道直很是廉洁,可真实情况,绝非这么简单,按说唐海泰和东林四公子,不管通过什么途径贬损自己,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里面,一定还有其他的原因。
想着给自己下马威啊,没有这个道理,自己威胁不到王道直,王道直作为三品官员,也没有必要与自己这个刚刚上任的六品知县较劲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苏天成暂时想不到。
苏天成离开之后,王道直神色有些严肃了。
按照惯例,他至少要安排府衙,准备酒宴的,可他没有这么做。
皇上的密旨,早就到了,这封密旨,是直接给他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密旨,他没有安排酒宴。
在官场上这么多年了,他是第一次收到这样的密旨,本来密旨也没有什么稀奇的,只要没有在邸报上面反映出来的事情,都是所谓的密旨。可牵涉到用人方面的密旨,就不简单了,要知道,皇上关心的地方官员,基本都是四品以上的知府。
密旨的内容不是很复杂,可有一句话,他有些不明白,那就是放权。
江宁县和上元县,是南京城内的两个京畿县,也是顺天府辖下最为重要的两个县了,这两个地方的一举一动,应天府都是很关心的,包括兵部尚书唐世济、镇守太监王振,也时刻注意这里的情况,南京京营的东京大营和西京大营,都是在江宁县辖区的。
历来的江宁县知县,也是受到了重用的,苏天成的前任,就调到京城去了,进入了户部,做郎中去了,正五品的品秩。
这两个地方,也是应天府高度关注的地方。
应天府管辖的,虽然有八个县,但最大的关注点,还是在上元县和江宁县。
这两个地方,各有特色,上元县是不用说的,皇城、六部、都察院以及应天府,都在上元县的辖区之内,江宁县地方广大,商贾很多,田地同样很多。
两个地方,因为地势特殊了,历来都是收到关注的,毫不客气的说,在大明1138个县中间,上元县和江宁县,是排在前面的。
皇上在密旨中间,提出来放权的意思,难道是说要多多支持江宁县的工作。
因为地方特殊了,上元县和江宁县,受到的掣肘,也是比较多的,关注这里的,有应天府,还有应天巡抚,包括六部和镇守太监,有着很多的上级,任何的一级,说出来的话语,知县都是要注意的,有些时候,上级的意见相互矛盾了,知县夹在中间,无所适从,往往耽误了好多的事情。
最大的麻烦,还是在诸多的官宦子弟。
南京的六部和都察院的官员,变动的不多,很多都是因为年纪大了,或者是遭受了排挤,到南京来了,好些年都不会调整的,时间长了,跟随来的家眷和后人,慢慢适应了南京城的繁华,在这里生根了。
不要看六部和都察院的官员,权力没有多大,但大部分官员,背后的关系都是不简单的,而且,兵部和户部的官员,调整的频率大一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到京城去了,而且可能直接进入六部或者是内阁,成为显赫一时的宰辅。
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会有人得罪他们了。
南京属于繁华之地,也是高消费的地方,凭着那点可怜的俸禄,想要体面的生活,难度是很大的,穷则思变,好多的官员,不好直接出面,他们的子弟,就出面和商贾纠结在一起,利用方方面面的关系,赚取银子。
这种情况,已经有些普遍了。
上元县和江宁县,属于富庶之地,可每年都不能够按时上缴赋税,县衙的衙役、税丁,和龟孙子差不多,生怕不小心,得罪了那个有势力的商贾,丢掉饭碗是小事情,进入大牢就冤枉了,反正收不上来税赋,责任在县衙,他们也没有多少的办法。
王道直上任之后,曾经想着改变这种状况,可惜作用不大,上下都是阳奉阴违,这牵涉到了众多官员的利益,谁会支持啊。
最大的问题,是官员的俸禄实在太低了。
王道直身为正三品的府尹,每年的俸禄,也不过是二百多两银子,如果没有几千两甚至是上万两的常例银子维持,估计吃饭都是问题了。
常例银子从哪里来啊,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还不是依靠着商贾、下级官员的供奉。
至于说常例银子的多少,与职权是直接挂钩的,比如说南京礼部、工部、刑部、都察院等部门的官员,常例少得可怜,就是正三品的侍郎,每年能够有千两银子的常例,很了不起了。反观正六品的京畿知县,常例银子,不会少于他这个府尹。
南京官员的两极分化情况,非常的严重,富得流油的官员有,穷的生活难以为继的官员,也是不少的,任何一任的应天府府尹,刚开始上任的时候,都是想着改变这种情况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适应了,承认了差距的存在。
富裕的官员,手里有权力,权力能够变成银子,肥上添膘,没有权力的官员,想方设法巴结上级,结交商贾,从中得到银子,至于说朝廷应该征收的赋税,那不是自己的事情,没有谁真正的关心。
这样的恶性循环,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大地主、大商贾的利益,吃亏的,还是农民和小商户,朝廷的赋税,根本不能够征收齐全,有些县,甚至一两银子都不缴纳,这在富裕的南直隶,看似不可想象,其实普遍存在。
京畿的知县,没有超乎寻常的协调能力,根本不能够开展工作,上面有那么多的菩萨,随便谁说一句话,你都是要听的,不然你坐不住,也坐不稳,到头来吃亏了,还没有地方诉苦,人家要笑你,不识时务。
王道直觉得,苏天成虽然是殿试榜眼,虽然写出来了那么多惊艳的诗句,但毕竟年轻,不过十九岁,还不及弱冠之年,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从政经验,皇上为什么将苏天成排到了江宁县来,这里面的道理,确实值得琢磨。
难道说着放权的意思,就是要苏天成来征收赋税的,来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
想到这里,王道直叹了一口气。
皇上派如此年轻的苏天成前来,如果是想着改变南直隶的情况,那是用人不当,苏天成没有背景,至少在南直隶,没有深厚的支持,怎么可能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应天府府尹都撼不动的关系网,区区一个江宁县知县,恐怕是炮灰都算不上。
苏天成可没有想到这么多。
郑克友确实灵活,前往江宁县县衙的路上,他就在介绍情况了。
江宁县县衙,距离顺天府衙门有六里地,在南京城的北部位置,辖区是很大的,整个的南京城,也就是上元县和江宁县,六部以及应天府所在地,都在上元县,南京京营的两个大营,都在江宁县。
上元县,颇有些政治中心的味道,而江宁县,有些经济中心的味道。
江宁县一共有书吏编制一百一十七人,其中司吏三十七人,典吏四十二人,余下都是书办。至于说衙役数量,超过千人了。
郑克友的意思,苏天成是明白的,在上元县,知县灵活了,升官是较为容易的,而在江宁县,知县灵活了,捞银子是小事情。
至于说到书吏的编制,司吏和典吏的人数是固定的,这就好比是几百年后的县里的局长和副局长,上面有着固定的编制,但书办就不好说了,可多可少,有些书办,上面有名册,有些书办,县衙掌握就可以了。
衙役的数量,根据县里的实际情况来,偌大的江宁县,又是京畿之地,治安任务是很重的,依靠巡检司衙门,不是很现实,必须要扩大衙役的队伍,再说了,征缴赋税,也是衙役的任务,县衙的司吏、典吏和书办,多半是不会亲自去做的。
有意思的是,书吏都是有俸禄的,衙役没有俸禄,依靠着可怜的补助生活。
一句话,书吏是国家的正式工作人员,衙役是临时工,苦事累事都是临时工去做的,出现了问题,也是临时工承担责任的,这样的态势,延续到几百年之后,都是差不多的,没有多大的稀奇,要怪就怪自己的命不好。
出了二堂,郑克友依旧在外面等候。
“苏大人,前任的江宁县知县,已经调到京城去了,大印以及文书,都封存在县衙,下官这就领着大人,前去办理交接手续的。”
苏天成点点头,没有说话。
这样的上任仪式,他没有预料到,穿越一年多了,特别是殿试之后,他好歹也了解一些情况了,新官上任的时候,府尹大人照例勉励一番之后,安排一顿饭,以示欢迎,也表示对朝廷的尊重,接着才是到官衙去上任的。
可今天这样的上任仪式,算是清廉无比了,接受了一番的反腐教育,汇报了思想,直接到江宁县县衙去了。
表面看,府尹王道直很是廉洁,可真实情况,绝非这么简单,按说唐海泰和东林四公子,不管通过什么途径贬损自己,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里面,一定还有其他的原因。
想着给自己下马威啊,没有这个道理,自己威胁不到王道直,王道直作为三品官员,也没有必要与自己这个刚刚上任的六品知县较劲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苏天成暂时想不到。
苏天成离开之后,王道直神色有些严肃了。
按照惯例,他至少要安排府衙,准备酒宴的,可他没有这么做。
皇上的密旨,早就到了,这封密旨,是直接给他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密旨,他没有安排酒宴。
在官场上这么多年了,他是第一次收到这样的密旨,本来密旨也没有什么稀奇的,只要没有在邸报上面反映出来的事情,都是所谓的密旨。可牵涉到用人方面的密旨,就不简单了,要知道,皇上关心的地方官员,基本都是四品以上的知府。
密旨的内容不是很复杂,可有一句话,他有些不明白,那就是放权。
江宁县和上元县,是南京城内的两个京畿县,也是顺天府辖下最为重要的两个县了,这两个地方的一举一动,应天府都是很关心的,包括兵部尚书唐世济、镇守太监王振,也时刻注意这里的情况,南京京营的东京大营和西京大营,都是在江宁县辖区的。
历来的江宁县知县,也是受到了重用的,苏天成的前任,就调到京城去了,进入了户部,做郎中去了,正五品的品秩。
这两个地方,也是应天府高度关注的地方。
应天府管辖的,虽然有八个县,但最大的关注点,还是在上元县和江宁县。
这两个地方,各有特色,上元县是不用说的,皇城、六部、都察院以及应天府,都在上元县的辖区之内,江宁县地方广大,商贾很多,田地同样很多。
两个地方,因为地势特殊了,历来都是收到关注的,毫不客气的说,在大明1138个县中间,上元县和江宁县,是排在前面的。
皇上在密旨中间,提出来放权的意思,难道是说要多多支持江宁县的工作。
因为地方特殊了,上元县和江宁县,受到的掣肘,也是比较多的,关注这里的,有应天府,还有应天巡抚,包括六部和镇守太监,有着很多的上级,任何的一级,说出来的话语,知县都是要注意的,有些时候,上级的意见相互矛盾了,知县夹在中间,无所适从,往往耽误了好多的事情。
最大的麻烦,还是在诸多的官宦子弟。
南京的六部和都察院的官员,变动的不多,很多都是因为年纪大了,或者是遭受了排挤,到南京来了,好些年都不会调整的,时间长了,跟随来的家眷和后人,慢慢适应了南京城的繁华,在这里生根了。
不要看六部和都察院的官员,权力没有多大,但大部分官员,背后的关系都是不简单的,而且,兵部和户部的官员,调整的频率大一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到京城去了,而且可能直接进入六部或者是内阁,成为显赫一时的宰辅。
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会有人得罪他们了。
南京属于繁华之地,也是高消费的地方,凭着那点可怜的俸禄,想要体面的生活,难度是很大的,穷则思变,好多的官员,不好直接出面,他们的子弟,就出面和商贾纠结在一起,利用方方面面的关系,赚取银子。
这种情况,已经有些普遍了。
上元县和江宁县,属于富庶之地,可每年都不能够按时上缴赋税,县衙的衙役、税丁,和龟孙子差不多,生怕不小心,得罪了那个有势力的商贾,丢掉饭碗是小事情,进入大牢就冤枉了,反正收不上来税赋,责任在县衙,他们也没有多少的办法。
王道直上任之后,曾经想着改变这种状况,可惜作用不大,上下都是阳奉阴违,这牵涉到了众多官员的利益,谁会支持啊。
最大的问题,是官员的俸禄实在太低了。
王道直身为正三品的府尹,每年的俸禄,也不过是二百多两银子,如果没有几千两甚至是上万两的常例银子维持,估计吃饭都是问题了。
常例银子从哪里来啊,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还不是依靠着商贾、下级官员的供奉。
至于说常例银子的多少,与职权是直接挂钩的,比如说南京礼部、工部、刑部、都察院等部门的官员,常例少得可怜,就是正三品的侍郎,每年能够有千两银子的常例,很了不起了。反观正六品的京畿知县,常例银子,不会少于他这个府尹。
南京官员的两极分化情况,非常的严重,富得流油的官员有,穷的生活难以为继的官员,也是不少的,任何一任的应天府府尹,刚开始上任的时候,都是想着改变这种情况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适应了,承认了差距的存在。
富裕的官员,手里有权力,权力能够变成银子,肥上添膘,没有权力的官员,想方设法巴结上级,结交商贾,从中得到银子,至于说朝廷应该征收的赋税,那不是自己的事情,没有谁真正的关心。
这样的恶性循环,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大地主、大商贾的利益,吃亏的,还是农民和小商户,朝廷的赋税,根本不能够征收齐全,有些县,甚至一两银子都不缴纳,这在富裕的南直隶,看似不可想象,其实普遍存在。
京畿的知县,没有超乎寻常的协调能力,根本不能够开展工作,上面有那么多的菩萨,随便谁说一句话,你都是要听的,不然你坐不住,也坐不稳,到头来吃亏了,还没有地方诉苦,人家要笑你,不识时务。
王道直觉得,苏天成虽然是殿试榜眼,虽然写出来了那么多惊艳的诗句,但毕竟年轻,不过十九岁,还不及弱冠之年,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从政经验,皇上为什么将苏天成排到了江宁县来,这里面的道理,确实值得琢磨。
难道说着放权的意思,就是要苏天成来征收赋税的,来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
想到这里,王道直叹了一口气。
皇上派如此年轻的苏天成前来,如果是想着改变南直隶的情况,那是用人不当,苏天成没有背景,至少在南直隶,没有深厚的支持,怎么可能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应天府府尹都撼不动的关系网,区区一个江宁县知县,恐怕是炮灰都算不上。
苏天成可没有想到这么多。
郑克友确实灵活,前往江宁县县衙的路上,他就在介绍情况了。
江宁县县衙,距离顺天府衙门有六里地,在南京城的北部位置,辖区是很大的,整个的南京城,也就是上元县和江宁县,六部以及应天府所在地,都在上元县,南京京营的两个大营,都在江宁县。
上元县,颇有些政治中心的味道,而江宁县,有些经济中心的味道。
江宁县一共有书吏编制一百一十七人,其中司吏三十七人,典吏四十二人,余下都是书办。至于说衙役数量,超过千人了。
郑克友的意思,苏天成是明白的,在上元县,知县灵活了,升官是较为容易的,而在江宁县,知县灵活了,捞银子是小事情。
至于说到书吏的编制,司吏和典吏的人数是固定的,这就好比是几百年后的县里的局长和副局长,上面有着固定的编制,但书办就不好说了,可多可少,有些书办,上面有名册,有些书办,县衙掌握就可以了。
衙役的数量,根据县里的实际情况来,偌大的江宁县,又是京畿之地,治安任务是很重的,依靠巡检司衙门,不是很现实,必须要扩大衙役的队伍,再说了,征缴赋税,也是衙役的任务,县衙的司吏、典吏和书办,多半是不会亲自去做的。
有意思的是,书吏都是有俸禄的,衙役没有俸禄,依靠着可怜的补助生活。
一句话,书吏是国家的正式工作人员,衙役是临时工,苦事累事都是临时工去做的,出现了问题,也是临时工承担责任的,这样的态势,延续到几百年之后,都是差不多的,没有多大的稀奇,要怪就怪自己的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