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天子之犬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八月二十五日。
因事态紧急,信王朱由检已在百官的劝说下,于昨日在皇极殿正式接任,定年号为“崇祯”,成为大明第十六位皇帝。
已故皇帝朱由校的棺椁已被移到专供停放皇帝灵柩的仁智殿,朱由检名正言顺地入驻象征大明最高权力的乾清宫。
此时的朱由检倚在宏大龙椅的一隅,凝视着手中的奏折,神情深沉。这份奏折来自内阁,关乎先帝朱由校的身后事宜,提议赐天启帝“熹宗”之号。对于兄长的身后事,朱由检近两日确实费尽心思,自秦始皇统一华夏以来,未曾有帝王采用“熹”这样的谥号。然而,“熹”与“僖”音同,唐代那位引发黄巢、王仙芝起义,使大唐分崩离析的李儇,最后便得到了“僖宗”的称号。
回忆起兄长在位的那些年,外有辽东局势动荡,内有土司叛乱,白莲教也在天启二年于山东发动起义,其首领徐鸿儒自封为中兴烈帝。天启年间,的确充满了“内忧外患”,兄长能得“熹”这个中性的谥号,也算是对自己皇嫂的一个交代。
朱由检轻叹一声,拿起朱笔,在内阁的奏折上犹豫片刻,终于落下笔墨,然后将其搁置一旁,脸上的神色变得深沉。“陛下……”
见朱由检心情低落,亲信太监王承恩虽不想打扰,但想到天子的吩咐,还是鼓足勇气,低声呼唤。“嗯?”
闻言,朱由校慢慢开启双眸,目光扫过身边这位与他共赴“国难”的老太监,眼神中交织着复杂的情绪。
崇祯十七载,李自成的起义军攻陷了明延的京都,崇祯皇帝在一根倾斜的树干下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那时,陪伴他走到生命尽头的,唯有这位白发如雪的老太监。
"陛下,魏公公已到……"
即便随着朱由检的地位攀升,身为信王府总管的他也随之提升,但在权势滔天的魏忠贤面前,王承恩仍感到自身的气场不自觉地低落。
"宣他进来。"
见王承恩这般反应,朱由校微微皱眉,难怪后世学者评价王承恩“忠诚有余,能力却远不及魏忠贤”。
随着时间流转,朱由检逐渐认识到“东林党误国”,于是效仿先帝,扶持起“宦官势力”,甚至更为激进,将军事大权委任给宦官,让他们统帅京师军队。
然而,崇祯一朝始终未出现能与魏忠贤匹敌的宦官。
民间流传,大顺军即将破城之际,崇祯曾派人寻找魏忠贤的遗骸。
不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面容憔悴的东厂提督魏忠贤步履沉重地踏入了乾清宫的暖阁。
仿佛错觉,朱由校感觉到暖阁内的空气在魏忠贤出现的瞬间仿佛凝固,角落里的侍从宦官双腿颤抖,呼吸急促。
低沉的嗓音在温暖的室内回荡,将朱由校的思绪从遐想中唤醒。
朱由检目睹此景,心中一震,那位权势滔天的九千岁如今显得更加憔悴,说是风中残烛,绝不夸张。
"陛下恩典,微臣恳请辞去东厂督主之位,望陛下恩准。"
不待朱由检在书案后有何表示,魏忠贤已缓缓抬起眼,直视着上方的年轻帝王,声音中充满哀凉,但眼神深处闪过一丝忧虑。
魏忠贤心里清楚,这两年他倚仗朱由校的信任,不知葬送了多少忠良。各地官员为讨好他,竟为他修建生祠。
他知道,书案后的天子不论是巩固皇权还是整治官场,都不会轻易放过他。尽管他权势滔天,但终究只是“天子家奴”,只需一声令下,他便可能身首异处。
深思熟虑后,魏忠贤决定向帝王“示弱”,期望这个一向显得“软弱”的新天子能念在先帝的情面上,饶他一命。
当年天启帝病重时,他与心腹兵部尚书崔呈秀密谋“调包计”,却遭到坚决拒绝。接着,他又找到内阁首辅黄立极,提议从宗室中为天启帝“过继子嗣”,依然无果。
无可奈何,魏忠贤在皇后张嫣的催促下,亲自到信王府接朱由检入宫。换句话说,自从迎接信王的那天起,他就预见了自己会有今天,跪在朱由校面前的这一刻。
因此,他曾多次试探朱由检的态度,每次都“收获颇丰”,然而前几日在乾清宫中,朱由检的“镇定自若”和“决断”使魏忠贤意识到,信王之前的“软弱”其实是一种伪装。
"辞去东厂督主?魏公公,此话怎讲?"
面对魏忠贤的“主动出击”,朱由检坐在书案后,脸上毫无惊讶之色,反而是修长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
听见那沉稳的声音,魏忠贤内心叹了口气,确信信王之前确实隐藏了实力,于是他向前挪动几步,满脸哀伤地回答:"陛下,老奴近年来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请陛下恩准辞退。"
若这一幕被外人看见,必定会大吃一惊,威震朝野的“九千岁”此刻竟如无助的老人般跪在朱由检面前,让人不禁生出几分怜悯。
看着魏忠贤的恳求,朱由检心中也有所触动。根据“后世”的经验,没了魏忠贤的牵制,那些自命君子的东林官员不仅不能救大明于水火,反而会让局面更加恶化。
朱由检心里明白,魏忠贤作为“天子的走狗”,他是不能轻易动的,这个疯子仍然是他攻城略地的利器。然而,如何驾驭眼前的魏忠贤,却成了一个棘手的谜题。
想到这里,朱由检微微眯起双眼,暖阁里的气氛仿佛凝固了一般,使人感到压抑。
八月二十五日。
因事态紧急,信王朱由检已在百官的劝说下,于昨日在皇极殿正式接任,定年号为“崇祯”,成为大明第十六位皇帝。
已故皇帝朱由校的棺椁已被移到专供停放皇帝灵柩的仁智殿,朱由检名正言顺地入驻象征大明最高权力的乾清宫。
此时的朱由检倚在宏大龙椅的一隅,凝视着手中的奏折,神情深沉。这份奏折来自内阁,关乎先帝朱由校的身后事宜,提议赐天启帝“熹宗”之号。对于兄长的身后事,朱由检近两日确实费尽心思,自秦始皇统一华夏以来,未曾有帝王采用“熹”这样的谥号。然而,“熹”与“僖”音同,唐代那位引发黄巢、王仙芝起义,使大唐分崩离析的李儇,最后便得到了“僖宗”的称号。
回忆起兄长在位的那些年,外有辽东局势动荡,内有土司叛乱,白莲教也在天启二年于山东发动起义,其首领徐鸿儒自封为中兴烈帝。天启年间,的确充满了“内忧外患”,兄长能得“熹”这个中性的谥号,也算是对自己皇嫂的一个交代。
朱由检轻叹一声,拿起朱笔,在内阁的奏折上犹豫片刻,终于落下笔墨,然后将其搁置一旁,脸上的神色变得深沉。“陛下……”
见朱由检心情低落,亲信太监王承恩虽不想打扰,但想到天子的吩咐,还是鼓足勇气,低声呼唤。“嗯?”
闻言,朱由校慢慢开启双眸,目光扫过身边这位与他共赴“国难”的老太监,眼神中交织着复杂的情绪。
崇祯十七载,李自成的起义军攻陷了明延的京都,崇祯皇帝在一根倾斜的树干下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那时,陪伴他走到生命尽头的,唯有这位白发如雪的老太监。
"陛下,魏公公已到……"
即便随着朱由检的地位攀升,身为信王府总管的他也随之提升,但在权势滔天的魏忠贤面前,王承恩仍感到自身的气场不自觉地低落。
"宣他进来。"
见王承恩这般反应,朱由校微微皱眉,难怪后世学者评价王承恩“忠诚有余,能力却远不及魏忠贤”。
随着时间流转,朱由检逐渐认识到“东林党误国”,于是效仿先帝,扶持起“宦官势力”,甚至更为激进,将军事大权委任给宦官,让他们统帅京师军队。
然而,崇祯一朝始终未出现能与魏忠贤匹敌的宦官。
民间流传,大顺军即将破城之际,崇祯曾派人寻找魏忠贤的遗骸。
不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面容憔悴的东厂提督魏忠贤步履沉重地踏入了乾清宫的暖阁。
仿佛错觉,朱由校感觉到暖阁内的空气在魏忠贤出现的瞬间仿佛凝固,角落里的侍从宦官双腿颤抖,呼吸急促。
低沉的嗓音在温暖的室内回荡,将朱由校的思绪从遐想中唤醒。
朱由检目睹此景,心中一震,那位权势滔天的九千岁如今显得更加憔悴,说是风中残烛,绝不夸张。
"陛下恩典,微臣恳请辞去东厂督主之位,望陛下恩准。"
不待朱由检在书案后有何表示,魏忠贤已缓缓抬起眼,直视着上方的年轻帝王,声音中充满哀凉,但眼神深处闪过一丝忧虑。
魏忠贤心里清楚,这两年他倚仗朱由校的信任,不知葬送了多少忠良。各地官员为讨好他,竟为他修建生祠。
他知道,书案后的天子不论是巩固皇权还是整治官场,都不会轻易放过他。尽管他权势滔天,但终究只是“天子家奴”,只需一声令下,他便可能身首异处。
深思熟虑后,魏忠贤决定向帝王“示弱”,期望这个一向显得“软弱”的新天子能念在先帝的情面上,饶他一命。
当年天启帝病重时,他与心腹兵部尚书崔呈秀密谋“调包计”,却遭到坚决拒绝。接着,他又找到内阁首辅黄立极,提议从宗室中为天启帝“过继子嗣”,依然无果。
无可奈何,魏忠贤在皇后张嫣的催促下,亲自到信王府接朱由检入宫。换句话说,自从迎接信王的那天起,他就预见了自己会有今天,跪在朱由校面前的这一刻。
因此,他曾多次试探朱由检的态度,每次都“收获颇丰”,然而前几日在乾清宫中,朱由检的“镇定自若”和“决断”使魏忠贤意识到,信王之前的“软弱”其实是一种伪装。
"辞去东厂督主?魏公公,此话怎讲?"
面对魏忠贤的“主动出击”,朱由检坐在书案后,脸上毫无惊讶之色,反而是修长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
听见那沉稳的声音,魏忠贤内心叹了口气,确信信王之前确实隐藏了实力,于是他向前挪动几步,满脸哀伤地回答:"陛下,老奴近年来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请陛下恩准辞退。"
若这一幕被外人看见,必定会大吃一惊,威震朝野的“九千岁”此刻竟如无助的老人般跪在朱由检面前,让人不禁生出几分怜悯。
看着魏忠贤的恳求,朱由检心中也有所触动。根据“后世”的经验,没了魏忠贤的牵制,那些自命君子的东林官员不仅不能救大明于水火,反而会让局面更加恶化。
朱由检心里明白,魏忠贤作为“天子的走狗”,他是不能轻易动的,这个疯子仍然是他攻城略地的利器。然而,如何驾驭眼前的魏忠贤,却成了一个棘手的谜题。
想到这里,朱由检微微眯起双眼,暖阁里的气氛仿佛凝固了一般,使人感到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