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中文网 > 西游记二宋寻法 > 第十七回 观音化育范仲淹 龟灵圣母姚玉珠

第十七回 观音化育范仲淹 龟灵圣母姚玉珠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天道》

    冯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

    大一统王朝--北宋有争议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有秦朝、汉朝西汉、汉朝东汉、晋朝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而对于北宋是否是大一统王朝尚有争议。

    原因,北宋(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1279年)):

    一、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

    即燕山山脉一线。导致北方没有形成坚固防线,绝大多数在平原采取守势,冗人、冗费。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古代地理名词,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

    背后原因:

    甲、两次杯酒释兵权,导致进攻力不足:

    未收复幽云十六州,宋太祖赵匡胤就杯酒释兵权,造成进攻不足。

    乙、宋太祖意外身死,正在进行的北伐暂停,而赵光义文盛武弱:

    万岁殿烛影斧声。开宝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进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留下“烛影斧声”的历史疑案,其弟宋真宗赵光义即位。赵光义是马下皇帝,诗赋书法不错,但军事不如其兄。如果赵匡胤真是赵光义害死的,那赵光义害人误国误民。没能攻下幽云十六州,导致辽、金、蒙古随时能够马踏中原。

    二、没有羁縻或统治大理(、吐蕃、交趾),形成屏藩。

    导致不能共同对敌,造成突破口。

    后话:1252年(蒙古宪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至1254年(蒙古宪宗四年、大理天定三年),在蒙哥攻宋之战中,蒙古宗王忽必烈率军,长途奔袭数千里,攻灭大理国。

    --------------------------

    相约转世--龟灵睡

    炎炎夏日,背山的一角,紫竹林树影婆娑,观音的善身妙善,正坐在树下的一块石头上,脚划着海水,嘴里嘟囔着:“最近感觉有些没劲,玉珠,咱们要不转世地仙界凡间玩玩?”

    海里面伸出一个大鳌的脑袋,原来是龟灵圣母的善身玄玉珠:“行啊,这样吧,你跟本尊说好哪天转世,叫我一下。”

    第二天,妙善跟本尊说好了,然后去找玄玉珠。结果发现她老习惯发作,呼呼大睡。等了两天,还不醒,妙善只好自己先转世了,转世身谢观音。玄玉珠醒来,问了观世音本尊,得知妙善转世已经几十年过去了,连忙也转世了,转世身姚玉珠。

    --------------------------

    谢观音与范仲淹

    谢观音(963-1026),出生于宋建隆四年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生日这一天,她父母,又是在头一年观世音菩萨生日那天,去许愿所得,因而得名谢观音。谢观音,真定府韩家楼乡高平村(今属河北省正定县曲阳桥镇)人,为富室独生女。父亲谢东霖(914-977),字南海,籍贯待考,为刘家上门女婿,多才多艺,善于治家,入赘不久便成为方圆最富裕的人家,被人们尊称为“谢员外”。母亲刘氏,富室独生女。夫妇婚后接连生过几个孩子,皆不幸夭亡,谢观音幸运而生。

    宋端拱元年(988),成德军节度掌书记范墉的原配夫人陈氏,在生孩子后大出血而不治身亡。范墉拉扯几个孩子,既当爹又当娘,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因而急需续娶继妻,来照料这两个年幼的儿子。

    范墉(?—990),字佛克,又字德防,祖籍河内,生于苏州吴县高平里卧龙街灵芝坊(今苏州市范庄前街),原仕于吴越王钱俶,归宋后历任武信军(遂州)、成德军(正定)、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妻陈氏、谢观音,具封夫人,生五子,范仲滔、范仲温、范仲洿、范仲滋、范仲淹。

    成德军,唐置,治恒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正定镇),擅有恒,赵,易、深、定、赵、冀、德,棣,沧等州;后分地为二,恒,冀,深,赵,德,棣六州为成德军,易,定,沧三州为义武军。五代唐改为真定府,宋因之。

    --------------------------

    宋端拱元年(988)年五月初五日,端午节这一天,范墉一看到谢观音才貌双才,成熟而通情达理,且家境富有,经人一撮合,于是就放下七品正印身份,带着几个孩子,入赘为婿。从此范墉每天骑快马往返于成德军与高平村之间,二地行程仅二十八里。

    然而入赘后应改名换姓一事,却确难于落实。谢观音了解了他的为人,又得知他显赫的家世详情,改姓必须经过皇上亲自批准,只好作罢。后来她母子被范家抛弃,在走投无路时,才让儿子改名朱说,儿子一功成名就,就积极支持他复姓回名。

    宋端拱元年(988)七月十五日,前不久谢观音发现自己怀有身孕,告诉丈夫而接到真定,夫妻一同来到龙藏寺,双双拜倒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脚下。

    范墉问道:“我夫人腹中孩儿是男还是女?”主持代答道:“奇儿一位做高官”,范墉又问:“高官?能做到宰相吗?”答道:“否。”范墉于是说:“既然不能做宰相以安邦治国,那么就求菩萨赐儿以医术,让他做个良医为民疗痛吧。”回答是:“还是让他当官保朝吧!”并补充说:“佛祖赐相保朝。”这就是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故事。

    宋端拱二年(989)六月,范墉出差饶州回归时,路过池州,造访青阳长山朱文翰,被留宿交谈。

    宋端拱二年(989)八月二十九日丑时(一说八月初二),谢观音所怀第一胎分娩,范仲淹降生。因为是过分高兴抑或是过度劳累,谢观音的母亲刘氏老夫人,在外孙出世的同一天竟然突然去世了。谢观音只好强忍这大喜大悲的复杂情感,不慌不忙地处理好了后事。

    --------------------------

    宋端拱二年(989)九月二十八日,范仲淹刚满月,谢观音带着儿子来到成德军府邸,准备在这里举行范仲淹满月庆典。

    宋端拱二年(989)十二月八日,范墉接到枢密院钓旨调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于是夫妇果断地变卖了真定的所有家产,带着全家人一齐去上任,途中路过无锡望亭。一路上因为天寒地冻,风餐露宿,车马劳顿,范墉受了风寒,得了肺病。

    宋端拱二年(989)十二月二十三日,半个月之后谢观音全家到达武宁军治所徐州。由于原掌书记尚未搬走,一家五口只好暂时寄住在驿馆。欢度新年之际,范墉却在驿馆治病。

    宋淳化元年(990)一月七日,范墉病情恶化,没有上任便病逝驿馆。初来乍到,举目无亲。范墉的突然病逝,留下了一堆孤儿寡母,让她谢观音确实感到无助而困惑。回正定么,路途遥远,且家中房屋已卖掉,于是决定去范墉老家苏州。在办理抚恤手续时,她请求武宁军节度使派兵去正定,将范墉前妻陈氏夫人的灵柩直接运往苏州。

    --------------------------

    宋淳化元年(990)一月十六日,谢观音便带着几个孩子,扶着丈夫的灵柩,前往苏州。因为事情太突然,一行生人的到来,让范家与陈家均感到突然。二付棺材到来,让他们更是不能接受。因为多年不通音信,也没有证人,不愿接受这个大包袱,还对谢观音母子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

    时任平江府推官的朱文瀚,第一次看见友人范墉的儿子范仲淹时,便产生了怜爱之心。他被这个异乎寻常的小孩吸引了。闪烁着黑黑的眼珠撇着小嘴对自己笑,认定“孺子真可教”!

    宋淳化元年(990)八月二日,武宁军派往正定的士兵已将陈氏夫人的灵运到了苏州,大家商议将范墉与陈氏灵柩合葬于吴县天平山范氏祖坟地。经范、陈两大家族合议,同意将陈氏所生的孩子留下,由族里抚养。

    --------------------------

    至于谢观音、范仲淹母子,则弃之于不顾。面对如此窘境,谢观音实在无可奈何,只好带着儿子范仲淹去为丈夫守灵。他们就住在天平山咒钵庵内,守孝三年。

    宋淳化四年(993)春,谢观音母子守孝期满,正在为下一步的去向和今后的生活而忧愁之际,正准备赴任湖南省澧州安乡县令的朱文瀚来到天平山游玩,他们不期而遇。

    此时朱文瀚的夫人初氏不久前病逝,留下几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料,弄得焦头烂额。在咒钵庵朱文瀚看到范仲淹已经长成一个聪明俊逸的小男孩,确实与众不同,心里非常喜欢。

    朱文瀚见谢观音知书达理,有林下之风,突然心生爱意,于是便请师太为之作伐。而谢观音看到朱文瀚一表人才,气度非凡,特别是发现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儿子,于是重新点燃了久已熄灭的生命之火,经热心的师太从中说合,这两个不幸的家庭,终于合并成了一个完美的家庭。

    谢观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与朱文瀚结合了,谢观音母子拜别了苏州范氏家族,改嫁给朱氏,并随之赴湖南安乡上任。为了儿子在朱家不受歧视,谢观音毅然将范仲淹的名字改成“朱说”。

    为了能让范仲淹受到更好的教育,谢观音又将正定变卖家产和徐州所给的抚恤金的余资,在岳阳附近的云溪,以儿子朱说的名字,购置了一处田产,共有良田数十亩,水塘几方,房屋十余间,这就是所谓“安乡读书台”。

    --------------------------

    景德四年(1007),范仲淹考取秀才。

    大中祥符二年(1009),朱文瀚正常退休,寄籍长山。此时谢观音已与朱文瀚生了三个儿子,据《朱氏三支二门支谱世表》载:“朱文瀚,子元文,原配初氏,生二子,继配谢观音,又生三子。”

    朱文瀚的前妻初氏生有二男三女,五个儿女,范仲淹在朱家排行第六,加上谢观音生了三个儿子,那么朱家便最少有九个儿女。

    这么一个大家庭,生活和经济负担都很重,从小就过惯艰苦生活的范仲淹自然知道节俭。然而朱家本来已是长山有名的富户,其它朱家兄弟也就不一样了。他们从小奢侈惯了,范仲淹却看不惯。面对他们那种觉得无所谓的样子,便多次进行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后更是不以为然。说得多了,有一次竟然老大还脱口而出:“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何事?”范仲淹听了突然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起来,这时才有人告诉他:“你乃姑苏范氏之子,你是母亲带到朱家的。”这事使范仲淹内心颇受刺激而震动,于是下决心要脱离朱家,云过自己独立的生活。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谢观音让范仲淹休学去当学徒,以学习经营商贾技艺。但是干了一个来月,因为看不惯商人们的虚伪和奸诈,便回家请求母亲允许他继续求学。继父朱文瀚得知后,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夸奖他,并积极支持他继续读书。

    天圣四年(1026)八月二十九日,谢观音病故,享年六十四,被追封为颖川郡太君,后追封吴国太夫人,秦国太夫人。

    --------------------------

    范仲淹丁母忧期间,为母亲安葬而奔波于商丘、苏州、长山之间。此时苏州范氏家族以改嫁为由,拒不承认谢观音与范墉夫妻的合法性,干扰他们合墓;长山朱氏家族,主要是朱文瀚与初氏的儿子,以谢观音为续妻,且又被范氏接走为据,拒绝谢观音与朱文瀚合墓。在无办法的情况下,范仲淹将其母谢观音暂时葬在应天府宁陵职田(河南商丘)。

    她出生后二十六年儿子范仲淹出生,逝世后二十六年儿子范仲淹逝世。她分娩生下范仲淹这一天,母亲刘氏老夫人却在同一天突然去世。一生一死,悲喜难辨。她与母亲刘氏都是独生女儿,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三代都是上门女婿和准上门女婿。范仲淹婚后寄居岳父家。她父亲谢东霖活了六十四岁,自己活了六十四岁,儿子范仲淹也活六十四岁。

    谢观音二十六岁成亲,二次婚史。先赘范氏婿生一子范仲淹,后嫁朱氏生三子。殁于天圣四年八月二十九日,享年六十四,初封为颖川郡太君(四品),先后追封吴国太夫人、秦国太夫人(一品)。她大龄晚婚,一生二次婚姻,逝世后两起夫家祖坟均不兼容,无法与丈夫葬在一起,由儿子买地别葬,一个也不见。她一生生育了四个儿子,一范三朱,死后却全葬在她身边,一个也不少。还有范家四个孙子,以及一个侄孙、九个曾孙、六个重孙,以及两个重孙媳妇,全部安葬在她身边,直至宋室南渡。

    --------------------------

    范仲淹庆历新政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范仲淹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队将领,使西北军中涌现出狄青、种世衡等名将,其他如张亢、王信、周美等,都是当时被范仲淹提拔;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庆历三年(1043年),因战事稍缓,被召入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范仲淹虽感谢皇恩,却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仁宗遂亲笔诏书,开天章阁、陈设笔砚、赐坐以待。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反对声愈加激烈,范仲淹请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

    庆历新政失败原因(转):

    封建体制

    据朱瑞熙先生在《复杂多变的宋朝官制》一文中的统计,宋代的州县官、财务官、巡检使等低、中级差遣,大部分由恩荫出身者担任。这种等同于官僚世袭的制度,使官僚机构中充满了坐食禄米的权势子弟,导致了“荫序之人,塞于仕路”、“权贵之子,鲜离上国”。

    因此,要打破或限制官僚贵族这一特权,无疑会因触动官僚贵族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这就是为什么王安石变法首先从经济、军事制度的改革做起,而绕过了澄清吏治这类最敏感的社会问题的原因(当然,这里面亦有减少改革阻力的因素)。[29]

    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这个大手术当然做不得。

    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做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官员,也要削减其薪俸,北宋官员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而且,还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也就是说,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

    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要改革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牺牲了士大夫,就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基础。北宋皇室的政策是抑制武将,其办法一是重用文人,二是实行更戍法,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国防。而废除庆历新政,则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改革。

    --------------------------

    朋党之争

    除了少数锐意进取的有识之士,官僚、地主、富商等既得利益阶层大都满足于现状,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一旦新政触犯了自身利益,他们就坚决反对,群起而攻之。随着新政的推进,反对的声浪不断高潮,包括受到仁宗信任的宰相章得象也加入反对大合唱,攻击范仲淹等人为“朋党”。

    “朋党”之所以被当作打击的利器,从而引起仁宗的反感与猜忌,因为“朋党”会危及皇帝的权威,触犯其核心利益。

    朋党之争,一直是困扰北宋政局的死结,并且延续到南宋时期。

    庆历新政因为朋党之争而夭折,王安石变法也因为新旧党争而失败。

    朋党之说基于儒家思想君子与小人的观念,这是简单对立、非此即彼的思想观念,并不能客观准确地反应人性或人格;在现实生活中,结党的未必是小人,言利或谋利的也未必不是君子。一旦被提升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就会被一些政客用作打击政敌的武器,而且极具杀伤力。[30]

    --------------------------

    新政弊端

    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范仲淹的用人,王安石就曾经批评他“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事实上,范仲淹所任用的推行新政者,往往议论多,而实际行事少,有的甚至好标奇立异,发空论,言行不检。

    例如石介,连拥护新政的欧阳修也觉得他“自许太高,低时太过,……好异以取高”。

    反对新政的更指责范仲淹等“凡所推荐,多挟朋党,心所爱者尽意主张,不附己者力加排斥,倾朝共畏”。

    --------------------------

    范仲淹小女范颖嫁奚千山生宗杲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四子范纯粹(1046年~1117年)的双胞胎妹妹范颖,十六岁(1062年)嫁给安徽宣州宁国人奚千山,1089年生奚书竹(后改名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

    奚千山,徽墨传人,李廷珪重孙。李廷珪(—967北宋干德五年),本姓奚,原籍易水(今属河北),徽墨的奠基人。其制造的墨号称“天下第一品”,其父超为易水制墨名工,为避唐末战乱,举家南迁至安徽。廷珪在其父“易水法”基础上,改进和胶技术,掺以珍珠、犀角、藤黄、巴豆等,制成的墨造型精美,“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时称“廷珪墨”,亦省称“李墨”。受到南唐后主李煜赏识,被封为墨务官,赐国姓李。廷珪墨保存五六十年,虽“胶败而墨凋,其坚如玉,其文(纹)如犀”。廷珪墨保存五六十年,虽“胶败而墨凋,其坚如玉,其文(纹)如犀”。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东坡自儋耳归,至广州舟败,亡墨四箧,平生所寳皆尽,仅于诸子处得‘李墨’一丸。”

    李廷珪子李承晏,将其第四子改姓奚尚德(980-1056),以继承奚姓。家谱“廷承尚干万,兴家世有光,海邦隆盛德,永试进忠良”。奚尚德书香门第、家境不错,1046年范仲淹正遭贬斥,与奚尚德对酒解愁。时年,两家均生子,随即两家指腹为婚或异性兄弟。

    出生后,奚家为男孩奚干山(1046年~1113年),范家为双胞胎男范纯粹、女范颖(1046年~1115年)。生宗皋。十八岁(1064年)奚干山、范颖成婚,1089年生三子奚万竹(后改名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

    (修改日志:

    1、2021-02-13。增加。“天道”诗一首。

    2、2021-02-27。增加。观音、龟灵圣母的善身转世。注:范颖为虚构,无此人。

    3、2021-05-13。增加注。注:改姓奚尚德为虚构,李廷珪后人是否有改回奚姓的,不知。唐朝末年,社会动乱,李廷珪随父李超携家至安徽歙州(今歙县)居住,为史实。宗皋原姓奚、今安徽宁国人,为史实。宁国,曾属歙州、宣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