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间接侵略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三百三十七章间接侵略
斯特朗在6月14日抵达莫斯科。从这一天起到8月4日他被召回伦敦为止,英法谈判代表在莫斯科与莫洛托夫举行了十一次会谈。与此同时,迈斯基在伦敦同哈利法克斯会晤了六次。在这期间,伦敦、巴黎和莫斯科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交换一些条款和条文的新草案、修正案和再修正案。有几个星期,西方政府被俄国人说的话搞得糊里糊涂,就象它们在5月里曾经历过的那样。俄国人习惯于说,在他们提出来的几点当中某一点是最重要的。可是当英国人和法国人勉强同意了这一特殊重要之点后,他们本来希望俄国人反过来也会作出一些让步,这样其他悬而未决的问题就能尽快达成协议;这时他们却发现俄国人过去没有强调过的另一点,现在又被他们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了。因为在俄国人认为是最重要的那些点上面,西方国家也最不愿意作出让步,它们于是试图在一些次要问题上让步,以便与俄国人做成交易。然而这样反倒促使俄国人坚持己见,直到英国人和法国人在那些主要问题上也作出让步为止。7月20日斯特朗写不了这段在莫斯科“受辱的经历”:“一次又一次,我们提出了一个主张,但一星期后我们又放弃了它。我们有了这样的感觉,就是莫洛托夫从一开始就确信我们将会被迫放弃它的。”在斯特朗看来,这种步步退让使俄国人想起了英、法过去屈服于轴心国的情景,并增加了他们的疑心,以为西方国家只是在同他们玩花招,以便赢得时间来同德国达成协议——谈判进展缓慢更增加了这种疑心,俄国人指责西方国家要对拖延谈判负责。
事实正象斯特朗在刚到莫斯科时和接近离开那里时都曾指出的那样,俄国人在谈判中是处于一个比西方国家有利得多的地位。可以设想,英法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保证这一既成事实,多少总算缓和了俄国人对于他们的部分西面前线的忧虑,他们因而也就能够坚持他们自己提出的有关其余部分边界的条件了。而且,苏联政府十分清楚它是处于一个关键的地位,因为西方国家如果得不到俄国的帮助,就无法履行它们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的承诺。因此,西方国家势必要竭尽全力使俄国以某种方式同“和平阵线”联系起来。苏联政府也晓得英法两国公众舆论中的重要势力正在对他们的政府施加强大的压力,促使政府立即同俄国达成协议。而另一方面,苏联政府却可以不必顾虑舆论。并且不象西方国家政府那样,它还有着选择另一条路的余地。它准备与两个“资本主义”大国进行谈判,这一事实并不必然意味着苏联领导人都一致认为缔结这样一项条约是最理想的办法。正如西方国家一开始就觉察到的那样,如果它决定要重新回到孤立中去,那是完全有可能的。不管在与英法谈判的整个过程中,它是否真的在权衡比较同英法达成协议和同德国达成协议的各自利害得失,它也还是可以随时继续向德国作试探性的接近,这是它在春天时曾尝试过的。
由于西方国家怀疑俄国的军事实力并对德国的可能提早行动越来越感到忧虑,因此在它们看来,缔结一项三国条约的好处似乎主要在于它能对侵略者起一种遏制作用,因为这个侵略者是一贯害怕两线作战的。法国和英国政府或许过了很久才认识到,俄国人考虑问题要比它们自己实际得多。苏联政府确实曾认为期待中的那项三国条约应具有一种阻止德国侵略的性质,然而,随着会谈的逐步深入,俄国人显示出他们主要关心的乃是怎样加强他们在准备对德战争中的地位,这场战争他们可能始终认为是迟早要发生的。他们决定必须加强西北翼的防御;但在承担义务之前,他们决定要确实知道他们能指望西方国家给予多大援助。7月27日莫洛托夫说:“重要的是必须知道每一方将为共同的事业投入多少个师,以及它们将配置在何处。”在谈判的整个过程中,在俄国人看来,这可能是一场最严峻的考验,可以由此判断与西方达成协议到底有多少价值。当谈判拖拖拉拉终于告一段落时,西方政府对于俄国人的态度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俄国人的态度从来没有明朗到足以使西方国家对于8月份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事先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而俄国人却从而为他们自己取得了某些肯定是暂时的利益。
与苏联政府不同,西方政府在谈判中还受到下述情况的限制。它们是两个政府,谈判又是在莫斯科,而不是在伦敦或巴黎。很自然,对于某些争论中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性产生意见分歧后,要取得一致意见常常是不容易的。要两国一致同意在什么时候对俄国的要求作出让步,那也并不容易。如果说博内的政策摇摆不定使得伦敦很尴尬的话,那么英国在象间接侵略的定义这类问题上的固执己见,在巴黎看来也已经危及谈判的成功,而且毫无实际意义。总的说来,法国人仍然让英国人带头进行谈判,在与莫洛托夫讨论时,法国驻莫斯科大使纳吉阿尔在大部分问题上都支持西兹,他也曾提出一些颇有成效的建议来排除障碍。英国政府在这一阶段也没有多少理由可以责怪法国的行动轻率。然而在第三个星期,法国和英国的报刊上出现了这样的报道,大意是说法国政府准备在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上同意莫洛托夫的主张,并敦促英国政府也这样办。伦敦方面认为这些报道(大致符合事实)的出现是由于巴黎方面泄露了消息。
此时,法国政府确实迫切希望能尽快宣布已同俄国达成了某种协议,而对于协定的条款内容则不十分计较,英国政府也希望早日结束谈判。但是对于俄国人的不肯让步,它也几乎是再也容忍不下去了,因此也许是在考虑,如果在某些问题上采取坚定的立场,倒更有可能会获得效果。总之,这时它决定,在间接侵略的定义这个牵涉基本原则的问题上,它再也不能让步了。
在莫斯科会谈的最初四、五个星期中,即从6月中旬到8月初,谈判代表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上:如何把不愿意接受保证的波罗的海各国和其他一些小国也纳入三国公约的范围?如何把间接侵略的问题写进公约里去?波兰和罗马尼亚对待俄国援助的态度问题还没有拿到桌面上来谈,虽然很清楚,这个问题最后必须得到解决。到哪一阶段才开始谈判和签署一项军事协定的问题,则是到了现在正在检查的那个时期将近终了时,才变得尖锐起来。
如前所述,俄国6月2日的提案中有这样一项条款,即三国应保卫条约中指明的那八个国家免遭侵略。这个提案在伦敦和巴黎两地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因为得到英法保证的那些国家不希望在与俄国签订的任何协定中被提到它们的名字,还因为名单中有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它们并未得到法国和英国的保证,而且,人所共知,它们对接受苏联的保证是极为反感的。西力政府希望用6月6日英国重新起草的、由斯特朗亲自带到莫斯科来的那份三国公约草案的第一条来摆脱这个难题。这份新草案没有提具体的国名,但规定在以下这两种情况下三国将进行干预:一、侵略一个国家,而该国要求援助时;二、“某一欧洲国家”的行动被缔约三国政府“认为危及另一欧洲国家的独立或中立,并已构成对该国安全的威胁时”莫洛托夫在第二次会见大使们和斯特朗时拒绝了这个方案,认为还不够恰当。他并且建议,假如波罗的海各国不愿意接受保证这一难题解决不了的话,那么,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由于达成协议的时机尚未成熟而暂缓”讨论这个保证其他国家的问题,三国先只签订一项在遭受直接侵略时互相援助的条约。由于西方国家没有立即接受这一建议,6月22日莫洛托夫又把它撤回了,并声明苏联政府仍回复到它6月2日提出的建议。
俄国人坚持要把接受保证的国家的名字写进三国公约的动机,西方政府是不太清楚的。但是,6月13日和29日真理报上的两篇文章,非常清楚地反映了苏联政府对于波罗的海各国的问题的基本态度。第一篇文章认为,波罗的海各国没有能力保卫它们自己的独立;它们接受大国的帮助,并不会危及它们的主权或独立,因为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都在谋求互相帮助以反对侵略。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政府拒绝接受援助,那一定是出于某种“误解”或者是由于“某些政治家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妄图阻挠爱好和平的国家组成一个反侵略的防御阵线”这篇文章接着又说,这些国家的人民与它们的政府和统治阶级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热切希望得到一项援助的保证。文章还暗示,有“外国的影响”在对这些国家的政府起作用;甚至还暗示,煽动可能来自“民主国家的某些反动集团”
6月29日真理报上的文章作者署名日丹诺夫,文章的标题是“英法政府不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苏联签订一项条约”日丹诺夫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论述谈判拖拉的问题,说这已经引起了“对英法真实意图的诚意的怀疑”接着他指责英法“人为地制造障碍”其中主要的困难就是保证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安全的问题。
认为上述波罗的海各国不愿接受这种保证,并且由于这种考虑才使得英法两国不愿接受苏联的提案,这种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这种说法只能是出于一种动机,即想要使谈判复杂化,并把它引进死胡同。不管怎么说我们大家都知道有这样的例子:譬如说,当英国认为给予这个或那个国家以保证是符合它自己的利益的话,它总是不等这个国家自己提出请求,就能够找到一些途径和方法来这样做的。
日丹诺夫还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论点。他说,在接受俄国的保证这个问题上,波兰所持的态度和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的态度并没有什么不同。波兰也曾声明过它不需要这样的保证,但这并没有妨碍英法政府去要求苏联政府答应保卫波兰免遭侵略。
(日丹诺夫最后写道)所有这些都说明,英国人和法国人并不想在平等和互惠的原则基础上同苏联达成一项协议。他们所要的只是这样一项协定,即苏联在其中应扮演一名雇工的角色,并独自承担一切责任。没有一个有自尊心的国家会签订这样的一项协定。
这些文章清楚地表明,西方政府所面对的要求将是很难与它们早先对波罗的海国家作出的保证协调一致的。然而,如果它们想同苏联签订一顶条约的话,它们就不得不对这些要求作出很大的让步。英法与苏联政府的谈判继续不时地被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抗议所打断。它们声称,一个大国未经邀请而径自强加于人的援助,将被认为是一种侵略行为。但是日丹诺夫的文章发表以后,英国政府觉得有必要警告波罗的海各国政府,为了全局的利益,它可能要被迫接受一种波罗的海各国不愿意要的安排。7月10日,张伯伦在下院被问到,他是否能够“保证决不违背一个主权国家的意愿,而强行将其列入陛下政府缔结的任何互不侵犯公约”他还被要求作出更为明确的保证,即政府参与签订的任何协定,将“不会损害波罗的海各国的独立和自由”他的回答是谨慎的。
陛下政府的基本政策就是坚持尊重一切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尤其是,它清楚地意识到芬兰和波罗的海各国希望维护它们的独立和中立的愿望。由于这也同样是陛下政府的目标,在目前的谈判中,它当然会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的。
此时,波罗的海各国出现了令人不安的迹象,即它们有更加倒向德国的倾向。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虽然芬兰不在内)已经接受德国提出的签订一项互不侵犯条约的要求。这三个国家似乎都在采取措施,谋求得到德国方面的保护以防止俄国人可能加予的干涉。例如,拉脱维亚外长芒特在第一个星期访问了柏林;德国总参谋长在6月底访问了塔林和赫尔辛基。不久以后,一批德国高级情报官员访问了赫尔辛基,顺便又访问了塔林。英国政府在莫斯科的代表曾指出,采取例如在三国协定中列举波罗的海国家的名字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这很可能会加速这种与德国修好的过程。但是他们发现,苏联政府对这事却有不同的看法。在它看来,波罗的海各国投向德国怀抱的迹象,只是再次证明,必须给予这些国家以保证,不管它们喜欢不喜欢这种保证。的确,俄国人是如此强烈地坚持,必须将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列入受到保护免遭侵略的国家名单中去,以致看来似乎他们甚至宁愿把这三个国家推到德国怀抱中去,以便能得到一个借口再来进行干涉。
把受到保护的国家名单列入协定这一难题,最终还是解决了——虽然西方国家并不完全满意。7月3日,莫洛托夫告诉大使们说,苏联政府同意这样一个建议(这原来是由纳吉阿尔在6月21日的会议上作为他个人的建议提出来的),即受保护国的名单不列入协定正文,但应放在另一个不公布的、作为条约附件的单独文件中。但是究竟哪些国家要列入名单,仍然没有决定;在怎样的情况下才需要三国进行干预也还没有定下来。
苏联政府在6月2日的建议中把比利时也列入得到保证国家的名单。但是,那时西方政府还没有向它提起俄国的保证是否也适用于荷兰和瑞士的问题。根据1939年2月的一项君子协定,英法两国政府已经把德国侵略这些国家中的任何一国的行为视作构成宣战理由的事件,但是各有关政府中没有一个曾被询问过,它们是否希望得到一项保证;它们也从来没有正式得到过有关这一决定的通知。因此,这些国家处于一种同波罗的海各国十分相似的地位(西方政府认识到,为了它们自己的利益,它们是决不能允许荷兰、瑞士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侵犯的;这一事实的确使得它们对俄国人对波罗的海国家问题上所持的态度比较有了一些同情。否则的话,它们对俄国人的看法就可能是另一个样子了)。然而,芬兰人向英国政府指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别。荷兰和瑞士分别是英国和法国的邻邦,而没有同苏联接壤,它们也不怕西方政府会寻找借口来进行干涉,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另一方面,芬兰政府“确信,苏联的目的是想逐渐渗透和侵入他们的国家”
在西兹6月15日致莫洛托夫的信件中,荷兰和瑞士也和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一样,被列为可能成为“间接侵略缔约三国”的渠道的国家,但它们都还没有得到或不希望得到保证。后来,当受到保护免遭侵略国家的名单显然如不列入三国协定的正文就必须列入一份不公布的议定书时,西方大国根据俄国人认为是极其重要的互惠原则,要求将荷兰和瑞士,还有卢森堡(按照法国的愿望),也一并列入名单,如果波罗的海各国列进去的话。这一要求引起了很大争论。俄国人争辩说,这是不可能的,要他们答应为了荷兰或瑞士而去进行干涉,无论怎么说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和这些国家还没有外交关系。他们完全拒绝考虑卢森堡这一例子。虽然法国人在这一点上继续坚持要求,但他们并没有得到英国人的有力支持。俄国人也坚持说,他们为得到保证的国家将要承担的新义务是如此沉重,以致他们不可能再把他们所承担的义务扩大到使那些未得到保证的西方国家也享受其利,除非他们能得到一些补偿。7月1日,莫洛托夫说,如果土耳其和波兰同意和苏联缔结互助条约,苏联政府可以考虑将荷兰和瑞士列入名单。土耳其政府当时在原则上也愿意缔结这样的一项条约;但西方政府明白,建议波兰也同苏联作出这样一项安排,那将纯粹是浪费时间。因此,它们不再企图把荷兰和瑞士与波罗的海国家摆到一起了。在7月初,它们又回到了早先提出过的一个想法,即应当有这样一条总的规定:当一个在协定中没有提到的国家受到进攻或威胁,而缔约国中的一国或数国认为有必要进行于涉时,应即相互磋商。
事实上,要俄国人在德国威胁或进攻荷兰或瑞士时给予西方以援助,那大概只会成为一场学究式的空谈。西方政府硬要把这两个国家列入名单,其主要动机也许是想运用以攻为守的手法,使它们经常作出的让步也能得到一些补偿。它们提出的在荷兰或瑞士受到威胁时应进行磋商的建议,是不合莫洛托夫的口味的。不管怎样,磋商的问题已经同间接侵略的定义那个更广泛的问题纠缠在一起,而这又是使西方政府和苏联政府发生分歧、引起最激烈争吵的问题中的一个。
第三百三十七章间接侵略
斯特朗在6月14日抵达莫斯科。从这一天起到8月4日他被召回伦敦为止,英法谈判代表在莫斯科与莫洛托夫举行了十一次会谈。与此同时,迈斯基在伦敦同哈利法克斯会晤了六次。在这期间,伦敦、巴黎和莫斯科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交换一些条款和条文的新草案、修正案和再修正案。有几个星期,西方政府被俄国人说的话搞得糊里糊涂,就象它们在5月里曾经历过的那样。俄国人习惯于说,在他们提出来的几点当中某一点是最重要的。可是当英国人和法国人勉强同意了这一特殊重要之点后,他们本来希望俄国人反过来也会作出一些让步,这样其他悬而未决的问题就能尽快达成协议;这时他们却发现俄国人过去没有强调过的另一点,现在又被他们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了。因为在俄国人认为是最重要的那些点上面,西方国家也最不愿意作出让步,它们于是试图在一些次要问题上让步,以便与俄国人做成交易。然而这样反倒促使俄国人坚持己见,直到英国人和法国人在那些主要问题上也作出让步为止。7月20日斯特朗写不了这段在莫斯科“受辱的经历”:“一次又一次,我们提出了一个主张,但一星期后我们又放弃了它。我们有了这样的感觉,就是莫洛托夫从一开始就确信我们将会被迫放弃它的。”在斯特朗看来,这种步步退让使俄国人想起了英、法过去屈服于轴心国的情景,并增加了他们的疑心,以为西方国家只是在同他们玩花招,以便赢得时间来同德国达成协议——谈判进展缓慢更增加了这种疑心,俄国人指责西方国家要对拖延谈判负责。
事实正象斯特朗在刚到莫斯科时和接近离开那里时都曾指出的那样,俄国人在谈判中是处于一个比西方国家有利得多的地位。可以设想,英法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保证这一既成事实,多少总算缓和了俄国人对于他们的部分西面前线的忧虑,他们因而也就能够坚持他们自己提出的有关其余部分边界的条件了。而且,苏联政府十分清楚它是处于一个关键的地位,因为西方国家如果得不到俄国的帮助,就无法履行它们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的承诺。因此,西方国家势必要竭尽全力使俄国以某种方式同“和平阵线”联系起来。苏联政府也晓得英法两国公众舆论中的重要势力正在对他们的政府施加强大的压力,促使政府立即同俄国达成协议。而另一方面,苏联政府却可以不必顾虑舆论。并且不象西方国家政府那样,它还有着选择另一条路的余地。它准备与两个“资本主义”大国进行谈判,这一事实并不必然意味着苏联领导人都一致认为缔结这样一项条约是最理想的办法。正如西方国家一开始就觉察到的那样,如果它决定要重新回到孤立中去,那是完全有可能的。不管在与英法谈判的整个过程中,它是否真的在权衡比较同英法达成协议和同德国达成协议的各自利害得失,它也还是可以随时继续向德国作试探性的接近,这是它在春天时曾尝试过的。
由于西方国家怀疑俄国的军事实力并对德国的可能提早行动越来越感到忧虑,因此在它们看来,缔结一项三国条约的好处似乎主要在于它能对侵略者起一种遏制作用,因为这个侵略者是一贯害怕两线作战的。法国和英国政府或许过了很久才认识到,俄国人考虑问题要比它们自己实际得多。苏联政府确实曾认为期待中的那项三国条约应具有一种阻止德国侵略的性质,然而,随着会谈的逐步深入,俄国人显示出他们主要关心的乃是怎样加强他们在准备对德战争中的地位,这场战争他们可能始终认为是迟早要发生的。他们决定必须加强西北翼的防御;但在承担义务之前,他们决定要确实知道他们能指望西方国家给予多大援助。7月27日莫洛托夫说:“重要的是必须知道每一方将为共同的事业投入多少个师,以及它们将配置在何处。”在谈判的整个过程中,在俄国人看来,这可能是一场最严峻的考验,可以由此判断与西方达成协议到底有多少价值。当谈判拖拖拉拉终于告一段落时,西方政府对于俄国人的态度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俄国人的态度从来没有明朗到足以使西方国家对于8月份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事先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而俄国人却从而为他们自己取得了某些肯定是暂时的利益。
与苏联政府不同,西方政府在谈判中还受到下述情况的限制。它们是两个政府,谈判又是在莫斯科,而不是在伦敦或巴黎。很自然,对于某些争论中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性产生意见分歧后,要取得一致意见常常是不容易的。要两国一致同意在什么时候对俄国的要求作出让步,那也并不容易。如果说博内的政策摇摆不定使得伦敦很尴尬的话,那么英国在象间接侵略的定义这类问题上的固执己见,在巴黎看来也已经危及谈判的成功,而且毫无实际意义。总的说来,法国人仍然让英国人带头进行谈判,在与莫洛托夫讨论时,法国驻莫斯科大使纳吉阿尔在大部分问题上都支持西兹,他也曾提出一些颇有成效的建议来排除障碍。英国政府在这一阶段也没有多少理由可以责怪法国的行动轻率。然而在第三个星期,法国和英国的报刊上出现了这样的报道,大意是说法国政府准备在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上同意莫洛托夫的主张,并敦促英国政府也这样办。伦敦方面认为这些报道(大致符合事实)的出现是由于巴黎方面泄露了消息。
此时,法国政府确实迫切希望能尽快宣布已同俄国达成了某种协议,而对于协定的条款内容则不十分计较,英国政府也希望早日结束谈判。但是对于俄国人的不肯让步,它也几乎是再也容忍不下去了,因此也许是在考虑,如果在某些问题上采取坚定的立场,倒更有可能会获得效果。总之,这时它决定,在间接侵略的定义这个牵涉基本原则的问题上,它再也不能让步了。
在莫斯科会谈的最初四、五个星期中,即从6月中旬到8月初,谈判代表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上:如何把不愿意接受保证的波罗的海各国和其他一些小国也纳入三国公约的范围?如何把间接侵略的问题写进公约里去?波兰和罗马尼亚对待俄国援助的态度问题还没有拿到桌面上来谈,虽然很清楚,这个问题最后必须得到解决。到哪一阶段才开始谈判和签署一项军事协定的问题,则是到了现在正在检查的那个时期将近终了时,才变得尖锐起来。
如前所述,俄国6月2日的提案中有这样一项条款,即三国应保卫条约中指明的那八个国家免遭侵略。这个提案在伦敦和巴黎两地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因为得到英法保证的那些国家不希望在与俄国签订的任何协定中被提到它们的名字,还因为名单中有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它们并未得到法国和英国的保证,而且,人所共知,它们对接受苏联的保证是极为反感的。西力政府希望用6月6日英国重新起草的、由斯特朗亲自带到莫斯科来的那份三国公约草案的第一条来摆脱这个难题。这份新草案没有提具体的国名,但规定在以下这两种情况下三国将进行干预:一、侵略一个国家,而该国要求援助时;二、“某一欧洲国家”的行动被缔约三国政府“认为危及另一欧洲国家的独立或中立,并已构成对该国安全的威胁时”莫洛托夫在第二次会见大使们和斯特朗时拒绝了这个方案,认为还不够恰当。他并且建议,假如波罗的海各国不愿意接受保证这一难题解决不了的话,那么,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由于达成协议的时机尚未成熟而暂缓”讨论这个保证其他国家的问题,三国先只签订一项在遭受直接侵略时互相援助的条约。由于西方国家没有立即接受这一建议,6月22日莫洛托夫又把它撤回了,并声明苏联政府仍回复到它6月2日提出的建议。
俄国人坚持要把接受保证的国家的名字写进三国公约的动机,西方政府是不太清楚的。但是,6月13日和29日真理报上的两篇文章,非常清楚地反映了苏联政府对于波罗的海各国的问题的基本态度。第一篇文章认为,波罗的海各国没有能力保卫它们自己的独立;它们接受大国的帮助,并不会危及它们的主权或独立,因为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都在谋求互相帮助以反对侵略。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政府拒绝接受援助,那一定是出于某种“误解”或者是由于“某些政治家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妄图阻挠爱好和平的国家组成一个反侵略的防御阵线”这篇文章接着又说,这些国家的人民与它们的政府和统治阶级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热切希望得到一项援助的保证。文章还暗示,有“外国的影响”在对这些国家的政府起作用;甚至还暗示,煽动可能来自“民主国家的某些反动集团”
6月29日真理报上的文章作者署名日丹诺夫,文章的标题是“英法政府不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苏联签订一项条约”日丹诺夫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论述谈判拖拉的问题,说这已经引起了“对英法真实意图的诚意的怀疑”接着他指责英法“人为地制造障碍”其中主要的困难就是保证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安全的问题。
认为上述波罗的海各国不愿接受这种保证,并且由于这种考虑才使得英法两国不愿接受苏联的提案,这种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这种说法只能是出于一种动机,即想要使谈判复杂化,并把它引进死胡同。不管怎么说我们大家都知道有这样的例子:譬如说,当英国认为给予这个或那个国家以保证是符合它自己的利益的话,它总是不等这个国家自己提出请求,就能够找到一些途径和方法来这样做的。
日丹诺夫还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论点。他说,在接受俄国的保证这个问题上,波兰所持的态度和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的态度并没有什么不同。波兰也曾声明过它不需要这样的保证,但这并没有妨碍英法政府去要求苏联政府答应保卫波兰免遭侵略。
(日丹诺夫最后写道)所有这些都说明,英国人和法国人并不想在平等和互惠的原则基础上同苏联达成一项协议。他们所要的只是这样一项协定,即苏联在其中应扮演一名雇工的角色,并独自承担一切责任。没有一个有自尊心的国家会签订这样的一项协定。
这些文章清楚地表明,西方政府所面对的要求将是很难与它们早先对波罗的海国家作出的保证协调一致的。然而,如果它们想同苏联签订一顶条约的话,它们就不得不对这些要求作出很大的让步。英法与苏联政府的谈判继续不时地被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抗议所打断。它们声称,一个大国未经邀请而径自强加于人的援助,将被认为是一种侵略行为。但是日丹诺夫的文章发表以后,英国政府觉得有必要警告波罗的海各国政府,为了全局的利益,它可能要被迫接受一种波罗的海各国不愿意要的安排。7月10日,张伯伦在下院被问到,他是否能够“保证决不违背一个主权国家的意愿,而强行将其列入陛下政府缔结的任何互不侵犯公约”他还被要求作出更为明确的保证,即政府参与签订的任何协定,将“不会损害波罗的海各国的独立和自由”他的回答是谨慎的。
陛下政府的基本政策就是坚持尊重一切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尤其是,它清楚地意识到芬兰和波罗的海各国希望维护它们的独立和中立的愿望。由于这也同样是陛下政府的目标,在目前的谈判中,它当然会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的。
此时,波罗的海各国出现了令人不安的迹象,即它们有更加倒向德国的倾向。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虽然芬兰不在内)已经接受德国提出的签订一项互不侵犯条约的要求。这三个国家似乎都在采取措施,谋求得到德国方面的保护以防止俄国人可能加予的干涉。例如,拉脱维亚外长芒特在第一个星期访问了柏林;德国总参谋长在6月底访问了塔林和赫尔辛基。不久以后,一批德国高级情报官员访问了赫尔辛基,顺便又访问了塔林。英国政府在莫斯科的代表曾指出,采取例如在三国协定中列举波罗的海国家的名字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这很可能会加速这种与德国修好的过程。但是他们发现,苏联政府对这事却有不同的看法。在它看来,波罗的海各国投向德国怀抱的迹象,只是再次证明,必须给予这些国家以保证,不管它们喜欢不喜欢这种保证。的确,俄国人是如此强烈地坚持,必须将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列入受到保护免遭侵略的国家名单中去,以致看来似乎他们甚至宁愿把这三个国家推到德国怀抱中去,以便能得到一个借口再来进行干涉。
把受到保护的国家名单列入协定这一难题,最终还是解决了——虽然西方国家并不完全满意。7月3日,莫洛托夫告诉大使们说,苏联政府同意这样一个建议(这原来是由纳吉阿尔在6月21日的会议上作为他个人的建议提出来的),即受保护国的名单不列入协定正文,但应放在另一个不公布的、作为条约附件的单独文件中。但是究竟哪些国家要列入名单,仍然没有决定;在怎样的情况下才需要三国进行干预也还没有定下来。
苏联政府在6月2日的建议中把比利时也列入得到保证国家的名单。但是,那时西方政府还没有向它提起俄国的保证是否也适用于荷兰和瑞士的问题。根据1939年2月的一项君子协定,英法两国政府已经把德国侵略这些国家中的任何一国的行为视作构成宣战理由的事件,但是各有关政府中没有一个曾被询问过,它们是否希望得到一项保证;它们也从来没有正式得到过有关这一决定的通知。因此,这些国家处于一种同波罗的海各国十分相似的地位(西方政府认识到,为了它们自己的利益,它们是决不能允许荷兰、瑞士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侵犯的;这一事实的确使得它们对俄国人对波罗的海国家问题上所持的态度比较有了一些同情。否则的话,它们对俄国人的看法就可能是另一个样子了)。然而,芬兰人向英国政府指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别。荷兰和瑞士分别是英国和法国的邻邦,而没有同苏联接壤,它们也不怕西方政府会寻找借口来进行干涉,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另一方面,芬兰政府“确信,苏联的目的是想逐渐渗透和侵入他们的国家”
在西兹6月15日致莫洛托夫的信件中,荷兰和瑞士也和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一样,被列为可能成为“间接侵略缔约三国”的渠道的国家,但它们都还没有得到或不希望得到保证。后来,当受到保护免遭侵略国家的名单显然如不列入三国协定的正文就必须列入一份不公布的议定书时,西方大国根据俄国人认为是极其重要的互惠原则,要求将荷兰和瑞士,还有卢森堡(按照法国的愿望),也一并列入名单,如果波罗的海各国列进去的话。这一要求引起了很大争论。俄国人争辩说,这是不可能的,要他们答应为了荷兰或瑞士而去进行干涉,无论怎么说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和这些国家还没有外交关系。他们完全拒绝考虑卢森堡这一例子。虽然法国人在这一点上继续坚持要求,但他们并没有得到英国人的有力支持。俄国人也坚持说,他们为得到保证的国家将要承担的新义务是如此沉重,以致他们不可能再把他们所承担的义务扩大到使那些未得到保证的西方国家也享受其利,除非他们能得到一些补偿。7月1日,莫洛托夫说,如果土耳其和波兰同意和苏联缔结互助条约,苏联政府可以考虑将荷兰和瑞士列入名单。土耳其政府当时在原则上也愿意缔结这样的一项条约;但西方政府明白,建议波兰也同苏联作出这样一项安排,那将纯粹是浪费时间。因此,它们不再企图把荷兰和瑞士与波罗的海国家摆到一起了。在7月初,它们又回到了早先提出过的一个想法,即应当有这样一条总的规定:当一个在协定中没有提到的国家受到进攻或威胁,而缔约国中的一国或数国认为有必要进行于涉时,应即相互磋商。
事实上,要俄国人在德国威胁或进攻荷兰或瑞士时给予西方以援助,那大概只会成为一场学究式的空谈。西方政府硬要把这两个国家列入名单,其主要动机也许是想运用以攻为守的手法,使它们经常作出的让步也能得到一些补偿。它们提出的在荷兰或瑞士受到威胁时应进行磋商的建议,是不合莫洛托夫的口味的。不管怎样,磋商的问题已经同间接侵略的定义那个更广泛的问题纠缠在一起,而这又是使西方政府和苏联政府发生分歧、引起最激烈争吵的问题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