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军事理论的变革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百五十九章军事理论的变革
第二百五十九章
杜黑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逐渐被各国所接受。德国空军在重建过程中就深受其理论影响,寻求建立一支战略轰炸部队,通过空中进攻敌人的工业设施和交通线来削弱其抵抗能力,动摇其士气民心。虽然曾有一段时期限于财力能力,转而集中生产中型和俯冲轰炸机,但其强调展进攻性武器——轰炸机是始终未变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到1938年第一线飞机有266o架,其中中型轰炸机1157架、俯冲轰炸机2o7架、强击机173架,共占其作战飞机的57。7%,明显地显示出攻击性。
而美英实际上也是杜黑理论的信奉者,他们使用空军的着眼点更加注重摧毁敌方战争潜力和动摇民心士气,因而十分重视展轰炸机,特别是由于他们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相继都建立了远程战略轰炸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对德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则充分显示了这种理论的实战意义。而法国则墨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经验,对飞机的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因而法国空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根本就无所作为。苏联反对空军制胜论,认为空军决定不了地面作战的胜负和整个战争的结局,而重点仍在支援海6军作战。因此苏联重点展支援飞机。苏联的战略轰炸机虽曾领先于其它各国,但后来逐步落后,同时国内的大清洗也使苏空军和飞机设计制造受到严重影响。
制海权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由美国海军少将a。马汉提出。马汉,1859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后在海军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1886年,任海军学院院长,1896年,以海军少将衔退休。1898年,美西战争时复出,在海军军事委员会任职。
其一生撰写了12o篇论文和17本专著,论述当代海军政策及海军军事原则,度过了富有创造力的一生。他的代表作有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o-1783、海上力量对法国**与法兰西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上力量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等。虽然他的理论体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就创立了,但其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仍然倍受推崇并得到广泛应用。
马汉的主要论点是,海上交通线是一个国家实力和战略最为重要的独一无二的因素。确保己方交通线、同时切断敌方交通线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根本,也是海上强国的天赋特权。海上战略的目的是获得海上控制权。海军战略必须在平时以建立并增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为目标,要在战争中控制海洋。先必须消灭敌人的舰队,这是海军在战争中的要任务,其它一切都是枝节问题。一旦敌人的舰队被消灭,获胜的海军就可以利用随之而来的对海洋的控制来达到任何想要达到的目的。特别是一旦赢得了海洋控制权,海军就可以使获得世界资源的途径保持通畅,同时相应地使敌人失去这种权利而扼杀其经济。马汉始终强调的是,控制海洋必须是第一位的,而对海洋的控制只能靠一支能打垮敌国海军的强大海上力量来获得,虽然海上力量对敌国经济的作用可能在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成效,但两个敌对舰队之间该由谁来控制海洋的胜负却可以很快决定。一但有了这个结局,一切都将不可抗拒的随之而来。因而马汉一再坚持要建立强大的足以消灭敌国海军的战斗力量,特别强调大炮巨舰的威力。而始终反对那种只是袭击贸易线、攻击商船的海上‘游击战‘。因为这只是一种破坏,但控制不了海洋。他的中心思想和历史观就是,通过海上力量,也只有通过海上力量,才可以使国家称雄于世界——英国就是全世界的榜样。因此,马汉认为,美国最要紧的就是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一支具有进攻能力的海军,依靠它可以向外扩展影响。受马汉理论的影响,美国在2o世纪初开始建造以巨型战舰为核心的大型舰队,加入了与英、法、日等国家的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前的美西战争、日俄战争使马汉的理论接受了战争实践的检验。一方面证明了海上作战对6战区的战役及整个战争有重大影响,同时也暴露了其理论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新式武器的出现,如漂浮水雷、自动推进鱼雷、特别是潜艇,对于全面控制海洋,反对袭击贸易线的理论都形成了重大冲击,这时期飞机虽已用于战争,但还未对海上力量构成威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列强又投入到新的海军竞赛中去,美英在争谁是世界第一,而日本则想拼命追上来。但这一时期已经没有任何一支海军能象英国皇家海军那样在近3个世纪中控制世界所有的海洋。谁也没有能够实现马汉所希望的那样绝对的制海权。保持某种均势成为当时的一个特点。因此在整个2o年代至3o年代中期,各国列强都在华盛顿或伦敦讨论这种力量的对比。直到3o年代中期之后,日本退出了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均势开始打破,新的竞争加剧。随着新技术的展,特别是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而这时期海军的展,也侧重于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各国都大力建造航空母舰,并逐渐形成了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另外潜艇在这一时期也有了巨大的展。只有日本还恪守着巨舰大炮的原则,奋力建造‘大和号‘,以巨型战列舰为其战斗核心和精神支柱。
海军制胜的理论,由海军的将军提出是情有可原的。但就整体上说,它与杜黑的理论一样有片面之处,就是夸大了制海权的重要,把它提到了绝对的程度,这显然过于武断了。同时它否定了各军种协同作战的重要性,这就更加不符合现代战争的基本原则。这一理论对美国的国防策略和军队建设就曾产生过明显的影响。美国海军的展有相当一部分是建立在牺牲6军展的基础之上的,英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大纵深战役理论这是由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在3o年代提出的苏军进攻战役理论。图哈切夫斯基(1893-1第一武备学校及亚历山大军官学校。曾在沙俄军队中服役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十月**以后,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内战中负责筹建了红军第1集团军,指挥过南线的第第5集团军,后又任高加索战线司令和西线司令员,是内战时期最重要的红军指挥员之一。国内战争结束后,图哈切夫斯基担任过一系列高级职务:工农红军军事学院院长,西部军区司令员,工农红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苏联**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工农红军装备部部长,国防副人民委员,国防第一副人民委员。
1935年,被批授予苏联元师军衔。1937年6月,被指控犯有间谍和叛国罪而遭处决。
图哈切夫斯基认为,未来战争的特点先在于规模空前巨大。在当今世界,即使是两个单个国家的战争也可能逐步展成地区或两大对立集团之间的战争。现代战争不论所花费的资财,所动用的军队,还是参战方所占领的地区,战争进程所持续的时间都是极为宏大的。基于此,今后战争已不可能单单是军队自身的事情了,整个国家都不得不全力以赴地投入战争。国家工业经济资源的快动员能力,是一个国家战斗力的重要标志。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过的那种长时期工业动员期,在现代战争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了。图哈切夫斯基提出,在先进的技术和兵器飞展并有大量武装部队的条件下,进行单个的战役已不足以全歼敌军,必须通过多次连续的战役方可奏效。在一个战略方向上,以杀伤兵器同时压制敌人整个防御纵深,在选定的方向上突破其战术地幅,然后将坦克、摩托化步兵投入交战,并以空降兵实施空降相配合,迅展胜利。选择一定范围的纵深,不作重大停顿地组织多次战役,将使敌军无法得到休整补充,调整布署和前调予备队,从而最终达成在该方向全歼敌军的目的。3o年代中期,这一原则主要应用于集团军在主要方向上实施进攻的战役。苏德战争爆前,苏军认为大纵深战役也可由方面军群来实施。在战争过程中,方面军群进攻战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展。
图哈切夫斯基还强调,不能把一打几年、全面耗费国家人力物力资源的战争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战争在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特征。因此,人们无法预料战争的全过程,而只能根据各交战国家武装力量
的准备程度和军工生产的展规模来判断战争初期的大体情况。因此,他对战争初期的判断极为重视。提出在平时就要对战争初期的情况作出正确预见,并进行正确的准备。他特别研究了德国的扩军计划,早在1935年就指出,德国正在建立强大的坦克部队,加紧展航空兵,组建12个军、36个师的计划正在以比人们想像要快得多的疯狂度在实现,德**队随时都在准备动进攻,它的动员程度是极高的。严酷的历史充分说明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当年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意图的判断是极为正确的。
总体战理论由德**事理论家e。鲁登道夫等提出。鲁登道夫(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先后任西线第2集团军司令部军需长、东线第8集团军参谋长和东线德军参谋长,指挥了坦嫩贝格和马祖里湖会战,取得以弱胜强的重大胜利。第一总军需长,成为德国国防军中仅次于兴登堡的第二号人物和战争的实际指挥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他负责实施‘兴登堡计划‘和‘辅导勤务法‘对全体德国人民和全国经济实行总动员。这可以说是他的‘总体战‘思想的一次实践。
鲁登道夫一生著有许多著作,但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的是他在1935年出版的总体战一书。其总体作战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战争是总体的,全民的。总体战的本质是需要民族的总体力量。因而总体战的目标是针对整个民族的,战争对一个民族的生存是最大的负担。因此,从政治上必须在平时就为战时民族生存的斗争做好充分准备,民族的精神团结是总体战的基础,人民的力量决定了军队在总体战中力量的强弱,精神力量在维护民族生存的斗争中是必不可少的;国家经济必须服从于战争目标,一切的物质准备必须在战前就用一切手段准备好,经济的,物质的准备是战争的基本保证;必须对军队官兵进行严格训练,灌输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加强军纪是至关重要的;战争需要利用宣传来鼓舞士气和瓦解敌人;战争必须有一个最高权威人物来指挥,统帅必须具备难以估量的能力,这是先天的,否则便不能称之为统帅,在他的身上必须洋溢着必胜的意志,并以此激励军队和人民。总之,这一理论要求动员一切资源以及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意识形态的力量为战争服务。
从军事和战争的角度出,总体战的内核——集中全部力量进行战争是有其合理和可取之处的。但这一理论的问世是与法西斯德国疯狂扩军备战、全面动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当时成为法西斯德国以及日本准备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理论基础,并被希特勒全面付诸实践,因而遭到严厉的批判。
装甲战理论这是由英**事理论家富勒提出来的。富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随英国远征军赴法作战,任坦克军参谋长。战后任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的主任教官、英帝国总参谋长军事助理并从事军事历史研究。
他的装甲战理论主张建立人数不多但技术精良的军队去羸得战争的胜利,所以又称‘小军‘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以机械化快部队突击敌人的指挥机构,致使其指挥系统被破坏,然后再按常规方式进攻,迅夺取全面胜利。他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即阵地防御正面很宽、纵深很浅从而为机械化快部队的突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法国的戴高乐在其职业军中持有类似的观点。富勒的这一理论对机械化部队特别是坦克部队的优势和潜能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对推进进攻的作战方法和建立强大的机动部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一理论也有其片面之处,即忽视了军事展的客观规律要求的建立人数众多的军队这一事实。
闪电战理论该理论是德国在继承毛奇和史利芬等人短促突击的思想基础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军事理论。后来成为德国在战争中指导战争过程的一种战略方针。希特勒上台不久,就对未来战争作如下设想:下一场战争中与上一次世界大战完全不同,步兵进攻与密集队形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巨大的突袭,内部的突袭、恐怖、破坏和暗杀领袖人物,在敌人防御的所有薄弱点上动压倒优势的进攻,在同一时刻不惜一切代价地实行突然袭击,只一次打击就能置敌于死地。闪电战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强调以突然袭击开始军事行动。在和平时期就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准备,以意料不到的度采取行动。另外,在主要打击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和兵器,战决,极力避免出现同时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同时强调实施高度大纵深的集中突击,用机械化程度尽可能高,武器装备尽可能好的部队突入敌人心脏。集中兵力实施高度大纵深的战略性突击是闪电战理论的核心。但使其可以付诸实践并取得重大成果的主要手段,即在航空兵支援下密集使用坦克摩托化部队,则是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前夕才在德军中确立下来。1935年,德军成立装甲兵司令部,装甲兵部队开始独立和集中使用;1937年,古德里安表注意,坦克一书,将大量集中使用坦克的主张理论化和系统化,最终使德军确认了大量集中使用坦克的原则。后来进攻波兰和法国,使这一战略得到完善,而进攻苏联则使这一理论展到最高峰,同时也是其破产的开始。
第二百五十九章军事理论的变革
第二百五十九章
杜黑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逐渐被各国所接受。德国空军在重建过程中就深受其理论影响,寻求建立一支战略轰炸部队,通过空中进攻敌人的工业设施和交通线来削弱其抵抗能力,动摇其士气民心。虽然曾有一段时期限于财力能力,转而集中生产中型和俯冲轰炸机,但其强调展进攻性武器——轰炸机是始终未变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到1938年第一线飞机有266o架,其中中型轰炸机1157架、俯冲轰炸机2o7架、强击机173架,共占其作战飞机的57。7%,明显地显示出攻击性。
而美英实际上也是杜黑理论的信奉者,他们使用空军的着眼点更加注重摧毁敌方战争潜力和动摇民心士气,因而十分重视展轰炸机,特别是由于他们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相继都建立了远程战略轰炸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对德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则充分显示了这种理论的实战意义。而法国则墨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经验,对飞机的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因而法国空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根本就无所作为。苏联反对空军制胜论,认为空军决定不了地面作战的胜负和整个战争的结局,而重点仍在支援海6军作战。因此苏联重点展支援飞机。苏联的战略轰炸机虽曾领先于其它各国,但后来逐步落后,同时国内的大清洗也使苏空军和飞机设计制造受到严重影响。
制海权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由美国海军少将a。马汉提出。马汉,1859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后在海军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1886年,任海军学院院长,1896年,以海军少将衔退休。1898年,美西战争时复出,在海军军事委员会任职。
其一生撰写了12o篇论文和17本专著,论述当代海军政策及海军军事原则,度过了富有创造力的一生。他的代表作有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o-1783、海上力量对法国**与法兰西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上力量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等。虽然他的理论体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就创立了,但其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仍然倍受推崇并得到广泛应用。
马汉的主要论点是,海上交通线是一个国家实力和战略最为重要的独一无二的因素。确保己方交通线、同时切断敌方交通线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根本,也是海上强国的天赋特权。海上战略的目的是获得海上控制权。海军战略必须在平时以建立并增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为目标,要在战争中控制海洋。先必须消灭敌人的舰队,这是海军在战争中的要任务,其它一切都是枝节问题。一旦敌人的舰队被消灭,获胜的海军就可以利用随之而来的对海洋的控制来达到任何想要达到的目的。特别是一旦赢得了海洋控制权,海军就可以使获得世界资源的途径保持通畅,同时相应地使敌人失去这种权利而扼杀其经济。马汉始终强调的是,控制海洋必须是第一位的,而对海洋的控制只能靠一支能打垮敌国海军的强大海上力量来获得,虽然海上力量对敌国经济的作用可能在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成效,但两个敌对舰队之间该由谁来控制海洋的胜负却可以很快决定。一但有了这个结局,一切都将不可抗拒的随之而来。因而马汉一再坚持要建立强大的足以消灭敌国海军的战斗力量,特别强调大炮巨舰的威力。而始终反对那种只是袭击贸易线、攻击商船的海上‘游击战‘。因为这只是一种破坏,但控制不了海洋。他的中心思想和历史观就是,通过海上力量,也只有通过海上力量,才可以使国家称雄于世界——英国就是全世界的榜样。因此,马汉认为,美国最要紧的就是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一支具有进攻能力的海军,依靠它可以向外扩展影响。受马汉理论的影响,美国在2o世纪初开始建造以巨型战舰为核心的大型舰队,加入了与英、法、日等国家的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前的美西战争、日俄战争使马汉的理论接受了战争实践的检验。一方面证明了海上作战对6战区的战役及整个战争有重大影响,同时也暴露了其理论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新式武器的出现,如漂浮水雷、自动推进鱼雷、特别是潜艇,对于全面控制海洋,反对袭击贸易线的理论都形成了重大冲击,这时期飞机虽已用于战争,但还未对海上力量构成威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列强又投入到新的海军竞赛中去,美英在争谁是世界第一,而日本则想拼命追上来。但这一时期已经没有任何一支海军能象英国皇家海军那样在近3个世纪中控制世界所有的海洋。谁也没有能够实现马汉所希望的那样绝对的制海权。保持某种均势成为当时的一个特点。因此在整个2o年代至3o年代中期,各国列强都在华盛顿或伦敦讨论这种力量的对比。直到3o年代中期之后,日本退出了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均势开始打破,新的竞争加剧。随着新技术的展,特别是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而这时期海军的展,也侧重于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各国都大力建造航空母舰,并逐渐形成了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另外潜艇在这一时期也有了巨大的展。只有日本还恪守着巨舰大炮的原则,奋力建造‘大和号‘,以巨型战列舰为其战斗核心和精神支柱。
海军制胜的理论,由海军的将军提出是情有可原的。但就整体上说,它与杜黑的理论一样有片面之处,就是夸大了制海权的重要,把它提到了绝对的程度,这显然过于武断了。同时它否定了各军种协同作战的重要性,这就更加不符合现代战争的基本原则。这一理论对美国的国防策略和军队建设就曾产生过明显的影响。美国海军的展有相当一部分是建立在牺牲6军展的基础之上的,英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大纵深战役理论这是由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在3o年代提出的苏军进攻战役理论。图哈切夫斯基(1893-1第一武备学校及亚历山大军官学校。曾在沙俄军队中服役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十月**以后,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内战中负责筹建了红军第1集团军,指挥过南线的第第5集团军,后又任高加索战线司令和西线司令员,是内战时期最重要的红军指挥员之一。国内战争结束后,图哈切夫斯基担任过一系列高级职务:工农红军军事学院院长,西部军区司令员,工农红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苏联**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工农红军装备部部长,国防副人民委员,国防第一副人民委员。
1935年,被批授予苏联元师军衔。1937年6月,被指控犯有间谍和叛国罪而遭处决。
图哈切夫斯基认为,未来战争的特点先在于规模空前巨大。在当今世界,即使是两个单个国家的战争也可能逐步展成地区或两大对立集团之间的战争。现代战争不论所花费的资财,所动用的军队,还是参战方所占领的地区,战争进程所持续的时间都是极为宏大的。基于此,今后战争已不可能单单是军队自身的事情了,整个国家都不得不全力以赴地投入战争。国家工业经济资源的快动员能力,是一个国家战斗力的重要标志。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过的那种长时期工业动员期,在现代战争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了。图哈切夫斯基提出,在先进的技术和兵器飞展并有大量武装部队的条件下,进行单个的战役已不足以全歼敌军,必须通过多次连续的战役方可奏效。在一个战略方向上,以杀伤兵器同时压制敌人整个防御纵深,在选定的方向上突破其战术地幅,然后将坦克、摩托化步兵投入交战,并以空降兵实施空降相配合,迅展胜利。选择一定范围的纵深,不作重大停顿地组织多次战役,将使敌军无法得到休整补充,调整布署和前调予备队,从而最终达成在该方向全歼敌军的目的。3o年代中期,这一原则主要应用于集团军在主要方向上实施进攻的战役。苏德战争爆前,苏军认为大纵深战役也可由方面军群来实施。在战争过程中,方面军群进攻战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展。
图哈切夫斯基还强调,不能把一打几年、全面耗费国家人力物力资源的战争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战争在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特征。因此,人们无法预料战争的全过程,而只能根据各交战国家武装力量
的准备程度和军工生产的展规模来判断战争初期的大体情况。因此,他对战争初期的判断极为重视。提出在平时就要对战争初期的情况作出正确预见,并进行正确的准备。他特别研究了德国的扩军计划,早在1935年就指出,德国正在建立强大的坦克部队,加紧展航空兵,组建12个军、36个师的计划正在以比人们想像要快得多的疯狂度在实现,德**队随时都在准备动进攻,它的动员程度是极高的。严酷的历史充分说明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当年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意图的判断是极为正确的。
总体战理论由德**事理论家e。鲁登道夫等提出。鲁登道夫(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先后任西线第2集团军司令部军需长、东线第8集团军参谋长和东线德军参谋长,指挥了坦嫩贝格和马祖里湖会战,取得以弱胜强的重大胜利。第一总军需长,成为德国国防军中仅次于兴登堡的第二号人物和战争的实际指挥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他负责实施‘兴登堡计划‘和‘辅导勤务法‘对全体德国人民和全国经济实行总动员。这可以说是他的‘总体战‘思想的一次实践。
鲁登道夫一生著有许多著作,但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的是他在1935年出版的总体战一书。其总体作战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战争是总体的,全民的。总体战的本质是需要民族的总体力量。因而总体战的目标是针对整个民族的,战争对一个民族的生存是最大的负担。因此,从政治上必须在平时就为战时民族生存的斗争做好充分准备,民族的精神团结是总体战的基础,人民的力量决定了军队在总体战中力量的强弱,精神力量在维护民族生存的斗争中是必不可少的;国家经济必须服从于战争目标,一切的物质准备必须在战前就用一切手段准备好,经济的,物质的准备是战争的基本保证;必须对军队官兵进行严格训练,灌输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加强军纪是至关重要的;战争需要利用宣传来鼓舞士气和瓦解敌人;战争必须有一个最高权威人物来指挥,统帅必须具备难以估量的能力,这是先天的,否则便不能称之为统帅,在他的身上必须洋溢着必胜的意志,并以此激励军队和人民。总之,这一理论要求动员一切资源以及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意识形态的力量为战争服务。
从军事和战争的角度出,总体战的内核——集中全部力量进行战争是有其合理和可取之处的。但这一理论的问世是与法西斯德国疯狂扩军备战、全面动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当时成为法西斯德国以及日本准备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理论基础,并被希特勒全面付诸实践,因而遭到严厉的批判。
装甲战理论这是由英**事理论家富勒提出来的。富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随英国远征军赴法作战,任坦克军参谋长。战后任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的主任教官、英帝国总参谋长军事助理并从事军事历史研究。
他的装甲战理论主张建立人数不多但技术精良的军队去羸得战争的胜利,所以又称‘小军‘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以机械化快部队突击敌人的指挥机构,致使其指挥系统被破坏,然后再按常规方式进攻,迅夺取全面胜利。他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即阵地防御正面很宽、纵深很浅从而为机械化快部队的突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法国的戴高乐在其职业军中持有类似的观点。富勒的这一理论对机械化部队特别是坦克部队的优势和潜能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对推进进攻的作战方法和建立强大的机动部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一理论也有其片面之处,即忽视了军事展的客观规律要求的建立人数众多的军队这一事实。
闪电战理论该理论是德国在继承毛奇和史利芬等人短促突击的思想基础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军事理论。后来成为德国在战争中指导战争过程的一种战略方针。希特勒上台不久,就对未来战争作如下设想:下一场战争中与上一次世界大战完全不同,步兵进攻与密集队形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巨大的突袭,内部的突袭、恐怖、破坏和暗杀领袖人物,在敌人防御的所有薄弱点上动压倒优势的进攻,在同一时刻不惜一切代价地实行突然袭击,只一次打击就能置敌于死地。闪电战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强调以突然袭击开始军事行动。在和平时期就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准备,以意料不到的度采取行动。另外,在主要打击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和兵器,战决,极力避免出现同时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同时强调实施高度大纵深的集中突击,用机械化程度尽可能高,武器装备尽可能好的部队突入敌人心脏。集中兵力实施高度大纵深的战略性突击是闪电战理论的核心。但使其可以付诸实践并取得重大成果的主要手段,即在航空兵支援下密集使用坦克摩托化部队,则是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前夕才在德军中确立下来。1935年,德军成立装甲兵司令部,装甲兵部队开始独立和集中使用;1937年,古德里安表注意,坦克一书,将大量集中使用坦克的主张理论化和系统化,最终使德军确认了大量集中使用坦克的原则。后来进攻波兰和法国,使这一战略得到完善,而进攻苏联则使这一理论展到最高峰,同时也是其破产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