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堤城随想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曾经不止一次去过浮堤城。那依旧高高的夯土城墙遗址上,漫坡的过膝荒草随着凹凸的残脊起伏,风过悠悠,混合着古老泥土和新鲜绿色的味道撞击着鼻腔、穿透了身心。远离市区嘈杂的安静之中,细细聆听各种虫鸣,仿佛历史远去的脚步声和着我的心跳,一起敲打着耳鼓,乃至我的灵魂。立于其上,眺望市区,高楼林立,俯瞰四野,莽莽苍苍,一股沧桑感油然而生。
郛堤城遗址位于黄骅市区西北端,羊三木回族乡刘皮庄南两公里处,面积约两万平方米,虽风化严重,但方形城墙仍清晰可辨,东南西北各约一华里。据盐山新志记载,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于此置合骑侯国,称合骑城,另据长芦盐法志称,系为防狄卢而设屯兵之所,称伏狄城,当地讹称武帝城,今称郛堤城。八十年代初它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骑侯国、合骑侯公孙敖、汉武帝、卫青、霍去病那一段峥嵘岁月就在这里——我的身边、我的脚下沉睡。多少腥风血雨,几度尸横遍野,男儿志、征夫泪,都随那远去的黄河幻化成了黄沙沉淀,在此聚结成城,升华为宏篇史诗中一个微不足道而又深沉凝重的标点,千百年来引领着人们不断的去触摸、去翻阅、去解读、去感悟它。
黄河起源后,距今八千至两千年前的时间之内在黄骅市境内分南、中、北三路入海,由此论及浮堤城的历史、黄骅市的历史不能不说黄河,仅考证一下这里村名就可窥一斑。虽然很多自然村都是六百年前于“燕王扫北”那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大规模移民时新建的,但有些老地名、老村名仍能佐证古黄河的流经和存在,如大河南、小河南、歧口、张巨河、高家口、吕家桥等等,据统计,用河、桥、塘、洼、口命名的村庄就有40多个。
在浮堤城附近采集到的绿釉残陶钵、夹砂红陶、三棱青铜箭镞,把它的历史推到了青铜时代,甚至更遥远的陶文化时代。在郛堤城遗址残存的城墙土中,能够看到这些久远的古陶片,这说明了什么?是先有大量陶器的出现,之后陶器残破碎片散落在泥土中,修建郛堤城城墙取土时,将混有陶片的泥土堆积到城墙中。这个过程的时间最少在几十年到几百年,所以说,郛堤城遗址的修建时间晚于陶器出现的时间。由此,浮堤城的历史可能远到了商、周,或更早的尧、舜、禹时代。有一种说法,大禹治水改堵为疏,曾经到过黄河下游的入海口附近,想必浮堤城的基土中也曾留下过他的足迹。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浮堤城啊,你吮食过她的乳汁,你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你是炎黄子孙的根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代就是著名的海盐产区,黄骅市博物馆中收藏着许多在浮堤城遗址发掘的碎陶片,其中就有煮盐用的的陶锅残片。齐桓公因渔、盐雄天下,掌控了此一带海盐的生产、经营权,方成就了他的一代春秋霸业。这里紧邻山东半岛,北望京畿重地,进是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退是万里海疆,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远的不必说,抗战时它是隶属于山东解放区的冀鲁边根据地,抗日名将冀鲁边区司令员黄骅烈士就牺牲于此。
肝肠热血、忠骨英魂砥砺着沧桑的浮堤城,这里不缺少英雄的故事,关于杨家将、穆桂英的传说妇孺皆知。据传杨家将血战金沙滩、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都曾屯兵浮堤城,当然那毕竟是传说、演义。我想其渊源大概是这里曾经是宋辽对峙之地,又加之宋元时期黄骅一带称金沙镇,想必当时黄河改道后,遗留下了万里黄沙,沟渠纵横、洼塘连片,水天一色、蒹葭苍苍,正应了那浩浩英雄之气,作者、世人由此浮想联翩不难理解。这也反映了黄骅人亘古既有的晓大义、爱祖国、爱家乡的精神,在那艰难岁月创建抗日根据地,多少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谱就了一曲曲不屈的壮歌!
黄骅一带退海之地,土地贫瘠,自古就有“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之说,叩问浮堤城,是一部辛酸的饥荒和灾难史,它记录了黄骅人的所有苦难,同时也诉说着人们的意志如何在锤炼中顽强,性格如何在磨砺中不屈而坚韧。还有一句谚语“十年九不收、一收吃十年”这是坚守于此的人们一种海一样豁达的胸怀;是因地广人稀、勤劳广种而得的一份丰收的喜悦;是奋争于恶劣的自然条件里,对美好前景的一种希冀、渴望;更是对人们的耐心、韧性、坚持的一种考验。
浮堤城也有神话,由于贫穷,古时候村里有了“红、白”事就会到浮堤城去借碗盘。找谁借呢?狐仙,浮堤城废弃后荒无人烟,杂草、荆棘丛生,狐狸出没,据说有千年的狐狸在此修炼成仙,至今遗址上还遗有“狐仙洞”据传村民带着事先备好的香烛纸钱,到了城墙下,跪下磕头,讲明自己家中有什么样的事,需要多少碗盘,什么时候能够送还,还时有什么样的谢礼就可以了回家等着去了,等到办事的那天夜里,家里自然就会有需要的碗盘出现。任何传说都不会是空穴来风,都有其现实的缘由,这个神话传说想必也是,可能是当年人们生活艰困,买不起盆、碗等器皿,就会到浮堤城的地下“淘宝”挖掘些较为完整的拿回家使用,破损了或条件好转了就送回去重新掩埋,这也是对逝者、先人的一种敬畏吧。
中国人素有对祖先的崇拜,看来狐仙之说也脱不了如此干系,浮堤城是祖先的居所,废弃了无人问津,只有蛇、狐等出没,由对祖先的崇敬转而成对狐仙、蛇仙的敬畏就在情理之中了,这好像与封建迷信无关。这样的神话传说,印证了曾经的贫穷和困苦,也反映了浮堤城遗址丰富的古陶遗存。到现在虽然人们办红白喜事不用再去找狐狸大仙借碗盘了,可是这里的人们还是遵守着早年的习惯,那就是不论对谁都守时守信,这就是黄骅人质朴的民风。
郛堤城遗址附近区域,有数量众多陶器碎片,说明这里是存放过大量陶器的集散地。这些陶片大部分是陶器烧制、装运过程中破碎的碎片。还有一部分是烧制温度过高、烧变了形的陶器残片,这种陶片一出窑就是残次品,不能使用,更不可能从外地运到此地,证明了这里就是陶器的原产地。浮堤城附近有很多人曾发现过古窑址的存在,尽管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被人们取土所毁,但以浮堤城为中心的黄骅市一带,存在着一种陶文化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承黄河一脉以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早期文明,位于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境内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中游甘肃、河南之间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山东境内的大汶口文化。黄骅是古黄河与海水相通的重要口岸,古代主要依靠水路的交通,古人不会忽略黄河水运与海上水运的接口处。一条河流不能也不会没有入海口的文化,难怪近些年有人会大胆设想黄河入海口处“黄骅文化”存在。
世事沧桑,浮堤城几经沉浮,从大禹治水到汉武屯兵,从宋辽、宋金对峙到燕王扫北,从捻军首领张宗禹兵败隐匿到抗日英雄黄骅烈士血染疆场,哪一曲不是激扬的交响?农,沿黄河而来的中原文明,朴实无华;渔,扬帆海疆,承海之魂,勇于开拓;牧,历辽、金、元,袭草原、马背民族豁达、豪放之风;商,阿拉伯商人的后裔回回于此聚居,伊斯兰文化兼容,彰显着黄骅人的开放和包容。
站在浮堤城高高的遗址之上,翘首东望,一座崭新的黄骅新城将会随旭日一同高升,一座占地一百多平方公里,拥有一百万人口的现代化滨海园林式城市正向我们走来。二零零八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黄骅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黄骅新城将成为渤海新区的大本营、河北省东出西联战略的终点站、桥头堡。黄骅市也将会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历史的辉煌走向未来的辉煌。“浮堤”或许就是一个预言,几经轮回之后“城”将会浮出海面、浮出久睡的黄河故堤!
曾经不止一次去过浮堤城。那依旧高高的夯土城墙遗址上,漫坡的过膝荒草随着凹凸的残脊起伏,风过悠悠,混合着古老泥土和新鲜绿色的味道撞击着鼻腔、穿透了身心。远离市区嘈杂的安静之中,细细聆听各种虫鸣,仿佛历史远去的脚步声和着我的心跳,一起敲打着耳鼓,乃至我的灵魂。立于其上,眺望市区,高楼林立,俯瞰四野,莽莽苍苍,一股沧桑感油然而生。
郛堤城遗址位于黄骅市区西北端,羊三木回族乡刘皮庄南两公里处,面积约两万平方米,虽风化严重,但方形城墙仍清晰可辨,东南西北各约一华里。据盐山新志记载,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于此置合骑侯国,称合骑城,另据长芦盐法志称,系为防狄卢而设屯兵之所,称伏狄城,当地讹称武帝城,今称郛堤城。八十年代初它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骑侯国、合骑侯公孙敖、汉武帝、卫青、霍去病那一段峥嵘岁月就在这里——我的身边、我的脚下沉睡。多少腥风血雨,几度尸横遍野,男儿志、征夫泪,都随那远去的黄河幻化成了黄沙沉淀,在此聚结成城,升华为宏篇史诗中一个微不足道而又深沉凝重的标点,千百年来引领着人们不断的去触摸、去翻阅、去解读、去感悟它。
黄河起源后,距今八千至两千年前的时间之内在黄骅市境内分南、中、北三路入海,由此论及浮堤城的历史、黄骅市的历史不能不说黄河,仅考证一下这里村名就可窥一斑。虽然很多自然村都是六百年前于“燕王扫北”那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大规模移民时新建的,但有些老地名、老村名仍能佐证古黄河的流经和存在,如大河南、小河南、歧口、张巨河、高家口、吕家桥等等,据统计,用河、桥、塘、洼、口命名的村庄就有40多个。
在浮堤城附近采集到的绿釉残陶钵、夹砂红陶、三棱青铜箭镞,把它的历史推到了青铜时代,甚至更遥远的陶文化时代。在郛堤城遗址残存的城墙土中,能够看到这些久远的古陶片,这说明了什么?是先有大量陶器的出现,之后陶器残破碎片散落在泥土中,修建郛堤城城墙取土时,将混有陶片的泥土堆积到城墙中。这个过程的时间最少在几十年到几百年,所以说,郛堤城遗址的修建时间晚于陶器出现的时间。由此,浮堤城的历史可能远到了商、周,或更早的尧、舜、禹时代。有一种说法,大禹治水改堵为疏,曾经到过黄河下游的入海口附近,想必浮堤城的基土中也曾留下过他的足迹。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浮堤城啊,你吮食过她的乳汁,你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你是炎黄子孙的根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代就是著名的海盐产区,黄骅市博物馆中收藏着许多在浮堤城遗址发掘的碎陶片,其中就有煮盐用的的陶锅残片。齐桓公因渔、盐雄天下,掌控了此一带海盐的生产、经营权,方成就了他的一代春秋霸业。这里紧邻山东半岛,北望京畿重地,进是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退是万里海疆,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远的不必说,抗战时它是隶属于山东解放区的冀鲁边根据地,抗日名将冀鲁边区司令员黄骅烈士就牺牲于此。
肝肠热血、忠骨英魂砥砺着沧桑的浮堤城,这里不缺少英雄的故事,关于杨家将、穆桂英的传说妇孺皆知。据传杨家将血战金沙滩、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都曾屯兵浮堤城,当然那毕竟是传说、演义。我想其渊源大概是这里曾经是宋辽对峙之地,又加之宋元时期黄骅一带称金沙镇,想必当时黄河改道后,遗留下了万里黄沙,沟渠纵横、洼塘连片,水天一色、蒹葭苍苍,正应了那浩浩英雄之气,作者、世人由此浮想联翩不难理解。这也反映了黄骅人亘古既有的晓大义、爱祖国、爱家乡的精神,在那艰难岁月创建抗日根据地,多少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谱就了一曲曲不屈的壮歌!
黄骅一带退海之地,土地贫瘠,自古就有“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之说,叩问浮堤城,是一部辛酸的饥荒和灾难史,它记录了黄骅人的所有苦难,同时也诉说着人们的意志如何在锤炼中顽强,性格如何在磨砺中不屈而坚韧。还有一句谚语“十年九不收、一收吃十年”这是坚守于此的人们一种海一样豁达的胸怀;是因地广人稀、勤劳广种而得的一份丰收的喜悦;是奋争于恶劣的自然条件里,对美好前景的一种希冀、渴望;更是对人们的耐心、韧性、坚持的一种考验。
浮堤城也有神话,由于贫穷,古时候村里有了“红、白”事就会到浮堤城去借碗盘。找谁借呢?狐仙,浮堤城废弃后荒无人烟,杂草、荆棘丛生,狐狸出没,据说有千年的狐狸在此修炼成仙,至今遗址上还遗有“狐仙洞”据传村民带着事先备好的香烛纸钱,到了城墙下,跪下磕头,讲明自己家中有什么样的事,需要多少碗盘,什么时候能够送还,还时有什么样的谢礼就可以了回家等着去了,等到办事的那天夜里,家里自然就会有需要的碗盘出现。任何传说都不会是空穴来风,都有其现实的缘由,这个神话传说想必也是,可能是当年人们生活艰困,买不起盆、碗等器皿,就会到浮堤城的地下“淘宝”挖掘些较为完整的拿回家使用,破损了或条件好转了就送回去重新掩埋,这也是对逝者、先人的一种敬畏吧。
中国人素有对祖先的崇拜,看来狐仙之说也脱不了如此干系,浮堤城是祖先的居所,废弃了无人问津,只有蛇、狐等出没,由对祖先的崇敬转而成对狐仙、蛇仙的敬畏就在情理之中了,这好像与封建迷信无关。这样的神话传说,印证了曾经的贫穷和困苦,也反映了浮堤城遗址丰富的古陶遗存。到现在虽然人们办红白喜事不用再去找狐狸大仙借碗盘了,可是这里的人们还是遵守着早年的习惯,那就是不论对谁都守时守信,这就是黄骅人质朴的民风。
郛堤城遗址附近区域,有数量众多陶器碎片,说明这里是存放过大量陶器的集散地。这些陶片大部分是陶器烧制、装运过程中破碎的碎片。还有一部分是烧制温度过高、烧变了形的陶器残片,这种陶片一出窑就是残次品,不能使用,更不可能从外地运到此地,证明了这里就是陶器的原产地。浮堤城附近有很多人曾发现过古窑址的存在,尽管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被人们取土所毁,但以浮堤城为中心的黄骅市一带,存在着一种陶文化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承黄河一脉以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早期文明,位于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境内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中游甘肃、河南之间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山东境内的大汶口文化。黄骅是古黄河与海水相通的重要口岸,古代主要依靠水路的交通,古人不会忽略黄河水运与海上水运的接口处。一条河流不能也不会没有入海口的文化,难怪近些年有人会大胆设想黄河入海口处“黄骅文化”存在。
世事沧桑,浮堤城几经沉浮,从大禹治水到汉武屯兵,从宋辽、宋金对峙到燕王扫北,从捻军首领张宗禹兵败隐匿到抗日英雄黄骅烈士血染疆场,哪一曲不是激扬的交响?农,沿黄河而来的中原文明,朴实无华;渔,扬帆海疆,承海之魂,勇于开拓;牧,历辽、金、元,袭草原、马背民族豁达、豪放之风;商,阿拉伯商人的后裔回回于此聚居,伊斯兰文化兼容,彰显着黄骅人的开放和包容。
站在浮堤城高高的遗址之上,翘首东望,一座崭新的黄骅新城将会随旭日一同高升,一座占地一百多平方公里,拥有一百万人口的现代化滨海园林式城市正向我们走来。二零零八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黄骅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黄骅新城将成为渤海新区的大本营、河北省东出西联战略的终点站、桥头堡。黄骅市也将会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历史的辉煌走向未来的辉煌。“浮堤”或许就是一个预言,几经轮回之后“城”将会浮出海面、浮出久睡的黄河故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