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中文网 > 从零诗社之紫扁豆文集 > 黄河曾从这里流过

黄河曾从这里流过

作者:从零诗社之紫扁豆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远处高高架起的朔黄铁路气势如虹,由远及近地火车如长龙一般呼啸而去。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片片枣树林刚刚生出嫩嫩的新芽。站在这片高高的台地之上,四望,蓝天碧野,不远处的村庄灰墙红瓦,拂面而来的东风清新舒爽,一派五彩斑斓、欣欣向荣之春,置于此境,愈感天地之广阔,自身之渺小。脚下就是海丰镇遗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自脚底油然而生,沁注周身。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一首两千多年前的秦地民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我的家乡——黄骅,到了夏秋之际犹可领略其绵长的意韵,不必由此北行几十华里到南大港湿地,就在此,但有渠塘泽沼之处即可。两千多年前黄河就从这里流过、入海,不难想象,随处可见的芦苇至今保留着当年秦地的基因。它从黄土高原顺流而下,从黄河的上游,九曲十八弯辗转万里,裹挟着肥沃的黄土,丰富着这苦海沿岸曾贫瘠的土地。

    把海丰镇遗址作为一个地理坐标,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曾在这里“煮海为盐”以鱼盐雄天下,才有了齐桓公的霸业。

    若想进一步解读海丰镇遗址,就不能不说说黄河,黄河古称禹河、大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民间有黄河“十年改口,百年改道”的说法。据历史学家考证,距今8000-5000年前,黄河经今山东省的平原、德州进入沧州境内,在孟村附近入海,冲击形成了以孟村为顶点的古黄河三角洲。距今5000—3000年前渤海湾海岸线后退至黄骅、羊二庄一线。这时黄河在今旧城附近分出两股汊流,一股向东北,在今黄骅附近入海,一股向东,在今羊二庄附近入海,形成了以黄骅、羊二庄为顶点的小型三角洲。

    河北平原黑龙港地区古河道图记载的两条古河道,一条由盐山后刘庄北经留舍村南,海兴县丁村东入黄骅境,再经许官、张八寨,从海丰镇入海。另一条由孟村回族自治县辛店、塔上、高寨入黄骅境,经马闸口北、旧城南、大郭庄南、小河南村北,流向海兴县丁村以北,转向东北复入黄骅境,经许官南、湾湾头南、董庄和戴庄北、杨庄西北,经海丰镇入海。后一条路线为周大河(黄河)在西汉时期决口所形成的屯氏河。这与汉书地理志“河水(黄河)别出为屯氏河,东北至章武(今河北黄骅)入海”一致。

    近年来,通过对海丰镇遗址大量出土文物的整理、修复,并根据海丰镇遗址表现出的特点,结合海丰镇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海丰镇遗址应为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始点。瓷器从这里远销东北亚、韩国、日本及更远的一些地方。曾经的海丰镇作为港口城市,内有繁忙的柳河航道外联大海,其盛况不难想象。金史地理志记载海丰镇为盐山四镇之首。盐山新志更从西汉之柳县到魏晋南北朝时的漂榆邑,再从唐宋时期的通商镇到辽金的海丰镇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述和考证。认为“海丰镇在天津未兴之前为海口第一繁荣之区。”

    至此,不由得不令人感慨万千,曾经的禹河、大河涛声已远,曾经的柳河也已无波。沧海桑田,海丰镇还在,却已定格为一个普普通通小村庄!海丰镇的衰落大概应从元代惠民河的开挖,横断并淤塞柳河河道,而渐废为墟。

    小时候就常听老人们讲,马鞍地(海丰镇遗址在当地的名称)里埋着宝。说是有个老汉锄地,发现地里长出了一株高粱,高大异常,有个江湖术士路过看出了玄机,就告诉老汉千万别砍这根高粱,等一百天后再砍,到时会给老汉一大笔财宝。老人将信将疑,等了三个月眼看高粱要熟透,等不及了,老人就把高粱砍了。在扛着高粱回家的途中,老人经过马鞍地,忽然地上开了一道大门,里面金光闪闪,好奇的老汉走了进去,他见到一盏油灯半明半暗地燃着,拨了拨灯芯,油灯亮了。老汉借灯光发现,这一大屋子全部是金银财宝,其中有好几个金子做的小马驹,老人顺手捡了一个金元宝放在怀中,出了宝库大门,兴奋的跑回了家,自那之后却再也找不到金库的大门了。晚上睡觉,一个白胡子老头飘然入梦中,他告诉老汉,高粱是打开金库的钥匙,只因时日不足,它仅能打开库门一次。老汉本来享受不到上苍的馈赠,因老汉拨了拨油灯,作为奖励,赠他一个金元宝。虽然金库大门人们再也找不到了,但是每当人们赶着大车到附近的时候,总感觉大车“咣当”一下,像轧到了门槛上,人们说这就是金库门的金门槛。

    老人们还说,宝库里面的金马驹曾跑出来过。有人曾牵牛到马鞍地的井上饮牛,打出一桶水,一个小马驹就把水喝干,再打再喝干。饮牛人生气了,一扁担打了过去,扁担打在了小马驹的耳朵上,马驹跑了,饮牛人却从地上发现了半个金耳朵。

    还有很多关于马鞍地的传说,金马、金高粱、金元宝、金门槛,都说马鞍地里埋藏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虽说是民间传说,但这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马鞍地上,青砖老瓦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从古到今,常听人们说,有人在此捡到铜钱、铜剑、银簪子等物,这一切都显示出马鞍地的不平常。通过诸多的传说人们把马鞍地神话,体现出了人们对过往繁荣的遐想,对先民的崇敬。

    满屋财宝只取一锭金,金马驹子虽大,只求一耳,高粱熟了就得收,马驹子喝水太贪,就得挨打,这从另一个侧面不也反应出了民风之勤劳和淳朴吗?黄河给中华民族留下的基因又何止勤劳与淳朴?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一曲保卫黄河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挽民族于危亡之际。黄骅市是一座以抗日英烈名字命名的城市,在那段峥嵘岁月里,在这曾经的黄河古道边,涌现出了杨洪恩、姜思民诸多铮铮铁血男儿,他们在此建立抗日根据地,在这里战斗,在这里牺牲。

    由马鞍地向南二三华里,在杨庄与齐庄之间的开阔地带就是他们当年奋勇杀敌战场。一九四一年八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十六团和新海县(黄骅市旧称)大队在此设伏,毙日军五十余人,伪军二百余人,缴获甚多,使八路军的装备得到很大补充,且巩固了新建立的根据地。在波澜壮阔的抗战史上这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役,但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音符,一个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聚集在一起,才奏响了黄河大合唱这民族的最强音!我们不能忘记,马鞍地也不曾忘记,因为那是黄河留给我们的基因。

    站在海丰镇遗址之上,踩踏着尘封千年的历史,我低头沉思,马鞍地还有多少未解之谜?什么时候才能拂去它神秘的面纱?或许永远?由此远眺黄骅大港,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正翘首于渤海之滨。一座城市或许本就应该如此,有多少厚重感就有多少未来,因为黄河曾经从这里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