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在南顶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草原在南顶,南顶在龙坪,龙坪却是保康之屋脊。
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大家竞相转发的南顶草原风光摄影,我不禁为南顶的大美所震慑,为南顶的大隐而惊讶。在我再度转发过程中的“这一刻的想法”里,我忍不住捎上了一句话:“在保康呆了那么久,没想到在高山之巅还有如此美丽的草原!一定要去看看。”
初夏的一个周末,出差回襄还在下着小雨,不想翌日天却晴得出奇的好。望着瓦蓝的天空,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南顶看草原。
从襄阳市区出发经南漳县城上薛坪镇,再由薛坪三景社区入保康龙坪镇,不过百余公里。轻车熟路,仅仅两个小时,我们便浸染着满身的翠绿,醉闻着山花的芬芳,在阳雀脆亮的“豌豆瘪谷”叫声中,驰上了通往南顶的盘山村道。村道窄而陡,好在已经硬化,且有山体护卫,险而不惊。车子经过十来分钟的盘桓爬升,停在了南顶半坡。镇上的许委员告诉我们,从这里下车步行一公里,便可见到南顶草原了。
我当然知道荆山是座内涵丰富的山,楚之先祖“筚路蓝缕”于此,楚国开疆拓土发祥于此。但我却不曾想到,在这海拔一千五百余米的南顶之侧,却兀自有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景致。地是“大寨式”梯地,成条状覆盖的白色地膜,与层层叠叠的梯地石坎相映衬,构成了一幅幅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三五成群的农人分布其间,正为茁壮成长的高山反季节蔬菜摸芽理枝;农舍呢,则为荆山深处常见的“跑马干檐式”房屋,在荆山平川,人们大都将祖屋更新为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洋楼了,而眼前的农舍依然保持着荆山祖屋的古朴风貌;路旁的几株桃树,满挂着的毛茸茸的幼桃,像一群群小猕猴探出的脑袋,在枝头用新奇的眼神注视着络绎不绝去看草原的外乡人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兴许荆山的土分外厚、水格外长,她所孕育的历史才那么悠久,沉淀的荆楚文化才那么深厚。即使在这高高的荆山之巅、静静的偏僻一隅,也自有充足安宁的生存空间,也自有出其不意的迷人风景。在这荆山主峰的南顶之侧,从看似随意为之的几处即景里,我蓦然读懂了“昔我先王熊绎辟(业)在荆山以事天子”(史记。楚世家)的历史注脚。啊,有时候,一方普通的水土竟然可以这样给人启迪、予人教益!
“叮当、叮当、叮当”一阵清脆的牛铃声在耳旁响起,不知不觉,我们已步入了南顶草原。抬眼望去,青草遍地,牛羊满岗,密集的树林蓦地隐退,青翠的草原闪亮登场。
我曾感受过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也曾领略过神农架大九湖草甸的浩瀚,而眼前的南顶草原,既没有内蒙古草原无边无际的平坦,也没有大九湖草甸的幽深与广大,但却自有一番清秀端庄的韵味,自有一种安然祥和的气质,她似荆山深处待嫁的小家碧玉,也如潜身僻静自然环境静心修练的隐士,在这个喧嚣嘈杂的世界里保持着一份难能可贵的清纯与从容。
细看南顶草原之“原”如果单纯从地理意义上说,我倒觉得称其为“塬”或“丘”才更为贴切。因为整个南顶由三个丘陵连贯组成,四边陡峭,相连部位与丘顶平缓,颇像黄土高原因雨水经年冲刷而形成的“塬”地。据说十年前,村民还在这片近两千亩的塬上种植反季节蔬菜,随着近年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力度加大,村人才完全退出耕种。又因丘塬土质肥沃、雨水充沛、海拔较高、气候多样,丘塬很快变“菜”为“草”形成高山草甸。
细观草甸植被,构成十分丰富。起伏的丘塬上,既有蚂蚁草、灯心草等苔草属,又有艾嵩、蓝茎嵩等嵩草属,还有开着紫、红、白、蓝等各色小花的叫不上名的蓼属植物。且草群有低有高,层次划分明显。丘塬凸突处,贴地而生的禾草则低;丘塬低凹处,亭亭玉立的嵩叶则高;而无论丘塬凸凹处,则都间杂着各色小花,她们不知疲倦,轮流着要把南顶草原一年最好的季节开满开够;她们默默无闻,细心妆扮着南顶草原的旮旮旯旯、沟沟峁峁,为南顶的美丽做着平凡而执着的贡献。
我一边观景,一边拍摄,在选择拍摄背景与主题的过程中,也不断捕捉着南顶草原特殊的美丽。高处,蓝天恢然倾盖,白云轻轻漂移,空旷无垠的天幕虚中透实;远处,茂密的森林随了山势起伏而更加错落有致,经了明丽的阳光照耀,那醉人的翠绿绿得近乎失真,看上去有些实中显虚;近处,青青的草地,成群的牛羊,挥鞭的牧人,五彩纷呈的驴友帐蓬,数台冒险开上丘顶的白色越野车,还有那神清气爽的游客似乎个个都成了拍客,忙碌着用手机、相机留下美景与靓姿,此伏彼起的欢声笑语,更是充溢回荡在丘塬甜爽的空气中一幅幅实中更实的浓郁生活场景,着实让我忙得眼睛看不过来,相机拍不过来。
我不得不调整拍摄思路,把镜头转到一处草叶丰美、牛羊聚集的洼地。洼地下端,数百株高山青?比肩向上,似天然自成的篱笆护卫着洼地内的小草。一位全身蓝旧衣服、身板硬朗的老妇拿着牧鞭,悠闲而慈爱地放牧着一群牛羊。走近老人,我问她高寿几何,养有多少只牛羊。老人耳聪目明,口齿清楚。她告诉我她已八十有三,放养了八头牛、二十三只羊;还说人老了在家闲着身子骨不舒坦,赶着牲口一上山,腰身、腿脚也灵活些,眼睛、耳朵也畅亮些。我感佩老人朴实的话语,更钦佩老人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是生活教会了老人的终生勤劳,一生的勤劳又成就了老人的健康长寿;那么,老人在南顶这个“天然氧巴”里劳作、生活大半个世纪,才是其无病无痛、幸福美满的重要因素吧。
南顶草原的最好看点当在最高处的第三个丘顶。踩着松软的草丛上到这里,顿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四望众山,无一方向不能看远看透。原来,荆山并非只是一成不变的单一土石堆积物,它不但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魅力,更有着“群山万壑赴荆门”的真实图景。当成百上千个山头如大海波涛一般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的视野中的时候,我赞赏的不是荆山的树大林茂,不是荆山的泉甜水长,而是荆山重峦迭嶂的磅礴气势,而是荆山之巅——南顶的奇妙与绮丽。我想,荆山的性格莫非正在于此吧。否则,她怎会孕育出楚之先祖以及卞和、屈原、宋玉、昭君等一干有声有色的历史人物,又怎会发育那多姿多彩、绵延传承的荆楚文化!?
呵,草原在南顶,南顶之草原,我必将还会再来!
草原在南顶,南顶在龙坪,龙坪却是保康之屋脊。
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大家竞相转发的南顶草原风光摄影,我不禁为南顶的大美所震慑,为南顶的大隐而惊讶。在我再度转发过程中的“这一刻的想法”里,我忍不住捎上了一句话:“在保康呆了那么久,没想到在高山之巅还有如此美丽的草原!一定要去看看。”
初夏的一个周末,出差回襄还在下着小雨,不想翌日天却晴得出奇的好。望着瓦蓝的天空,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南顶看草原。
从襄阳市区出发经南漳县城上薛坪镇,再由薛坪三景社区入保康龙坪镇,不过百余公里。轻车熟路,仅仅两个小时,我们便浸染着满身的翠绿,醉闻着山花的芬芳,在阳雀脆亮的“豌豆瘪谷”叫声中,驰上了通往南顶的盘山村道。村道窄而陡,好在已经硬化,且有山体护卫,险而不惊。车子经过十来分钟的盘桓爬升,停在了南顶半坡。镇上的许委员告诉我们,从这里下车步行一公里,便可见到南顶草原了。
我当然知道荆山是座内涵丰富的山,楚之先祖“筚路蓝缕”于此,楚国开疆拓土发祥于此。但我却不曾想到,在这海拔一千五百余米的南顶之侧,却兀自有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景致。地是“大寨式”梯地,成条状覆盖的白色地膜,与层层叠叠的梯地石坎相映衬,构成了一幅幅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三五成群的农人分布其间,正为茁壮成长的高山反季节蔬菜摸芽理枝;农舍呢,则为荆山深处常见的“跑马干檐式”房屋,在荆山平川,人们大都将祖屋更新为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洋楼了,而眼前的农舍依然保持着荆山祖屋的古朴风貌;路旁的几株桃树,满挂着的毛茸茸的幼桃,像一群群小猕猴探出的脑袋,在枝头用新奇的眼神注视着络绎不绝去看草原的外乡人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兴许荆山的土分外厚、水格外长,她所孕育的历史才那么悠久,沉淀的荆楚文化才那么深厚。即使在这高高的荆山之巅、静静的偏僻一隅,也自有充足安宁的生存空间,也自有出其不意的迷人风景。在这荆山主峰的南顶之侧,从看似随意为之的几处即景里,我蓦然读懂了“昔我先王熊绎辟(业)在荆山以事天子”(史记。楚世家)的历史注脚。啊,有时候,一方普通的水土竟然可以这样给人启迪、予人教益!
“叮当、叮当、叮当”一阵清脆的牛铃声在耳旁响起,不知不觉,我们已步入了南顶草原。抬眼望去,青草遍地,牛羊满岗,密集的树林蓦地隐退,青翠的草原闪亮登场。
我曾感受过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也曾领略过神农架大九湖草甸的浩瀚,而眼前的南顶草原,既没有内蒙古草原无边无际的平坦,也没有大九湖草甸的幽深与广大,但却自有一番清秀端庄的韵味,自有一种安然祥和的气质,她似荆山深处待嫁的小家碧玉,也如潜身僻静自然环境静心修练的隐士,在这个喧嚣嘈杂的世界里保持着一份难能可贵的清纯与从容。
细看南顶草原之“原”如果单纯从地理意义上说,我倒觉得称其为“塬”或“丘”才更为贴切。因为整个南顶由三个丘陵连贯组成,四边陡峭,相连部位与丘顶平缓,颇像黄土高原因雨水经年冲刷而形成的“塬”地。据说十年前,村民还在这片近两千亩的塬上种植反季节蔬菜,随着近年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力度加大,村人才完全退出耕种。又因丘塬土质肥沃、雨水充沛、海拔较高、气候多样,丘塬很快变“菜”为“草”形成高山草甸。
细观草甸植被,构成十分丰富。起伏的丘塬上,既有蚂蚁草、灯心草等苔草属,又有艾嵩、蓝茎嵩等嵩草属,还有开着紫、红、白、蓝等各色小花的叫不上名的蓼属植物。且草群有低有高,层次划分明显。丘塬凸突处,贴地而生的禾草则低;丘塬低凹处,亭亭玉立的嵩叶则高;而无论丘塬凸凹处,则都间杂着各色小花,她们不知疲倦,轮流着要把南顶草原一年最好的季节开满开够;她们默默无闻,细心妆扮着南顶草原的旮旮旯旯、沟沟峁峁,为南顶的美丽做着平凡而执着的贡献。
我一边观景,一边拍摄,在选择拍摄背景与主题的过程中,也不断捕捉着南顶草原特殊的美丽。高处,蓝天恢然倾盖,白云轻轻漂移,空旷无垠的天幕虚中透实;远处,茂密的森林随了山势起伏而更加错落有致,经了明丽的阳光照耀,那醉人的翠绿绿得近乎失真,看上去有些实中显虚;近处,青青的草地,成群的牛羊,挥鞭的牧人,五彩纷呈的驴友帐蓬,数台冒险开上丘顶的白色越野车,还有那神清气爽的游客似乎个个都成了拍客,忙碌着用手机、相机留下美景与靓姿,此伏彼起的欢声笑语,更是充溢回荡在丘塬甜爽的空气中一幅幅实中更实的浓郁生活场景,着实让我忙得眼睛看不过来,相机拍不过来。
我不得不调整拍摄思路,把镜头转到一处草叶丰美、牛羊聚集的洼地。洼地下端,数百株高山青?比肩向上,似天然自成的篱笆护卫着洼地内的小草。一位全身蓝旧衣服、身板硬朗的老妇拿着牧鞭,悠闲而慈爱地放牧着一群牛羊。走近老人,我问她高寿几何,养有多少只牛羊。老人耳聪目明,口齿清楚。她告诉我她已八十有三,放养了八头牛、二十三只羊;还说人老了在家闲着身子骨不舒坦,赶着牲口一上山,腰身、腿脚也灵活些,眼睛、耳朵也畅亮些。我感佩老人朴实的话语,更钦佩老人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是生活教会了老人的终生勤劳,一生的勤劳又成就了老人的健康长寿;那么,老人在南顶这个“天然氧巴”里劳作、生活大半个世纪,才是其无病无痛、幸福美满的重要因素吧。
南顶草原的最好看点当在最高处的第三个丘顶。踩着松软的草丛上到这里,顿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四望众山,无一方向不能看远看透。原来,荆山并非只是一成不变的单一土石堆积物,它不但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魅力,更有着“群山万壑赴荆门”的真实图景。当成百上千个山头如大海波涛一般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的视野中的时候,我赞赏的不是荆山的树大林茂,不是荆山的泉甜水长,而是荆山重峦迭嶂的磅礴气势,而是荆山之巅——南顶的奇妙与绮丽。我想,荆山的性格莫非正在于此吧。否则,她怎会孕育出楚之先祖以及卞和、屈原、宋玉、昭君等一干有声有色的历史人物,又怎会发育那多姿多彩、绵延传承的荆楚文化!?
呵,草原在南顶,南顶之草原,我必将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