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边麦子了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如一棵树或一株草一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
我的根在山的那边。山那边有至爱我的亲人,有生养我的土地和山水,包括我至爱的山村。
山那边,有缭绕的炊烟,有低矮的民房,有扛着犁耙赶着牛儿暮归的农民,有母亲的皱纹,当然也有骄傲地选择在夏里成熟的麦子——这些在住惯繁华城市的人眼里看来是贫瘠、寒酸的,但对于我,却都是美好的,从外到里透着亲切的。
很多年前,似乎就在昨天,带着不舍,怀着骄傲,我离开了山乡——像一颗麦粒在成熟时离开麦杆一样。麦子离开了,是因为它们是乡亲用黄泥巴裹汗水捏造的希望;我离开了,是为着年少时寄托在风筝里的所谓鸿鹄志向。我把身体挪移到了城里,灵魂却因一直眷恋山那边,一直居住在那里。常常的,灵魂会呼唤我的身体回去,回到山那边去!告诉我,麦子熟了,麦子熟了!
呼唤的声音,象母亲饱经风霜后依然慈和的笑脸,让我心惊,尔后思念蔓延全身。
在我孩提时的眼中,母亲有着强健的体魄,全身有着使不完的劲。那时每每一到农忙季节,山村里朴实的农家人都有一种“讨活路”的互帮活动。母亲是乡村里不可多得的劳力,而且她对自己的那点劳力从来不曾吝啬过,常常帮完东家又帮西家。由于家境不算宽裕,父亲又在当时的乡里小学教书,每天总是早出晚归,很少帮得上做什么活路,而我们几个弟妹又要上学,难得回家,母亲是一个人就把地里的活全包揽了起来。我们也叫她请人帮忙,但她总舍不得花钱。母亲是个劳动能手,很多该是大男人做的活路,母亲都能做得有扳有眼的。看过也帮过母亲做过很多活路,但印象最深还是小时看母亲打麦子的情景。记得我有五、六岁的年纪那一年,,麦子熟稔了,父亲在学校一时半会回不来,母亲看着熟到口的麦子一天天被困在地里遭田鼠和麻雀偷袭,她心急如焚,不等父亲回来,就一个人把四四方方,虬树木板镶嵌的拌桶罩过来,用一根扁担横跨在拌桶的两个角上,然后掮着它在山村里弯弯且高低不平的阡陌上不停地向前挪动。我一颠一颠地跟在母亲后面,只见母亲已被拌桶罩住了,看不到面目,两条腿在山路上有力地移动着,那掮在母亲肩上的拌桶犹如把人缩聚在时空的天穹。我惊异地想,母亲的力气怎么这么大,能把山样大的拌桶顶在头上,还走得那么快?到地里了,我学着母亲的样子,站在拌桶的边上,跳一脚就摔一下手中的麦穗,我比拌桶高不了多少,一捋一掼打起麦来特别费劲,把母亲弄得个哭笑不得。后来母亲看我一副认真的样子,就不笑了,说,你看我的,要这样子打。母亲弯腰拣起一大把麦穗,腾空高高扬起,然后用力地把麦穗直掼在拌桶的虬木壁上,咚咚、叮叮地作响,饱满的麦穗纷纷从麦秆上脱落下来,麦粒在拌桶四壁飞溅,麦穗蹦在拌桶的深底,如同千万颗珍珠落在玉盆。我认真地看着,看着母亲挥动有力的手臂,看着母亲古铜般脸庞,心里敬佩极了,暗暗想以后也要象母亲这样,把拌桶擂得满山谷的响。阳江下的山野,布谷鸟欢快的鸣叫,山风掀起一层层金色的浪花,麦地里,麦穗杆越堆越高,拌桶里的麦粒也是越集越多。当夕阳西下,远处乡村里缭绕的炊烟如同轻纱的薄雾笼罩在山野里的坝子、沟壑,母亲就一簸箕一簸箕地把麦子从拌桶里移到事先备好的篓筐里,然后借着月色,在萤火虫纷飞的簇拥下,载着麦收的希望,摇晃在人影模糊而不甚分明的乡间小道上
在蕴着麦香的农村生活中,我渐渐长大。长大后的我就很少和母亲去打麦子了,儿时想像母亲一样把拌桶擂得满山谷的响的愿望只是一种记忆了。我常会在傍晚时候去松江河岸,当天边的夕阳把嫣红如火的霞光撒播在由南向北缓缓流动的松江河上,那荡漾着斑斓的波光,像少女镶嵌着金边的裙,总能让我如痴如醉。暂时遗忘了喧嚣,眼神穿越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回到山的那边。思想着,因为我的不归家,母亲的“唠叨”应该又多了很多了吧?因为麦子熟了,山那边又开始热闹起来了吧?母亲又开始笑着忙碌起来了吧?
忙里抽闲,麦熟时节,我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乡下老家。母亲正在堂屋里打着麦,没有用拌桶,只是用一张塑料薄膜把打麦的那个角落围隔起来。满屋子堆放着的麦穗杆,麦粒散落一地。母亲明显瘦了一圈,且鼻梁上有一道刚用手掐过的深深红晕,母亲病了。我瞧见母亲脸上的褶皱更深了,头上丝丝白发了越发多了。母亲老了。看着母亲硬撑着不如从前的身体挥汗如雨的背影,我的心酸溜溜的。拉着母亲布满老茧的双手,我让她坐在一旁歇着,然后拾起一捆麦穗哽咽着僵硬的喉舌轻轻地向木桌上掼去。麦粒亲吻着桌面“嘭嘭”的作响,一瞬间,麦粒便一颗颗地从桔杆上向四面弹跳起来,麦穗从麦秆上分离时产生的响声犹如天籁拔动的一种心音,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慨触动着我尘封已久的心扉。恍惚间,我开始清晰想起小时和母亲一起在麦地里收割打麦的情景。只觉得麦子还是以前的模样,连颜色似乎都还是昨天的样子,但打麦的人却变了,在年复一年的打麦中变了。
雨后的一个傍晚,我漫步在鹅卵石铺设的小巷深处,抚摸着巷墙,感觉青苔柔软地我手心里颤动。阳光从土墙上斜射下来,影子在身后摇晃。风起了,突然嗅到麦子的花香。恍惚间,我又惦念起山的那边,母亲辛劳的背影。在乡间清澈如眸的月光下,母亲牵着我的手,从田野满载一背篓麦子归来的情景。我想,虽然我离开了,麦子还是一季复一季的生长、成熟的,在山的那边。就像我会一天复一天的惦念着住在山那边的母亲。
(2005与友合作)
如一棵树或一株草一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
我的根在山的那边。山那边有至爱我的亲人,有生养我的土地和山水,包括我至爱的山村。
山那边,有缭绕的炊烟,有低矮的民房,有扛着犁耙赶着牛儿暮归的农民,有母亲的皱纹,当然也有骄傲地选择在夏里成熟的麦子——这些在住惯繁华城市的人眼里看来是贫瘠、寒酸的,但对于我,却都是美好的,从外到里透着亲切的。
很多年前,似乎就在昨天,带着不舍,怀着骄傲,我离开了山乡——像一颗麦粒在成熟时离开麦杆一样。麦子离开了,是因为它们是乡亲用黄泥巴裹汗水捏造的希望;我离开了,是为着年少时寄托在风筝里的所谓鸿鹄志向。我把身体挪移到了城里,灵魂却因一直眷恋山那边,一直居住在那里。常常的,灵魂会呼唤我的身体回去,回到山那边去!告诉我,麦子熟了,麦子熟了!
呼唤的声音,象母亲饱经风霜后依然慈和的笑脸,让我心惊,尔后思念蔓延全身。
在我孩提时的眼中,母亲有着强健的体魄,全身有着使不完的劲。那时每每一到农忙季节,山村里朴实的农家人都有一种“讨活路”的互帮活动。母亲是乡村里不可多得的劳力,而且她对自己的那点劳力从来不曾吝啬过,常常帮完东家又帮西家。由于家境不算宽裕,父亲又在当时的乡里小学教书,每天总是早出晚归,很少帮得上做什么活路,而我们几个弟妹又要上学,难得回家,母亲是一个人就把地里的活全包揽了起来。我们也叫她请人帮忙,但她总舍不得花钱。母亲是个劳动能手,很多该是大男人做的活路,母亲都能做得有扳有眼的。看过也帮过母亲做过很多活路,但印象最深还是小时看母亲打麦子的情景。记得我有五、六岁的年纪那一年,,麦子熟稔了,父亲在学校一时半会回不来,母亲看着熟到口的麦子一天天被困在地里遭田鼠和麻雀偷袭,她心急如焚,不等父亲回来,就一个人把四四方方,虬树木板镶嵌的拌桶罩过来,用一根扁担横跨在拌桶的两个角上,然后掮着它在山村里弯弯且高低不平的阡陌上不停地向前挪动。我一颠一颠地跟在母亲后面,只见母亲已被拌桶罩住了,看不到面目,两条腿在山路上有力地移动着,那掮在母亲肩上的拌桶犹如把人缩聚在时空的天穹。我惊异地想,母亲的力气怎么这么大,能把山样大的拌桶顶在头上,还走得那么快?到地里了,我学着母亲的样子,站在拌桶的边上,跳一脚就摔一下手中的麦穗,我比拌桶高不了多少,一捋一掼打起麦来特别费劲,把母亲弄得个哭笑不得。后来母亲看我一副认真的样子,就不笑了,说,你看我的,要这样子打。母亲弯腰拣起一大把麦穗,腾空高高扬起,然后用力地把麦穗直掼在拌桶的虬木壁上,咚咚、叮叮地作响,饱满的麦穗纷纷从麦秆上脱落下来,麦粒在拌桶四壁飞溅,麦穗蹦在拌桶的深底,如同千万颗珍珠落在玉盆。我认真地看着,看着母亲挥动有力的手臂,看着母亲古铜般脸庞,心里敬佩极了,暗暗想以后也要象母亲这样,把拌桶擂得满山谷的响。阳江下的山野,布谷鸟欢快的鸣叫,山风掀起一层层金色的浪花,麦地里,麦穗杆越堆越高,拌桶里的麦粒也是越集越多。当夕阳西下,远处乡村里缭绕的炊烟如同轻纱的薄雾笼罩在山野里的坝子、沟壑,母亲就一簸箕一簸箕地把麦子从拌桶里移到事先备好的篓筐里,然后借着月色,在萤火虫纷飞的簇拥下,载着麦收的希望,摇晃在人影模糊而不甚分明的乡间小道上
在蕴着麦香的农村生活中,我渐渐长大。长大后的我就很少和母亲去打麦子了,儿时想像母亲一样把拌桶擂得满山谷的响的愿望只是一种记忆了。我常会在傍晚时候去松江河岸,当天边的夕阳把嫣红如火的霞光撒播在由南向北缓缓流动的松江河上,那荡漾着斑斓的波光,像少女镶嵌着金边的裙,总能让我如痴如醉。暂时遗忘了喧嚣,眼神穿越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回到山的那边。思想着,因为我的不归家,母亲的“唠叨”应该又多了很多了吧?因为麦子熟了,山那边又开始热闹起来了吧?母亲又开始笑着忙碌起来了吧?
忙里抽闲,麦熟时节,我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乡下老家。母亲正在堂屋里打着麦,没有用拌桶,只是用一张塑料薄膜把打麦的那个角落围隔起来。满屋子堆放着的麦穗杆,麦粒散落一地。母亲明显瘦了一圈,且鼻梁上有一道刚用手掐过的深深红晕,母亲病了。我瞧见母亲脸上的褶皱更深了,头上丝丝白发了越发多了。母亲老了。看着母亲硬撑着不如从前的身体挥汗如雨的背影,我的心酸溜溜的。拉着母亲布满老茧的双手,我让她坐在一旁歇着,然后拾起一捆麦穗哽咽着僵硬的喉舌轻轻地向木桌上掼去。麦粒亲吻着桌面“嘭嘭”的作响,一瞬间,麦粒便一颗颗地从桔杆上向四面弹跳起来,麦穗从麦秆上分离时产生的响声犹如天籁拔动的一种心音,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慨触动着我尘封已久的心扉。恍惚间,我开始清晰想起小时和母亲一起在麦地里收割打麦的情景。只觉得麦子还是以前的模样,连颜色似乎都还是昨天的样子,但打麦的人却变了,在年复一年的打麦中变了。
雨后的一个傍晚,我漫步在鹅卵石铺设的小巷深处,抚摸着巷墙,感觉青苔柔软地我手心里颤动。阳光从土墙上斜射下来,影子在身后摇晃。风起了,突然嗅到麦子的花香。恍惚间,我又惦念起山的那边,母亲辛劳的背影。在乡间清澈如眸的月光下,母亲牵着我的手,从田野满载一背篓麦子归来的情景。我想,虽然我离开了,麦子还是一季复一季的生长、成熟的,在山的那边。就像我会一天复一天的惦念着住在山那边的母亲。
(2005与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