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节令暖如春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常言道,大寒小寒冷成一团。2014年年初的小寒,午间的气温却高达15。c,即使在最冷的夜间,气温也达5。c。如小阳春一样暖融融。
这天,由网友花将军发起,超版士心组织,流云友情赞助,汉网?人文武汉拟写徽章上的武汉作者、与花将军组织的木兰群友欢聚于汉口前进一路的“蔡根生活”酒店,共庆2014年的到来。
经过1年多的努力,一本由网友抒写城市文化、自费印刷的样书徽章上的武汉,在这里与作者见面了。这本书是借助铁版、少年书生等网友的文化收藏品,反映武汉近现代史中的许多细节。留下了汉网文保志愿者自2004年以来“扫街”的足迹,和历史的枝枝花茉莉花的芬芳。正如士心超版所言:“作为对城市母亲的报答,我们集结编撰了这本徽章上的武汉,虽然它不免幼稚,甚至粗糙,但是,她是我们捧出的一颗赤诚而滚烫的心。”
餐前,网友三阳里拿出他精心印制的1张宽2米、高1米多和1张宽1米,高0。5米的两张光绪年间绘制的汉口街区地图,立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大家饶有兴趣的在上面查找那些陌生的和熟悉的地名,比较当年的汉口与今天的汉口所出现的变化和历史的传承。
汉网管理员恋恋封尘,方志专家、网友汉皋书生,武汉国际网网友苦行人等应邀出了这次聚会。到会的还有一位特殊客人——创办黎黄陂文化博物馆彭博翔。
彭博翔与其父彭云清自1981年起,开始收集有关黎元洪的资料和实物,目前藏品已达上千件。他们在黄陂区李家集街大彭砦村彭细湾自家的平房老宅挂起“黎黄陂文化博物馆”的匾牌。这是我市首家收藏黎元洪专题的民间博物馆。
用餐后,兵分两路,一路去歌厅唱歌。另一路有刘谦定、恋恋封尘、醉卧花间、一人行、江城麻木、柏榴村等一行6人寻访清芬路的老房子及里份。
从前进一路到三民路,进清芬一路后,马上可以看到一幢建筑的阳台上有一下八边形上四方形尖顶的洋亭。2009年“五一”节时“汉网?人文武汉”组织过寻访,刘谦定、董玉梅、甄荣、村学究、里由、水手等都参加过这次寻访。刘谦定老师告诉大家,这幢现在为船机招待所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原是老汉口业主会。屋内设有弹子房、麻将室、小型舞厅等娱乐休闲的设施,专供业主们在这儿娱乐、谈生意用。屋内对称方柱上方配有对称的牛腿衬着横梁。呈半圆形的门窗上方,大部均保留着从意大利进口的原装彩色玻璃。从天井外墙看到的长方形窗户上檐和下方,均装饰有方型水泥垂柱。精致的木扶手配铁花扶栏和水磨桃花石的楼梯台阶,显得大气豪华。楼梯的水磨桃花石的方柱上,配有深黑色的类似鼎一样的图案,刘谦定老师说:“这是当年汉口业主会的会标”我们一直上到平台,与清芬一路远远就能看到非常奇特样式的亭子零距离接触。使我们更能感受到这幢优秀历史建筑所具有的价值。
在这里,我们遇到两位做动漫的年轻人,他们也加入到我们寻访的队伍中来了。据了解,他们所在的动漫公司曾以方方作顾问,制作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动漫,因此对武汉的人文历史十分感兴趣,特意到清芬路寻访老房子。
下楼后,我们从清芬路的华德里,穿到清芬一路,与刘谦定老师、恋恋封尘、醉卧花间分手后,剩下的5人进入华德里对街由长长过街楼形成的巷道,巷道尽头便是青云里。2011年,为写百姓看武汉需要,曾寻访过此里份。
那天早上,在巷道卖早点的陈女士边用毛巾擦拭着双手,边热情地问:“找哪一个?”
陈女士告诉我:“这儿左右两边是两个里分。左边是茂兴里,右边是青云里,每个里分3间联排屋”
我不惊默想,如果不是两个里分合并为一个里分,这大概是武汉市最小的两个里分。
说到茂兴里,便涉及到私人房产经租处。汉口私人的房产经租处较早的是1907年开办的首善堂经租处。1949年,汉口私人的房产经租处共57家,经租的房屋2,526栋,多在繁华市区,建筑结构较好。在汉口私人的房产经租处中,组织健全和建有正式账册的大经租处是伍乐庸堂经租处(又称贯忠里经租处,在车站路5号)。业主是在菲律宾、马尼拉经商的华侨伍咏洲,他在1924年和1936年先后购置一批房地产,坐落在贯忠里、江汉路、江汉二路、三民路、鄱阳街、车站路等处,共有房屋87栋,每月租金收入49,187斤米。1936年,伍咏洲在贯忠里开办伍乐庸堂经租处,负责经租事宜。这个经租处出租的房屋,几乎每栋都有二房东,收租人每月定期向二房东收租,因此经租处只雇一人收租。其中,茂兴里的3栋联排屋就是伍咏洲经租的房产之一。
陈女士的母亲、80多岁王太婆走过来:“我家是解放前夕搬到茂兴里的,一直就住在现在的青云里2号。早年,有位二房东,记不清姓什么了,大概是姓万,每月定期收我们的房租。”
陈女士说:“大约八、九年前,有位90多岁的老人,精神矍铄。他面对着曾经的茂兴里伫立良久,眼里噙满泪水。离开时,他一句话也没有说。”
我指着右边的3栋联排屋告诉她们:“从资料上看,青云里是上世纪20年代由向青云建房成里的。1967年曾改为东方红五里。1972年并入茂兴里恢复原名叫青云里。”
陈女士连忙点头称是。她告诉我,有一段时间,青云里3号曾作为“清芬旅社”对外营业,后又改为民居。
我接着问:“不知向青云的后人还住在这儿没有?”
陈女士指着青云里1号说,这是一栋公私合一的房屋。社会主义改造时,住在这里的太婆将房屋交公后,在楼下、楼上均保留有私房。说不准她就是向青云的眷属。活到90多岁的她,在前几年去世了。如果活到现在,对青云里的历史大概可以说清楚。现在太婆所拥有的私房住着她的孙子。年轻人对以前的历史可能不会太清楚。
从青云里出来,由一人行作向导,继续寻访清芬路的老房子和里份。
看到这幢房子,我简直惊呆了。屋子的正面,是3对直径大约30至40厘米的叠柱,1至3楼各一对柱子。外观格外气派壮观。进门的麻石石阶还保留着7级,说明屋外地面的高度没有增加。屋内一楼客厅是水磨桃花石地面。镶在外面的菱形图案,里一层镶的是圆形与太阳花形相间的图案。再到里层,由于天井被搭盖了,白天里楼梯处也是黑古隆冬的,只有借助手机的光亮才能看到一格格的楼梯。而楼梯扶手上面是一层厚厚的烟灰油泥。上到楼上,可见房门上面小两扇小窗,每扇小窗上镶有4块小花玻璃,同样是意大利的产品。就这样,我们一直上到屋顶阳台。有几位年纪大的围坐在一起打牌。一位正在晒被子的中年妇女告诉我们。这幢房子是吴家的私房。社会主义改造时,留下两间房给他们。
平台上,对清芬路一带一览无余。在一片黄墙红瓦房中,正前方有一幢房子特别显眼,如鹤立鸡群,窗子上方呈半圆形。
下楼后,我们折进在清芬三路的一条巷道。一人行告诉我们,这儿的一处门楣上曾有字,现在却重新搭盖了新屋,老的痕迹没有了。一人行回家查看老照片,上面果然有“雪巷”两个字。
在商铺毗连的清芬路,有一处低矮的过街楼,挂着“武昌里1号”的门以此代替“武昌里”原武昌县同乡会会馆所在地。这也是我第二次造访的里份。武昌同乡会与故土仅一江之隔,是离故土最近的同乡会。在汉口求学、经商、从政的人士应多于其他地区。可想象当年这里所营造的乡亲乡情文化是如何的浓厚。这里为武昌同乡所举行的济困扶危、助学兴商等活动是如何频繁。相隔近100年后的今天,再也看不到武昌里当年繁华、昌盛的景象。老宅已经不住风雨。
一进里份,遇到与上次进里份同样的情景。一位中年妇女就拉着我们到里份口:“你们从这里往上看,那屋梁都断折了。遇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修了这里,那里出现漏雨。”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思索,该怎样以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为前提,保留住里分所特有的韵味和历史?
我们找到在吴家私舍平台上看到的那幢特别显眼的房子——清芬路18号。一位过路的中年男子告诉我们,这儿原来是中国同乡会办公地,是汉口标志性的建筑,原为5层楼,被日本人的飞机炸去两层。保留下的3层经重新建造,才成现在这样。
就这样,我们这群有共同爱好的网友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十分有意义如暖春的小寒节令。
常言道,大寒小寒冷成一团。2014年年初的小寒,午间的气温却高达15。c,即使在最冷的夜间,气温也达5。c。如小阳春一样暖融融。
这天,由网友花将军发起,超版士心组织,流云友情赞助,汉网?人文武汉拟写徽章上的武汉作者、与花将军组织的木兰群友欢聚于汉口前进一路的“蔡根生活”酒店,共庆2014年的到来。
经过1年多的努力,一本由网友抒写城市文化、自费印刷的样书徽章上的武汉,在这里与作者见面了。这本书是借助铁版、少年书生等网友的文化收藏品,反映武汉近现代史中的许多细节。留下了汉网文保志愿者自2004年以来“扫街”的足迹,和历史的枝枝花茉莉花的芬芳。正如士心超版所言:“作为对城市母亲的报答,我们集结编撰了这本徽章上的武汉,虽然它不免幼稚,甚至粗糙,但是,她是我们捧出的一颗赤诚而滚烫的心。”
餐前,网友三阳里拿出他精心印制的1张宽2米、高1米多和1张宽1米,高0。5米的两张光绪年间绘制的汉口街区地图,立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大家饶有兴趣的在上面查找那些陌生的和熟悉的地名,比较当年的汉口与今天的汉口所出现的变化和历史的传承。
汉网管理员恋恋封尘,方志专家、网友汉皋书生,武汉国际网网友苦行人等应邀出了这次聚会。到会的还有一位特殊客人——创办黎黄陂文化博物馆彭博翔。
彭博翔与其父彭云清自1981年起,开始收集有关黎元洪的资料和实物,目前藏品已达上千件。他们在黄陂区李家集街大彭砦村彭细湾自家的平房老宅挂起“黎黄陂文化博物馆”的匾牌。这是我市首家收藏黎元洪专题的民间博物馆。
用餐后,兵分两路,一路去歌厅唱歌。另一路有刘谦定、恋恋封尘、醉卧花间、一人行、江城麻木、柏榴村等一行6人寻访清芬路的老房子及里份。
从前进一路到三民路,进清芬一路后,马上可以看到一幢建筑的阳台上有一下八边形上四方形尖顶的洋亭。2009年“五一”节时“汉网?人文武汉”组织过寻访,刘谦定、董玉梅、甄荣、村学究、里由、水手等都参加过这次寻访。刘谦定老师告诉大家,这幢现在为船机招待所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原是老汉口业主会。屋内设有弹子房、麻将室、小型舞厅等娱乐休闲的设施,专供业主们在这儿娱乐、谈生意用。屋内对称方柱上方配有对称的牛腿衬着横梁。呈半圆形的门窗上方,大部均保留着从意大利进口的原装彩色玻璃。从天井外墙看到的长方形窗户上檐和下方,均装饰有方型水泥垂柱。精致的木扶手配铁花扶栏和水磨桃花石的楼梯台阶,显得大气豪华。楼梯的水磨桃花石的方柱上,配有深黑色的类似鼎一样的图案,刘谦定老师说:“这是当年汉口业主会的会标”我们一直上到平台,与清芬一路远远就能看到非常奇特样式的亭子零距离接触。使我们更能感受到这幢优秀历史建筑所具有的价值。
在这里,我们遇到两位做动漫的年轻人,他们也加入到我们寻访的队伍中来了。据了解,他们所在的动漫公司曾以方方作顾问,制作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动漫,因此对武汉的人文历史十分感兴趣,特意到清芬路寻访老房子。
下楼后,我们从清芬路的华德里,穿到清芬一路,与刘谦定老师、恋恋封尘、醉卧花间分手后,剩下的5人进入华德里对街由长长过街楼形成的巷道,巷道尽头便是青云里。2011年,为写百姓看武汉需要,曾寻访过此里份。
那天早上,在巷道卖早点的陈女士边用毛巾擦拭着双手,边热情地问:“找哪一个?”
陈女士告诉我:“这儿左右两边是两个里分。左边是茂兴里,右边是青云里,每个里分3间联排屋”
我不惊默想,如果不是两个里分合并为一个里分,这大概是武汉市最小的两个里分。
说到茂兴里,便涉及到私人房产经租处。汉口私人的房产经租处较早的是1907年开办的首善堂经租处。1949年,汉口私人的房产经租处共57家,经租的房屋2,526栋,多在繁华市区,建筑结构较好。在汉口私人的房产经租处中,组织健全和建有正式账册的大经租处是伍乐庸堂经租处(又称贯忠里经租处,在车站路5号)。业主是在菲律宾、马尼拉经商的华侨伍咏洲,他在1924年和1936年先后购置一批房地产,坐落在贯忠里、江汉路、江汉二路、三民路、鄱阳街、车站路等处,共有房屋87栋,每月租金收入49,187斤米。1936年,伍咏洲在贯忠里开办伍乐庸堂经租处,负责经租事宜。这个经租处出租的房屋,几乎每栋都有二房东,收租人每月定期向二房东收租,因此经租处只雇一人收租。其中,茂兴里的3栋联排屋就是伍咏洲经租的房产之一。
陈女士的母亲、80多岁王太婆走过来:“我家是解放前夕搬到茂兴里的,一直就住在现在的青云里2号。早年,有位二房东,记不清姓什么了,大概是姓万,每月定期收我们的房租。”
陈女士说:“大约八、九年前,有位90多岁的老人,精神矍铄。他面对着曾经的茂兴里伫立良久,眼里噙满泪水。离开时,他一句话也没有说。”
我指着右边的3栋联排屋告诉她们:“从资料上看,青云里是上世纪20年代由向青云建房成里的。1967年曾改为东方红五里。1972年并入茂兴里恢复原名叫青云里。”
陈女士连忙点头称是。她告诉我,有一段时间,青云里3号曾作为“清芬旅社”对外营业,后又改为民居。
我接着问:“不知向青云的后人还住在这儿没有?”
陈女士指着青云里1号说,这是一栋公私合一的房屋。社会主义改造时,住在这里的太婆将房屋交公后,在楼下、楼上均保留有私房。说不准她就是向青云的眷属。活到90多岁的她,在前几年去世了。如果活到现在,对青云里的历史大概可以说清楚。现在太婆所拥有的私房住着她的孙子。年轻人对以前的历史可能不会太清楚。
从青云里出来,由一人行作向导,继续寻访清芬路的老房子和里份。
看到这幢房子,我简直惊呆了。屋子的正面,是3对直径大约30至40厘米的叠柱,1至3楼各一对柱子。外观格外气派壮观。进门的麻石石阶还保留着7级,说明屋外地面的高度没有增加。屋内一楼客厅是水磨桃花石地面。镶在外面的菱形图案,里一层镶的是圆形与太阳花形相间的图案。再到里层,由于天井被搭盖了,白天里楼梯处也是黑古隆冬的,只有借助手机的光亮才能看到一格格的楼梯。而楼梯扶手上面是一层厚厚的烟灰油泥。上到楼上,可见房门上面小两扇小窗,每扇小窗上镶有4块小花玻璃,同样是意大利的产品。就这样,我们一直上到屋顶阳台。有几位年纪大的围坐在一起打牌。一位正在晒被子的中年妇女告诉我们。这幢房子是吴家的私房。社会主义改造时,留下两间房给他们。
平台上,对清芬路一带一览无余。在一片黄墙红瓦房中,正前方有一幢房子特别显眼,如鹤立鸡群,窗子上方呈半圆形。
下楼后,我们折进在清芬三路的一条巷道。一人行告诉我们,这儿的一处门楣上曾有字,现在却重新搭盖了新屋,老的痕迹没有了。一人行回家查看老照片,上面果然有“雪巷”两个字。
在商铺毗连的清芬路,有一处低矮的过街楼,挂着“武昌里1号”的门以此代替“武昌里”原武昌县同乡会会馆所在地。这也是我第二次造访的里份。武昌同乡会与故土仅一江之隔,是离故土最近的同乡会。在汉口求学、经商、从政的人士应多于其他地区。可想象当年这里所营造的乡亲乡情文化是如何的浓厚。这里为武昌同乡所举行的济困扶危、助学兴商等活动是如何频繁。相隔近100年后的今天,再也看不到武昌里当年繁华、昌盛的景象。老宅已经不住风雨。
一进里份,遇到与上次进里份同样的情景。一位中年妇女就拉着我们到里份口:“你们从这里往上看,那屋梁都断折了。遇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修了这里,那里出现漏雨。”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思索,该怎样以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为前提,保留住里分所特有的韵味和历史?
我们找到在吴家私舍平台上看到的那幢特别显眼的房子——清芬路18号。一位过路的中年男子告诉我们,这儿原来是中国同乡会办公地,是汉口标志性的建筑,原为5层楼,被日本人的飞机炸去两层。保留下的3层经重新建造,才成现在这样。
就这样,我们这群有共同爱好的网友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十分有意义如暖春的小寒节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