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亡和解两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与死亡和解
初识死亡,每个人都是旁观者,旁观一个人的离去,只要这个人不是他的至亲,他就是旁观者。他不悲哀,不哭泣,只是茫然漠然的看观着某种他所不明究理的仪式。第一次触击死亡每个人都必定是在很小的年龄,因为死亡是常态,它并不需要间隔太久才有一次发生。所以,对于这个世界的初来乍到者,它总不会吝啬显现。它也确实显现了,在我们很小的年龄。我们都在很小的年龄就触击过死亡。
只要回忆,我们总能忆起记忆中那个最早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但第二个我们就记不得了,至于第三个第四个,我们更是无从记忆。许多人从我们的生活中永久消失之后,也从我们的记忆中永久消失,再不曾记起。从出生到长大后的很长时间里,我们会一直是死亡的旁观者,直到我们最熟近的人的死亡,直到自我也慢慢地进入死亡的序列。我们才不是旁观者,我们一直置身其中,只是我们并不自知。
从旁观的角度看待死亡,死亡只是一个独立事件,但从进入者的身份来看,死亡是整体,个人之死只是整体之死的一部分。一代人或者一个时代的人是一个整体,在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代人或者这个时代的人整体消失,不是一下子消失的,而是相继的持续的,几乎是不知不觉的消失。但我们并不觉得这个世界的空落,只有当我们回忆起某个曾经熟悉的面影,才发觉一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生命相继死亡,又相继出生,如此顽韧,前仆后继,象刈割不尽的庄稼和野草,一茬接着一茬,使世界保持着生机和热闹。也许,在造物主看来,每一季的庄稼都没有什么不同。就像农人每年春种秋收,并不会在意每一粒种子和每一颗果实的特性和不同。他们在意的是撒播下种子,让每一季庄稼保持旺盛的生机,并收获果实。同样,造物主也不会在意每个生命个体的生灭,他以死的绝对无情覆盖过每个个体,一任绝望的泪水肆溢,哀恸噤声。
有生命以来,有多少无意识的生命无意识的死去,又有多少有思想有理性的生命在世界上永久消失。生命本能的畏惧死亡,但却从不曾战胜过死亡。所以恐惧过,悲哀过,挣扎过的生命,最后也都无奈的走向永劫。或许在时间和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极少数大彻大悟的智者,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引领众生走出了生死的迷误,斩断了烦恼的缰索。但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把死亡驱赶出生命的疆界,只是在自身中与死亡达成了和解。
2、生的苦恼,死的温馨
愿意活的人总会认为活着是一件好事,而当人不愿活时,死就变得温馨了。一了百了,再也不用受生存之苦了。但有人说一死之后,连受苦的滋味都体验不到了。可见人们怕死甚于受活着的苦,愿意活的人都是不怕受苦的人,更何况有的人活着也并不全然是受苦,他们活得快乐得很哪。所以,愿意活着,想方设法想活的人总是多于想死的人。不然,这个世界一定很空落。
人怕死倒不是因为死有多痛苦,恰恰相反,死反而倒是免除痛苦的一剂良药。人之怕死乃是怕自己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怕这个世界再也没有自己。对这种怕,有时会感到很不理解,看不到世界就是一件很坏的事吗?这个世界没有了自己又如何?但人偏偏就是怕这些。所以,怕死这种心理其实与人的理智是无关的。但逃避生也未必就理智,相反,那倒是一些怕受苦的人。如果他对痛苦很不在意,或者在意了,但却能承受,他也就不会从生存中逃开了。活着需要一点耐性和韧性,急躁的人就要逃开。活着也需要一点“无赖”的精神,脸皮要厚一些,;脸皮薄的人也一定是在这里呆不长的。活着就要放弃一点尊严,就要能承受委屈。还有更主要的,就是要把痛苦当做必不可少的食粮,把它嚼碎,吞咽下去,而且还要消化干净。当然,有的人胃口好,而有的人就要消化不良。不要说活着就好,而死就是坏事吧!如果让一个背负着如山痛苦的人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
但这个世界的规则是劝人如何生的,如果规劝一个在痛苦中煎熬的人选择死亡,就会被认为是冷酷和没有人性,但让一个没有快乐只有痛苦的人活着,就不冷酷吗?应该说死没有任何意义,但如果把它当做解脱人世痛苦的一个手段和途径,它就具有了意义。
死让人痛苦,有时甚至是最大的痛苦,人世的痛苦都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可以慢慢的淡漠和褪色。但死的痛苦却是绝对的,人们只能一点点的习惯和适应它,而绝不会“自然”减小它的疼痛。虽然到最后还是不会习惯和适应,但人们也别无他法,到头来还是会像毫无准备的人一样,承受它至痛的一击。死向来被看做最残酷无情的终结。但对于厌倦人生的人,对于急于从人生中脱身的人,死又不失为一个最亲密的朋友,让人在痛苦的人生中感到它的甜蜜和温馨。
1、与死亡和解
初识死亡,每个人都是旁观者,旁观一个人的离去,只要这个人不是他的至亲,他就是旁观者。他不悲哀,不哭泣,只是茫然漠然的看观着某种他所不明究理的仪式。第一次触击死亡每个人都必定是在很小的年龄,因为死亡是常态,它并不需要间隔太久才有一次发生。所以,对于这个世界的初来乍到者,它总不会吝啬显现。它也确实显现了,在我们很小的年龄。我们都在很小的年龄就触击过死亡。
只要回忆,我们总能忆起记忆中那个最早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但第二个我们就记不得了,至于第三个第四个,我们更是无从记忆。许多人从我们的生活中永久消失之后,也从我们的记忆中永久消失,再不曾记起。从出生到长大后的很长时间里,我们会一直是死亡的旁观者,直到我们最熟近的人的死亡,直到自我也慢慢地进入死亡的序列。我们才不是旁观者,我们一直置身其中,只是我们并不自知。
从旁观的角度看待死亡,死亡只是一个独立事件,但从进入者的身份来看,死亡是整体,个人之死只是整体之死的一部分。一代人或者一个时代的人是一个整体,在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代人或者这个时代的人整体消失,不是一下子消失的,而是相继的持续的,几乎是不知不觉的消失。但我们并不觉得这个世界的空落,只有当我们回忆起某个曾经熟悉的面影,才发觉一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生命相继死亡,又相继出生,如此顽韧,前仆后继,象刈割不尽的庄稼和野草,一茬接着一茬,使世界保持着生机和热闹。也许,在造物主看来,每一季的庄稼都没有什么不同。就像农人每年春种秋收,并不会在意每一粒种子和每一颗果实的特性和不同。他们在意的是撒播下种子,让每一季庄稼保持旺盛的生机,并收获果实。同样,造物主也不会在意每个生命个体的生灭,他以死的绝对无情覆盖过每个个体,一任绝望的泪水肆溢,哀恸噤声。
有生命以来,有多少无意识的生命无意识的死去,又有多少有思想有理性的生命在世界上永久消失。生命本能的畏惧死亡,但却从不曾战胜过死亡。所以恐惧过,悲哀过,挣扎过的生命,最后也都无奈的走向永劫。或许在时间和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极少数大彻大悟的智者,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引领众生走出了生死的迷误,斩断了烦恼的缰索。但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把死亡驱赶出生命的疆界,只是在自身中与死亡达成了和解。
2、生的苦恼,死的温馨
愿意活的人总会认为活着是一件好事,而当人不愿活时,死就变得温馨了。一了百了,再也不用受生存之苦了。但有人说一死之后,连受苦的滋味都体验不到了。可见人们怕死甚于受活着的苦,愿意活的人都是不怕受苦的人,更何况有的人活着也并不全然是受苦,他们活得快乐得很哪。所以,愿意活着,想方设法想活的人总是多于想死的人。不然,这个世界一定很空落。
人怕死倒不是因为死有多痛苦,恰恰相反,死反而倒是免除痛苦的一剂良药。人之怕死乃是怕自己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怕这个世界再也没有自己。对这种怕,有时会感到很不理解,看不到世界就是一件很坏的事吗?这个世界没有了自己又如何?但人偏偏就是怕这些。所以,怕死这种心理其实与人的理智是无关的。但逃避生也未必就理智,相反,那倒是一些怕受苦的人。如果他对痛苦很不在意,或者在意了,但却能承受,他也就不会从生存中逃开了。活着需要一点耐性和韧性,急躁的人就要逃开。活着也需要一点“无赖”的精神,脸皮要厚一些,;脸皮薄的人也一定是在这里呆不长的。活着就要放弃一点尊严,就要能承受委屈。还有更主要的,就是要把痛苦当做必不可少的食粮,把它嚼碎,吞咽下去,而且还要消化干净。当然,有的人胃口好,而有的人就要消化不良。不要说活着就好,而死就是坏事吧!如果让一个背负着如山痛苦的人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
但这个世界的规则是劝人如何生的,如果规劝一个在痛苦中煎熬的人选择死亡,就会被认为是冷酷和没有人性,但让一个没有快乐只有痛苦的人活着,就不冷酷吗?应该说死没有任何意义,但如果把它当做解脱人世痛苦的一个手段和途径,它就具有了意义。
死让人痛苦,有时甚至是最大的痛苦,人世的痛苦都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可以慢慢的淡漠和褪色。但死的痛苦却是绝对的,人们只能一点点的习惯和适应它,而绝不会“自然”减小它的疼痛。虽然到最后还是不会习惯和适应,但人们也别无他法,到头来还是会像毫无准备的人一样,承受它至痛的一击。死向来被看做最残酷无情的终结。但对于厌倦人生的人,对于急于从人生中脱身的人,死又不失为一个最亲密的朋友,让人在痛苦的人生中感到它的甜蜜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