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的最后一个主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每一次路过后村,我都要到村头那座老屋去逛逛。虽说像这样青砖青瓦、土木结构的农家老宅在闽浙一带并不鲜见,但就凭那屋角高高耸立的炮楼和后院水泄不通的围墙,至少在后村周边方圆几十里,还是很难找到的。
从外观上看,老屋的历史估计不下200年。通向老屋,要拐两个弯,过两道防匪门,然后拾阶而上,这才到了大门口。老屋已经多年没人住了,走进去,空荡荡的。从天井到厢房,从前厅到后院,从楼下到楼上,走到哪里,都悄无声息。壁板被岁月磨得乌黑,梁下燕巢留痕依稀可见,大小木柱残留着一道道楹联的墨迹,高低墙体淡存着一幅幅斑驳的壁画。
这样的老屋不会没有故事。经过多方探询,左邻右舍的一些老人告诉我,这座房子清朝出过秀才,民国出过保长。但他们更喜欢叙说一个叫秋嫂的女人。原来,这秋嫂是这座老房子的最后一个主人。
(一)
秋嫂出生在上个世纪初那个动荡的年代。迫于生存,她父母早早就把她嫁到后村。丈夫姓王,是一个外号叫“缺嘴”的男人。缺嘴长得五大三粗,一脸凶相,为人爱管闲事,又有几分仗义疏财,且王姓在村里又是大姓,颇有势力,于是七弄八弄就混了个保长当。他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民国保长。
秋嫂模样则周庄,之前媒人只说她要嫁的男人是个保长,没说是个缺嘴。及至入了洞房,揭去头盖,秋嫂在花烛光里才看清眼前这个身材五短、面目丑陋的男人。当那个陌生的可怕嘴唇凑向她,秋嫂吓坏了,她哭闹到鸡叫,最终当然没能斗过年龄比她大一轮身强力壮的保长。保长恩威并施,赶在天亮前把这只无助的小羊彻底给制服了。这就是秋嫂的新婚之夜,那一年她才14岁。
婚后吃穿倒不愁,男人对她也不错。这使从小就饱受饥寒的秋嫂渐渐地安下了心来,她决定跟这个缺嘴保长过一辈子。他们先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又添了一个儿子。儿子满月,又恰逢保长祖母七十寿、母亲五十寿,三喜临门,保长大摆筵席,宴请全村父老乡亲。可天云不测,那时正值寒冬,天气十分寒冷,当晚睡觉,两口子担心这个心肝宝贝受寒,被子包了又包,裹了又裹,结果小生命窒息而亡。祸不单行,悲剧发生一年后,才30出头的保长不知何因又在外暴病身亡。
王保长那天被人用门板抬进家门,放在大厅,只见他浑身青紫、双目圆睁,样子实在可怕。说是暴病身亡,然而,村里人私下议论纷纷,有的说是被人打死,有的说是被人毒死,还有的说是得了花柳病,做了风流鬼。这王保长的父亲早就去世了,家里又没男人主事,加上那时兵荒马乱的,有谁能站出来去理这事?要怪也只能怪秋嫂命苦。
可怜的秋嫂成为方圆几十里最年轻的寡妇,那年她还不满20岁。如今全家从老到少没一个男的,三代寡妇带着一个小不伶仃的女孩守着几间旧房子艰难地度日。
(二)
保长死后,这个家生活的主要来源自然就断了。秋嫂的这个男人生前实际上也没当几年保长,花钱又大手大脚的,没留下什么积蓄,加上死时还花了一大笔钱,日子一下子清苦了起来。秋嫂和她的婆婆,今天当这个,明天卖那个,后来连稍微像样一点的厢房也拿去换了谷子填肚子。再后来,秋嫂不得不操起了农活,上山下地,养猪养兔,捡菜叶,挖野菜,风里来雨里去,整日忙个不停。
秋嫂的婆婆年轻时,论脸蛋有脸蛋,论身材有身材,长得白白嫩嫩,是个美人胚子,如今虽说徐娘半老,然而风韵犹存。早些年,这位美人就有意要改嫁,无奈她的婆婆不肯点头。眼看日子实在没法撑了,老奶奶于是便同意她改嫁,但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要嫁给家底殷实的好人家,日后也好周济周济这个日益衰败的家。几经周折,秋嫂婆婆最终嫁给邻村的一个老地主做了小老婆。可没多久解放了。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肯定是欢天喜地的。但秋嫂婆婆则难过了:老地主被打倒,土地被没收,她成了地主婆,日子可想而知。因此周济王家的事自然也就没了指望。
老奶奶对秋嫂却盯得很紧。平日里,秋嫂衣服稍微穿的花一点,她都要有事没事地叨她几句。她自然是担心秋嫂有外心,弃下这个家跟哪个男人跑了。其实,老奶奶心里跟明镜似的,什么都明白:她的这个孙媳妇打从14岁进了王家,至今头尾已18年零3个月,哪有真正过上几天安宁舒服的日子。媳妇只当三、四年,寡妇却已做十四、五年。再说,现在都进入新社会了,外面整天在宣传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秋嫂才30出头,硬拦是拦不住的。老奶奶想,如果有合适的,找个男人来上门,一来好拴住秋嫂的心;二来生个儿子,王家的香火也不至于断了。事也凑巧,这年正月,有外县一个村的闽剧团到后村演出,剧团里有个演小生的戏子被安排到秋嫂家吃派饭。那戏子高高挑挑的,面目十分清秀,看上去模样挺招人喜欢,年龄与秋嫂也相差无几。这戏子一来二去,对秋嫂上了心。秋嫂对这个白面小生也有几分好感。两个人眉来眼去。老奶奶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她明里不冷不热,暗中却推波助澜,使得两个孤男寡女很快便凑合在了一块。
这戏子取了一个很女人的名字,叫雅琴。两人结婚生子,着实忙乎热闹一阵子。头年头生了一个男孩叫来福,次年底又生了一个男孩叫来分,来分刚会爬,秋嫂的肚子又鼓得都看不见自己的脚尖。可是,没想到这戏子会生不会养,稍微重一点的活都干不了,也不肯干,一年到头又没几天在家,说是去演戏,哪有那么多戏演,鬼才知道干什么去。刚开始回来还有扔几块钱给秋嫂,到后来竟然连个人影都见不着。原来这个戏子是个情种,同秋嫂结婚没多久,就见异思迁,与戏班里新来的一个女的打得火热。那女的演小姐,这对男女假戏真作,上半夜演夫妻,下半夜做起了夫妻,后来这没良心的家伙干脆就跟那女的跑了。
那些年月,为了把孩子拉扯大,秋嫂是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受。她常常向好心人施舍些鸡蛋来卖,卖一个挣一分钱,自己家老母鸡下的蛋也舍不得吃,拿去卖。秋收了,田里的稻谷收仓后,秋嫂每天都挎着竹篮往田里跑,拾稻穗,翻稻草堆,不放过任何谷粒。秋嫂还学会逮老鼠的本领,家老鼠、山老鼠都是她的猎物,都是她和孩子们食物的来源,这不算什么,她发现如果有人在山前屋后掩埋死鸡死鸭之类,她会像一只高度警觉的猎犬,躲在某个角落注视着,等那些下葬者一离开,她便疾步冲向目标,把死物的尸体挖出来捡回家杀了吃。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卫生呀,病毒呀,都可以忽略不计的。
(三)
人们都说多子多福,但秋嫂孩子不少,可这个福总不见临到,倒是灾难一个连一个。与保长生的那个儿子夭折了。与保长生的那个名叫田花的女儿,长大后嫁到外地。田花容貌姣好,性格外向,且又识得字,在一所村小学当老师。本来日子过得好好的,怎奈红颜薄命。她摊上了一个既多疑又狠心的丈夫。她丈夫对她不放心,整天疑神疑鬼的,有一天突然跑到她学校去,发现老婆单身宿舍地板上有烟蒂,认定老婆外面有人,给自己戴了绿帽子,于是就发生口角,从此以后,三天两头吵架,一天深夜吵完架将老婆活活的掐死在床上,然后弄到村外的一块麦地里掩埋起来,后来越想越害怕,就拿一根绳子,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秋嫂知道后悲恸欲绝。
贫穷、饥饿、劳累、灾难,叠加着压向这个不幸的农村女人。在与一场场苦难的搏斗中,终于因为寡不敌众,秋嫂被击垮了。在一个黑沉沉的黄昏,秋嫂从田里翻地回家,走到村口,一阵冷风袭来,她觉得身子一紧,锄头从肩上滑落到地上,她终于倒下了。等秋嫂从病榻上爬起来,是一周后的冬至那天。她必须爬起来,弄点东西给儿子过节。一个邻居看见她,被她吓了一跳,满头的乱发,深陷的眼窝,嘴巴歪歪的,合不起来,身子颤颤的,说话有气无力,整个人瘦了一大圈,完全脱了相。
秋嫂与戏子雅琴生的来福、来分两个儿子也没有给她带来什么福分。单亲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不外两种类型,一种特懂事,一种特不懂事。秋嫂的这两个儿子偏偏都属于第二类人。由于从小缺衣少食,缺乏父爱,长大后则又怪罪母亲不给他们娶媳妇,这使他们变得十分不孝。老大来福好玩,整日在外游荡,把同村一个姑娘肚子玩大,就打胎,又大了,再打,打了好几次,直到后来大夫警告说,再打以后就永远别想要孩子了,这样才草草收手,草草结婚。来福做了上门女婿,倒赚了一门亲事。老二来分好赌,三十好几了,还整天无所事事,母亲干着急。后来竟从赌友那里带回一个四川女。母亲把省吃俭用为他积攒的一点钱全部拿出来,给他结了婚。但四川女婚后不到半年孩子就生了。老二火冒三丈,骂这是哪来的野种。他将老婆狠狠地揍了一顿,本想撵她走,可母亲找了一根麻绳威逼他,你若撵她走我就吊死给你看。老二屈服了,但搬出家门不肯跟母亲一起过。
倒是三儿子与那两个孽种不一样,他是属于第一类的好胚子。这个儿子是那没良心的戏子最后一次回家时留下的种子。他出生的时候是在一个天清气朗的初夏早晨,一只喜鹊在老屋屋檐的青瓦上跳来跳去叫个不停。秋嫂有种预感,她想这个孩子一定会给她,给这个家带来福气。事情果真如此。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个儿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事。秋嫂拿定主意:再苦再累,也要供这个儿子读书,小学、中学、大学。后来他考进了一所职业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城里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三儿子对母亲百般孝顺,这给秋嫂带来莫大的安慰。
除了那个被丈夫掐死的女儿外,秋嫂到底还生了几个女儿,没人记得清楚,但肯定有,至少来分身下有一个,就是秋嫂肚子大的都看不到脚尖的那个。是的,那是一个霜冻的清晨,天还没有亮,秋嫂肚子一阵接着一阵地剧痛。她感到快要生了,于是迅疾烧水、准备剪子、拉出一条旧床单铺在房间的地板上,她躺了上去。为了对付撕心裂肺的痛,秋嫂抓起一条毛巾塞进嘴里死死地咬住,双手则紧紧抓住床脚,一边用力,一边吼叫这样挣扎了约摸一个时辰,她觉得差不多了,便使尽全身力气,终于把肚子里的小生命挤推到乌暗的地板上。秋嫂出了一身汗,赶快利用残力坐了起来,抓起身旁的剪刀把脐带剪断,她没有忘掉将孩子擦洗一下,这时她发现这是个女孩,秋嫂犹豫了片刻,心一横,又把孩子重新放回洗脚盆的热水中秋嫂不想把她带到这个世界来,跟着自己活受罪。微弱的天光从窗洞透进来,秋嫂发现地上一片腥红,由于孩子太大,又用力过猛,她把子宫都带出来了,于是她开始用手抓起血淋淋的子宫往肚子里猛塞,直到精疲力尽
小巷,屋顶,井边,山上,到处都沐浴着暖融融的阳光。秋嫂深一脚浅一脚无精打采地从后门山上下来,手里拎着一把铁锄,眼神木木的。不用说,那个刚刚落地还没见到阳光的小生命已经被葬埋了。秋嫂命硬,心也硬!
我们现在回想起来也许觉得这事过于恐怖。现在的人,特别是城里人生孩子,要选择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生,全家人要围着产妇团团转。针鼻眼大的事情都事先做好预案。五六十年前的中国,尤其是农村,可完全不是这样。贫困、落后,还有观念的作用,那时候,中国农村大多数女人都是在家里生孩子。孩子没落地前,孕妇不管肚子多大都在干活,肚子痛了就走进卧室,躺在床上,婆婆或者年长的妇女请一个,准备一脚盆热水,一把剪刀,三下五除二,就完事了。当然,事故是免不了,有的孕妇把孩子生在田头、路边,甚至茅厕里,有活的有死的,在家接生也是这样,有活的有死的,那时候什么都缺乏,就是人不缺乏,死了也就死了,没有人追责,甚至没有人过问,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
秋嫂那一次生孩子,她婆婆早就改嫁了,老奶奶已经不在了,叫别人也来不及,于是就像野地里的哺乳类动物一样,自己分娩,自己接生。秋嫂不知道那有多危险,她差一点连自己的命也搭上了。
(四)
多年以后的一天,门外传来有一声没一声的脚步声,秋嫂从灶间摸索出来一看,大门口忽然出现一个人:手搭着墙壁,弓着背,僵僵地立在那里,稀疏的头发纷乱得像弄不到稻草的鸟窝,又尖又瘦的下巴长满了长短不一的花白胡渣,整个人看上去像一个刚刚从牢狱里放出来的老刑满释放者。秋嫂开始以为是乞丐,但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天哪!是那个在外面浪荡整整30年的风流鬼回来了。秋嫂欲哭无泪。
戏子雅琴所在的剧团早就散伙了,与雅琴相好的那个“小姐”也命归黄昏了。雅琴老气横秋,他再无处可去,于是就想起了老屋,想起了秋嫂,他试探着这里还能否容得下他这把老骨头。
秋嫂收容了他,但并不完全接纳他。靠着三儿每月分别给他们的生活费和政府发的老人补贴费,两个老人搭伙过日子,实行“aa制”:东西各出各的,一起煮,分开吃。没过两年,雅琴也就死了。
(五)
农村人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纷纷另起新地盖新房。老屋的人一个个都搬走了。如今,偌大的老屋就剩下秋嫂一个人住了,她成了老屋的最后一个主人。
初冬午后的老屋静得出奇,听不到一丝的声响。一抹斜阳从天井上面的天空投进老屋。秋嫂坐在大厅前侧的一张矮凳上晒太阳。她身旁的地上蹲着一条狗,那是邻家的一条很通人性的黄狗,它时常跑到老屋与秋嫂作伴。秋嫂的头发全白了,她懒着打理,有几缕不听话地在她额前飘忽着。也许是坐太久腰酸了,她站了起来,接着迈开蹒跚的步伐,一会儿使劲睁开浑浊的眼睛凝视着屋顶,一会儿用颤巍巍的手摸摸房柱,摸摸壁板,口中反复念叨:“以前多热闹啊,以前多热闹啊!”是啊,这里最热闹时,住着十来户人家大几十号人。厅堂、过道、楼梯到处都是人碰人。笑声、哭声、骂声,鸡鸣狗叫,锅碗瓢盆,到处都是声响。一个又一个女孩变成大姑娘从这里嫁出去,成为别人的新娘;一个又一个别家姑娘从这里被抬进门,拜堂入洞房,成为长大成人小伙的媳妇;一个又一个的婴儿降生的啼哭声从这里不断地传出,当然,还有一个又一个的逝者,包括那些不期而落的小小的生命从这里被抬走
太多的生离死别,太多的悲欢离合,让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感伤不已。秋嫂禁不住泪如泉涌,扑簌簌地流个不止。
(六)
秋嫂的三儿子几次动员秋嫂跟他到城里住,但秋嫂总不肯去。她说她从没出过乡,在城里肯定没有在村里生活习惯,她更舍不得离开老屋。
秋嫂与老屋跟着岁月的脚步慢慢老去,再过几天就是她90岁寿辰了。她的生活依然能够自理:到屋旁的老井里打水,到灶间生火做饭,没事时,便坐在大门口靠着墙壁晒太阳,身上总是穿着蓝色的晚清衣裳。她像一个义无反顾的信念坚守者,静静地独守着老态龙钟的老屋。
三儿子在城里按揭买房,要还贷,他老婆做会又被人拐去一大笔钱,一下子欠了一屁股债。老大老二日子却都比以前宽裕多了,但他们仍然不承担赡养母亲的责任。村里老人会的老人看不过去,就把秋嫂的三个儿子,召到老屋开会。老人们深情并茂地叙述了秋嫂一生如何的不易,有理有据地数落老大老二的不孝表现,最后决定老大老二每年各出两担大米,老三每月挤出400元,时间从明天起正式执行。三个儿子都画押同意,事情总算办妥。
是夜,秋嫂撒手西归,三个儿子抱尸痛啼,祭奠七日。出殡那天,场面宏大,煞是热闹。戏班、乐队、唢呐手、腰鼓队,能请的都请来了。毫无疑问,这肯定要花了一大笔钱。但没事,三个儿子争着要多出。村里人说,秋嫂死得真值啊!
每一次路过后村,我都要到村头那座老屋去逛逛。虽说像这样青砖青瓦、土木结构的农家老宅在闽浙一带并不鲜见,但就凭那屋角高高耸立的炮楼和后院水泄不通的围墙,至少在后村周边方圆几十里,还是很难找到的。
从外观上看,老屋的历史估计不下200年。通向老屋,要拐两个弯,过两道防匪门,然后拾阶而上,这才到了大门口。老屋已经多年没人住了,走进去,空荡荡的。从天井到厢房,从前厅到后院,从楼下到楼上,走到哪里,都悄无声息。壁板被岁月磨得乌黑,梁下燕巢留痕依稀可见,大小木柱残留着一道道楹联的墨迹,高低墙体淡存着一幅幅斑驳的壁画。
这样的老屋不会没有故事。经过多方探询,左邻右舍的一些老人告诉我,这座房子清朝出过秀才,民国出过保长。但他们更喜欢叙说一个叫秋嫂的女人。原来,这秋嫂是这座老房子的最后一个主人。
(一)
秋嫂出生在上个世纪初那个动荡的年代。迫于生存,她父母早早就把她嫁到后村。丈夫姓王,是一个外号叫“缺嘴”的男人。缺嘴长得五大三粗,一脸凶相,为人爱管闲事,又有几分仗义疏财,且王姓在村里又是大姓,颇有势力,于是七弄八弄就混了个保长当。他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民国保长。
秋嫂模样则周庄,之前媒人只说她要嫁的男人是个保长,没说是个缺嘴。及至入了洞房,揭去头盖,秋嫂在花烛光里才看清眼前这个身材五短、面目丑陋的男人。当那个陌生的可怕嘴唇凑向她,秋嫂吓坏了,她哭闹到鸡叫,最终当然没能斗过年龄比她大一轮身强力壮的保长。保长恩威并施,赶在天亮前把这只无助的小羊彻底给制服了。这就是秋嫂的新婚之夜,那一年她才14岁。
婚后吃穿倒不愁,男人对她也不错。这使从小就饱受饥寒的秋嫂渐渐地安下了心来,她决定跟这个缺嘴保长过一辈子。他们先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又添了一个儿子。儿子满月,又恰逢保长祖母七十寿、母亲五十寿,三喜临门,保长大摆筵席,宴请全村父老乡亲。可天云不测,那时正值寒冬,天气十分寒冷,当晚睡觉,两口子担心这个心肝宝贝受寒,被子包了又包,裹了又裹,结果小生命窒息而亡。祸不单行,悲剧发生一年后,才30出头的保长不知何因又在外暴病身亡。
王保长那天被人用门板抬进家门,放在大厅,只见他浑身青紫、双目圆睁,样子实在可怕。说是暴病身亡,然而,村里人私下议论纷纷,有的说是被人打死,有的说是被人毒死,还有的说是得了花柳病,做了风流鬼。这王保长的父亲早就去世了,家里又没男人主事,加上那时兵荒马乱的,有谁能站出来去理这事?要怪也只能怪秋嫂命苦。
可怜的秋嫂成为方圆几十里最年轻的寡妇,那年她还不满20岁。如今全家从老到少没一个男的,三代寡妇带着一个小不伶仃的女孩守着几间旧房子艰难地度日。
(二)
保长死后,这个家生活的主要来源自然就断了。秋嫂的这个男人生前实际上也没当几年保长,花钱又大手大脚的,没留下什么积蓄,加上死时还花了一大笔钱,日子一下子清苦了起来。秋嫂和她的婆婆,今天当这个,明天卖那个,后来连稍微像样一点的厢房也拿去换了谷子填肚子。再后来,秋嫂不得不操起了农活,上山下地,养猪养兔,捡菜叶,挖野菜,风里来雨里去,整日忙个不停。
秋嫂的婆婆年轻时,论脸蛋有脸蛋,论身材有身材,长得白白嫩嫩,是个美人胚子,如今虽说徐娘半老,然而风韵犹存。早些年,这位美人就有意要改嫁,无奈她的婆婆不肯点头。眼看日子实在没法撑了,老奶奶于是便同意她改嫁,但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要嫁给家底殷实的好人家,日后也好周济周济这个日益衰败的家。几经周折,秋嫂婆婆最终嫁给邻村的一个老地主做了小老婆。可没多久解放了。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肯定是欢天喜地的。但秋嫂婆婆则难过了:老地主被打倒,土地被没收,她成了地主婆,日子可想而知。因此周济王家的事自然也就没了指望。
老奶奶对秋嫂却盯得很紧。平日里,秋嫂衣服稍微穿的花一点,她都要有事没事地叨她几句。她自然是担心秋嫂有外心,弃下这个家跟哪个男人跑了。其实,老奶奶心里跟明镜似的,什么都明白:她的这个孙媳妇打从14岁进了王家,至今头尾已18年零3个月,哪有真正过上几天安宁舒服的日子。媳妇只当三、四年,寡妇却已做十四、五年。再说,现在都进入新社会了,外面整天在宣传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秋嫂才30出头,硬拦是拦不住的。老奶奶想,如果有合适的,找个男人来上门,一来好拴住秋嫂的心;二来生个儿子,王家的香火也不至于断了。事也凑巧,这年正月,有外县一个村的闽剧团到后村演出,剧团里有个演小生的戏子被安排到秋嫂家吃派饭。那戏子高高挑挑的,面目十分清秀,看上去模样挺招人喜欢,年龄与秋嫂也相差无几。这戏子一来二去,对秋嫂上了心。秋嫂对这个白面小生也有几分好感。两个人眉来眼去。老奶奶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她明里不冷不热,暗中却推波助澜,使得两个孤男寡女很快便凑合在了一块。
这戏子取了一个很女人的名字,叫雅琴。两人结婚生子,着实忙乎热闹一阵子。头年头生了一个男孩叫来福,次年底又生了一个男孩叫来分,来分刚会爬,秋嫂的肚子又鼓得都看不见自己的脚尖。可是,没想到这戏子会生不会养,稍微重一点的活都干不了,也不肯干,一年到头又没几天在家,说是去演戏,哪有那么多戏演,鬼才知道干什么去。刚开始回来还有扔几块钱给秋嫂,到后来竟然连个人影都见不着。原来这个戏子是个情种,同秋嫂结婚没多久,就见异思迁,与戏班里新来的一个女的打得火热。那女的演小姐,这对男女假戏真作,上半夜演夫妻,下半夜做起了夫妻,后来这没良心的家伙干脆就跟那女的跑了。
那些年月,为了把孩子拉扯大,秋嫂是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受。她常常向好心人施舍些鸡蛋来卖,卖一个挣一分钱,自己家老母鸡下的蛋也舍不得吃,拿去卖。秋收了,田里的稻谷收仓后,秋嫂每天都挎着竹篮往田里跑,拾稻穗,翻稻草堆,不放过任何谷粒。秋嫂还学会逮老鼠的本领,家老鼠、山老鼠都是她的猎物,都是她和孩子们食物的来源,这不算什么,她发现如果有人在山前屋后掩埋死鸡死鸭之类,她会像一只高度警觉的猎犬,躲在某个角落注视着,等那些下葬者一离开,她便疾步冲向目标,把死物的尸体挖出来捡回家杀了吃。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卫生呀,病毒呀,都可以忽略不计的。
(三)
人们都说多子多福,但秋嫂孩子不少,可这个福总不见临到,倒是灾难一个连一个。与保长生的那个儿子夭折了。与保长生的那个名叫田花的女儿,长大后嫁到外地。田花容貌姣好,性格外向,且又识得字,在一所村小学当老师。本来日子过得好好的,怎奈红颜薄命。她摊上了一个既多疑又狠心的丈夫。她丈夫对她不放心,整天疑神疑鬼的,有一天突然跑到她学校去,发现老婆单身宿舍地板上有烟蒂,认定老婆外面有人,给自己戴了绿帽子,于是就发生口角,从此以后,三天两头吵架,一天深夜吵完架将老婆活活的掐死在床上,然后弄到村外的一块麦地里掩埋起来,后来越想越害怕,就拿一根绳子,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秋嫂知道后悲恸欲绝。
贫穷、饥饿、劳累、灾难,叠加着压向这个不幸的农村女人。在与一场场苦难的搏斗中,终于因为寡不敌众,秋嫂被击垮了。在一个黑沉沉的黄昏,秋嫂从田里翻地回家,走到村口,一阵冷风袭来,她觉得身子一紧,锄头从肩上滑落到地上,她终于倒下了。等秋嫂从病榻上爬起来,是一周后的冬至那天。她必须爬起来,弄点东西给儿子过节。一个邻居看见她,被她吓了一跳,满头的乱发,深陷的眼窝,嘴巴歪歪的,合不起来,身子颤颤的,说话有气无力,整个人瘦了一大圈,完全脱了相。
秋嫂与戏子雅琴生的来福、来分两个儿子也没有给她带来什么福分。单亲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不外两种类型,一种特懂事,一种特不懂事。秋嫂的这两个儿子偏偏都属于第二类人。由于从小缺衣少食,缺乏父爱,长大后则又怪罪母亲不给他们娶媳妇,这使他们变得十分不孝。老大来福好玩,整日在外游荡,把同村一个姑娘肚子玩大,就打胎,又大了,再打,打了好几次,直到后来大夫警告说,再打以后就永远别想要孩子了,这样才草草收手,草草结婚。来福做了上门女婿,倒赚了一门亲事。老二来分好赌,三十好几了,还整天无所事事,母亲干着急。后来竟从赌友那里带回一个四川女。母亲把省吃俭用为他积攒的一点钱全部拿出来,给他结了婚。但四川女婚后不到半年孩子就生了。老二火冒三丈,骂这是哪来的野种。他将老婆狠狠地揍了一顿,本想撵她走,可母亲找了一根麻绳威逼他,你若撵她走我就吊死给你看。老二屈服了,但搬出家门不肯跟母亲一起过。
倒是三儿子与那两个孽种不一样,他是属于第一类的好胚子。这个儿子是那没良心的戏子最后一次回家时留下的种子。他出生的时候是在一个天清气朗的初夏早晨,一只喜鹊在老屋屋檐的青瓦上跳来跳去叫个不停。秋嫂有种预感,她想这个孩子一定会给她,给这个家带来福气。事情果真如此。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个儿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事。秋嫂拿定主意:再苦再累,也要供这个儿子读书,小学、中学、大学。后来他考进了一所职业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城里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三儿子对母亲百般孝顺,这给秋嫂带来莫大的安慰。
除了那个被丈夫掐死的女儿外,秋嫂到底还生了几个女儿,没人记得清楚,但肯定有,至少来分身下有一个,就是秋嫂肚子大的都看不到脚尖的那个。是的,那是一个霜冻的清晨,天还没有亮,秋嫂肚子一阵接着一阵地剧痛。她感到快要生了,于是迅疾烧水、准备剪子、拉出一条旧床单铺在房间的地板上,她躺了上去。为了对付撕心裂肺的痛,秋嫂抓起一条毛巾塞进嘴里死死地咬住,双手则紧紧抓住床脚,一边用力,一边吼叫这样挣扎了约摸一个时辰,她觉得差不多了,便使尽全身力气,终于把肚子里的小生命挤推到乌暗的地板上。秋嫂出了一身汗,赶快利用残力坐了起来,抓起身旁的剪刀把脐带剪断,她没有忘掉将孩子擦洗一下,这时她发现这是个女孩,秋嫂犹豫了片刻,心一横,又把孩子重新放回洗脚盆的热水中秋嫂不想把她带到这个世界来,跟着自己活受罪。微弱的天光从窗洞透进来,秋嫂发现地上一片腥红,由于孩子太大,又用力过猛,她把子宫都带出来了,于是她开始用手抓起血淋淋的子宫往肚子里猛塞,直到精疲力尽
小巷,屋顶,井边,山上,到处都沐浴着暖融融的阳光。秋嫂深一脚浅一脚无精打采地从后门山上下来,手里拎着一把铁锄,眼神木木的。不用说,那个刚刚落地还没见到阳光的小生命已经被葬埋了。秋嫂命硬,心也硬!
我们现在回想起来也许觉得这事过于恐怖。现在的人,特别是城里人生孩子,要选择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生,全家人要围着产妇团团转。针鼻眼大的事情都事先做好预案。五六十年前的中国,尤其是农村,可完全不是这样。贫困、落后,还有观念的作用,那时候,中国农村大多数女人都是在家里生孩子。孩子没落地前,孕妇不管肚子多大都在干活,肚子痛了就走进卧室,躺在床上,婆婆或者年长的妇女请一个,准备一脚盆热水,一把剪刀,三下五除二,就完事了。当然,事故是免不了,有的孕妇把孩子生在田头、路边,甚至茅厕里,有活的有死的,在家接生也是这样,有活的有死的,那时候什么都缺乏,就是人不缺乏,死了也就死了,没有人追责,甚至没有人过问,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
秋嫂那一次生孩子,她婆婆早就改嫁了,老奶奶已经不在了,叫别人也来不及,于是就像野地里的哺乳类动物一样,自己分娩,自己接生。秋嫂不知道那有多危险,她差一点连自己的命也搭上了。
(四)
多年以后的一天,门外传来有一声没一声的脚步声,秋嫂从灶间摸索出来一看,大门口忽然出现一个人:手搭着墙壁,弓着背,僵僵地立在那里,稀疏的头发纷乱得像弄不到稻草的鸟窝,又尖又瘦的下巴长满了长短不一的花白胡渣,整个人看上去像一个刚刚从牢狱里放出来的老刑满释放者。秋嫂开始以为是乞丐,但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天哪!是那个在外面浪荡整整30年的风流鬼回来了。秋嫂欲哭无泪。
戏子雅琴所在的剧团早就散伙了,与雅琴相好的那个“小姐”也命归黄昏了。雅琴老气横秋,他再无处可去,于是就想起了老屋,想起了秋嫂,他试探着这里还能否容得下他这把老骨头。
秋嫂收容了他,但并不完全接纳他。靠着三儿每月分别给他们的生活费和政府发的老人补贴费,两个老人搭伙过日子,实行“aa制”:东西各出各的,一起煮,分开吃。没过两年,雅琴也就死了。
(五)
农村人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纷纷另起新地盖新房。老屋的人一个个都搬走了。如今,偌大的老屋就剩下秋嫂一个人住了,她成了老屋的最后一个主人。
初冬午后的老屋静得出奇,听不到一丝的声响。一抹斜阳从天井上面的天空投进老屋。秋嫂坐在大厅前侧的一张矮凳上晒太阳。她身旁的地上蹲着一条狗,那是邻家的一条很通人性的黄狗,它时常跑到老屋与秋嫂作伴。秋嫂的头发全白了,她懒着打理,有几缕不听话地在她额前飘忽着。也许是坐太久腰酸了,她站了起来,接着迈开蹒跚的步伐,一会儿使劲睁开浑浊的眼睛凝视着屋顶,一会儿用颤巍巍的手摸摸房柱,摸摸壁板,口中反复念叨:“以前多热闹啊,以前多热闹啊!”是啊,这里最热闹时,住着十来户人家大几十号人。厅堂、过道、楼梯到处都是人碰人。笑声、哭声、骂声,鸡鸣狗叫,锅碗瓢盆,到处都是声响。一个又一个女孩变成大姑娘从这里嫁出去,成为别人的新娘;一个又一个别家姑娘从这里被抬进门,拜堂入洞房,成为长大成人小伙的媳妇;一个又一个的婴儿降生的啼哭声从这里不断地传出,当然,还有一个又一个的逝者,包括那些不期而落的小小的生命从这里被抬走
太多的生离死别,太多的悲欢离合,让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感伤不已。秋嫂禁不住泪如泉涌,扑簌簌地流个不止。
(六)
秋嫂的三儿子几次动员秋嫂跟他到城里住,但秋嫂总不肯去。她说她从没出过乡,在城里肯定没有在村里生活习惯,她更舍不得离开老屋。
秋嫂与老屋跟着岁月的脚步慢慢老去,再过几天就是她90岁寿辰了。她的生活依然能够自理:到屋旁的老井里打水,到灶间生火做饭,没事时,便坐在大门口靠着墙壁晒太阳,身上总是穿着蓝色的晚清衣裳。她像一个义无反顾的信念坚守者,静静地独守着老态龙钟的老屋。
三儿子在城里按揭买房,要还贷,他老婆做会又被人拐去一大笔钱,一下子欠了一屁股债。老大老二日子却都比以前宽裕多了,但他们仍然不承担赡养母亲的责任。村里老人会的老人看不过去,就把秋嫂的三个儿子,召到老屋开会。老人们深情并茂地叙述了秋嫂一生如何的不易,有理有据地数落老大老二的不孝表现,最后决定老大老二每年各出两担大米,老三每月挤出400元,时间从明天起正式执行。三个儿子都画押同意,事情总算办妥。
是夜,秋嫂撒手西归,三个儿子抱尸痛啼,祭奠七日。出殡那天,场面宏大,煞是热闹。戏班、乐队、唢呐手、腰鼓队,能请的都请来了。毫无疑问,这肯定要花了一大笔钱。但没事,三个儿子争着要多出。村里人说,秋嫂死得真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