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君子之德
推荐阅读: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一念永恒、武道宗师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汲跟崔光远密谈良久,方才辞出,就在院中站定了,叫崔措过来,夫妇二人并肩私语。
对于老婆,那根本不用绕什么圈子了,他直截了当地通知道:“泰山所养江湖异士,从此便交予你,你去为我做一件事。”
崔措微微一皱眉头:“如何由我继承?且他终究还未……”
李汲打断她的话,解释道:“本来这般利器,必定传儿不传女啊,但那两位,可是能驾驭的么?得此器在手,必然遭人觊觎;倘若因此而轻起操弄之心,更将伤及自身。还是交到你手里,缓急时尚能援护那两位,泰山才能放心。”
崔措点点头:“本以为我带去的嫁妆够多了,孰料郎君还是贪心不足……”
老婆嘴里总是夹枪带棒的,李汲倒是也习惯了,当即假模假式一板面孔:“什么话?我这也是为了老头子跟他俩傻儿子好!”顿了一顿,又说:“不管你究竟是不是他的女儿,既受其名,必承其果,我是绝不会推拒的——你想来也不会吧?”
崔措轻叹一声:“也是道理。”随即问道:“要我去做何事?”
李汲低声叮嘱:“你不要做,吩咐旁人去做——将元公辅家中状况,每日形迹,欢喜爱好等等,俱都打听清楚了,交于我手。”
崔措瞥他一眼,却也不多问,只是答应一声:“喏。”
李汲也没想到,崔措,或者说崔家密谈班底的动作竟然那么快,仅仅两天之后,一份相关元载的极其详细的情报,就传递到了他的手上。他不禁怀疑,崔光远也不能白养那么多江湖异人啊,即便没有自己给崔措下指令,估计象元载重这种重臣显宦的资料,可能早就已经开始全方位地搜集了。
李汲仔细审阅这份情报,深感元载近日的举动,大不寻常——他貌似正在大肆招扩党羽,以加强自身的势力。
看起来,这位元相野心颇大,且绝非什么正人君子啊——不过后一点么,从他当初毫不要脸地拥抱李辅国大腿,就可以瞧得出来——莫不要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再一琢磨,火烧眉毛且顾眼下,先除掉李辅国再说。况且元缜终究没能抓住兵权,他又是传统士大夫出身,跻于体制之中,若生不轨之心,还是很容易扳倒的。于是便通过老门子,秘密地将这份情报传递给了李适。
具体李适是怎么操作的,怎么跟元载商谈的,不得而知。但仅仅一个多月以后,六月己未,李豫召见宰相之时,突然毫无征召地下令,解除李辅国行军司马及兵部尚书之职,并将行军司马转授程元振。旋即以李辅国年老之故,命其迁居宫外。
李辅国本在宫外有私邸,养了大小老婆十好几个,但他本人一个月倒有二十来天都呆在禁中,随时侍奉在皇帝身边——一则终究还是宦官的身份,二来也担心与皇帝疏远了,自家权位不保。
李辅国明白自身定位,不过是皇家之犬罢了,荣辱系于皇帝一人之身,但凡皇帝不喜欢你了,惩处一名宦官,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么?故而从前想尽办法,往自己身上累叠朝职,并且招揽党羽,则皇帝顾虑朝局动荡,就不那么方便下手收拾他啦。
然而此番李豫隔过李辅国,直接向宰相们下制,以元载为首的群相不但不驳,反倒在李辅国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便直接化天子制书为朝廷敕命。李辅国明白,自己是被好“舅子”元载给卖了,却也无计可施。
——只要有一个人,可以吸收部分老阉的党羽,居朝断事,则李辅国身上朝臣的光辉便会黯淡,乃予皇帝以可乘之机。
李辅国这才感到害怕,于是上表逊位——我老啦,再难辅佐天子,燮理朝政,恳乞骸骨。其实这也有以退为进,再试探一下皇帝心意的意思,孰料李豫得奏,当即罢免李辅国中书令的兼职。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李豫竟然赏赐了李辅国一个显爵——进为博陆郡王。
唐朝异姓王不少,最近受封的一位就是汾阳郡王郭子仪,但宦官而得封王,不但是蝎子拉屎独一份,抑且在过往的历史上,此前也仅有北魏的宗爱一人而已。百官为此哗然,纷纷上奏,恳请天子收回成命,李豫却一概不听。
李辅国入朝谢恩,哽咽着跪拜李豫,说:“老奴不能再侍奉郎君,请归地下以事先帝!”李豫好言抚慰了半晌,这才决然地放他离开。
李辅国出外居住及封王前后,李汲恰好不在朝中,而请了长假,因为崔光远诸事已了,终于一瞑不起,他作为女婿,必须协理丧事。治丧过程中,终于瞧出来了,崔构着急赶回长安是对的,终究曾在蜀中任官——汉州司马——积累了些实务经验,不象其弟崔据,基本上就只是没头苍蝇般乱转。
长安亲朋,都来吊丧,其停灵的第三日,忽报鲁王殿下到来,李汲急忙跟着崔氏兄弟迎出府去。随即李适在灵前表示了哀悼之意,又抚慰二崔几句,完了将行未行之时,将李汲唤到一旁私语。
李汲心领神会——崔光远虽为太子少保,不过闲职罢了,又非朝廷重臣,理论上请不动堂堂鲁王殿下玉趾光降啊,李适这是特意来找我的。
李适低声问李汲:“李辅国之事,你可听闻了么?”
李汲点点头:“颇有耳闻……”这可是朝堂上一桩大事,长安内外,谁不议论啊?当然多半都是道路相贺,称颂天子圣明——“我觇知圣人之意,是以李辅国侍奉先帝多年,又有保驾之功,不忍加戮。然而罢斥可也,为何还要封他王爵?”
李适冷笑道:“宦官为王,此前唯有宗爱,则宗爱是何下场?”
李汲闻言一愣,忙问:“圣人实欲杀之乎?”
宗爱先弑魏太武帝拓跋焘,立吴王拓跋余,短短数月之后,又杀拓跋余。于是文成帝拓跋濬继位后,即诛宗爱,“具五刑,夷三族”。
倘若把从古至今的权宦造个榜,以恶行作为排名标准,则宗爱可与赵高并列榜首(也有一说,赵高并非宦官),相比之下,李辅国可能连前十都挤不进去啊。西汉有弘恭、石显,谗害帝师萧望之;东汉有侯览、曹节、王甫等,掀起“党锢之祸”,还有张让、赵忠等,谋杀大将军何进。相比之下,李辅国呢?他虽然操弄权柄,跋扈专权,也不过把宰相李岘、萧华,以及户部侍郎刘晏等赶出京城,贬去外地而已,手上竟然一点儿血都没沾。
当然啦,他设“察事厅子”,私探官民隐事,罗织罪状,确实害了不少人,破家亡身者不知凡几——好比说罪不当诛的老胡康谦——但很多事情都未必是老阉的直接授意。他虽然恶名昭彰,那是横着与当世其他奸臣、恶阉比较,倘若纵向比起历史上那些“前辈”来,譬如宗爱,根本连人脚后跟都摸不着呢。
则李辅国有功,功非盖世,何必要封王呢?有罪,罪非滔天,何必要处死呢?
李汲本人,自然是极其厌恶李辅国的,一则李辅国曾经设计谋害李倓,二则李泌辞官归隐,未必没有忌惮李辅国之意,则李汲作为李倓的朋友、李泌的从弟,必定站在老阉的对立面上啊,此前仅仅因势所迫才虚与委蛇罢了。
暂时性的结盟,是为了对抗张皇后,而今张皇后已然被废,则盟约自当终结。此前李豫欲召李泌来京,李辅国便有从中作梗之意,且他妄图掌控禁军的奸谋又被李汲戳穿,很可能接下来就要陷害李汲了。李汲不可能静等着敌人上门啊,他的个性还是比较倾向于主动进攻的,则必须先下手为强,铲除了这老阉。
尤其是老阉不除,朝政便很难走上正轨。李辅国确实颇有才华、智谋,只可惜他把自家的长处全都用在争权夺利上了,其于国事,毫无裨益。况且李辅国与鱼朝恩虽有龃龉,根子里还是互为奥援的,则李辅国不倒,鱼朝恩也不能去——有鱼朝恩掌控着外军,天下真有可能安定下来吗?
李汲既然因为李泌的关系,上了李唐这条破船,除非万不得已,不希望这船马上就沉啊,则见到掌舵之人毫无章法,且肆意妄为,最想做的事不是将那货一脚踢下水去么?
退一万步说,即便李辅国理政还理得不错,李汲也得把他踢开,给李泌腾地方——首先他认准了李泌之才在老阉之上,其次也确定若有李辅国在前,必不能使李泌尽展拳脚。
然而李辅国还真不好杀啊,老阉虽有排除异己、陷害忠良等罪状,却同时也有平乱拥立之功,足可相抵。因而李汲虽然盼着李豫一狠心,明宣其罪,斩杀李辅国,以震慑宵小,但仅仅罢其实职,赶出宫去闲住,理论上也是说得通的,情感上也是可以接受的。
而直接给老阉封王,那就难以接受啦;封王的同时还琢磨着弄死他,在李汲看来,实非正道。
然而李适回答李汲的问话,却说:“圣人仁厚,其实不忍。”顿了一顿,注目李汲,反问道:“然长卫不欲除之而后快么?”
李汲轻轻摇头:“既罢其实职而逐出宫外,老阉不过一丧家犬耳,何足为虑?”
李适对此回答,倒是颇感诧异,愣了好一会儿,才微微而笑:“不想长卫也有这般妇人之仁……”
李汲正色道:“此非妇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德。昔宋襄公败于泓水,云:‘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时人笑之。然若云‘战胜之后而于伤敌,于二毛,既擒不杀’,则是霸者之资了。”
言下之意,老阉都不足为患了,那就不必要再赶尽杀绝了吧。
李适轻抚李汲之背,低声提醒道:“长卫啊,世事难料,则圣人既有不忍之意,又力排众议,封老阉为王,则焉知异日不能复出?彼若复出,我等亡无日矣!”
从李辅国陷害李倓,却力保李豫就能看得出来,老阉是想要拥立一位可以掌控得住的君主——虽说他未免小觑了李豫——则李豫既已登基,再为日后考虑,他能够认可一直在暗中上蹿下跳的李适么?正是因为这个缘由,李适才比李汲更为急切地想要搞垮老阉。
当时李辅国在明,李适在暗,乃能与元载密谋,一击成功。然而李辅国一旦离开朝廷中枢,就变成了李适在明,而他在暗,若再施什么阴谋秘计,实难防范。万一过不几年,老阉有机会卷土重来,肯定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李适啊,第二个,可能是李汲,或者李泌。
因而李适一不做二不休,下定决心要把李辅国给弄死——只有死人才真正不成其为威胁!
听了李适的话,李汲也不禁有些犹疑。虽说他感觉就李辅国那岁数,一旦失脚,复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政治风云,诡谲难测,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怪事呢?好比说当年李亨那些昏了头的操作,导致大好形势瞬间崩盘,这若不是身在局中,李汲根本不可能相信啊!
若是写成小说,肯定要被读者骂给重要人物降智,根本就不合逻辑嘛,但历史往往比小说更为荒诞……
于是便建议李适:“既如此,殿下可暗中搜集老阉的罪状,以期说动圣人,加以显戮。”
李适微微而笑:“长卫昔日曾对孤言,说欲理阉竖之罪,‘一狱吏足矣’,又何必多费精神啊?”
当初李汲是将《三国志》所引《魏书》中曹操所说的一句话相赠李适——“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其后又曾跟李栖筠说起过,如今想来……貌似是连犯了“世”、“治”两代之讳,好在听话的人也没纠正,也没去出首告发……
李汲不由得苦笑道:“什么狱吏,敢犯郡王?”李辅国如今不是一般的失势阉宦,也不是普通的退休官僚,而戴着博陆郡王的冠冕哪,则若没有确实的证据,没有皇帝下令,谁能轻易动他?
李适冷笑道:“若冥间之吏,则可。”
李汲这才明白,李适为什么要巴巴地跑来,跟自己商讨相关李辅国下场的问题。
李汲跟崔光远密谈良久,方才辞出,就在院中站定了,叫崔措过来,夫妇二人并肩私语。
对于老婆,那根本不用绕什么圈子了,他直截了当地通知道:“泰山所养江湖异士,从此便交予你,你去为我做一件事。”
崔措微微一皱眉头:“如何由我继承?且他终究还未……”
李汲打断她的话,解释道:“本来这般利器,必定传儿不传女啊,但那两位,可是能驾驭的么?得此器在手,必然遭人觊觎;倘若因此而轻起操弄之心,更将伤及自身。还是交到你手里,缓急时尚能援护那两位,泰山才能放心。”
崔措点点头:“本以为我带去的嫁妆够多了,孰料郎君还是贪心不足……”
老婆嘴里总是夹枪带棒的,李汲倒是也习惯了,当即假模假式一板面孔:“什么话?我这也是为了老头子跟他俩傻儿子好!”顿了一顿,又说:“不管你究竟是不是他的女儿,既受其名,必承其果,我是绝不会推拒的——你想来也不会吧?”
崔措轻叹一声:“也是道理。”随即问道:“要我去做何事?”
李汲低声叮嘱:“你不要做,吩咐旁人去做——将元公辅家中状况,每日形迹,欢喜爱好等等,俱都打听清楚了,交于我手。”
崔措瞥他一眼,却也不多问,只是答应一声:“喏。”
李汲也没想到,崔措,或者说崔家密谈班底的动作竟然那么快,仅仅两天之后,一份相关元载的极其详细的情报,就传递到了他的手上。他不禁怀疑,崔光远也不能白养那么多江湖异人啊,即便没有自己给崔措下指令,估计象元载重这种重臣显宦的资料,可能早就已经开始全方位地搜集了。
李汲仔细审阅这份情报,深感元载近日的举动,大不寻常——他貌似正在大肆招扩党羽,以加强自身的势力。
看起来,这位元相野心颇大,且绝非什么正人君子啊——不过后一点么,从他当初毫不要脸地拥抱李辅国大腿,就可以瞧得出来——莫不要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再一琢磨,火烧眉毛且顾眼下,先除掉李辅国再说。况且元缜终究没能抓住兵权,他又是传统士大夫出身,跻于体制之中,若生不轨之心,还是很容易扳倒的。于是便通过老门子,秘密地将这份情报传递给了李适。
具体李适是怎么操作的,怎么跟元载商谈的,不得而知。但仅仅一个多月以后,六月己未,李豫召见宰相之时,突然毫无征召地下令,解除李辅国行军司马及兵部尚书之职,并将行军司马转授程元振。旋即以李辅国年老之故,命其迁居宫外。
李辅国本在宫外有私邸,养了大小老婆十好几个,但他本人一个月倒有二十来天都呆在禁中,随时侍奉在皇帝身边——一则终究还是宦官的身份,二来也担心与皇帝疏远了,自家权位不保。
李辅国明白自身定位,不过是皇家之犬罢了,荣辱系于皇帝一人之身,但凡皇帝不喜欢你了,惩处一名宦官,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么?故而从前想尽办法,往自己身上累叠朝职,并且招揽党羽,则皇帝顾虑朝局动荡,就不那么方便下手收拾他啦。
然而此番李豫隔过李辅国,直接向宰相们下制,以元载为首的群相不但不驳,反倒在李辅国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便直接化天子制书为朝廷敕命。李辅国明白,自己是被好“舅子”元载给卖了,却也无计可施。
——只要有一个人,可以吸收部分老阉的党羽,居朝断事,则李辅国身上朝臣的光辉便会黯淡,乃予皇帝以可乘之机。
李辅国这才感到害怕,于是上表逊位——我老啦,再难辅佐天子,燮理朝政,恳乞骸骨。其实这也有以退为进,再试探一下皇帝心意的意思,孰料李豫得奏,当即罢免李辅国中书令的兼职。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李豫竟然赏赐了李辅国一个显爵——进为博陆郡王。
唐朝异姓王不少,最近受封的一位就是汾阳郡王郭子仪,但宦官而得封王,不但是蝎子拉屎独一份,抑且在过往的历史上,此前也仅有北魏的宗爱一人而已。百官为此哗然,纷纷上奏,恳请天子收回成命,李豫却一概不听。
李辅国入朝谢恩,哽咽着跪拜李豫,说:“老奴不能再侍奉郎君,请归地下以事先帝!”李豫好言抚慰了半晌,这才决然地放他离开。
李辅国出外居住及封王前后,李汲恰好不在朝中,而请了长假,因为崔光远诸事已了,终于一瞑不起,他作为女婿,必须协理丧事。治丧过程中,终于瞧出来了,崔构着急赶回长安是对的,终究曾在蜀中任官——汉州司马——积累了些实务经验,不象其弟崔据,基本上就只是没头苍蝇般乱转。
长安亲朋,都来吊丧,其停灵的第三日,忽报鲁王殿下到来,李汲急忙跟着崔氏兄弟迎出府去。随即李适在灵前表示了哀悼之意,又抚慰二崔几句,完了将行未行之时,将李汲唤到一旁私语。
李汲心领神会——崔光远虽为太子少保,不过闲职罢了,又非朝廷重臣,理论上请不动堂堂鲁王殿下玉趾光降啊,李适这是特意来找我的。
李适低声问李汲:“李辅国之事,你可听闻了么?”
李汲点点头:“颇有耳闻……”这可是朝堂上一桩大事,长安内外,谁不议论啊?当然多半都是道路相贺,称颂天子圣明——“我觇知圣人之意,是以李辅国侍奉先帝多年,又有保驾之功,不忍加戮。然而罢斥可也,为何还要封他王爵?”
李适冷笑道:“宦官为王,此前唯有宗爱,则宗爱是何下场?”
李汲闻言一愣,忙问:“圣人实欲杀之乎?”
宗爱先弑魏太武帝拓跋焘,立吴王拓跋余,短短数月之后,又杀拓跋余。于是文成帝拓跋濬继位后,即诛宗爱,“具五刑,夷三族”。
倘若把从古至今的权宦造个榜,以恶行作为排名标准,则宗爱可与赵高并列榜首(也有一说,赵高并非宦官),相比之下,李辅国可能连前十都挤不进去啊。西汉有弘恭、石显,谗害帝师萧望之;东汉有侯览、曹节、王甫等,掀起“党锢之祸”,还有张让、赵忠等,谋杀大将军何进。相比之下,李辅国呢?他虽然操弄权柄,跋扈专权,也不过把宰相李岘、萧华,以及户部侍郎刘晏等赶出京城,贬去外地而已,手上竟然一点儿血都没沾。
当然啦,他设“察事厅子”,私探官民隐事,罗织罪状,确实害了不少人,破家亡身者不知凡几——好比说罪不当诛的老胡康谦——但很多事情都未必是老阉的直接授意。他虽然恶名昭彰,那是横着与当世其他奸臣、恶阉比较,倘若纵向比起历史上那些“前辈”来,譬如宗爱,根本连人脚后跟都摸不着呢。
则李辅国有功,功非盖世,何必要封王呢?有罪,罪非滔天,何必要处死呢?
李汲本人,自然是极其厌恶李辅国的,一则李辅国曾经设计谋害李倓,二则李泌辞官归隐,未必没有忌惮李辅国之意,则李汲作为李倓的朋友、李泌的从弟,必定站在老阉的对立面上啊,此前仅仅因势所迫才虚与委蛇罢了。
暂时性的结盟,是为了对抗张皇后,而今张皇后已然被废,则盟约自当终结。此前李豫欲召李泌来京,李辅国便有从中作梗之意,且他妄图掌控禁军的奸谋又被李汲戳穿,很可能接下来就要陷害李汲了。李汲不可能静等着敌人上门啊,他的个性还是比较倾向于主动进攻的,则必须先下手为强,铲除了这老阉。
尤其是老阉不除,朝政便很难走上正轨。李辅国确实颇有才华、智谋,只可惜他把自家的长处全都用在争权夺利上了,其于国事,毫无裨益。况且李辅国与鱼朝恩虽有龃龉,根子里还是互为奥援的,则李辅国不倒,鱼朝恩也不能去——有鱼朝恩掌控着外军,天下真有可能安定下来吗?
李汲既然因为李泌的关系,上了李唐这条破船,除非万不得已,不希望这船马上就沉啊,则见到掌舵之人毫无章法,且肆意妄为,最想做的事不是将那货一脚踢下水去么?
退一万步说,即便李辅国理政还理得不错,李汲也得把他踢开,给李泌腾地方——首先他认准了李泌之才在老阉之上,其次也确定若有李辅国在前,必不能使李泌尽展拳脚。
然而李辅国还真不好杀啊,老阉虽有排除异己、陷害忠良等罪状,却同时也有平乱拥立之功,足可相抵。因而李汲虽然盼着李豫一狠心,明宣其罪,斩杀李辅国,以震慑宵小,但仅仅罢其实职,赶出宫去闲住,理论上也是说得通的,情感上也是可以接受的。
而直接给老阉封王,那就难以接受啦;封王的同时还琢磨着弄死他,在李汲看来,实非正道。
然而李适回答李汲的问话,却说:“圣人仁厚,其实不忍。”顿了一顿,注目李汲,反问道:“然长卫不欲除之而后快么?”
李汲轻轻摇头:“既罢其实职而逐出宫外,老阉不过一丧家犬耳,何足为虑?”
李适对此回答,倒是颇感诧异,愣了好一会儿,才微微而笑:“不想长卫也有这般妇人之仁……”
李汲正色道:“此非妇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德。昔宋襄公败于泓水,云:‘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时人笑之。然若云‘战胜之后而于伤敌,于二毛,既擒不杀’,则是霸者之资了。”
言下之意,老阉都不足为患了,那就不必要再赶尽杀绝了吧。
李适轻抚李汲之背,低声提醒道:“长卫啊,世事难料,则圣人既有不忍之意,又力排众议,封老阉为王,则焉知异日不能复出?彼若复出,我等亡无日矣!”
从李辅国陷害李倓,却力保李豫就能看得出来,老阉是想要拥立一位可以掌控得住的君主——虽说他未免小觑了李豫——则李豫既已登基,再为日后考虑,他能够认可一直在暗中上蹿下跳的李适么?正是因为这个缘由,李适才比李汲更为急切地想要搞垮老阉。
当时李辅国在明,李适在暗,乃能与元载密谋,一击成功。然而李辅国一旦离开朝廷中枢,就变成了李适在明,而他在暗,若再施什么阴谋秘计,实难防范。万一过不几年,老阉有机会卷土重来,肯定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李适啊,第二个,可能是李汲,或者李泌。
因而李适一不做二不休,下定决心要把李辅国给弄死——只有死人才真正不成其为威胁!
听了李适的话,李汲也不禁有些犹疑。虽说他感觉就李辅国那岁数,一旦失脚,复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政治风云,诡谲难测,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怪事呢?好比说当年李亨那些昏了头的操作,导致大好形势瞬间崩盘,这若不是身在局中,李汲根本不可能相信啊!
若是写成小说,肯定要被读者骂给重要人物降智,根本就不合逻辑嘛,但历史往往比小说更为荒诞……
于是便建议李适:“既如此,殿下可暗中搜集老阉的罪状,以期说动圣人,加以显戮。”
李适微微而笑:“长卫昔日曾对孤言,说欲理阉竖之罪,‘一狱吏足矣’,又何必多费精神啊?”
当初李汲是将《三国志》所引《魏书》中曹操所说的一句话相赠李适——“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其后又曾跟李栖筠说起过,如今想来……貌似是连犯了“世”、“治”两代之讳,好在听话的人也没纠正,也没去出首告发……
李汲不由得苦笑道:“什么狱吏,敢犯郡王?”李辅国如今不是一般的失势阉宦,也不是普通的退休官僚,而戴着博陆郡王的冠冕哪,则若没有确实的证据,没有皇帝下令,谁能轻易动他?
李适冷笑道:“若冥间之吏,则可。”
李汲这才明白,李适为什么要巴巴地跑来,跟自己商讨相关李辅国下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