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予我悲痛我却还以诗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收到了赫舍里兄弟二人的赠书秭鳺。在收到这本书后的一个多月里,我也不清楚我读了多少遍,我也不记得我沉思了多少次。我只记得,自己每读一次,都要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画一些或蓝或红的线条,我只记得,自己每读一些片段之后,总要被那些片段里的人物、细节、场景,包括那次灾难和灾难中的民族与国家感动,从心底深处祈祷一回。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龙门山脉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河流堰塞、桥塌路断、惊心动魄、华夏巨痛、举世震惊
许多时钟,永远定格在了那个瞬间;许多生命,突然间被人世吞噬;许多活着的人,永远失去了子女、父母、爱人和朋友;许多建筑,包括山体,一瞬间变成了人间坟墓,而且无法树立墓碑
人似乎是最容易忘记的动物。四年过去了,那场灾难似乎成了历史和记忆。撕心裂肺的痛苦与梦魇,似乎只与在那场千年不遇的灾难中失去亲人和朋友的幸存者有关,许多人似乎忘记了那场天灾,在现实中,在日常生活中,继续纷争,继续奔忙,继续着自己不得不机械继续的一切。
牛圈沟是“512震源点”赫舍里兄弟,对牛圈沟的山山水水十分熟悉,甚至一些峭壁上的石头,也能叫出名字来。虽然赫舍里兄弟熟悉的牛圈沟,与汶川县映秀镇的“512震源点”牛圈沟不是同一个牛圈沟;但是,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一个巧合,而是一种宿命的必然,命运注定宅心仁厚的赫舍里兄弟与灾难重合,与善良重合,与灾难的瞬间和灾难的记忆重合,也与良知的复苏和灵魂的唤醒重合。
岷江流域的映秀镇牛圈沟与彭州白水河的牛圈沟,其实都是龙门山的一部分。赫舍里兄弟赫荣定和赫荣乔分别于1972年和1974年,先后被下放到龙门山彭县境内当知青。数年的知青生活,使兄弟俩逐渐认识到:“人生就是生存,生存就不得不勤劳,受苦和锻炼是生活的必然。”他们两兄弟和那个时代的有些知识青年不一样,他们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没有埋怨社会的无情,更没有埋怨人生的艰难,上山下乡使他们变得现实,变得能够吃苦耐劳,变得没有了城里人的面子观念。最后通过个人努力,一个成了成都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四川大学任课教师,一个成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职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清华大学任课教师。他们两兄弟最后的人生归宿,在我看来,不仅与他们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的父亲赫崇学的谆谆教诲有关,更与他们弟兄俩“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个人品性分不开。
赫舍里兄弟一直把龙门山地区,当做他们的第二故乡,无论是在上山下乡期间,还是在离开龙门山后在外学习和工作期间,两兄弟都多次回到龙门山,进入牛圈沟。特别是2005年后,赫舍定开展了龙门山铜矿资源与“三星堆”青铜文明之间关系的研究,多次进入牛圈沟进行考察。“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赫舍里兄弟的亲人也成了灾民。在这场千年不遇的大地震中,赫舍里兄弟失去了许多善良可敬的乡亲和朋友,他们两兄弟对这场华夏之痛的悲伤,比我,比我们许多人,有切肤之感。
正因为这些原因,秭鳺这部细腻感人的地震长诗,在这四年间所产生的许多地震诗文中的价值与意义就有了一些特殊之处。它不仅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我国第一部纪实性的地震长诗,也是我国第一部以汶川大地震为题材的见证性通讯式的长篇纪实诗。
这部也许许多人,尤其是当下的现代汉语诗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与意义的秭鳺,从现代汉语诗歌创作的角度,在我看来,它不仅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我国第一部纪实性的地震长诗,不仅是迄今为止,我所读到的我国第一部以汶川大地震为题材的见证性通讯式的长篇史诗,也是迄今为止,我所读到的我国第一部以长篇纪实性通讯式的诗歌形式来唤醒这个民族良心与思考的发轫之作。在我看来,它不仅填补了我国长篇纪实性通讯式的诗歌创作的空白,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诗”
这部长诗,正如赫舍里兄弟所坦言:秭鳺的创作“在文体上没有一定的格式,也没有一定的格律”“可以说是随心所欲、自由发挥”“一切以表达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内心变化为主,情节需要什么格式就采用什么格式,心理活动需要什么韵律就采用什么韵律,以清楚、简练、大意为原则。”“我们不专业从事进行写作,甚至连业余诗人的水平都无法达到,但我们深知,写诗莫过于用心,莫过于真情真意,莫过于在极端环境下奋争而不放弃,在寻求生路的过程中,去感悟,去思考。”
赫舍里兄弟这样的坦言,让我感动。的确,这部秭鳺,从诗艺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让许多人失望,甚至腹诽。但是,从诗心的角度来看,却很令我震撼!
谁如果想唤醒自己已经迷失的灵魂,谁如果想唤醒自己徘徊的良心,谁如果想抚慰自己无法抗拒的时代之痛,谁如果想给自己的麻木、健忘与漠视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洗一次热水澡,就点燃三炷心香,拨亮两盏心烛,放飞喧嚣,沉下心来,读读这部纪实性“报告文学式”的地震长诗吧。
这部纪实性报告文学长诗的名字特别凄美。秭鳺,就是子规,也叫杜鹃,据说是一种我国西南方常见的蜀鸟,它昼夜哀鸣,以致于喉咙常常会啼出鲜血来,染红那漫山遍野的迎风而开的培蕾。在这个很容易迷失自己和抛弃感动的工业年代,听听这催春祈福的杜鹃的呼唤吧!
祝福赫舍里兄弟,祝福赫舍里兄弟的父亲,祝福赫舍里兄弟的家人和亲友,祝福赫舍里兄弟在四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遇难的乡亲和亲人般的朋友,祝福那场举国曾经默哀三分钟的大地震中遇难的所有生命,包括花朵和昆虫。祝福汶川,祝福四川,祝福我们的祖国——中国!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收到了赫舍里兄弟二人的赠书秭鳺。在收到这本书后的一个多月里,我也不清楚我读了多少遍,我也不记得我沉思了多少次。我只记得,自己每读一次,都要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画一些或蓝或红的线条,我只记得,自己每读一些片段之后,总要被那些片段里的人物、细节、场景,包括那次灾难和灾难中的民族与国家感动,从心底深处祈祷一回。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龙门山脉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河流堰塞、桥塌路断、惊心动魄、华夏巨痛、举世震惊
许多时钟,永远定格在了那个瞬间;许多生命,突然间被人世吞噬;许多活着的人,永远失去了子女、父母、爱人和朋友;许多建筑,包括山体,一瞬间变成了人间坟墓,而且无法树立墓碑
人似乎是最容易忘记的动物。四年过去了,那场灾难似乎成了历史和记忆。撕心裂肺的痛苦与梦魇,似乎只与在那场千年不遇的灾难中失去亲人和朋友的幸存者有关,许多人似乎忘记了那场天灾,在现实中,在日常生活中,继续纷争,继续奔忙,继续着自己不得不机械继续的一切。
牛圈沟是“512震源点”赫舍里兄弟,对牛圈沟的山山水水十分熟悉,甚至一些峭壁上的石头,也能叫出名字来。虽然赫舍里兄弟熟悉的牛圈沟,与汶川县映秀镇的“512震源点”牛圈沟不是同一个牛圈沟;但是,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一个巧合,而是一种宿命的必然,命运注定宅心仁厚的赫舍里兄弟与灾难重合,与善良重合,与灾难的瞬间和灾难的记忆重合,也与良知的复苏和灵魂的唤醒重合。
岷江流域的映秀镇牛圈沟与彭州白水河的牛圈沟,其实都是龙门山的一部分。赫舍里兄弟赫荣定和赫荣乔分别于1972年和1974年,先后被下放到龙门山彭县境内当知青。数年的知青生活,使兄弟俩逐渐认识到:“人生就是生存,生存就不得不勤劳,受苦和锻炼是生活的必然。”他们两兄弟和那个时代的有些知识青年不一样,他们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没有埋怨社会的无情,更没有埋怨人生的艰难,上山下乡使他们变得现实,变得能够吃苦耐劳,变得没有了城里人的面子观念。最后通过个人努力,一个成了成都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四川大学任课教师,一个成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职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清华大学任课教师。他们两兄弟最后的人生归宿,在我看来,不仅与他们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的父亲赫崇学的谆谆教诲有关,更与他们弟兄俩“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个人品性分不开。
赫舍里兄弟一直把龙门山地区,当做他们的第二故乡,无论是在上山下乡期间,还是在离开龙门山后在外学习和工作期间,两兄弟都多次回到龙门山,进入牛圈沟。特别是2005年后,赫舍定开展了龙门山铜矿资源与“三星堆”青铜文明之间关系的研究,多次进入牛圈沟进行考察。“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赫舍里兄弟的亲人也成了灾民。在这场千年不遇的大地震中,赫舍里兄弟失去了许多善良可敬的乡亲和朋友,他们两兄弟对这场华夏之痛的悲伤,比我,比我们许多人,有切肤之感。
正因为这些原因,秭鳺这部细腻感人的地震长诗,在这四年间所产生的许多地震诗文中的价值与意义就有了一些特殊之处。它不仅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我国第一部纪实性的地震长诗,也是我国第一部以汶川大地震为题材的见证性通讯式的长篇纪实诗。
这部也许许多人,尤其是当下的现代汉语诗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与意义的秭鳺,从现代汉语诗歌创作的角度,在我看来,它不仅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我国第一部纪实性的地震长诗,不仅是迄今为止,我所读到的我国第一部以汶川大地震为题材的见证性通讯式的长篇史诗,也是迄今为止,我所读到的我国第一部以长篇纪实性通讯式的诗歌形式来唤醒这个民族良心与思考的发轫之作。在我看来,它不仅填补了我国长篇纪实性通讯式的诗歌创作的空白,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诗”
这部长诗,正如赫舍里兄弟所坦言:秭鳺的创作“在文体上没有一定的格式,也没有一定的格律”“可以说是随心所欲、自由发挥”“一切以表达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内心变化为主,情节需要什么格式就采用什么格式,心理活动需要什么韵律就采用什么韵律,以清楚、简练、大意为原则。”“我们不专业从事进行写作,甚至连业余诗人的水平都无法达到,但我们深知,写诗莫过于用心,莫过于真情真意,莫过于在极端环境下奋争而不放弃,在寻求生路的过程中,去感悟,去思考。”
赫舍里兄弟这样的坦言,让我感动。的确,这部秭鳺,从诗艺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让许多人失望,甚至腹诽。但是,从诗心的角度来看,却很令我震撼!
谁如果想唤醒自己已经迷失的灵魂,谁如果想唤醒自己徘徊的良心,谁如果想抚慰自己无法抗拒的时代之痛,谁如果想给自己的麻木、健忘与漠视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洗一次热水澡,就点燃三炷心香,拨亮两盏心烛,放飞喧嚣,沉下心来,读读这部纪实性“报告文学式”的地震长诗吧。
这部纪实性报告文学长诗的名字特别凄美。秭鳺,就是子规,也叫杜鹃,据说是一种我国西南方常见的蜀鸟,它昼夜哀鸣,以致于喉咙常常会啼出鲜血来,染红那漫山遍野的迎风而开的培蕾。在这个很容易迷失自己和抛弃感动的工业年代,听听这催春祈福的杜鹃的呼唤吧!
祝福赫舍里兄弟,祝福赫舍里兄弟的父亲,祝福赫舍里兄弟的家人和亲友,祝福赫舍里兄弟在四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遇难的乡亲和亲人般的朋友,祝福那场举国曾经默哀三分钟的大地震中遇难的所有生命,包括花朵和昆虫。祝福汶川,祝福四川,祝福我们的祖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