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山听松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蜀中“小西湖”五通桥的菩提山,虽不算高,却林木葱笼,已许久未曾登临了。甲申阳春三月,因作菩提同窗集序,专程旧地重游,造访当年的母校。
远远的望见:茫溪河沿岸,菩提山簏,马尾松大片、大片的生长着,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墨绿如黛的松林洋溢着勃勃生气。我迫不急待地拾级而上,想聆听那久违的瑟瑟松涛。
盘桓于苍松翠林之间,但见当年求学时的幼林,今已有挺拔成材之势,嶙峋的树干昭示出岁月的沧桑,偶尔会传来啁啾的鸟鸣,一丛丛朴实无华的野花,在青光中悠然的绽放。软风吹过,摇曳的松枝互相亲昵作态,耳鬓厮磨,发出“沙沙”的声响,轻盈的摇曳此伏彼起,逐渐形成阵阵绿浪,与绿浪伴生的松涛,迅速传递开来,满眼、满山的马尾松竟然都像在接受乐队的指挥,应着棒尖的舞动,奏出沙沙、嗡嗡、悉悉索索的和弦。这旋律盖过了鸟鸣虫唧,由近及远,由远迫近,激荡萦回,响彻群峰,汇成一支激昂、雄浑的交响乐,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到血脉贲张,浑身舒透出热情与活力,顿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代,遥远的记忆逐渐清晰,凸现眼前
当年的五通桥中学,因“文革”而停办,首次复学,由于原有的校园被挤占,只得选在菩提山上。由于几年未招生,沉积的生源有上千之众,学校只能收为一个年级,分作军事编制十六个排,没有了年级的高低,课程的差异,近千名学生都学两、三本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和政治课本。为适应突出政治,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需要,学校成立了一支文艺宣传队,罗织了一批能吹拉弹唱的学生。不知怎的,我也忝列其中。
每逢学工、学农劳动课,就是宣传队的排练之时。宣传队中,有位绰号“蒋娃”的同学,对笛子似有天赋,吹得一手好竹笛,乐队合奏交响乐沙家浜,蒋娃的竹笛吹得出奇的好,与乐队配合协调得天衣无缝,他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音乐天才,乐队中公认的“神笛”
间或,蒋娃也偷偷躲进校内的松林之中,吹几支抒情的、脱离政治气息的曲子,那笛声如怨如慕,似泣似诉,余音袅袅,仿佛从天上飘来,泌人心脾,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忘乎所以。松林是蒋娃的灵感,松涛是他的知音,他只要站在松林之中,忘情的演奏,惟见指尖的灵动,清新高亢的旋律就会从竹管中迸发而出,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宛转悠扬,与浑厚的松涛节奏交织和弦,笛声、松涛、鸟鸣相互应和着,跌宕起伏,那样的协调、默契、和谐,俨然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伙伴们常常听得或被细雨沾湿了衣襟,或被蚊子叮咬起疙瘩,忘了放学时间,几次天色渐暗,才恋恋不舍地从山间小道摸索回家。
那年春天,大约就是清明时节,我放学后早早地回到了家中,吃过晚饭,西边的晚霞仍然迟迟不肯褪去,我望着斑斓的云霓,心想今天又是林中吹奏的好日子,一边回味往日松林中的笛声,不觉天已漆黑,正准备转身进入家门。突然,一阵清脆的枪声从对面的松林传来“哒哒哒,哒哒哒”这枪声似奇非怪,也不像平常练习打靶,再说黑暗中打什么靶呀?我纳闷地睡觉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赶到学校,山上已是人声嘈杂,传言都是同一个声音:“蒋娃昨晚被枪杀了!”天啦,这不啻是晴天霹雳,怎么可能呢?细细一打听,原来,蒋娃与几位同学因贪恋练习曲谱,昨日又是天黑后才迟迟下山,快入街口时候,藏匿于黑暗中的持枪歹徒,见蒋娃几个青年学生毫无戒备,为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丧心病狂地将枪口瞄准了他们。蒋娃听见枪声本能地想躲藏,慌忙之中却将笛子掉在了地上,他连忙转身去拾,谁料被罪恶的子弹击中,当即倒地身亡,其余几位同学惊得魂飞魄散,逃之夭夭。
一条年青的生命刚刚绽放在瞬间终结,天赐神赋的笛声戛然而止。安葬蒋娃的那天,宣传队的同学都去了。蒋娃的墓穴就选在松林之下,踏过没膝的荒草,来到墓前,只见蒋娃身着一套崭新的军装,双目微闭,仿佛熟睡一般,静静地躺在灵柩中,身边放着他那支心爱的竹笛,黄色的笛身通体锃亮,依偎着主人,只可惜令人陶醉的笛声也随斯人的消逝,凌风而去,已成绝响。
山风吹起,同学们依次走到灵柩前,作短暂的停留,默默地三鞠躬,向他作最后的诀别。几位女同学擦着红红的泪眼,将山间采来的野花轻轻地放在蒋娃的胸前。灵柩被慢慢地合上了,一扌不扌不泥土开始覆盖在棺本上。这时,下葬的队伍中响起了嘤嘤的哭声,渐渐地这哭声越来越大,搅动了四周的松林,便听得松涛沙沙作响,与人群和鸣着低吟高唱,一阵高过一阵“沙沙、嘤嘤”、“嘤嘤、沙沙”一时间竟分不出是人,还是松林在哭泣“沙沙、嘤嘤”之声从这座山传递到那座山,在春天的山野中回荡,引得群山鸣咽,瑟瑟有声,这分明是群山在发出悲怆之声啊!
从此以后,学校宣传队缺了那熟悉的笛声,像和谐的琴瑟断了根弦,沮丧的情绪一直笼罩着宣传队,挥之不去,几次排练交响乐沙家浜,配合都不协调,几经波折,宣传队解散了。
松涛依旧,物是人非,知音不再。记忆中当年蒋娃的坟茔没有留下墓碑,几经辗转,林间已没有了去路,只觉得蒋娃的坟茔就在前方,望去,当年手臂粗的马尾松,如今已近拱围,松枝密密匝匝,如墨的松针旁逸斜出,更多,更粗,蓊郁浓密得辨不清方向,林深已不知处。我忽然觉得,这棵棵挺拔的松树,不都是蒋娃墓旁的青松吗?权且当作墓碑,向长年厮守蒋娃的青松,向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他,作一番拜谒吧
蜀中“小西湖”五通桥的菩提山,虽不算高,却林木葱笼,已许久未曾登临了。甲申阳春三月,因作菩提同窗集序,专程旧地重游,造访当年的母校。
远远的望见:茫溪河沿岸,菩提山簏,马尾松大片、大片的生长着,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墨绿如黛的松林洋溢着勃勃生气。我迫不急待地拾级而上,想聆听那久违的瑟瑟松涛。
盘桓于苍松翠林之间,但见当年求学时的幼林,今已有挺拔成材之势,嶙峋的树干昭示出岁月的沧桑,偶尔会传来啁啾的鸟鸣,一丛丛朴实无华的野花,在青光中悠然的绽放。软风吹过,摇曳的松枝互相亲昵作态,耳鬓厮磨,发出“沙沙”的声响,轻盈的摇曳此伏彼起,逐渐形成阵阵绿浪,与绿浪伴生的松涛,迅速传递开来,满眼、满山的马尾松竟然都像在接受乐队的指挥,应着棒尖的舞动,奏出沙沙、嗡嗡、悉悉索索的和弦。这旋律盖过了鸟鸣虫唧,由近及远,由远迫近,激荡萦回,响彻群峰,汇成一支激昂、雄浑的交响乐,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到血脉贲张,浑身舒透出热情与活力,顿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代,遥远的记忆逐渐清晰,凸现眼前
当年的五通桥中学,因“文革”而停办,首次复学,由于原有的校园被挤占,只得选在菩提山上。由于几年未招生,沉积的生源有上千之众,学校只能收为一个年级,分作军事编制十六个排,没有了年级的高低,课程的差异,近千名学生都学两、三本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和政治课本。为适应突出政治,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需要,学校成立了一支文艺宣传队,罗织了一批能吹拉弹唱的学生。不知怎的,我也忝列其中。
每逢学工、学农劳动课,就是宣传队的排练之时。宣传队中,有位绰号“蒋娃”的同学,对笛子似有天赋,吹得一手好竹笛,乐队合奏交响乐沙家浜,蒋娃的竹笛吹得出奇的好,与乐队配合协调得天衣无缝,他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音乐天才,乐队中公认的“神笛”
间或,蒋娃也偷偷躲进校内的松林之中,吹几支抒情的、脱离政治气息的曲子,那笛声如怨如慕,似泣似诉,余音袅袅,仿佛从天上飘来,泌人心脾,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忘乎所以。松林是蒋娃的灵感,松涛是他的知音,他只要站在松林之中,忘情的演奏,惟见指尖的灵动,清新高亢的旋律就会从竹管中迸发而出,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宛转悠扬,与浑厚的松涛节奏交织和弦,笛声、松涛、鸟鸣相互应和着,跌宕起伏,那样的协调、默契、和谐,俨然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伙伴们常常听得或被细雨沾湿了衣襟,或被蚊子叮咬起疙瘩,忘了放学时间,几次天色渐暗,才恋恋不舍地从山间小道摸索回家。
那年春天,大约就是清明时节,我放学后早早地回到了家中,吃过晚饭,西边的晚霞仍然迟迟不肯褪去,我望着斑斓的云霓,心想今天又是林中吹奏的好日子,一边回味往日松林中的笛声,不觉天已漆黑,正准备转身进入家门。突然,一阵清脆的枪声从对面的松林传来“哒哒哒,哒哒哒”这枪声似奇非怪,也不像平常练习打靶,再说黑暗中打什么靶呀?我纳闷地睡觉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赶到学校,山上已是人声嘈杂,传言都是同一个声音:“蒋娃昨晚被枪杀了!”天啦,这不啻是晴天霹雳,怎么可能呢?细细一打听,原来,蒋娃与几位同学因贪恋练习曲谱,昨日又是天黑后才迟迟下山,快入街口时候,藏匿于黑暗中的持枪歹徒,见蒋娃几个青年学生毫无戒备,为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丧心病狂地将枪口瞄准了他们。蒋娃听见枪声本能地想躲藏,慌忙之中却将笛子掉在了地上,他连忙转身去拾,谁料被罪恶的子弹击中,当即倒地身亡,其余几位同学惊得魂飞魄散,逃之夭夭。
一条年青的生命刚刚绽放在瞬间终结,天赐神赋的笛声戛然而止。安葬蒋娃的那天,宣传队的同学都去了。蒋娃的墓穴就选在松林之下,踏过没膝的荒草,来到墓前,只见蒋娃身着一套崭新的军装,双目微闭,仿佛熟睡一般,静静地躺在灵柩中,身边放着他那支心爱的竹笛,黄色的笛身通体锃亮,依偎着主人,只可惜令人陶醉的笛声也随斯人的消逝,凌风而去,已成绝响。
山风吹起,同学们依次走到灵柩前,作短暂的停留,默默地三鞠躬,向他作最后的诀别。几位女同学擦着红红的泪眼,将山间采来的野花轻轻地放在蒋娃的胸前。灵柩被慢慢地合上了,一扌不扌不泥土开始覆盖在棺本上。这时,下葬的队伍中响起了嘤嘤的哭声,渐渐地这哭声越来越大,搅动了四周的松林,便听得松涛沙沙作响,与人群和鸣着低吟高唱,一阵高过一阵“沙沙、嘤嘤”、“嘤嘤、沙沙”一时间竟分不出是人,还是松林在哭泣“沙沙、嘤嘤”之声从这座山传递到那座山,在春天的山野中回荡,引得群山鸣咽,瑟瑟有声,这分明是群山在发出悲怆之声啊!
从此以后,学校宣传队缺了那熟悉的笛声,像和谐的琴瑟断了根弦,沮丧的情绪一直笼罩着宣传队,挥之不去,几次排练交响乐沙家浜,配合都不协调,几经波折,宣传队解散了。
松涛依旧,物是人非,知音不再。记忆中当年蒋娃的坟茔没有留下墓碑,几经辗转,林间已没有了去路,只觉得蒋娃的坟茔就在前方,望去,当年手臂粗的马尾松,如今已近拱围,松枝密密匝匝,如墨的松针旁逸斜出,更多,更粗,蓊郁浓密得辨不清方向,林深已不知处。我忽然觉得,这棵棵挺拔的松树,不都是蒋娃墓旁的青松吗?权且当作墓碑,向长年厮守蒋娃的青松,向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他,作一番拜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