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桃花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岁月魔变
人们形容一处风景如画、难以去到的所在,往往就说那是“世外桃源”此词便来源于陶渊明这篇桃花源记。世外桃源在现在大约肯定百分百是不存在了,科技手段日益发达,交通工具便捷方便,珠峰可以数次被攀越,南、北极也早已被科考了无数回,要去寻一个世外之所,当然是不大现实的了。
我在这里要说的不是能不能找到世外桃源,而是说另一个美丽的桃源——它就存在于每一个儿童的心里,那里美丽且充满梦幻,纯洁且神秘,那里的领域比天地更宽广。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有着这样的世外桃源,它是成年人不懂的。
倒退三十年回去,我们成人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也曾经拥有着这样的美丽桃源。当我们一天天长大,当我们逐渐成熟,当我们开始走进社会和生活,当我们逐渐明白现实的意义,我们心中的桃源便在现实的压缩下越来越萎缩,终于至彻底蒸发殆尽。可是,也有的人不愿意看着它们逐渐萎缩成零,便努力挣扎着维护这片越来越被侵蚀的地带,他们为这片桃源筑起荆棘,挖下深沟引进河水——尽管守护一片桃源往往比守住一座城池还要艰难的多。
苍茫人海,我们不容易发现谁的内心还保留着这样的美丽,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是最疏离和遥远的,即便或者你曾经有机会去涉足别人的桃源,但或者你要赶路,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于是你没有成为那个武陵人。
儿童心中的美丽桃源经历岁月的魔变,化为一处小小的隐秘的角落隐藏在那些我们不容易发现的地方。
这就是桃花源的岁月魔变。
(二)匆匆行者
这篇桃花源记,其实中学时就已经将它背的滚瓜烂熟了。
再看一遍,心里还是涌出很多问题来,这些问题从我看第一遍就有了:比如,那个武陵人是真的发现桃花源了吗?既然它处处做了记号,为何再次回去就找不到了呢?还有,既然他答应源中人“不为外人道”为什么一出去就去告诉了太守呢?他是觉得这件事太稀奇,还是准备领什么奖金和好处?等等等等——
这些问题我当然不会问老师的,但是我经常自己问自己,可是没有答案——我想,即便陶渊明先生突然复活,站在我面前,大约也不能回答出我这些问题来。因此,我那时经常问自己,但也经年没有答案。
不过,唯有一点,我十分羡慕武陵人,觉得他太幸运了,不过是一位打渔的渔家,却能在有生之年到得一个别人从来不知道的世界里去,真的不是一般的幸运了。作者为了描述其幸运程度,最后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你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特意为了这片桃源欣然寻去,未果,而病终。高尚人士特意去找都不得其门,可见武陵渔家之幸。
我们重新把话题拉回到现在:
我们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行者,匆匆赶路,向着伟大或者渺小的目标不断前行——在偶尔停下来歇息的片刻,或者偶尔会诞生出武陵人来,无意间发现了别人心中的桃源,于是或者欣赏驻足一阵,或者亲入其中于主人言欢交谈——这要看作为行者,他有多少时间,或者对于美丽桃源有多大兴趣但,大多数行者都是匆匆来匆匆去,生命短暂如流星,谁肯为别人的桃源停顿下自己前进的步伐呢?这显然是不明智的——
况且,即便你发现了这处所在,主人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你的宿命是什么?——一个行者!
行者终究是要赶路的,在路上才是行者的追求,于是——你可以成为幸运的武陵人,但也将最终“不复得路”
(三)玫瑰能变狗尾巴草
我最后还有一个想法,也是我经年所想的一个问题的,那就是武陵人“不复得路”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的想法是“源中人”大约派人出去将那些记号都破坏掉了,他们意外的迎接了一个来访者,也知道如今早已不是秦末大乱之时节,但看源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说明,这里早已是世外之所,人人怡然自乐,根本不管何年何月何人坐江山。
作为主人,他们都很好客“设酒杀鸡作食”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想再次被意外到来的武陵人打扰,我深想,经历了秦朝末年的颠沛流离的战乱,他们对于尘世之人是有着隐约的不信任的,他们希望能保持住这片桃源的美,不为侵占不为掠夺,若偶尔有行者站立、驻足片刻即去的,他们不会在意,但若真的有幸运的武陵人再次光临,或者引外人入内,谁也不知道数年之后这里是不是又将是一片杂草丛生?
于是,武陵人不复得路,桃花源终于成了千古绝唱,化在陶老先生的笔下以飨我们这些欣然向往之人。
桃源的主人千差万别,有的好客热情,有的冷淡清净,谁成为幸运的武陵人就要看清楚主人是不是好客?便是好客的,也要掌握分寸,客随主便,若是一见了人家的地方美便再也不想出去,一屁股坐下,准备反客为主者,大约会被群起而攻之。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一)岁月魔变
人们形容一处风景如画、难以去到的所在,往往就说那是“世外桃源”此词便来源于陶渊明这篇桃花源记。世外桃源在现在大约肯定百分百是不存在了,科技手段日益发达,交通工具便捷方便,珠峰可以数次被攀越,南、北极也早已被科考了无数回,要去寻一个世外之所,当然是不大现实的了。
我在这里要说的不是能不能找到世外桃源,而是说另一个美丽的桃源——它就存在于每一个儿童的心里,那里美丽且充满梦幻,纯洁且神秘,那里的领域比天地更宽广。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有着这样的世外桃源,它是成年人不懂的。
倒退三十年回去,我们成人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也曾经拥有着这样的美丽桃源。当我们一天天长大,当我们逐渐成熟,当我们开始走进社会和生活,当我们逐渐明白现实的意义,我们心中的桃源便在现实的压缩下越来越萎缩,终于至彻底蒸发殆尽。可是,也有的人不愿意看着它们逐渐萎缩成零,便努力挣扎着维护这片越来越被侵蚀的地带,他们为这片桃源筑起荆棘,挖下深沟引进河水——尽管守护一片桃源往往比守住一座城池还要艰难的多。
苍茫人海,我们不容易发现谁的内心还保留着这样的美丽,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是最疏离和遥远的,即便或者你曾经有机会去涉足别人的桃源,但或者你要赶路,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于是你没有成为那个武陵人。
儿童心中的美丽桃源经历岁月的魔变,化为一处小小的隐秘的角落隐藏在那些我们不容易发现的地方。
这就是桃花源的岁月魔变。
(二)匆匆行者
这篇桃花源记,其实中学时就已经将它背的滚瓜烂熟了。
再看一遍,心里还是涌出很多问题来,这些问题从我看第一遍就有了:比如,那个武陵人是真的发现桃花源了吗?既然它处处做了记号,为何再次回去就找不到了呢?还有,既然他答应源中人“不为外人道”为什么一出去就去告诉了太守呢?他是觉得这件事太稀奇,还是准备领什么奖金和好处?等等等等——
这些问题我当然不会问老师的,但是我经常自己问自己,可是没有答案——我想,即便陶渊明先生突然复活,站在我面前,大约也不能回答出我这些问题来。因此,我那时经常问自己,但也经年没有答案。
不过,唯有一点,我十分羡慕武陵人,觉得他太幸运了,不过是一位打渔的渔家,却能在有生之年到得一个别人从来不知道的世界里去,真的不是一般的幸运了。作者为了描述其幸运程度,最后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你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特意为了这片桃源欣然寻去,未果,而病终。高尚人士特意去找都不得其门,可见武陵渔家之幸。
我们重新把话题拉回到现在:
我们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行者,匆匆赶路,向着伟大或者渺小的目标不断前行——在偶尔停下来歇息的片刻,或者偶尔会诞生出武陵人来,无意间发现了别人心中的桃源,于是或者欣赏驻足一阵,或者亲入其中于主人言欢交谈——这要看作为行者,他有多少时间,或者对于美丽桃源有多大兴趣但,大多数行者都是匆匆来匆匆去,生命短暂如流星,谁肯为别人的桃源停顿下自己前进的步伐呢?这显然是不明智的——
况且,即便你发现了这处所在,主人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你的宿命是什么?——一个行者!
行者终究是要赶路的,在路上才是行者的追求,于是——你可以成为幸运的武陵人,但也将最终“不复得路”
(三)玫瑰能变狗尾巴草
我最后还有一个想法,也是我经年所想的一个问题的,那就是武陵人“不复得路”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的想法是“源中人”大约派人出去将那些记号都破坏掉了,他们意外的迎接了一个来访者,也知道如今早已不是秦末大乱之时节,但看源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说明,这里早已是世外之所,人人怡然自乐,根本不管何年何月何人坐江山。
作为主人,他们都很好客“设酒杀鸡作食”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想再次被意外到来的武陵人打扰,我深想,经历了秦朝末年的颠沛流离的战乱,他们对于尘世之人是有着隐约的不信任的,他们希望能保持住这片桃源的美,不为侵占不为掠夺,若偶尔有行者站立、驻足片刻即去的,他们不会在意,但若真的有幸运的武陵人再次光临,或者引外人入内,谁也不知道数年之后这里是不是又将是一片杂草丛生?
于是,武陵人不复得路,桃花源终于成了千古绝唱,化在陶老先生的笔下以飨我们这些欣然向往之人。
桃源的主人千差万别,有的好客热情,有的冷淡清净,谁成为幸运的武陵人就要看清楚主人是不是好客?便是好客的,也要掌握分寸,客随主便,若是一见了人家的地方美便再也不想出去,一屁股坐下,准备反客为主者,大约会被群起而攻之。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