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寻梦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游完三国水浒城,正值午餐时间。用过午餐,按导游的说法是让我们参观一个紫砂壶工艺馆,实则就是购物。我虽然并不喜欢用紫砂壶之类器皿喝茶,但那紫砂壶工艺还是不错,想买一件作个纪念品,无奈夫人和孩子都毫无兴趣,加之路途遥远不好携带,于是作罢。
从紫砂壶工艺馆出来,我们便直奔苏州。由于在苏州参观的景点比较多,导游告诉我们,第二天在苏州参观的部分行程将安排在今天进行。具体讲,就是参观著名的江南水乡——甪直镇。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的旅行车就到达了苏州。车在苏州没有停,直接将我们拉到了甪直。在前往甪直的途中,导游就对甪直给我们作了一些介绍。
甪(lu;音:鹿)直,一个难识的地名,是一个具有浓厚水乡风情的古镇,位于江苏昆山市,是江南六个著名的古镇之一。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据史料记载,古镇建于公元前503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小镇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由于镇内河网纵横交错,碧水环绕,桥桥相望,因而有江南“桥都”的美誉。
我们一行在横额上写着“甪直古镇”的高大石牌楼处下车。牌楼四柱三间,上覆黛瓦重檐,戗角欲飞。从牌楼进小镇,过甪直桥,就来到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有一头造型独特的石雕独角神兽——甪端。“甪端”是神话传说中的祥善之物,也是甪直古镇的标识。据宋书贩鹬尽分兴担爱f端”有两大特异功能,一是速度飞快,能日行一万八千里;二是信息灵通,它懂四方语言,了解远方情况。甪直人选他作为镇标,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经过广场,再往前就进入了古镇街道。一进入古镇街道,我就觉得十分的亲切,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这里的街面都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街坊临河而筑,前街后河,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行。不论临街的住宅,还是临河的民房均为黛瓦粉墙、木门木窗、青砖翘脊。虽然我的老家并不是水乡,离这里也有几千里之遥,但也是傍水而居,而那些青砖黛瓦粉墙、木门木窗的民居或木质铺面房,与我出生的小镇十分相象,所以感到特别的亲近、亲切。
据资料介绍,小镇有5。6公里的河道,而在这小小的古镇,原来竟有宋元明清各式石桥“七十二顶半”目前仍存有41座。这些桥造型各异,其中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据说其桥梁的密度,远超过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平均0。0272平方公里即有一座古桥梁,与世界著名桥都、平均0。66平方公里即有一桥的水城威尼斯相比,遥遥领先。在一些两河交汇处往往有连成直角的两桥,俗称“三步两桥”颇具特色。我没有去过威尼斯,不知道那里的桥,但眼前的小桥流水、桥桥相望的景色着实把我迷住了,真正是“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于是拿出相机忙不叠的拍了起来。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先到了一座石门宅院,前有青砖照壁,上镌“漪韵”两字。这座宅院就是甪直教育家沈柏寒的私邸。沈宅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五进,布局精巧,画栋雕梁,具有清代建筑特点。沈家原为富豪,房产广布,当时有沈半镇之称。沈宅占地约2500平方米,现修复开放的为其西部。沈宅的精华部分是乐善堂。这座三开间正厅是甪直镇上最豪华的建筑,不仅宽大高敞,雕饰遍布,且因前后做重轩,有冬暖夏凉之效。厅内琳埌满目的雕饰可谓富家气派十足。
从沈宅出来便到了保圣寺。保圣寺创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于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遭了殃,至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再次重建。最盛时据称殿宇5000多间,僧众千人,范围达半个镇,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也是“江南四大寺院”之一。明成化年间(1465—1487)重修,据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为江南名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半壁九尊泥塑罗汉,堪称国宝。之所以只有半壁,是因为那半壁已毁于一场火灾。塑壁罗汉将当时寺院最盛行的画壁巧妙地移植到雕塑之中,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以山水为背景,置罗汉于其间的一件独立完整的艺术作品,远观塑壁,那突兀的山岩,卷舒的云气,翻滚的浪花,与神态各异的罗汉,动静交融,遥相呼应,把千姿万态的海上仙岛和棚棚如生的洞中罗汉,浑然一体,形成了一幅古雅而壮观的立体山水画。远望如峰峦参差,近看则塑工精细,丰富多彩。这些塑像尽管历经千年、屡经沧桑,依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失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杰出的精品。一面泥塑,又身处多雨潮湿的江南水乡,却历经千年沧桑仍能保存下来,令人叹为观止。
寺内还有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陆龟蒙的衣冠冢。据传陆龟蒙曾在此隐居,寺内的“斗鸭池”、“小虹桥”和“清风亭”就是他留下的遗迹。或许是大年时节,也不知有什么讲究,陆龟蒙的墓前竟有不少人在那里烧纸焚香祭奠,想必那些前来祭奠的人不一定都是陆龟蒙的子孙吧?
在保圣寺“清风亭”的西面,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纪念馆,展厅后面是叶圣陶的墓园。叶圣陶虽不是甪直镇人,但他在这里曾执教5年,叶老一直把这里视为他的第二故乡,因而在临终时嘱托其亲属要将他的全部骨灰安放在甪直。其实,完全可以理解叶老的心思,因为这里是他的事业发迹之地,他的一些名篇正是从这里诞生的,如高高的银杏树、多收了三五斗等。
离开保圣寺,我们又来到萧宅。萧宅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古镇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宅。它原为镇上杨姓武举人所建,后来售予里中望族萧家的萧冰黎,故称萧宅。萧冰黎(1881-1946年),名钓,毕业于苏州高等师范学校。后来执教于“五高”并与沈柏寒、严大容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诸多贡献。其子萧乃震早年留学德国。孙女萧芳芳现居香港。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参加拍摄影片200多部,先后获西班牙电影展最佳女主角奖,香港最佳女主角金像奖等。现萧宅内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了她的从影生涯,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
出萧宅不远就来到王韬纪念馆。这是一座清式建筑的住宅,占地800平方米,宅内展示王韬的生平事迹。王韬是近代甪直名人,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影响的改良主义先驱。曾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在香港与友人集资买下英华书院,改为中华印务总局,创办了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以政治为主的报章偱环日报,鼓吹变法自强的主张,影响深远。
从萧宅出来,我们沿着也不知叫什么名的河街,来到“万盛米行”万盛米行是一家老字号店铺,始建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该米行规模宏大,有存放粮食的廒间近百,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为甪直及其周围十多个乡镇的粮食集散中心之一。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于1917年在甪直执教时撰写的多收了三五斗就是以万盛米行为背景,该文被选进中学教课书,万盛米行也随之闻名。一九九八年甪直镇政府斥资恢复万盛米行原貌,再现了民国年间江南米市风貌,同时两廊陈列稻作农具和加工谷米的各式器具,集江南农具之大成,成为一处具有独特水乡风味的景观。
虽是大年初一,来这里游玩的人却是络绎不绝。然而,任熙熙攘攘的游客聒嘈,小镇的老人孩子却是那样的安静祥和。古镇居民还保留着几百年前古老生活的意韵、淳朴、宁静和幽雅,让人羡慕,令人留连往返。
老街小巷,石桥流水,乡风市声,望着这江南小镇上傍水的长廊和石拱桥,还有那挂着红灯笼的小茶馆,心中便油然升起对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生活的向往,总觉得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或许,我的前世就生长在这里?
倘佯在小桥流水古宅旁,人不由得便放松心情。古老而恬静的小镇,涤荡着人的心灵、净化着人的灵魂;我不由得让思绪随小桥流水而去,飘过小巷古宅,穿越时空,追寻着梦中的伊甸园
游完三国水浒城,正值午餐时间。用过午餐,按导游的说法是让我们参观一个紫砂壶工艺馆,实则就是购物。我虽然并不喜欢用紫砂壶之类器皿喝茶,但那紫砂壶工艺还是不错,想买一件作个纪念品,无奈夫人和孩子都毫无兴趣,加之路途遥远不好携带,于是作罢。
从紫砂壶工艺馆出来,我们便直奔苏州。由于在苏州参观的景点比较多,导游告诉我们,第二天在苏州参观的部分行程将安排在今天进行。具体讲,就是参观著名的江南水乡——甪直镇。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的旅行车就到达了苏州。车在苏州没有停,直接将我们拉到了甪直。在前往甪直的途中,导游就对甪直给我们作了一些介绍。
甪(lu;音:鹿)直,一个难识的地名,是一个具有浓厚水乡风情的古镇,位于江苏昆山市,是江南六个著名的古镇之一。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据史料记载,古镇建于公元前503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小镇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由于镇内河网纵横交错,碧水环绕,桥桥相望,因而有江南“桥都”的美誉。
我们一行在横额上写着“甪直古镇”的高大石牌楼处下车。牌楼四柱三间,上覆黛瓦重檐,戗角欲飞。从牌楼进小镇,过甪直桥,就来到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有一头造型独特的石雕独角神兽——甪端。“甪端”是神话传说中的祥善之物,也是甪直古镇的标识。据宋书贩鹬尽分兴担爱f端”有两大特异功能,一是速度飞快,能日行一万八千里;二是信息灵通,它懂四方语言,了解远方情况。甪直人选他作为镇标,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经过广场,再往前就进入了古镇街道。一进入古镇街道,我就觉得十分的亲切,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这里的街面都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街坊临河而筑,前街后河,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行。不论临街的住宅,还是临河的民房均为黛瓦粉墙、木门木窗、青砖翘脊。虽然我的老家并不是水乡,离这里也有几千里之遥,但也是傍水而居,而那些青砖黛瓦粉墙、木门木窗的民居或木质铺面房,与我出生的小镇十分相象,所以感到特别的亲近、亲切。
据资料介绍,小镇有5。6公里的河道,而在这小小的古镇,原来竟有宋元明清各式石桥“七十二顶半”目前仍存有41座。这些桥造型各异,其中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据说其桥梁的密度,远超过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平均0。0272平方公里即有一座古桥梁,与世界著名桥都、平均0。66平方公里即有一桥的水城威尼斯相比,遥遥领先。在一些两河交汇处往往有连成直角的两桥,俗称“三步两桥”颇具特色。我没有去过威尼斯,不知道那里的桥,但眼前的小桥流水、桥桥相望的景色着实把我迷住了,真正是“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于是拿出相机忙不叠的拍了起来。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先到了一座石门宅院,前有青砖照壁,上镌“漪韵”两字。这座宅院就是甪直教育家沈柏寒的私邸。沈宅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五进,布局精巧,画栋雕梁,具有清代建筑特点。沈家原为富豪,房产广布,当时有沈半镇之称。沈宅占地约2500平方米,现修复开放的为其西部。沈宅的精华部分是乐善堂。这座三开间正厅是甪直镇上最豪华的建筑,不仅宽大高敞,雕饰遍布,且因前后做重轩,有冬暖夏凉之效。厅内琳埌满目的雕饰可谓富家气派十足。
从沈宅出来便到了保圣寺。保圣寺创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于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遭了殃,至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再次重建。最盛时据称殿宇5000多间,僧众千人,范围达半个镇,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也是“江南四大寺院”之一。明成化年间(1465—1487)重修,据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为江南名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半壁九尊泥塑罗汉,堪称国宝。之所以只有半壁,是因为那半壁已毁于一场火灾。塑壁罗汉将当时寺院最盛行的画壁巧妙地移植到雕塑之中,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以山水为背景,置罗汉于其间的一件独立完整的艺术作品,远观塑壁,那突兀的山岩,卷舒的云气,翻滚的浪花,与神态各异的罗汉,动静交融,遥相呼应,把千姿万态的海上仙岛和棚棚如生的洞中罗汉,浑然一体,形成了一幅古雅而壮观的立体山水画。远望如峰峦参差,近看则塑工精细,丰富多彩。这些塑像尽管历经千年、屡经沧桑,依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失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杰出的精品。一面泥塑,又身处多雨潮湿的江南水乡,却历经千年沧桑仍能保存下来,令人叹为观止。
寺内还有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陆龟蒙的衣冠冢。据传陆龟蒙曾在此隐居,寺内的“斗鸭池”、“小虹桥”和“清风亭”就是他留下的遗迹。或许是大年时节,也不知有什么讲究,陆龟蒙的墓前竟有不少人在那里烧纸焚香祭奠,想必那些前来祭奠的人不一定都是陆龟蒙的子孙吧?
在保圣寺“清风亭”的西面,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纪念馆,展厅后面是叶圣陶的墓园。叶圣陶虽不是甪直镇人,但他在这里曾执教5年,叶老一直把这里视为他的第二故乡,因而在临终时嘱托其亲属要将他的全部骨灰安放在甪直。其实,完全可以理解叶老的心思,因为这里是他的事业发迹之地,他的一些名篇正是从这里诞生的,如高高的银杏树、多收了三五斗等。
离开保圣寺,我们又来到萧宅。萧宅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古镇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宅。它原为镇上杨姓武举人所建,后来售予里中望族萧家的萧冰黎,故称萧宅。萧冰黎(1881-1946年),名钓,毕业于苏州高等师范学校。后来执教于“五高”并与沈柏寒、严大容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诸多贡献。其子萧乃震早年留学德国。孙女萧芳芳现居香港。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参加拍摄影片200多部,先后获西班牙电影展最佳女主角奖,香港最佳女主角金像奖等。现萧宅内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了她的从影生涯,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
出萧宅不远就来到王韬纪念馆。这是一座清式建筑的住宅,占地800平方米,宅内展示王韬的生平事迹。王韬是近代甪直名人,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影响的改良主义先驱。曾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在香港与友人集资买下英华书院,改为中华印务总局,创办了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以政治为主的报章偱环日报,鼓吹变法自强的主张,影响深远。
从萧宅出来,我们沿着也不知叫什么名的河街,来到“万盛米行”万盛米行是一家老字号店铺,始建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该米行规模宏大,有存放粮食的廒间近百,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为甪直及其周围十多个乡镇的粮食集散中心之一。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于1917年在甪直执教时撰写的多收了三五斗就是以万盛米行为背景,该文被选进中学教课书,万盛米行也随之闻名。一九九八年甪直镇政府斥资恢复万盛米行原貌,再现了民国年间江南米市风貌,同时两廊陈列稻作农具和加工谷米的各式器具,集江南农具之大成,成为一处具有独特水乡风味的景观。
虽是大年初一,来这里游玩的人却是络绎不绝。然而,任熙熙攘攘的游客聒嘈,小镇的老人孩子却是那样的安静祥和。古镇居民还保留着几百年前古老生活的意韵、淳朴、宁静和幽雅,让人羡慕,令人留连往返。
老街小巷,石桥流水,乡风市声,望着这江南小镇上傍水的长廊和石拱桥,还有那挂着红灯笼的小茶馆,心中便油然升起对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生活的向往,总觉得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或许,我的前世就生长在这里?
倘佯在小桥流水古宅旁,人不由得便放松心情。古老而恬静的小镇,涤荡着人的心灵、净化着人的灵魂;我不由得让思绪随小桥流水而去,飘过小巷古宅,穿越时空,追寻着梦中的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