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都喜欢游山玩水,所以我们都是又仁又智的人。即使我们欠仁欠智,那就更要游山玩水,因为山水可养我们的仁智之心!即使整日忙碌,无暇亲近山水,我们也会看图片、看文章“山水乃自然之文章,文章乃案头之山水。”这样,即使足不出户,我们也可以在山水中游走了。山水一直是我们精神的栖居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山,毛泽东是山,马克思是山,你也是山,我也是,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是描写我们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也就是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山峦。而那些伟人、名人、圣人只不过是大地上的名山名川罢了,他们令我们望而生爱意、敬意,想观看、攀越、探究,甚至想翻越。而我们无时不活在山中,不仅活在自己的山中,也活在他人的山中,我们不但看不清自己这座山,也更难看清别人那些山。这山望着那山高,生在此山,看着彼山,爱(恨)和死(生)也是我们一生都在跋涉的无形的两座大山。
人类的旷世奇才,就是那些对生死、爱恨、善恶、美丑最富敏感的人,他们是山外山。苏曼殊,李叔同就是我们人类中的异类,他两都留学日本,后来都出家为僧人,都对文学、书画等艺术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他们都是孤独的旅行者和行吟诗人。我们后世不少人对他们出家,特别是对李叔同抛下娇妻弱子出家做和尚更是想不通,多有诟病,好像自己世俗的人生之路才是最值得称道、值得羡慕的,但是他们却又不断攫取曼殊、弘一的精神食粮,甚至模仿、效颦作跳梁小丑状。
苏曼殊、李叔同在我眼里算是名山高峰了,在下只是远远的遥望,并没有真正走近、走进这两座大山,但望着望着就有了感情,一诗打油,聊表敬意,再顺便说说我对这两座大山轮廓的粗浅认识:
天下名山僧占多,弘一曼殊两佛陀。
各有秋千莲并蒂,傲寒一一顶礼膜。
(一)断鸿零雁苏曼殊
“挑灯含泪叠云笺
万里缄封寄可怜。
为问生身亲阿母
卖儿还剩几多钱。”
这首撕心裂肺的前人致母诗,苏曼殊曾引用感叹自己的凄楚身世!1884年苏曼殊出生在日本,他母亲是父亲苏杰生第四房妻子河合仙氏的妹妹,也就是说苏曼殊是个私生子,诞下三个月亲生母亲就走了,父亲带他回大陆,由河合仙氏抚养,但大房陈氏对他们这样不是亲生的母子也百般刁难。苏杰生是商人,终日出门在外,对苏曼殊估计也不怎么上心“商人重利轻别离”嘛!寄人篱下之苦,缺乏母爱之痛,生病被关在柴房差点死去的苏曼殊终于在他12岁那年,跑到广州长寿寺出家剃度做了小和尚。父亲长年不在身边,母亲更是未见,本无家而又出家,悲耶!还是个孩子,在庙里偷吃鸽肉被长老发现,逐出庙门。
15岁去日本求学,与日本姑娘菊子一见钟情,因曼殊家族反对,菊子投海自尽,曼殊悲哀不已,回广州后又去蒲涧寺出家,这个多情种开始了风雨漂泊的一生。当了和尚仍是放荡不羁,流连夜店,喝花酒,与名伶歌姬来往频繁,儿女柔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过他全是精神上的花色,可以坐怀不乱,同裘不淫,是真真爱惜女子的情僧。吟诗作画,干革命,写小说,吟酒食糖,风流无限,才情无限,与当时的文化名流陈独秀、许啸天、柳亚子、邵飘萍、李叔同等来往密切,风光无限。
1909年,曼殊21岁,他又云游到东京,在东京的一个小型音乐会上认识了弹筝女子百助,因遭遇相同,一见如故。但此时曼殊已是庙中之人,了却尘缘,无以相投,便垂泪挥毫,写一诗曰:
鸟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明明是情深,却说无情泪,有爱就有痛!读来令人柔肠寸断,心头大恸。曼殊不但对女人如此情真,对友人亦如此。1905年,江苏革命党人赵伯向他求画,但他去了日本,未及时交画,等他回来得知赵伯因黄花岗起义失败忧愤成疾,呕血而死,遂铺纸泼墨作荒城饮马图焚于赵伯墓前,以示悼念,并从此挂笔不再作画了。性情可鉴,忠心可鉴。
画家黄宾虹说:“曼殊一生,只留下了几十幅画,可惜他早死了,但就是那几十幅画,其分量也够抵得我一辈子的多少幅画。”是的!他是近代的文学家、画家。他的画风清淡典雅,不落俗套,自成一格。他惜墨如金,从不轻易为人作画。可这个集诗僧、画僧、情僧、革命僧于一身的人,却在孤旅红尘中,只活了35年。他不听医生的劝,大量食糖,1918年死于肠疾。毋宁说是死于肠疾,不如说是死于心疾。他难道是觉得人生太苦,吃糖可救么?他在日本时,曾“一日饮冰五六斤,比晚不能动,人以为死,视之犹有气,明日复饮冰如故。”这不是只求速死么?死也要死得干净,冰清玉骨嘛!呜呼!天才之短命若此!死时留下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悲乎!悲乎!
曼殊死后葬在他爱慕的西泠桥,与江南名妓苏小小墓南北相望,任几多后人唏嘘不已!
(二)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每当看到这首词,听到这首歌,就会感悟到这文学与歌曲完美结合的送别所营造出来的离愁别绪、看破红尘的幽幽意境,让人百感交集。仿佛也就在晚风送来幽绝的笛声中看到一位身披袈裟的僧人在山前独行,山后独酌,夕阳笼罩,余辉清寒,山影庙廊一片静穆。只是觉得儿童们不宜唱这样的歌曲,他们幼小纯真的心一定体会不到李叔同噬骨的孤独,更不能深悟到命运的悲怆。
这词是李叔同留给我们的杰作,正如他的人一样,也是上帝留给我们人类的杰作。还是让我们来看看李叔同有多少个第一吧:
1:他是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人;
2:他是国内最早推广“音乐之王”钢琴的人;
3:国内上演的第一部话剧茶花女,他主演主角玛格丽特;
4:他是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
5:他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
李叔同生于1880年,比曼殊大5岁。李叔同5岁丧父,1905年也到日本求学,主攻油画。回国后就活跃在文化艺术界,凭借他的天才和做人原则,他成为了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的大师。赵朴初说他:“天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可就在他世俗人生的成就达到了巅峰之时,也就是在曼殊死的那一年,他抛下娇妻弱子去做了和尚。世俗之人他做得轰轰烈烈;和尚他也做得不同凡响,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是近代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听说李叔同也多情,不过他较内敛,红颜不为外人道。在日本求学时,一名日本的女学生,偷偷跟李叔同交往,愿做他的人体模特,在画室,女模特玉体横陈,李叔同为之作画,著名的画作裸女就是以这模特为蓝本。远在异域私人空间,巫山春醒,爱河解冻,良宵一刻,芙蓉帐暖,李叔同身心俱入。这个叫春山淑子的女学生甚至跟李叔同来到中国,跟李继续玩婚外情。但李早有家室,爱到深时是怨时,李叔同决定托友人把春山淑子带回日本,淑子无奈,怆然渡海,那渡的可是苦海?抑或情海?
李叔同在人生最绚烂之时出家,要归于平淡。他终于成了人尽皆知的弘一法师,给了我们不平淡。
遥望这两座山外之山,不禁有些许人生感慨。一个失母,一个丧父,都敏感,都才情,都多情,一个不得,一个得。得与不得,都是悲剧,或者都是喜剧,就看你怎么看,万有归空嘛!深不可测的夜空和一株敏感的会思想的芦苇构成了人类永恒的悲剧或喜剧的主题。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出家做和尚的,千万条线牵扯着我们,千万条顾虑摆在我们面前,就像法国著名的画家高更说的那样:“他们只能在骚乱的人群中随俗沉浮。当他们独自一人时,就会感到惶惶然而心生恐怖。这就是不必每个人都去离群索居的原因,只有那些有胆量、喜欢孤独的人才能做到。”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多姿多彩,各色人等各自演绎着自己的故事,痛苦的愿意痛苦,悲伤的愿意悲伤,,欢乐的愿意欢乐,不愿意了,就换角色再演一回。于是这世界有了政治家、和尚、教徒、军人、杀人犯、流氓、农民、学生、艺术家世界也因此总是混馄饨饨,整天处于睡和醒之间,半睡半醒状态,而像李叔同、苏曼殊这样出类的生命,拔萃的灵魂,从来都是很少见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都喜欢游山玩水,所以我们都是又仁又智的人。即使我们欠仁欠智,那就更要游山玩水,因为山水可养我们的仁智之心!即使整日忙碌,无暇亲近山水,我们也会看图片、看文章“山水乃自然之文章,文章乃案头之山水。”这样,即使足不出户,我们也可以在山水中游走了。山水一直是我们精神的栖居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山,毛泽东是山,马克思是山,你也是山,我也是,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是描写我们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也就是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山峦。而那些伟人、名人、圣人只不过是大地上的名山名川罢了,他们令我们望而生爱意、敬意,想观看、攀越、探究,甚至想翻越。而我们无时不活在山中,不仅活在自己的山中,也活在他人的山中,我们不但看不清自己这座山,也更难看清别人那些山。这山望着那山高,生在此山,看着彼山,爱(恨)和死(生)也是我们一生都在跋涉的无形的两座大山。
人类的旷世奇才,就是那些对生死、爱恨、善恶、美丑最富敏感的人,他们是山外山。苏曼殊,李叔同就是我们人类中的异类,他两都留学日本,后来都出家为僧人,都对文学、书画等艺术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他们都是孤独的旅行者和行吟诗人。我们后世不少人对他们出家,特别是对李叔同抛下娇妻弱子出家做和尚更是想不通,多有诟病,好像自己世俗的人生之路才是最值得称道、值得羡慕的,但是他们却又不断攫取曼殊、弘一的精神食粮,甚至模仿、效颦作跳梁小丑状。
苏曼殊、李叔同在我眼里算是名山高峰了,在下只是远远的遥望,并没有真正走近、走进这两座大山,但望着望着就有了感情,一诗打油,聊表敬意,再顺便说说我对这两座大山轮廓的粗浅认识:
天下名山僧占多,弘一曼殊两佛陀。
各有秋千莲并蒂,傲寒一一顶礼膜。
(一)断鸿零雁苏曼殊
“挑灯含泪叠云笺
万里缄封寄可怜。
为问生身亲阿母
卖儿还剩几多钱。”
这首撕心裂肺的前人致母诗,苏曼殊曾引用感叹自己的凄楚身世!1884年苏曼殊出生在日本,他母亲是父亲苏杰生第四房妻子河合仙氏的妹妹,也就是说苏曼殊是个私生子,诞下三个月亲生母亲就走了,父亲带他回大陆,由河合仙氏抚养,但大房陈氏对他们这样不是亲生的母子也百般刁难。苏杰生是商人,终日出门在外,对苏曼殊估计也不怎么上心“商人重利轻别离”嘛!寄人篱下之苦,缺乏母爱之痛,生病被关在柴房差点死去的苏曼殊终于在他12岁那年,跑到广州长寿寺出家剃度做了小和尚。父亲长年不在身边,母亲更是未见,本无家而又出家,悲耶!还是个孩子,在庙里偷吃鸽肉被长老发现,逐出庙门。
15岁去日本求学,与日本姑娘菊子一见钟情,因曼殊家族反对,菊子投海自尽,曼殊悲哀不已,回广州后又去蒲涧寺出家,这个多情种开始了风雨漂泊的一生。当了和尚仍是放荡不羁,流连夜店,喝花酒,与名伶歌姬来往频繁,儿女柔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过他全是精神上的花色,可以坐怀不乱,同裘不淫,是真真爱惜女子的情僧。吟诗作画,干革命,写小说,吟酒食糖,风流无限,才情无限,与当时的文化名流陈独秀、许啸天、柳亚子、邵飘萍、李叔同等来往密切,风光无限。
1909年,曼殊21岁,他又云游到东京,在东京的一个小型音乐会上认识了弹筝女子百助,因遭遇相同,一见如故。但此时曼殊已是庙中之人,了却尘缘,无以相投,便垂泪挥毫,写一诗曰:
鸟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明明是情深,却说无情泪,有爱就有痛!读来令人柔肠寸断,心头大恸。曼殊不但对女人如此情真,对友人亦如此。1905年,江苏革命党人赵伯向他求画,但他去了日本,未及时交画,等他回来得知赵伯因黄花岗起义失败忧愤成疾,呕血而死,遂铺纸泼墨作荒城饮马图焚于赵伯墓前,以示悼念,并从此挂笔不再作画了。性情可鉴,忠心可鉴。
画家黄宾虹说:“曼殊一生,只留下了几十幅画,可惜他早死了,但就是那几十幅画,其分量也够抵得我一辈子的多少幅画。”是的!他是近代的文学家、画家。他的画风清淡典雅,不落俗套,自成一格。他惜墨如金,从不轻易为人作画。可这个集诗僧、画僧、情僧、革命僧于一身的人,却在孤旅红尘中,只活了35年。他不听医生的劝,大量食糖,1918年死于肠疾。毋宁说是死于肠疾,不如说是死于心疾。他难道是觉得人生太苦,吃糖可救么?他在日本时,曾“一日饮冰五六斤,比晚不能动,人以为死,视之犹有气,明日复饮冰如故。”这不是只求速死么?死也要死得干净,冰清玉骨嘛!呜呼!天才之短命若此!死时留下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悲乎!悲乎!
曼殊死后葬在他爱慕的西泠桥,与江南名妓苏小小墓南北相望,任几多后人唏嘘不已!
(二)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每当看到这首词,听到这首歌,就会感悟到这文学与歌曲完美结合的送别所营造出来的离愁别绪、看破红尘的幽幽意境,让人百感交集。仿佛也就在晚风送来幽绝的笛声中看到一位身披袈裟的僧人在山前独行,山后独酌,夕阳笼罩,余辉清寒,山影庙廊一片静穆。只是觉得儿童们不宜唱这样的歌曲,他们幼小纯真的心一定体会不到李叔同噬骨的孤独,更不能深悟到命运的悲怆。
这词是李叔同留给我们的杰作,正如他的人一样,也是上帝留给我们人类的杰作。还是让我们来看看李叔同有多少个第一吧:
1:他是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人;
2:他是国内最早推广“音乐之王”钢琴的人;
3:国内上演的第一部话剧茶花女,他主演主角玛格丽特;
4:他是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
5:他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
李叔同生于1880年,比曼殊大5岁。李叔同5岁丧父,1905年也到日本求学,主攻油画。回国后就活跃在文化艺术界,凭借他的天才和做人原则,他成为了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的大师。赵朴初说他:“天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可就在他世俗人生的成就达到了巅峰之时,也就是在曼殊死的那一年,他抛下娇妻弱子去做了和尚。世俗之人他做得轰轰烈烈;和尚他也做得不同凡响,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是近代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听说李叔同也多情,不过他较内敛,红颜不为外人道。在日本求学时,一名日本的女学生,偷偷跟李叔同交往,愿做他的人体模特,在画室,女模特玉体横陈,李叔同为之作画,著名的画作裸女就是以这模特为蓝本。远在异域私人空间,巫山春醒,爱河解冻,良宵一刻,芙蓉帐暖,李叔同身心俱入。这个叫春山淑子的女学生甚至跟李叔同来到中国,跟李继续玩婚外情。但李早有家室,爱到深时是怨时,李叔同决定托友人把春山淑子带回日本,淑子无奈,怆然渡海,那渡的可是苦海?抑或情海?
李叔同在人生最绚烂之时出家,要归于平淡。他终于成了人尽皆知的弘一法师,给了我们不平淡。
遥望这两座山外之山,不禁有些许人生感慨。一个失母,一个丧父,都敏感,都才情,都多情,一个不得,一个得。得与不得,都是悲剧,或者都是喜剧,就看你怎么看,万有归空嘛!深不可测的夜空和一株敏感的会思想的芦苇构成了人类永恒的悲剧或喜剧的主题。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出家做和尚的,千万条线牵扯着我们,千万条顾虑摆在我们面前,就像法国著名的画家高更说的那样:“他们只能在骚乱的人群中随俗沉浮。当他们独自一人时,就会感到惶惶然而心生恐怖。这就是不必每个人都去离群索居的原因,只有那些有胆量、喜欢孤独的人才能做到。”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多姿多彩,各色人等各自演绎着自己的故事,痛苦的愿意痛苦,悲伤的愿意悲伤,,欢乐的愿意欢乐,不愿意了,就换角色再演一回。于是这世界有了政治家、和尚、教徒、军人、杀人犯、流氓、农民、学生、艺术家世界也因此总是混馄饨饨,整天处于睡和醒之间,半睡半醒状态,而像李叔同、苏曼殊这样出类的生命,拔萃的灵魂,从来都是很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