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里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其实,小和尚并不是和尚,一个女丫子,今年五岁。五年前,大雪封山,老和尚清早开庙门,见门坎外面有个襁褓,一个女崽快冻死了,老和尚把女崽抱进庙里,一口水一口汤地养活了,取名叫耒子。耒子大了,老和尚没有给她剃顶受戒,也不让她叫自己干爷,就这么养着。山下村民知道了,就管女娃叫小和尚。
老和尚确实老了,没有人能说出他的岁数。问四十岁的人,他说:“我记事的时候,老和尚好像就这样,没变。”问六十岁的人,他说:“我年轻时,老和尚比现在小点,也小不了多少。”问老和尚自己,他便说:“没记。”
老和尚一整天打坐,或坐在门口,或坐在堂上,整天不见他睁眼。其实,他那眼是没有办法睁的,年长日久,上眼皮耷拉下来,盖住了下眼皮。老眼用劲是睁不开的,必须用指往上挑。老和尚总是右手挑右眼皮,左手挑左眼皮。遇到他最喜欢或是最讨厌的人,他便不挑眼皮了,闭着眼说话。
老和尚靠什么养活自己呢?解放前,靠收香火钱。要是不够,就下山去化缘。那时腿脚还灵便。解放以后,这片山,连同这座小庙,都化给了山下的公社,老和尚归公社养活,米柴是不断的。每隔十天半月,最多一个月,公社的余干事就上山来了,背一袋子米,一小包盐,在庙里住一天,给老和尚砍些柴禾。后来,余干事做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就换了别人来,三天两天的换,没个准人。后来,到了六零年,山下发生了粮荒,也便没人上山送粮了。过了一年,到了六一年春节,粮荒更重了,开始死人了。偶然一下子,余书记(以升为公社书记)想起了老和尚,一问,方知老和尚断了一年的粮食。他就带着两个农民,两把铁锹,一卷竹席,上山来了。一推庙门,愣住了,老和尚还活着。
老和尚没挑眼皮,静静的坐着,听见铁锹响,眼皮微微一抖,没有吭气。
“这一年,你都吃了什么?”
“”“怪我工作忙”
老和尚抬起手掌,止住余书记,慢慢说道:“听着,给我十斤米,我能养活一百位老人度春荒。”
“您说什么?”
“给我十斤米,给我一百位老人,我能养活他们度春荒。”
这回,余书记算是听明白了,先是奇,后是疑,又是惊“十斤米能够一百个老人吃一个月?”老和尚不言语了,挥挥手“下山去吧,去办!”
下山后,余书记把此事说给社干部们听,大都数人傻傻的愣着,没人发表意见。最后,还是余书记说:“试试吧,老人家从来没有说过半个字的慌。”
过了几天,一百多个老头老太上山了,余书记背了二十斤米。
推开庙门,愣了:整个庙堂空了。十个一排,整整齐齐的十排蒲团子。老和尚留下一百位老人,退出十斤米,让余书记带着余下的几位老人下山了。
过了十天,余书记放心不下,就偷偷地摸上山,一推庙门,死死的反锁着。耳朵贴着门缝听,静静地,没有一点声息。
过了一个月,余书记实在忍耐不住,喊齐公社的负责人,上山来了。庙门还是死死的关着,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在庙墙不高,余书记翻了进去。从窗户往里看,一百个蒲团,坐着一百位老人,都舒闭双眼,两掌合闭胸间,丝丝不动,阌然无声。庙堂的拐角上,架着一口大锅,锅下的柴火已经熄了。正看着,肩膀被人一拍,一回头,见是老和尚。老和尚睁着两只眼,冷冷的盯着余书记。细看,余书记吃了一惊:老和尚两只眼皮,分明被针扎透,穿出两道白线,白线上吊,系在帽檐上。为此,老和尚戴了一顶旧帽子,撕掉了帽舌头。一时间,余书记说不出话来,怔怔的望着老和尚。老和尚说:“怎么进来,怎么出去。”
春荒过去了,午季的麦子下来了,庙门开了,一百位老人步出庙门,与老和尚话别,悠悠然下山来。人人虽然清瘦许多,但面色好看多了,眼光也有了精神。
自此以后,每到发生春荒,小庙都是满满的。每到这时候,余书记整天长叹短嘘,闭口不语,很有一番情绪在心头。
世到如今,分田到户了,也在没有了春荒。可是,每每想到往日,人们都要谈到老和尚。谈到后来,归结一个疑问:十斤米怎么养活一百位老人呢?去问当年进过庙的老人吧,十有八九已经不在人世了,就是碰上一二个,也说不清楚。都说是在梦里过了一个月,迷迷糊糊,腾云驾雾。有人十分小心的去问老和尚,老和尚沉吟半响,徐徐道来:“并无此事。”
最想了解这个疑问的人,是余乡长(公社改成乡了)。可是,他不敢开口,怕老和尚不给面子。一天晌午,小耒子跳跳蹦蹦进了家门,脆生生对他说:“师父叫你去嘿!”
老和尚端坐在蒲团上,怀里搂定小耒子,用右手挑开了右眼皮,看了一下余乡长“你坐你的,我说我的。”
佛门有千法,千法规一宗,叫“修禅”或单说一个字叫:“禅”念经做佛事,叫禅;面壁修心养性,叫禅;闭门端坐,静目思过,也叫禅。禅讲究一个静,四大皆空,六根清静,七欲抑灭。达到这等境界的佛徒,才算悟出了佛门的真谛。这等佛徒行将离尘世,要做圆寂法。圆寂又叫遁化,也称肉身,,到时候,佛徒要盘腿端坐蒲团上,两掌合闭胸间,双目舒关,意守虚无。静坐几天,腹中空了,只能稍进粥食,要稀稀的,再静坐几天,稍进粥水,要更稀,与水一般。再往下,便只饮清水了,而且越饮越少,直至滴水不沾唇为止。往后,直到圆寂完结,是不再启口了。不吃东西,并不意味着饥毙,要施用内气功的方法,将五脏六腑与全身经脉打通,取养分于内身,耗尽水,耗尽血,耗尽气。到了这时候,从外观看,佛徒已经形槁气绝了,如木雕一样。四肢冰凉,肌肤如铁,干筋把着骨头,干皮包着青筋,连眼睛里面的晶液也被耗尽,深深地凹下去了。这时候,佛徒并为死净。他的心尚有一滴清血在流动;大脑,还有一丝游绪在回旋。知识越旋越短,越旋越慢,直至耗尽心中那滴血,便心脑皆尽了。留下的这尊肉身,可以涂上漆,置于干糙风凉处,保持得好,千年不化,万世不毁。
老和尚用在村民身上的方法,正是圆寂法的上面一截。所以,用十斤米养济一百位老人,是不为奇怪的。
听完老和尚一席话,余乡长恍如梦醒,怔怔地还想着梦中。一步步下山,心里沉甸甸的。
世变时移,人随境迁。老和尚还活着,小耒子今年五岁了。
这些日子,山民们总在议论一件新鲜事:南山发现了一个大溶洞,里面打得很,什么奇怪景致都有。县里出钱修了一条柏油路,从县里一直通到大溶洞,大溶洞正式取名叫“龙泉洞”每日招引来近千名游客。每位进洞看一回,收门票三元。一人三元,一千人呢?就是三千元啊!一天三千,十天呢?百天呢?一年呢?十年呢?真是无本万利呀。听见人们的议论,余乡长心里活了。他想到山上那座小庙,是啊,有年头了,就说是宋朝造的,也不会有人怀疑。小庙庭院,有株老白果,三人合抱,少说也得四五百年。小庙还有景致,四下还有山泉。想着想着,他又想到了老和尚。说老人是一百五十岁,不会没人信吧?想了一下,觉得不妥,心里觉得对不住老和尚。
心事憋在肚子里,不能不说,就跟乡里其他干部说了。话刚开头,便得到了十几个好字“好,妙!”
“路边在竖立个牌子,就说是百年古庙,千年古树,百岁老和尚!”
“顺路观景,谁都愿意来!”
“一千个去看龙泉洞的,起码有五百个来看小庙的!”
“不收多,一位两块。一年下来,比办综合厂来钱。”
“还能办个饭店,摆几个茶水摊子!”
人们议论纷纷,余乡长不言语,埋头抽烟。不知为什么,他心里挺后悔。
过了一些日子,余乡长上了山,进了小庙。断断续续,前言不搭后语,终于把意思说了出来。老和尚耷拉着眼皮子,一身不吭,像是在听,又像是没听,又像是在睡觉。说完了,余乡长静静地站了好一会。见老和尚没有回话的意思,便告辞下山了。一步步下山,心里沉甸甸的。
余乡长下山的第十天,早上,小耒子急呼呼奔进门来,气喘吁吁的说:余伯哩,师傅不动哩呀!
余乡长知道事情不妙,抱起耒子就往山上跑,走进小庙,愣了:老和尚新衣新褂,合着掌坐在蒲团上,久久不动。余乡长脑袋“轰“的一炸,双目发炫,跌跌撞撞的扑上去。掰掰老和尚的手,掰不动,摸摸老和尚的身子,冰凉冰凉。
小耒子问;“师傅怎么啦?”
余乡长没理她,把小耒子抱起来,凑近老和尚耳朵边“耒子,喊,爷爷!”
小耒子眨眨眼,望了一下老和尚,脆生生喊了一声“师傅!”
无意中,余乡长从小耒子口袋里摸出一团子白布,伸平,上面有墨字:“小庙是乡里的,理应乡里处置。小耒子托付余乡长。等我修成肉身,涂上漆,可供参观。每位两元,一元给小耒子,让她去念书。”
这里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其实,小和尚并不是和尚,一个女丫子,今年五岁。五年前,大雪封山,老和尚清早开庙门,见门坎外面有个襁褓,一个女崽快冻死了,老和尚把女崽抱进庙里,一口水一口汤地养活了,取名叫耒子。耒子大了,老和尚没有给她剃顶受戒,也不让她叫自己干爷,就这么养着。山下村民知道了,就管女娃叫小和尚。
老和尚确实老了,没有人能说出他的岁数。问四十岁的人,他说:“我记事的时候,老和尚好像就这样,没变。”问六十岁的人,他说:“我年轻时,老和尚比现在小点,也小不了多少。”问老和尚自己,他便说:“没记。”
老和尚一整天打坐,或坐在门口,或坐在堂上,整天不见他睁眼。其实,他那眼是没有办法睁的,年长日久,上眼皮耷拉下来,盖住了下眼皮。老眼用劲是睁不开的,必须用指往上挑。老和尚总是右手挑右眼皮,左手挑左眼皮。遇到他最喜欢或是最讨厌的人,他便不挑眼皮了,闭着眼说话。
老和尚靠什么养活自己呢?解放前,靠收香火钱。要是不够,就下山去化缘。那时腿脚还灵便。解放以后,这片山,连同这座小庙,都化给了山下的公社,老和尚归公社养活,米柴是不断的。每隔十天半月,最多一个月,公社的余干事就上山来了,背一袋子米,一小包盐,在庙里住一天,给老和尚砍些柴禾。后来,余干事做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就换了别人来,三天两天的换,没个准人。后来,到了六零年,山下发生了粮荒,也便没人上山送粮了。过了一年,到了六一年春节,粮荒更重了,开始死人了。偶然一下子,余书记(以升为公社书记)想起了老和尚,一问,方知老和尚断了一年的粮食。他就带着两个农民,两把铁锹,一卷竹席,上山来了。一推庙门,愣住了,老和尚还活着。
老和尚没挑眼皮,静静的坐着,听见铁锹响,眼皮微微一抖,没有吭气。
“这一年,你都吃了什么?”
“”“怪我工作忙”
老和尚抬起手掌,止住余书记,慢慢说道:“听着,给我十斤米,我能养活一百位老人度春荒。”
“您说什么?”
“给我十斤米,给我一百位老人,我能养活他们度春荒。”
这回,余书记算是听明白了,先是奇,后是疑,又是惊“十斤米能够一百个老人吃一个月?”老和尚不言语了,挥挥手“下山去吧,去办!”
下山后,余书记把此事说给社干部们听,大都数人傻傻的愣着,没人发表意见。最后,还是余书记说:“试试吧,老人家从来没有说过半个字的慌。”
过了几天,一百多个老头老太上山了,余书记背了二十斤米。
推开庙门,愣了:整个庙堂空了。十个一排,整整齐齐的十排蒲团子。老和尚留下一百位老人,退出十斤米,让余书记带着余下的几位老人下山了。
过了十天,余书记放心不下,就偷偷地摸上山,一推庙门,死死的反锁着。耳朵贴着门缝听,静静地,没有一点声息。
过了一个月,余书记实在忍耐不住,喊齐公社的负责人,上山来了。庙门还是死死的关着,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在庙墙不高,余书记翻了进去。从窗户往里看,一百个蒲团,坐着一百位老人,都舒闭双眼,两掌合闭胸间,丝丝不动,阌然无声。庙堂的拐角上,架着一口大锅,锅下的柴火已经熄了。正看着,肩膀被人一拍,一回头,见是老和尚。老和尚睁着两只眼,冷冷的盯着余书记。细看,余书记吃了一惊:老和尚两只眼皮,分明被针扎透,穿出两道白线,白线上吊,系在帽檐上。为此,老和尚戴了一顶旧帽子,撕掉了帽舌头。一时间,余书记说不出话来,怔怔的望着老和尚。老和尚说:“怎么进来,怎么出去。”
春荒过去了,午季的麦子下来了,庙门开了,一百位老人步出庙门,与老和尚话别,悠悠然下山来。人人虽然清瘦许多,但面色好看多了,眼光也有了精神。
自此以后,每到发生春荒,小庙都是满满的。每到这时候,余书记整天长叹短嘘,闭口不语,很有一番情绪在心头。
世到如今,分田到户了,也在没有了春荒。可是,每每想到往日,人们都要谈到老和尚。谈到后来,归结一个疑问:十斤米怎么养活一百位老人呢?去问当年进过庙的老人吧,十有八九已经不在人世了,就是碰上一二个,也说不清楚。都说是在梦里过了一个月,迷迷糊糊,腾云驾雾。有人十分小心的去问老和尚,老和尚沉吟半响,徐徐道来:“并无此事。”
最想了解这个疑问的人,是余乡长(公社改成乡了)。可是,他不敢开口,怕老和尚不给面子。一天晌午,小耒子跳跳蹦蹦进了家门,脆生生对他说:“师父叫你去嘿!”
老和尚端坐在蒲团上,怀里搂定小耒子,用右手挑开了右眼皮,看了一下余乡长“你坐你的,我说我的。”
佛门有千法,千法规一宗,叫“修禅”或单说一个字叫:“禅”念经做佛事,叫禅;面壁修心养性,叫禅;闭门端坐,静目思过,也叫禅。禅讲究一个静,四大皆空,六根清静,七欲抑灭。达到这等境界的佛徒,才算悟出了佛门的真谛。这等佛徒行将离尘世,要做圆寂法。圆寂又叫遁化,也称肉身,,到时候,佛徒要盘腿端坐蒲团上,两掌合闭胸间,双目舒关,意守虚无。静坐几天,腹中空了,只能稍进粥食,要稀稀的,再静坐几天,稍进粥水,要更稀,与水一般。再往下,便只饮清水了,而且越饮越少,直至滴水不沾唇为止。往后,直到圆寂完结,是不再启口了。不吃东西,并不意味着饥毙,要施用内气功的方法,将五脏六腑与全身经脉打通,取养分于内身,耗尽水,耗尽血,耗尽气。到了这时候,从外观看,佛徒已经形槁气绝了,如木雕一样。四肢冰凉,肌肤如铁,干筋把着骨头,干皮包着青筋,连眼睛里面的晶液也被耗尽,深深地凹下去了。这时候,佛徒并为死净。他的心尚有一滴清血在流动;大脑,还有一丝游绪在回旋。知识越旋越短,越旋越慢,直至耗尽心中那滴血,便心脑皆尽了。留下的这尊肉身,可以涂上漆,置于干糙风凉处,保持得好,千年不化,万世不毁。
老和尚用在村民身上的方法,正是圆寂法的上面一截。所以,用十斤米养济一百位老人,是不为奇怪的。
听完老和尚一席话,余乡长恍如梦醒,怔怔地还想着梦中。一步步下山,心里沉甸甸的。
世变时移,人随境迁。老和尚还活着,小耒子今年五岁了。
这些日子,山民们总在议论一件新鲜事:南山发现了一个大溶洞,里面打得很,什么奇怪景致都有。县里出钱修了一条柏油路,从县里一直通到大溶洞,大溶洞正式取名叫“龙泉洞”每日招引来近千名游客。每位进洞看一回,收门票三元。一人三元,一千人呢?就是三千元啊!一天三千,十天呢?百天呢?一年呢?十年呢?真是无本万利呀。听见人们的议论,余乡长心里活了。他想到山上那座小庙,是啊,有年头了,就说是宋朝造的,也不会有人怀疑。小庙庭院,有株老白果,三人合抱,少说也得四五百年。小庙还有景致,四下还有山泉。想着想着,他又想到了老和尚。说老人是一百五十岁,不会没人信吧?想了一下,觉得不妥,心里觉得对不住老和尚。
心事憋在肚子里,不能不说,就跟乡里其他干部说了。话刚开头,便得到了十几个好字“好,妙!”
“路边在竖立个牌子,就说是百年古庙,千年古树,百岁老和尚!”
“顺路观景,谁都愿意来!”
“一千个去看龙泉洞的,起码有五百个来看小庙的!”
“不收多,一位两块。一年下来,比办综合厂来钱。”
“还能办个饭店,摆几个茶水摊子!”
人们议论纷纷,余乡长不言语,埋头抽烟。不知为什么,他心里挺后悔。
过了一些日子,余乡长上了山,进了小庙。断断续续,前言不搭后语,终于把意思说了出来。老和尚耷拉着眼皮子,一身不吭,像是在听,又像是没听,又像是在睡觉。说完了,余乡长静静地站了好一会。见老和尚没有回话的意思,便告辞下山了。一步步下山,心里沉甸甸的。
余乡长下山的第十天,早上,小耒子急呼呼奔进门来,气喘吁吁的说:余伯哩,师傅不动哩呀!
余乡长知道事情不妙,抱起耒子就往山上跑,走进小庙,愣了:老和尚新衣新褂,合着掌坐在蒲团上,久久不动。余乡长脑袋“轰“的一炸,双目发炫,跌跌撞撞的扑上去。掰掰老和尚的手,掰不动,摸摸老和尚的身子,冰凉冰凉。
小耒子问;“师傅怎么啦?”
余乡长没理她,把小耒子抱起来,凑近老和尚耳朵边“耒子,喊,爷爷!”
小耒子眨眨眼,望了一下老和尚,脆生生喊了一声“师傅!”
无意中,余乡长从小耒子口袋里摸出一团子白布,伸平,上面有墨字:“小庙是乡里的,理应乡里处置。小耒子托付余乡长。等我修成肉身,涂上漆,可供参观。每位两元,一元给小耒子,让她去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