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女当家[种田]_分卷阅读_4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玉娘,你病刚好,还是在家带三妮吧。我跟虎子出去就行了。”李氏听崔玉说要去后山,赶紧劝说。虽然现在家里紧张,但也不能再把玉娘累出个好歹,不然以后去下边见了她爹,可怎么交代啊。要知道,毕竟是第一个孩子,崔大郎看着大闺女,可比眼珠子还宝贝呢。
想要出去瞅瞅能不能有别的生计,崔玉自然不能明说,于是开口道:“没事儿,我就跟在娘后头,顺带着挖点野菜,也不累。”
第3章探寻出路(一更)
说起野菜,李氏也不再言语了,家里眼看就要断粮了。今年,可是连菜地都没种,别说青菜豆角了,就连过冬的白菜萝卜,都没地儿呢。而且虎子这些日子,也的确是累的不轻。
正在这个时候,就听见外头有人在喊李氏了。听声音,像是个中年妇人。李氏也顾不得跟崔玉说话了,赶紧起来迎了出去。
“王嫂子,您怎么来了,赶紧进屋去歇会儿。”
村里人早起饭都晚,这个时候过来正赶上饭点,按理说少不得请人进去喝碗粥。但李氏却知道,自家锅里已经没物件了,说出来也是平白让人笑话。所以面上不禁有些尴尬,讪笑着把人迎进屋子里。
王嫂子其实是村里赤脚大夫王大爷的媳妇,往日里村里都唤一声老嫂子的郑氏。比李氏长几岁,所以就应下着嫂子的称呼了。她见李氏出来,笑着说:“也没事儿,这不今早儿媳妇蒸了两锅干粮,我想着玉娘身子不好,底下还有俩小的也真是吃东西的时候,所以给你送来几个先吃两顿。”
崔玉抱着三妮掀开破布门帘出来,叫了一声王大娘,就不说话了。虽然在现代时候,她也在山里住过几年,可到底还是习惯了水泥钢筋的单元楼,邻里间十几年不说话的日子。突然碰上淳朴热心的村民,她多多少少的有些不自在。
“真是菩萨保佑,玉娘瞧着精神了不少啊。”一边说,郑氏就把胳膊上挎着的荆条篮子放下里,把里面的一盘子干粮跟四五个鸡蛋拿出来。“这几个鸡蛋是我前些日子攒下的,我那败兴儿媳妇不知道,你回头给孩子们泼着喝了。”
说完,还怜悯的上前抱了抱三妮。哄着她甜甜的叫了几声大娘,这才放手。
“嫂子,这可使不得,你好不容易攒点鸡蛋,哪能给我们啊。”李氏也知道东西不多,但却是极金贵的,只怕王家那几个孙子也不是日日能吃得上的。再者,王家那四个儿媳妇,哪个是省油的灯?要是知道了,指不定怎么在家里闹腾呢,所以她赶紧往回推了推。
更何况,自打她男人死了,家里断了进项。偏生那时候,她刚生了三妮不久,整日里哭哭啼啼也吃不上东西,可不就没了奶水?要不是王大夫跟郑氏时常照顾着,还在孩子饿的快没气儿的时候送来一些面糊糊,只怕三妮也熬不到现在。
说起来,村里陈婆婆一家跟王家,对她们的恩情当真是大。可以说救了命,也不为过的。
现在玉娘身子骨好起来了,她也能勉强砍一些柴禾,怎么还能总让人家接济?四下邻居,谁家也不富裕的。
“你可别推辞了,再说别的嫂子可就不爱听了。就算你能饿着,那孩子也受不住啊,再说了,我可是为了玉娘、虎子跟三妮呢。”郑氏面上带笑,其实心里也是有盘算的。他家儿子是没福气娶玉娘过门了,但她可还有个孙女一个小孙子呢。那年纪,堪堪跟虎子、三妮能配得上。
村里人家,娶媳妇嫁闺女,都是老人的一桩心事。眼下这一家,在她眼皮子底下过活的,也算是知根知底,不怕以后搅合的家宅不宁的。
“别的我还真拿不出什么来,先挨过这几顿吧。”
说完,她才伸手摸了摸崔玉干瘪的细胳膊,又是心疼又是小心的问了几句话。无非就是身子可大好了,要多歇着,有什么事儿就去村里招呼一声。
其实郑氏的这番心疼,可不止是因为玉娘这闺女生病的事儿,更是因着之前传出来,说赵家那边坏了心思要悔亲的事儿。这事儿虽然还没发生,可却被村里人传的神神叨叨,连带着玉娘八字儿硬,赵家汉子命里克妻的话都出来了。
人云亦云的,到现在也没个准当。不过眼看着崔家出了孝期,赵家大老那事儿也过了三年了。怎么就到这会儿,还没托人来说道?
要说崔家玉娘,可也算得上十里八村的好闺女了,人长的俊俏还能操持家务。可偏偏农家媳妇,要的不仅是长的俏就行,最重要的还是能下地干活,好生养。
郑氏又嘱托了她几句,这才回过身去跟李氏搭起话来。
趁着这个功夫,崔玉也看着来人。不过四十来岁,看起来很是硬朗,身上穿着带了补丁的粗布衣裳。看得出来,日子过得也不算富足。若是往日里,她自然不会觉得几个鸡蛋多贵重,可在这里过了十几天,也就明白了,村里多少人家是靠着攒下的鸡蛋卖钱的。
第一次感受到乡邻朴实善意的崔玉,半晌没说出话来,只是愣愣的瞧着郑氏跟她娘凑在院子里说话。直到人把东西塞给她,让她拿进屋去。
在院子里絮絮叨叨的说了半天家常,最后还是郑氏突然拍着脑门说起了一桩在农家看起来极好事儿。说是镇上夏员外家要招小厮,这次并不用签死契,自签到夏家举家办到县城为止。
如今谁不知道,镇上富贵人家,就夏家给的月银跟赏钱多?就算是后厨打杂的小厮,一个月也有半吊铜钱呢。
现在崔虎子也有八岁了,能干不少活儿了,去当小厮不说能不能挣钱,最起码每日里不会饿肚子了。还能省了家里的口粮,自然是顶好的事儿。
崔玉心里不由开始思量起来,虎子毕竟还小,而且八岁也该启蒙了。如果真去当了小厮,谁知道会不会耽搁了。她是自现代九年教育过来的,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不说识文断字非要考个举人状元回来当大老爷,单说日后若自己做个买卖,也不至于为了不识字儿受了人的骗。
再者,听她娘说,遍着陈河沟,几代人都是地里抛食儿的,就没听说过谁家孩子去上过私塾。只村东有个识字儿的,就能受了一村子人的高看。
可见这个年代,对读书人的看重。她这女子,只怕是没有多少机会抛头露面了,总不能让那个懂事儿的弟弟成了睁眼瞎。
当然,这些话,她现在自然是不敢跟李氏说的。就算不问,她都能想到李氏听了这些话,指定会认为她是白日做梦呢。一贫如洗的家里,拿什么去供养一个读书人?
“玉娘,你病刚好,还是在家带三妮吧。我跟虎子出去就行了。”李氏听崔玉说要去后山,赶紧劝说。虽然现在家里紧张,但也不能再把玉娘累出个好歹,不然以后去下边见了她爹,可怎么交代啊。要知道,毕竟是第一个孩子,崔大郎看着大闺女,可比眼珠子还宝贝呢。
想要出去瞅瞅能不能有别的生计,崔玉自然不能明说,于是开口道:“没事儿,我就跟在娘后头,顺带着挖点野菜,也不累。”
第3章探寻出路(一更)
说起野菜,李氏也不再言语了,家里眼看就要断粮了。今年,可是连菜地都没种,别说青菜豆角了,就连过冬的白菜萝卜,都没地儿呢。而且虎子这些日子,也的确是累的不轻。
正在这个时候,就听见外头有人在喊李氏了。听声音,像是个中年妇人。李氏也顾不得跟崔玉说话了,赶紧起来迎了出去。
“王嫂子,您怎么来了,赶紧进屋去歇会儿。”
村里人早起饭都晚,这个时候过来正赶上饭点,按理说少不得请人进去喝碗粥。但李氏却知道,自家锅里已经没物件了,说出来也是平白让人笑话。所以面上不禁有些尴尬,讪笑着把人迎进屋子里。
王嫂子其实是村里赤脚大夫王大爷的媳妇,往日里村里都唤一声老嫂子的郑氏。比李氏长几岁,所以就应下着嫂子的称呼了。她见李氏出来,笑着说:“也没事儿,这不今早儿媳妇蒸了两锅干粮,我想着玉娘身子不好,底下还有俩小的也真是吃东西的时候,所以给你送来几个先吃两顿。”
崔玉抱着三妮掀开破布门帘出来,叫了一声王大娘,就不说话了。虽然在现代时候,她也在山里住过几年,可到底还是习惯了水泥钢筋的单元楼,邻里间十几年不说话的日子。突然碰上淳朴热心的村民,她多多少少的有些不自在。
“真是菩萨保佑,玉娘瞧着精神了不少啊。”一边说,郑氏就把胳膊上挎着的荆条篮子放下里,把里面的一盘子干粮跟四五个鸡蛋拿出来。“这几个鸡蛋是我前些日子攒下的,我那败兴儿媳妇不知道,你回头给孩子们泼着喝了。”
说完,还怜悯的上前抱了抱三妮。哄着她甜甜的叫了几声大娘,这才放手。
“嫂子,这可使不得,你好不容易攒点鸡蛋,哪能给我们啊。”李氏也知道东西不多,但却是极金贵的,只怕王家那几个孙子也不是日日能吃得上的。再者,王家那四个儿媳妇,哪个是省油的灯?要是知道了,指不定怎么在家里闹腾呢,所以她赶紧往回推了推。
更何况,自打她男人死了,家里断了进项。偏生那时候,她刚生了三妮不久,整日里哭哭啼啼也吃不上东西,可不就没了奶水?要不是王大夫跟郑氏时常照顾着,还在孩子饿的快没气儿的时候送来一些面糊糊,只怕三妮也熬不到现在。
说起来,村里陈婆婆一家跟王家,对她们的恩情当真是大。可以说救了命,也不为过的。
现在玉娘身子骨好起来了,她也能勉强砍一些柴禾,怎么还能总让人家接济?四下邻居,谁家也不富裕的。
“你可别推辞了,再说别的嫂子可就不爱听了。就算你能饿着,那孩子也受不住啊,再说了,我可是为了玉娘、虎子跟三妮呢。”郑氏面上带笑,其实心里也是有盘算的。他家儿子是没福气娶玉娘过门了,但她可还有个孙女一个小孙子呢。那年纪,堪堪跟虎子、三妮能配得上。
村里人家,娶媳妇嫁闺女,都是老人的一桩心事。眼下这一家,在她眼皮子底下过活的,也算是知根知底,不怕以后搅合的家宅不宁的。
“别的我还真拿不出什么来,先挨过这几顿吧。”
说完,她才伸手摸了摸崔玉干瘪的细胳膊,又是心疼又是小心的问了几句话。无非就是身子可大好了,要多歇着,有什么事儿就去村里招呼一声。
其实郑氏的这番心疼,可不止是因为玉娘这闺女生病的事儿,更是因着之前传出来,说赵家那边坏了心思要悔亲的事儿。这事儿虽然还没发生,可却被村里人传的神神叨叨,连带着玉娘八字儿硬,赵家汉子命里克妻的话都出来了。
人云亦云的,到现在也没个准当。不过眼看着崔家出了孝期,赵家大老那事儿也过了三年了。怎么就到这会儿,还没托人来说道?
要说崔家玉娘,可也算得上十里八村的好闺女了,人长的俊俏还能操持家务。可偏偏农家媳妇,要的不仅是长的俏就行,最重要的还是能下地干活,好生养。
郑氏又嘱托了她几句,这才回过身去跟李氏搭起话来。
趁着这个功夫,崔玉也看着来人。不过四十来岁,看起来很是硬朗,身上穿着带了补丁的粗布衣裳。看得出来,日子过得也不算富足。若是往日里,她自然不会觉得几个鸡蛋多贵重,可在这里过了十几天,也就明白了,村里多少人家是靠着攒下的鸡蛋卖钱的。
第一次感受到乡邻朴实善意的崔玉,半晌没说出话来,只是愣愣的瞧着郑氏跟她娘凑在院子里说话。直到人把东西塞给她,让她拿进屋去。
在院子里絮絮叨叨的说了半天家常,最后还是郑氏突然拍着脑门说起了一桩在农家看起来极好事儿。说是镇上夏员外家要招小厮,这次并不用签死契,自签到夏家举家办到县城为止。
如今谁不知道,镇上富贵人家,就夏家给的月银跟赏钱多?就算是后厨打杂的小厮,一个月也有半吊铜钱呢。
现在崔虎子也有八岁了,能干不少活儿了,去当小厮不说能不能挣钱,最起码每日里不会饿肚子了。还能省了家里的口粮,自然是顶好的事儿。
崔玉心里不由开始思量起来,虎子毕竟还小,而且八岁也该启蒙了。如果真去当了小厮,谁知道会不会耽搁了。她是自现代九年教育过来的,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不说识文断字非要考个举人状元回来当大老爷,单说日后若自己做个买卖,也不至于为了不识字儿受了人的骗。
再者,听她娘说,遍着陈河沟,几代人都是地里抛食儿的,就没听说过谁家孩子去上过私塾。只村东有个识字儿的,就能受了一村子人的高看。
可见这个年代,对读书人的看重。她这女子,只怕是没有多少机会抛头露面了,总不能让那个懂事儿的弟弟成了睁眼瞎。
当然,这些话,她现在自然是不敢跟李氏说的。就算不问,她都能想到李氏听了这些话,指定会认为她是白日做梦呢。一贫如洗的家里,拿什么去供养一个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