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家庭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所以说,像钟任的那种拉广告的手段,其他同事不说不知道,就算退一步说知道了,也难以“效仿”。

    原因无它,只因为其他同事不可能有钟任的那么多的“人脉”。偶尔就算有些同事有一定的“人脉”了,又未必能有钟任那么良好的“平台”。

    哪怕“人脉”也有,“平台”也有了,也未必能像钟任那般想出千奇百怪的招数,来拉到广告及赞助。

    像那位教育系统的“人脉”,他在报社的老熟人,未必就只得钟任一位。他跟报社的许多“社委”都熟。但其它“社委”未必能让他帮忙搞出那样的“教育专题”来。毕竟要砸30万的广告费进去,那位即使是教育线的一哥,也不愿意乱用公家的钱,去留下把柄给人。

    但钟任就成功从对方那儿拉到了30万来搞十几个版面的“教育专题”。

    钟任跟对方的交情好是一方面,但更关键一点,就是对方最终给的这30万的广告及赞助,其实并不真正需要由对方去向“财务”报账。

    是由其辖下的各个学校给“分担”掉了。30万的支出,对于单个学校的支出,算是一大笔金钱。但分摊到几十所学校来共同承担这样的开销,每个学校多则拿个万把块,少则拿出几千块,就一切OK了。

    每个学校基本上都拿得出这笔钱的。

    只不过,如果没有上边的发话,学校也不会自己就赶着掏这些钱去“赞助”一个不相干的报纸媒体。但上边发话了,就得重视,做为一个上级交待的任务来完成了。

    而从“教育线”的那“人脉”的角度,只不过动动嘴皮,发动一下下边的学校,就能还钟任一个大大的人情了。他也没有什么太为难的。毕竟跟钟任的交情也在这。连这样的一点“小忙”都不帮,那也有点太说不过去。

    钟任的“人脉”极广,毕竟在基层混了那么久,在报社又混了那么多,并且还属于那种超级勤快写稿,超级愿意把自己写的文章当“人情”送给“人脉”们的,因此,说他钟任在公家的朋友多如牛毛,那是一点都没毛病的。

    朋友多了,路数也多。钟任又是锐意进取之辈,脑子好使,能为了多赚点“广告提成”,想出各种各样的点子来拉广告及赞助。

    “教育线”的“专题广告”拉完了,钟任又把主意打到了底下的各个市里的主意了。

    下边的市里一把手,钟任也统统都认识。但未必个个交情都那么深。其中交情最深的,大约有4位吧。

    于是,钟任就先逐个联系那些关系铁的“人脉”,要替他主管的城市做专题宣传。

    有了之前的经验,钟任也不是要各地市的“人脉”直接“拔款”(当然,如果能直接拔款做广告,那更好。但“人脉”们大多都讲究个“不留口实”的谨慎作风的,基本都不会直接拔款)。钟任拜托那些“人脉”帮忙的,就是下个文件,或者当面叫“人脉”所辖的下级县和区,在“子报”的“专题宣传”版面上,也对自己的县或区,进行一番宣传。

    这宣传都做了,当然“赞助”子报的钱也省不了的。

    凡是跟钟任交情好的,都卖面子给钟任,帮他动员下边的所辖单位到“子报”去做做宣传,彰显一下历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这是好事,又有上级的发话,下边的县和区的负责人,当然要当成一项任务来予以完成、落实。

    就这样,每个“人脉”所辖地市,钟任都可以最少拉到30万的广告赞助。他本人则从中捞到3到4万的广告提成费。

    而且,钟任还不仅限于拉到4个他的“人脉”主.政的地市的广告赞助,连那些不那么熟悉的朋友当“一把手”的地市,他也积极的去拉广告。

    对于这些不太熟的朋友主.政的地市,钟任主要“采取”两个招数,一则是先有了先前4个地市的“专题宣传”了,作了对照,人家摆成绩摆得那么欢,你的城市不跟进来宣传宣传,上边怎么看得到你的成绩呢?

    那就是所谓的“攀比效应”。

    再一个,就是在元旦那会儿,报社有个“专访”本省的一哥的任务。访谈内容,当然是畅谈新一年的工作布置及各项目标任务。其它记者有些怯场,没见过那么大的官嘛。一般这种高层次的“专访”,都要由报社的部门负责人去完成。

    而报社的部门负责人有2、30人之多。这一年钟任就跟报社社长争取到了这个“重任”。

    等钟任专访一把手的文章刊登出来以后,钟任这家伙会“借势”,下到下边的地市去向一些没那么熟的主.政地方的朋友拉广告赞助时,有意无意都在透.露自己跟上边“一把手”很熟,交情很深的“真相”。

    于是下边那些当着地市“一把手”的普通朋友,就被钟任的背景唬住了。也想跟钟任搞好关系。

    这种情况下,对方只拜托你花个30万在“子报”上做一些专题的宣传而已,有什么为难的?!

    反正之前都有过4个地市这样子宣传本单位了,而且也是掏了那么一大笔的广告赞助。所以做这样的事儿,送送人情,那也不算什么啊。

    这样一来,钟任拉广告赞助,那一年几乎是月月都有成功案例。

    因此,一段时间内,钟任每个月的收入都有数万之多。

    他这种赚钱的能耐,哪里是大儿子和小儿子能比拟的呢?!

    当然,一个地市能拉到30多万的广告赞助,但本省也只不过有十几个地市而已。就算钟任把自己的“人脉”都用光了,那也不过是只能拉到400多万的广告赞助吧。他个人部分,可以“提成”4、50万的样子。

    但几百万对于“本报”是一笔巨额广告费,估计本报一年下来的广告收入,也就只有这个数。

    但对于“财大气粗”的“子报”,增加这几百万的广告收入,其实也影响不到大局。毕竟,“子报”单单是出租“中缝广告”的每年度的“承包权”,就可以有上千万的收入进账。

    因此,一个报纸如果真正的进入了商业模式,真正靠市场的占有率有“赚钱”,那绝对是完胜(或许说“碾压”更准确)一些只能靠“人脉”来拉广告赞助的报纸的。

    要知道,“子报”如今可是一年下来,就可以有2亿多的广告收入的“超级吸金大户”。多几百万的广告收入不算多,少几百万的广告收入也不算少。

    “子报”已经不受几百万的“利润”的影响了。

    但对钟任个人而言,靠“人脉”拉到广告赞助,却能大大缓解他家庭的经济压力。

    “周家大儿”重伤兼破产,还背负一身债务,全仰仗着父亲钟任的恐怖赚钱的能耐,得以大大缓解经济方面的压力。

    至于“周家小儿”呢?也是因为结婚后需要还2套住房的“按揭贷款”,经济压力也大。

    甚至,还因为他妻子(即那位女护士),急着想入住“钟家小儿”在“庸城晚报”集资建好的那套大户型的房子,于是又举债15万来装修房子。

    这一下子,“钟家小儿”家里就得同时负担3笔债务了。

    但3笔债务每月需偿还的贷款本息,累加起来,也不过就是4千出头。

    4千多的“月供”,如果单纯指望“钟家小儿”两夫妻来偿还,其实压力还是挺大的。毕竟他俩除了这个“月供”,还有两个儿子要抚养,还有一家子的生活开销必不可少。

    “钟家小儿”夫妻的那对儿子,都已经送去读幼儿园了。

    这幼儿园的花费真心贵。一个娃每学期的“保教费”和“伙食费”,就得上万块。另外,还有什么“兴趣班”啊,“阅读班”啊之类,要另外收费的。

    那就是所谓的“二线城市”的物价水平了。就业机会没有沿海的真正“二线城市”那么多,而消费水平却早已经“看齐”了。这种带着“畸.形”的发展,也只有在这个城市谋生活的人们,才深有体会。

    总之,就按照这个城市幼儿园的普遍收费标准,“钟家小儿”的2个儿子,一学期的费用合计在2万以上。一年下来有2个学期,他家2个儿子,那就得准备4万块钱供他们读幼儿园了。

    这还仅仅是2个儿子上幼儿园的花费而已。

    由此可见,“钟家小儿”夫妻俩的经济压力,着实不轻。幸好还有个能耐的老爸。多亏有钟任爆.发式的赚钱,不断给予他们小家庭“资助”,才让“钟家小儿”夫妻的日子,逐渐从艰难的处境中回到正轨上来。

    而“钟家小儿”是很清楚父亲的“赚钱”模式的(钟任瞒谁也不可能瞒着自己的儿子啊),他也是在报社工作的,也有握着一定的实.权,于是“钟家小儿”一段时间内,也有意竭力的模仿父亲的“拉广告”赚钱模式。

    但“依葫芦画瓢”的跟风模仿,最终的效果并不是太理想。也就是说,“钟家小儿”拉广告赞助的成绩,远不及乃父。导致的结果当然是他赚钱的能力,仍然不及父亲的一个零头儿啊。

    有些东东,你哪怕就是“照搬”,人家掌握着真正实.权的人物,卖不卖面子给你,那也是个未知之数。

    但多少也偶尔可以“发市”,拉到一版两版的人情“广告”,得到的“提成”,多少起到“贴补”一下家用之效。

    钟任也是看两个儿子,哪个困难就多给予一些经济上的支援。小儿子的生活稳定下来了,他就多替大儿子“着想”了。

    毕竟大儿子重伤痊愈后,又得谋划着做生意,偿还欠债。但他小子够积极的做生意了,也不怕辛苦,但就是缺少一些“财运”。

    生意的项目换了不少,但始终未能赚到大钱。起码是不能赚到令他称心满意的大钱。

    “钟家大儿”承包过山林,想种植“速生.桉”来卖给造纸企业,但这桉树就算长得快,那也得几年的时间才成林,见到成效啊。

    但看现在“环保”的问题非常强调了,也不知道那种会造成生态水土流失的桉树,未来会不会“限.制种植”呢?!

    感觉这门生意投入不小,但风险大,收益也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钟家大儿”还搞过养殖,主要是“养鸡”。大规模的养鸡。偏偏那一年又遇上了“禽.流感”,那次的生意也是亏得“钟家大儿”面如土色。

    感觉真是干一样生意,那样生意就遭遇到困境。

    但“钟家大儿”斗志还是非常顽强的,毕竟都40岁的人了,再不努力真要连老婆都娶不上,打一辈子的光棍,那就太让亲戚朋友们看笑话了。

    他又鼓捣起做“酸料”的批发生意了。

    毕竟他熟练开车,又因为要“躲债”,把自己在“二线城市”报社内的“户口”,迁回到了老家的小山村去了。回到农村叔叔家,也有大把的空地,可供他搞各式各样的“酸料”。

    “酸料”这些东东,本来就不贵,要“薄利多销”方能赚大钱。

    因此,在农村那儿腌制的“酸料”数量,那真是非常惊人的。整个老家的大地坪,都摆满了水缸那么大的一缸缸的“酸料”。

    只要市面上好卖的“酸料”,“钟家大儿”都不怕辛苦去腌制,长期搞这一行,几乎让他身上都“染上”一股子酸味。怎么洗都洗不掉的那种感觉。

    不过,也正靠着这种看似每斤没有多少“利润”的“酸料”,“钟家大儿”也解决了日常开销的来源问题。

    甚至,还能慢慢开始偿还他的欠债了。

    一句话,做“酸料”批发生意,还是可以赚到一些钱的。只要他肯吃苦,不怕“丢人”,到处走街窜巷的去各个地方的“酸料”门店,跟对方建立起联系,既送货上门,又每种“酸料”的价格都要比从别处“进货”,便宜上那么一些。

    就是靠着这个“物美价廉”的优势,“钟家大儿”也慢慢的培育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市场”了。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能稍稍的缓过一口气来。可以开始真正去“落实”他的人生大事了。

    也就是说是,“钟家大儿”在他40岁的“不惑之年”到来之时,终于准备要结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