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兴顺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先这样让对方把广告刊登了,再看看“广告效果”如何?

    如果真的能明显增加房子销量,大房企肯定会心甘情愿的再继续在你这“子报”上刊登广告的。

    总之,钟任也是急了,各种能想到的手段,统统都给它用上了。他也有种“预感”,如果“子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他顶多当两年的“子报”总编辑,就要“毕业”了。

    现在仍在位上的时间,他有什么“好招数”,或“坏招数”不敢尝试的?!

    钟任在“子报”的“总编辑”位置上,不能不说,他真的是“兢兢业业”,惮精竭虑想要把这份报纸弄好。

    但“子报”创办的头一年,效益那是真心的糟糕无比。

    之前最乐观的预计,是“亏损3个月”后,就可以实现收支平衡了……再之后,就进入到了快乐的收获时节。

    哪里想到,这个“收支平衡”的过程,居然持续了整整一个年头了,还是在亏损。

    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报社的投资那是“花钱如流水”啊。换言之,报社一整年下来,都在承担着“子报”的亏损。

    “子报”本身就不盈利的,当年它所产生的亏损,都由报社来“买单”了。

    难怪报社的员工们有很大的意见。

    李社长的各种“黑”历史都被翻遍了,接下来就轮到“钟任”。钟任到报社的时间不算太久,而且之前他都担任着部门的“副职”,不算什么大.权在握的人物,所以他在报社阶段的“材料”较少。于是报社的员工们,就发扬了记者的职业习惯,勇于去挖钟任在“基层”那十年间的“材料”。

    总之,这些报社的家伙,都有点闲,放着编报的正事,最感兴趣的却是“编排”李社长和钟任这两位“罪魁祸首”。

    钟任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苦苦支撑着,一门心思想着如果“扭亏为盈”。

    能够想到的,能够从其它同类型的报纸上“吸取”的成功经验,钟任那是毫不犹豫就采纳。

    如此这般,死撑了一年又3个月之后,靠着一些本地大房地产商担当“回头客”,在“当代都市晚报”上投放广告,这份“子报”居然开始“收支”勉强维持“平衡”了。

    这真是一个历史性的阶段呀。

    首先要“收支平衡”,报社不再亏损,钟任的“子报”总编辑的位置才能“坐稳”。否则,随时有可能被“临阵换将”。

    李社长也算是有足够魄力的了,在连续亏损了15个月的情况下,仍然给予钟任最大限度的支持,这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另外,这类报纸也确实找对了“路子”了,专门的去开拓小市民的市场。

    经过一年的沉淀时间,由普通小市民自发“订阅”这“子报”的数量,逐月递增。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基础前提在,本地的大房地产企业,或者外地“进驻”到本市的“大房企”,他们尝试着在这份“当代都市晚报”上投入楼盘的广告,居然对“楼盘”商品房的销售,起着显著的提升作用。

    如此一来,它们继续在“子报”上打广告,充当“回头客”的动力就更足了。真心是积极热情的投放各式各样的广告。

    首先,就靠着那些“房地产”的广告,“子报”逐渐的实现了“收支平衡”的可喜转变。

    实现了这关键一步,不再需要报社“亏损”来支撑“子报”了,钟任才好去开拓其它“商家”的广告来源。

    至于“子报”的发行量,钟任反而不怎么担忧。这份毕竟就是一份“小市民”们爱看什么新闻,“子报”的记者就“采写”什么新闻,而“编辑”呢,就专门挑选“小市民”喜欢阅读的“自由来稿”,予以刊登。

    有时候编辑记者那没那忙碌了,也会“策划”一些吸引小市民的招数。比如说,每天开设“半版”以上的“市民热线”的专档。

    在那样的一个“专栏”中,主要从“小市民”打来的反映问题的“热线电话”中,挑选出具有吸引力的话题,予以刊登。然后,由报社出面,去联系相关的部门,询问解决市民关注的这事儿的解决方案。有时候短时间无法解决的,“子报”方面还会持续的予以“关注”,追踪报道。

    总之,为了办好这样的一个“热线栏目”,“子报”专门为这样一个“栏目”配备了3部固定电话,用来接听小市民的“来电”。

    固定电话,当然很便宜。但那不是重点,关键的是在“人员”的配置。3部电话就得配3个专门的“接线员”,来负责接线,录下广大市民的“诉求”。

    这3个额外工作人员的每月工资,就得发放不少。所以说,不是不想多设几部“热线电话”,是人员成本实在有点高。

    这还仅仅是“子报”的半个版面到一个版面的“热线电话”,就得占用如此数量的人力成本,整个“子报”,固定的每天出版36版以上,那人员的配置,还能少得到哪里去!?

    因此,“子报”一天不实现“收支平衡”,那就一天得“赔钱”,那都是真金白银的赔钱出去的。

    好在从最开始的每天印刷3万份“子报”开始,从第4个月开始,印数就涨到5万,然后每月以增加1万份的数量,增加着印数。

    到了第15个月,这个“子报”的印刷总数,已经逼近了20万份了。

    居然比“本报”摊派式的“发行总数”,都要高出一截了。

    而且尤其令人欢欣鼓舞的,是那个“子报”的印数,那是绝大部分都由小市民自发来“订阅”的。少部分则是广告商要去“分发”,推广楼盘所需。

    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子报”之所以迟到现在才实现“收支平衡”,主要还是它实施的是“厚报战略”。

    也就是说,除了每天固定的32个版面,如果有广告的话,就额外的增加广告版面。

    由钟任“总编”的这份“子报”,无论每天的广告多寡,都不会去挤用那固定的32个版面。因为,如果像“本报”那样一有广告,就直接用掉“原有的版面”的话,那读者能看到的真正的报纸内容,就严重缩水。

    “本报”的版面,就算被广告给“压缩”掉了,那也没有人有意见。毕竟它本来就是绝大部分“公家”订阅。

    而这“子报”不同,九成九是由小市民自发“订阅”的,你压缩了人家喜欢看的内容版面,人家觉得不值了,以后谁还想“订阅”你这报纸呢?!

    在“32个固定版面”保证不“缩水”的情况下,如果有广告,就增加版面,让“子报”看起来越来越厚,小市民花同样的钱,却能买到一份更厚的报纸,感觉就更加划算。

    超实惠啊。

    如此,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刺激“子报”的销量提升。

    但报纸越印越厚,“零售定价”却是偏低的,因此,真正靠那发行量大了,印刷报纸就能赚到一大笔钱,那也不现实。

    关键的关键,还是要看“子报”的广告收入。

    这样一份“当代都市晚报”,在所在城市的“盈利”突破口,竟然是“房地产楼盘”的广告。这个看似很偶然的现象,事实上带着某种“必然”。

    因为报社所在的这个“二线城市”,它的经济状况,有着较为特殊的一面。

    这个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都称不上发达。它的工资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维系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骨干”,其实就在于房地产业。

    这样一个二线城市,楼盘犹如“雨后春笋”,不计其数。可以说,一个没有什么像样工业的城市,服务业也落后,它只能靠“房地产”来拉动GDP了。

    尤其是报社所在的这“二线城市”,房地产又特别的发达,几乎占了整个城市经济总量的七成以上。说它是“畸形”的经济也罢,但有“房地产”业的拉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速”,还真心不慢。

    如此庞大的城市“楼盘”数量,如果本地有一份报纸是深受本地市民喜爱的,那这些“楼盘”在你这“子报”上投放的广告量,那就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现在才只是一小部分的“楼盘广告”投放到“子报”上边而已,居然就能让“子报”的“收支平衡”了。这对“钟任”乃至李社长,都是一种意外的惊喜呀。

    有了“突破口”,路就越走越顺了。而且明确了楼盘的广告,是可以积极争取的,这也是一种有用的经验。

    “当代都市晚报”就专门的开辟了5个固定版面的“楼市直通车”版面。

    “子报”的这几个固定的“楼市版面”,跟专门刊登广告的那种楼盘宣传,当然大大不同。

    那些“楼盘”广告,直接就吹嘘某个楼盘的房子怎么怎么好,又有什么样的优惠活动。而这个“子报”开辟的“楼市直通车”,则完全不是这种内容。

    这些固定的楼市版面,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站在市民们的角度,来纵观楼市。

    也就是说,对于商品房装修方面,该注意的各种事项啊。对于装修的各种容易犯的错误。还有各种装饰建材的相关话题……这些都撰稿者,都需要以“亲历者”的角度,来娓娓讲述自己在装修新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还有,则是购买商品房时容易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就连个房产的“契税”的话题,都可以深入的展开讨论!

    总之,要从小市民关心的角度,来编辑关于“商品房”方面的投稿,然而择优刊登。

    这样一个编辑“房产直通车”版面的思路,才是小市民们最喜闻乐见的。

    必要的时候,钟任钟总编辑还特别“授意”底下的记者们,专门挑选一些发生在外.省的大城市的关于房产纠纷的新闻,进行深入报道。

    又或者,针对一些外.省的大城市的知名“房产”,居然爆出了安全.事.故啊,或者楼房质量问题之类的大新闻,你这“子报”也可以进行“热点”追踪报道!

    总之,这等于是撰写一系列的揭.弊的文章。写这些文章,风险与机遇并存。所谓的“风险”,就是被你“揭.弊”的大企业肯定不服气,要跟你打官司的,你的文章要站得住脚,经得起考验。另外,报社肯定要承受对方通过各种方式,带给你的巨大压力……

    上述的是存在巨大“风险”的一面。而所谓的“机遇”,则是这些“揭.弊”文章却最为小市民喜欢。尤其是当揭.露的问题,涉及到小市民“自身的权益”时,关注度就会格外之高。

    总之,发达这类文章,有利于扩大报纸的影响力,扩大报纸对小市民的“黏度”。当然,前提是要把握好“度”。

    过犹不及。

    就是那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钟任对此,他自有自己的一套要把握的“原则标准”。他的标准(也可以视为他所把握的“度”),其实非常简单明了。

    那就是,“揭.弊”可以,但“子报”的记者采写的此类文章,不能针对本地的类似事件。只能专门针对外地发生的此类新闻。

    这不是钟任“护短”,而是针对本地的此类企业写“揭.弊”文章,对方可以影响到的关系,基本上也“盘根错节”在本地。说不定,对方的关系.网,还跟你报社的“关系.网”,存在着高度的重叠情况。

    一旦真是如此,报社背后的支持力量,也不满你这样子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届时你就会变得越发的“被动”了。

    总之,失去了本地的一些“有力人物”对报社工作的大力支持,报社的许多优势就难以得到发挥。

    有点得不偿失的感觉。

    因此,钟任也注意不“踩.雷”。而最好的招数,就是不刊登涉及本地负面信息的大新闻事件。

    把握好了上述的这个“度”,钟任就不必担心太多了。

    李社长就是非常欣赏钟任这样子既懂得灵活应对,又能大胆的寻找“卖点”的办报方式。

    “子报”也在钟任的上述“办报”方式引领下,逐渐的“收支平衡”。

    下一步,“当代都市晚报”,也有朝着高利润高收益的好局面,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