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中文网 > 从1979开始做文艺 > 第92章 守墓人

第92章 守墓人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秦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经有十四个政权陆续在此建都。

    在近现代时期,秦省在华国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这里是革命圣地,是伟人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生活过的地方。

    商络在陕南,这里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当地人的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和陕北有着很大的不同。

    按照华国南北划分习惯,陕北属于北方气候,干旱少雨,而陕南则是属于南方气候,较为湿润。另外陕南的语言更接近川鄂地区,饮食上也是以大米为主,和以面食为主的陕北有很大的不同,一个省的南北就有如此大的区别,足见华国之地大物博。

    商络市因境内有商山和洛水而得名,张伟和战史编委会的同志到达这里的时候已经是六月底了。他们一行一共三人,除了张伟之外,还有文化科的冯干事和年后才从连队里面调上来的摄影干事赵卫国。

    张伟他们没有去当地的军分区,而是拿着介绍信直接找到了山Y县的人武部,当年那场大战就发生在山Y县东南七十余公里的漫川关镇。

    山Y县人武部是正团级单位,主要负责当地的征兵和民兵、预备役的管理工作,他们还是第一次碰到这种过来采访的同志,因此还挺重视,特地给张伟他们派了一辆车,并且让熟悉当地环境的一名司机来协助他们。

    张伟三人在招待所住了一晚之后,就在这名司机的带领下驱车来到了漫川关镇,漫川关战斗遗址就在当地的云岭村一带。

    那场战斗发生在1932年,距离现在已经将近半个世纪了,亲眼目睹过或者经历过那场战斗的村民至少已经都是六七十岁的高龄了。

    张伟他们在镇子里面住下,白天就到战场附近的村子里面去采访,晚上回到镇上整理材料。几天的时间内他们一共采访了四五十位当年目睹过那场战斗的村民,获得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张伟他们还专门去战斗的关键所在张家庄垭口实地考察了一番。

    张家庄是一个簸箕形的高山盆地,垭口是这里通向西南的一个小豁口,左右两侧是对峙的高山,地势非常险要,易守难攻,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的战斗不是以枪声打响的,而是直接以手榴弹、刺刀开始。

    张伟让赵卫国拍摄了很多照片,此地到现在还能依稀辨认出一些残存的工事,这些都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构筑的防线。

    随着采访的进行,那场发生在五十年前的战斗过程中的很多细节也渐渐的清晰起来。

    1932年冬天,红四方面军两万余人在战略转移途中被敌人五个师四万余人包围在了漫川关以东的云岭,碾子坪,康家坪,板庙,万福之间的峡谷之中。徐总指挥率军向敌人薄弱的北部突围,经过三天两夜的激战,全军从张家庄垭口胜利突围,在这场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漫川关战斗中,共计有一名韩姓团长在内的近千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在张伟他们快要结束采访,返回山Y县城的时候,一个受访者告诉他们如果想要了解当年的事情,一定要去采访一位当年帮助过红军的王姓老人,这位老人这些年一直住在深山里为当年的红军烈士守墓。

    听到这个消息,张伟决定再停留一天,请这位受访者带他们去山里面采访王姓老人。

    受访者告诉他们老人住的很远,于是张伟他们第二天早早就出发了,张伟头一天还特意去当地的供销社给老人买了一些礼物。

    在路上,张伟他们得知王姓老人所住的地方在解放前也是一个村子,有几户以打猎为生的猎户住在那里,兼且种一些地。但是解放之后,山里面道路不通,生活困难,当地政府又给猎户们在山下分了地,于是他们就纷纷下山居住,现在还留在这个村子里面的就只有王姓老人一家。

    山路难行,张伟他们走走停停,一直快到中午才看到这个位于深山里面的村落。

    村子坐落在两座小山之间一块狭小的空地之中,一条小溪从村旁流过,在小溪的对面开垦着几亩田地,正有一老一中两人在田间劳动。村子里面分布着几座高矮不一的老旧木屋,有几间屋子上面已经有木板脱落,显然是很久没有人住了,只有一家的烟囱里面冒出炊烟。

    在后世这样的地方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了,有山有水有树林。

    在田间劳作的两人远远地就看到了张伟几人,也停下手中的活计迎了过来。带着张伟他们过来的那个中年人远远地就喊道:“王大爷,我带人来看你了,这几位是部队上面来的同志,他们要过来采访你。”

    张伟他们快走几步,到了近前之后,张伟连忙上前就要握住老人那满是老茧的双手。

    老人不好意思的在裤子上面蹭了蹭沾有泥土的双手,才和张伟握手,然后问道:“你们是咱部队上面的同志?”

    张伟说道:“恩,王大爷,我们过来是想采访一下关于1932年,也就是民国二十一年发生在这里的那场战斗。”

    老人听到张伟他们的来意,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邀请他们到家里去坐坐。

    张伟跟着他来到了村子中央的一个宽大的院落里,有两个妇人正在做饭,还有两个孩子在院中打闹。他们见到有陌生人来到都很诧异,张伟递上带来的礼物,老人推拒了很久才收下。

    在老人的家里喝口水休息了一阵之后,他们才开始正式采访。

    张伟说道:“王大爷,我们就是当年在这里战斗过的那支红军部队,我们部队在整理当年的战斗资料,这次过来是想采访下当年目睹过那场战斗的人,我们听这位大伯介绍了您老的事情,就冒昧前来采访了。”

    王大爷顿时陷入了沉思之中,好半会才缓缓开口讲述起当年的事情来,旁边的张伟和于干事赶忙记录。

    当年王大爷还不到二十岁,他们家当时并没有住在这里,而是住在山下,父母租种着当地一个地主家的几亩地,而他本人则常年在这个地主家里面帮工。

    1932年冬天的时候,红四方面军在战略转移途中经过这里,虽然只是短暂停留,但是也在当地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

    王大爷还记得那是一个午后,村子外边唯一一条通向镇子的小路上,走来了一群军人模样的陌生人,这些人脚穿草鞋,身上穿着一身灰色土布军装,头戴五角星灰军帽,有的人肩上还扛着长筒子枪。

    这些人和其他当兵的不一样,到了村子里面,不仅不拿当地群众一针一线,反而是将批斗土豪劣绅所得的财物粮食拿出来救济穷苦百姓。

    王大爷说他们家当时每个人就分到了五十斤粮食,当时村子里面就跟过年了似的,红军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可惜好景不长,红军是初到陕南地区,还没有在当地开辟出根据地,缺少有效的情报来源,在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之下很快就陷入了包围之中。

    王大爷清楚地记得红军最后的决战就发生在离他们村子不远的地方,他们村子里面当时还挨了几炮,炸伤了两个村民。

    战斗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子弹和弹片把垭口小高地上的松树削得光秃秃的,只剩下了一根根半截子的树桩,山包上面弹坑一个挨着一个,土石被炸得松软不堪。

    住在他们村子里面的红军在战斗开始后连夜就离开了,听说是向北翻越了海拔1600多米的茶壶岭,奔着竹林关去了。

    临走前红军将两名伤员托付给当地百姓照顾,但是很多人都害怕受到牵连,不敢出头,是王大爷的父亲大胆地收留了他们。

    不仅如此,他还把只有十七岁的王大爷送到了队伍,让他参军,随着红军队伍一起出发。可是几天后,王大爷因为年龄小,而且从小就营养不良,体力跟不上队伍行军步伐,老红军们给他凑了一些粮食,让他自行按原路返回了家中。

    此后几十年,王大爷一直因为此事而耿耿于怀,王大爷告诉张伟他们,当时他已经跟着队伍走到了竹林关镇子上了,只要再坚持几天,过了丹江和嘉陵江,队伍就不会赶他走了。

    回到家中之后,王大爷就开始帮助父亲照顾两个伤员,他记得两个伤员一个姓李,叫李铁柱,另一个叫刘光。他父亲当掉了母亲仅有的一点陪嫁的首饰,去镇子上的药铺里面抓了几副药给他们吃。

    后来他们得到风声,当地的保安团要来村里搜查掉队以及受伤的红军战士,他父亲就连夜带着家人和两名伤员转移到了山里,就是他们现在住的这个村子,幸好,村民们虽然没有收留伤员,但是也没有人向敌人告密,于是他们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刘光伤势比较轻,几天后就已经能够行走了,父亲又吩咐王大爷将他带到了几十里地之外的亲戚家里养伤,伤好后,便将买药剩下的钱给了他当路费去追赶队伍了。

    而李铁柱伤势比较重,再加上频繁的改变隐藏地点,受凉感染了伤寒,没多久就牺牲了,他们将这位红军战士埋在了村子对面的山头。

    王大爷说:“我父亲一直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李铁柱同志,一直心怀愧疚,他逢年过节都会去给这位红军战士扫墓,并且在临死前交代我和我的儿子,一定要坚持守墓,不能让这位客死异乡的红军战士断了香火。”

    王大爷说到这里,张伟他们三人都不禁为这一家人的坚守而感动,为人民军队和老百姓的鱼水之情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