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中文网 > bin128文集 > 探究韩寒文风

探究韩寒文风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记得“寒风”侵袭校园那会我在读高一。韩寒就好象是突然从地底下冒出来或者说从天上掉下来一样,迅速成为众生一时谈论的焦点,连研究课都讨论起了“韩寒现象”

    继三重门和零下一度先后出版,韩寒在经过了大红大紫后在文坛又好象销声匿迹了,那时传言他已去玩赛车。一年多之后,韩寒又推出了像少年啦飞驰及毒。这次韩寒好象很低调,少了媒体的大肆渲染,销量也不太好,不知这是否成因果关系。他在文坛好象厌倦了争强好胜,转而在赛车中寻找飞驰的感觉,也许这就是韩寒推出像的初衷。前不久暑假时,有幸在实话实说中一睹他的庐山真面目。一袭黑衣,长长的头发,帅得掉渣,酷得一塌糊涂。令人不禁惊叹,韩寒之“寒意”是由表及里的,通过外表进入性格透出文风。这是一个流行玩黑色幽默的时代,韩寒正是这一先驱者。有人说像写得挺烂,内容没有三重门精彩,叙述风格太过单调,幽默也只是差强人意。而我认为三重门是韩寒在长篇小说处女作上激情追求的产物,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而像则是平凡中的平淡,没有三重门的花枝招展,是一种朴实无华,这正体现了他在逐渐成熟。但不可否认,像中也不乏一些俗套的东西。

    (一) 关于人物姓名

    像中除了女人名比较像名外,男人名大都很搞笑。要么俗不可耐,要么酸涩至及。如像头铁牛的铁牛,姓焦的校长,做枪手的老枪,做鸭子的杨伟后又改名为杨大伟,叫“狼”和“野狼”的体育老师,以及喜欢唱歌的周伦(让人想起周杰伦)等。主人翁则由“我”贯串始终。远不像三重门中的人名那样动听或者说正常。这让我想起了郭敬明幻城中的人名,如卡索、樱空释、星旧、蝶澈等。与像的相比,简直是大雅与大俗,抽象与形象的鲜明对比。从起名中可以看出,韩寒有些在书中故意作恶的感觉。他把人名附上自己的感情色彩,极具讽刺意味。

    (二) 关于语言风格

    韩寒不喜欢无谓抒情,表达太含蓄他认为矫情。他习惯采用就事论事,直接表达。有时描写甚至有些露骨。里面的脏话如“他妈的”“傻x”出现频率较高,不知他是否在刻意为之。他把“青春”解释为“青年人发春”把“上海大众”说成“伤害大众”把“张柏芝”说成“张白痴”显然,有些刻意在文字上做文章的嫌疑,但其幽默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在幽默的背后,语言上有些偏黄。不知韩寒是偏爱它,还是偏恨它,才使其频繁出现。他把罗大佑“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戏说成“穿过你的那个的我的手”;说“伪色狼的表现是每天装作一副昨夜纵欲无数今天肾亏过度的样子”;说“(野山)师范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的看见男的都表现出一副性饥渴的样子,而男的看见长长那样的女的都表现出一副性无能的样子”可以说韩寒如此大胆张狂地写这些东西,是他性格直爽,喜欢直言不讳的表现。但笔者认为这些东西的出现应适可而止,因为毕竟不是主流。    (三) 关于逻辑转折

    韩寒喜欢用逻辑转折的方式叙说情节,而且用得较多。其中包括急性转折和慢性转折。

    急性转折可以让读者感到感观事物迅速转换而产生阅读的快感,进而达到幽默及讽刺的效果。惯用词语如“是没错的,错就错在”“这是不幸的,但更不幸的是”当然,这是用显性转折词连结的。而文中大部分是隐性的,运用直接叙述转折。如“此人非常漂亮,长发披肩,和蔼可亲。到后来,书君告诉我们,她果然是和蔼可亲的,任何人都可以亲她”;“那年我的确比较悲观,觉得这个世界上的确都是爱的踪影,爱骗人,爱吹牛,爱贪便宜,等等”

    慢性转折则造成了幽默的长久性,让读者感到锋回路转,回味无穷。如描写老夏与徐小芹的对话时,由“这话让老夏顿时感到失望”到“感到有望”到“感到无望”再到“绝望”喜剧成分融入其中,喜剧效果令人捧腹。

    (四) 关于故事情节

    韩寒在像中的故事编排是不算连贯的。他在序言中已声明:这不是什么叙述风格或文学技巧,而是由自己懒散造成的。书中大情节之间似乎联系不大。也许韩寒只是想通过这些分裂开的事来说明主人翁“我”的生活飘摇不定,暗淡无光,所以没有刻意相串联。在书中他关注的是下层人的生活境遇,不知这是否与他的亲身经历或者是接触此类人有关。韩寒好象天生骗爱黑色,只是偏爱,绝不是向往,因为他向往的是像少年啦飞驰。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积极向上,在绝望中不断提升希望。像中的我在黑暗中摸索应属情非得已吧,在生活之路及文学之路上坎坷而行,承受颠簸。

    开始时,写“我”与铁牛的故事稍显幼稚。小学时的故事嘛“河浅水少”实属正常。所以初读像时,显得有些乏味。但从第二部分写“我”进入了流氓圈子与老枪一起做枪手时,材料逐渐变得丰富起来,而“我”的生活却越显单调,为了生计打拼却感到前途无“亮”从八十部分开始写“我”与老夏在野山师范中文系过活,仍然是混日子,郁闷时喝酒,无聊时研究汽车。这时“我”对车的情有独衷凸显出来,那是“我”的追求,随后写“我”参加辩论赛,借机会去了香港,似乎接近了自己理想的地方。回来后却感到那地方并不属于“我”于是“我”继续寻找。从“我”与老夏的音乐创作再到飙车的日子,最后依然寻求未果。结尾处让人联想到:也许理想就应该摆在遥远的地方作为动力,过去十分向往的东西当得到了又觉得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