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中文网 > 帝国崛起 > 第四百七十八章舆论造势

第四百七十八章舆论造势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四百七十八章舆论造势

    话说这种文章,大概也就是阮大铖这个家伙愿意写了,换个其他文人出身的人,首先得掂量自身的立场问题。阮大铖这个家伙就一个立场,谁给我做官我的立场就站谁这边。这种把节操塞在裤裆里,赤膊上阵的劲头,实在是这个时代难得一见。

    当然阮大铖也不是傻子,之前肯定权衡过厉害。陈燮这个总督本身太过于特殊了,文的武的,人力财力,君王的信任,那是一样都不缺。这样的大腿抱着确实比较放心。

    在家等了一日,看完自己写的文章,阮大铖也是一头的冷汗。当时为了投名状,不管不顾的写了,现在看看都觉得心虚。自己就是大地主,没少挖国家田赋的墙角。事情都做下了,阮大铖也顾不上后悔了,死死的保住陈阁部的大腿才是正经。

    这篇文章见报之后,整个江南士林都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了。根本就没人敢于正面迎战,很简单的道理,再往深了掰扯,涉及的问题过于敏感。这些民间的缙绅,哪个没有一点问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明朝的读书人一旦中举,其乡人必然以田地投献于名下,以此来逃避税赋。大家都这么干,没有一个人是干净的。好在这篇文章只不过在谈论公和私,真没往田地上扯,没往别的上头去扯,那就还有余地。

    两天一过,下一期报纸,陈燮署名的一篇白话文又来了。正面就一些隐姓埋名的责难做出回应,问题就是“礼法”。开篇就写: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礼很重要,这一点毫无疑问。这里要说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礼法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首先。礼法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这是礼法存在的最大意义。一旦现行礼法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国家利益,那就必须进行调整和完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西周时的周礼与汉唐之礼,能完全一样么?汉唐时期的礼法,与现在的礼法一样么?

    陈燮也很狡猾,知道跟这些人掉书袋子肯定是干不过的,他换个花样玩。先把自己的观点放出来后。陈燮又说: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太祖立国之初,民少而田丰,故而行商者甚少。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计这个群体。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自成祖一来,承平二百年,人口增加至今近二万万,各地行商者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商人手里掌握了大量的财富,而国家却有缺少税赋用度,过去少收商业税甚至不收。对整个国家的财政影响不大,现在则不然。土地的税赋,已经无法满足国家支出的前提下。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陈燮拿一些现代的观念,改头换面,并且以一个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作为证据。陈燮举的例子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丝绸业,这些年因为丝绸的价格攀升,民间多有毁天造桑林者。这种举动,不是国家法令能左右的了的事情,完全是民间自发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江南粮食的减产。表面上看起来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实际上换一个角度看。当粮食价格上涨的时候,完全可以从南洋等地采购粮食补充国内的粮食产量不足。而不是简单的看见了商业会导致农业的减产。进而去杜绝这种现象。首先这种做法,就是不现实的。百姓自发的行为,你怎么杜绝?身为国家官员或者是未来的国家官员,对于国计民生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不是完全凭个人喜好去做事情。

    通过收取商业税,国家获得了银子,然后用银子去买商人手里的粮食。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之中,存在着很多吃饭的营生。百姓有个营生,衣食无忧,才能安心的生产生活。举个例子,丝绸价格上涨,商家扩大生产,首先需要招人把丝绸做出来,其次是运输也需要增加人手和运输工具,增加运输工具,又能带动运输工具的产业,比如造船。每一个小小的家庭里,有一个人有稳定的收入,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稳定。因此,别小看一个小小的丝绸行业,养活的人口是一个庞大的人群。

    产业兴旺了,国家能收的银子就更多了,反过来能用于安定国家的钱粮就更多。国家有了银子,士兵有了饷银和抚恤,上阵自然没有后顾之忧,将士用命,国家安全才有保证。国家有了钱粮,才能用于赈济灾民,不使贼寇有可乘之机。

    这一通道理,其实读点书的人都懂,只不过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摆在一起的时候,怎么选择的问题罢了。

    说起来江南士林的影响大,不是因为他们水平高,而是因为这个年月的所谓“民意”,从来都不是草民的意思。民意,是那些缙绅集团的专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时代的文盲太多了,绝大多数人连字都不识一个,你让他表达自己的意思,能用顺畅的文字表达么?

    陈燮在这个问题上,玩的就比较绝了。整个南京城,每一条街巷都有读报栏,有人免费给百姓读报。这个就不一样了,不识字不等于傻子。白话文写的东西,念出来谁都明白。当这些草民知道这些道理之后,并且愿意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意。

    大街小巷的读报栏边上,多了一些穿青衫的读书人。胸前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记者”二字。挑担子的大叔在听完读报后,准备回去继续干活,立刻被记者盯上了,问:“这位大叔,请问你听了这个读报,有什么想法没有?”

    某大妈听完之后,骂骂咧咧的走了,记者立刻上去问:“这位大妈,你听了读报,怎么想的呢?能跟我说说么?”“我要回去给孙子做饭。”“没事,不耽误你多少时间,回头我给你买两烧饼回去给孙子吃。”

    这样的事情一直在不断的上演,百姓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怪的。有的说:“这是命,上辈子投胎不好,做了孽。”有的说:“老爷们都这样,哪会管寻常百姓的死活?”有的说:“田都被老爷们占了,朝廷哪有田赋来赈济百姓?难怪江北闹的厉害。”

    这些乱七八糟的答案,带回报社后,连夜坐镇明报的陈阁部,拿着这些采访回来的东西,仔细的看了一遍之后,挑选出一些有用的,然后登载报纸上。个别的答案,还是陈老爷现场编的段子。媒体嘛,不造谣算什么媒体?不弄点吸引眼球的话题,算什么媒体?不玩点断章取义的勾当,算得什么媒体?

    你还别说,这些东西登载之后,报纸的销量又有小幅度的增加,本来已经很稳定了,这一期报纸意外的多卖出去四五千份。

    在就是所谓的造势,舆论这个东西,就是这么用的。老百姓从来都是盲目的,今天听这个说,明天听那个说。他要是天天都听一个人说,长期下来就是尼玛的洗、脑。明报,干的就是这个洗、脑的勾当。

    一段时间的折腾下来之后,士林报彻底的哑火了。在陈燮这些花样不断的舆论攻势面前,茶楼酒肆,街头巷尾,谈的都是这个事情。更有趣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之后呢,一些有商业背景的文人,直接站出来为明报的态度摇旗呐喊。

    一边制造舆论,一边陈燮还要做正经事情。血吸虫病专治医院,开业半个月后,依旧是门可罗雀,一个病人都没有上门救治的意思。每天倒是有不少围观的百姓,站在大门口指指点点。要不是门口有执勤的士兵站在那里,都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情来。

    经过一些人的嘴吧宣传,这家医院现在的名声可真的不太好。

    作为医院的院长,刘龙清的心情可真的不怎么好。开始的时候,还是带着雄心壮志来的。他爹刘高明,在登州医院现在是头牌医生,他没学完这些本事,来江南专治血吸虫病,在有特效药的前提下,还是很有把握的。可惜,百姓不信啊,不管你怎么宣传,都没人相信。

    又是一个白天过去了,眼看又一天过去,依旧没有一个病人来的时候,刘龙清叹息一声,吩咐门卫注意安全,值班医生交代一句,他就准备下班,然后去找陈老爷想点法子改变一下才行了。就在他走了一圈,巡视完毕之后,突然门口有人急匆匆的进来。值班的医生一脸的兴奋,按耐不住的激动道:“院长,来了一个病人。”

    “好,确诊了么?”刘龙清按捺激动,镇定的问了一句。医生道:“极度消瘦,眼窝深陷,皮肤干燥松弛,肋骨外露,舟状腹,也就是人们形容的“皮包骨头”的状态。很典型的症状,一眼就能看的出来。”

    “准备吡喹酮片,我们要立竿见影。”激动的刘龙清冲到治疗室,病人是一个十来岁的小伙子,父母都在,几个亲戚也在,都是一脸的紧张,垂手而立,望着进来的医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