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之我娶了个丑哥儿_第133章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倒是朱玄耀道:“我四哥已经知道了,我的钱都是四哥给的,他说拿20万两,让我好好跟着你干。”
沈长君点了点头道:“那我出5万两,咱们以后,玄耀你就是大股东了,到时候咱们按照投资的比例分红,如何?”
其他三人纷纷点头,表示都听沈兄的。
三个人谈妥之后便去看铺子去了。
这家店铺的确如何靖远所说的,很大,上下二层差不多每层都能有800平。
而且位置也很好,周围并不喧闹。
几人决定就是这处了。
既然房子都找好了,接下来就是分工了。
朱玄耀负责去找皇上,咱们既然是感怀圣恩,怎么能不让皇上知道呢,而且若是没有皇上的支持,他们接下来所做的事将会困难很多。
何靖远和卢志鹏两人则去发动亲戚朋友,征集些书籍什么的,充充门面。
至于自己,当然是回家画店面装修的设计图纸啦,早日画好后,大家在一起参详参详。
几人听到安排,就立刻分头行动去了。
朱玄耀来到皇宫,皇上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听到宫人说,老七要见他,还纳闷,这臭小子可是有日子没见着影子了,是不是又惹事了?
让宫人宣他觐见
朱玄耀进了御书房见到皇上后就一本正经的的跪拜行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皇子看他这样就乐了,这皮小子平时什么样他能不知道,装成一本正经的样子倒是像模像样的。
“找朕什么事?”
朱玄耀看他父皇今天心情不错,也不装了,他笑嘻嘻的对着皇上道:“父皇,是有这么件事。”
如此这般的将沈长君的话重复了一遍,其中又加了许多马屁,把他们准备开书店的事情都说了。
皇上没想到他这个儿子也有能说出这一番话来的一天。
皇帝赞许的点点头,道:“这是件好事,你来找我是想让我帮着做什么?”
”父皇英明,其实也不需要父皇您做什么,您只要应允就行了。”
皇上轻笑一声,“行,这事情我答应了。”
“多谢父皇恩准。”
朱玄耀将事情办妥了就急着想岀宫,皇上见他一副火烧屁股的样子也没留他。
恐怕皇帝做梦都想不到,他的老七开的这家书店会在将来的史册上记下怎样浓厚的一笔,他现在只以为是他这个整日里招猫逗狗的皮小子又玩出新花样了,只不过这次的花样比以往有意义罢了。
沈长君画的设计图模仿现代的图书馆而成,楼上是专门为科举的学子准备的,一半摆放书架,一半摆放桌椅。
书架的位置错落有致,桌椅也并不是挤在一处,让人看了不会因为太显沉闷而使得人们倍感压力。
房间的内部都是以木头的原色为主,整体眀亮轻松,用琉璃制成的花瓶,瓶内插几朵野花使人心旷神怡,就连记忆力也增强了不少。
楼下也是如此,除了书籍的种类不同,桌椅摆放的位置不同,其余并无任何区别。
沈长君本想找以前给他们家做装修的那队人马来为他们的图书馆做工,奈何路途遥远就作罢了,却没想到这些人如今的业务已经拓展到京城啦,当看到方师傅的一刹那,着实吓了一跳,不过却是再好不过了
何靖远,卢志鹏他们两人最近征集了许多书籍,别看他们整日里游手好闲,但是家里的书都不少,亲戚里道的一听是为皇家办的书店,而且捐书还能上榜,大都是愿意捐的。
不说十本八本的,一本二本是个意思就行,积少成多,每人一两本,十个人就是十本二十本。这几天下来,他们已经征集了好几箱子的书籍。
朱玄耀最近在忙着派人抄录各地各届的科考试卷,忙的不可开交。
沈长君认为虽然将这些考的优秀的试卷抄录了下来,但是最终还是要征求这些当事人的意愿,愿意贡献出来的,他们才展示,不愿意的他们也不强求。
他自己也没闲着,一边负责装修,一边在民间征集一些书籍,不过民间征书效果甚微。
在开业的前几天,他们开始商量制定每本书的价钱。
楼下的书自不必说,只要定个价就行,楼上的书籍和试卷却不行。
他们这家书店的出发点是以人人读起书,人人有书读”的宗旨建立起来的。
所以所有的规则条款都要围绕着这个宗旨来制定。
他们最终决定,楼上的书籍或试卷题册可以免费阅读,但是不能带走,想带走也可以,需抄录两本方可带走一本。
这样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此书,造福别人,方便自己。
有些学子家境贫穷,没有盘缠去外省科举怎么办,没关系,来他们书店打工。
抄录书籍,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获得相应的银钱,把散乱的图书重新归类,可以获得银钱,来书店打扫卫生可以获得银钱,总之,只要你付出总会有回报。
另外,他们这里有很多历届考试的前三甲的试卷,虽然都是抄录的,但是沈长君都在最后做了标注:仅供参考,请勿复制。
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不比现代,现代试卷的答案都是统一的,是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的,但是古代却不同。
在古代,比如你写一篇策论,你得先了解这次判卷的考官,他是保守派还是立新派等很多条件。
若是保守派,那么你的策论就得写的中规中矩,若是立新派,你则可以标新立异,是有很多说法的。
所以沈长君会在每一个试卷的最后都注明上,只供参考,不能复制。
一晃,沈长君来京城已经整整一年了。
六月一日这一天,沈长君,朱玄耀,何靖远,卢志鹏四人以图书馆”命名的书店正式开业。
开业这一天来了很多人,有学子,有百姓。
倒是朱玄耀道:“我四哥已经知道了,我的钱都是四哥给的,他说拿20万两,让我好好跟着你干。”
沈长君点了点头道:“那我出5万两,咱们以后,玄耀你就是大股东了,到时候咱们按照投资的比例分红,如何?”
其他三人纷纷点头,表示都听沈兄的。
三个人谈妥之后便去看铺子去了。
这家店铺的确如何靖远所说的,很大,上下二层差不多每层都能有800平。
而且位置也很好,周围并不喧闹。
几人决定就是这处了。
既然房子都找好了,接下来就是分工了。
朱玄耀负责去找皇上,咱们既然是感怀圣恩,怎么能不让皇上知道呢,而且若是没有皇上的支持,他们接下来所做的事将会困难很多。
何靖远和卢志鹏两人则去发动亲戚朋友,征集些书籍什么的,充充门面。
至于自己,当然是回家画店面装修的设计图纸啦,早日画好后,大家在一起参详参详。
几人听到安排,就立刻分头行动去了。
朱玄耀来到皇宫,皇上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听到宫人说,老七要见他,还纳闷,这臭小子可是有日子没见着影子了,是不是又惹事了?
让宫人宣他觐见
朱玄耀进了御书房见到皇上后就一本正经的的跪拜行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皇子看他这样就乐了,这皮小子平时什么样他能不知道,装成一本正经的样子倒是像模像样的。
“找朕什么事?”
朱玄耀看他父皇今天心情不错,也不装了,他笑嘻嘻的对着皇上道:“父皇,是有这么件事。”
如此这般的将沈长君的话重复了一遍,其中又加了许多马屁,把他们准备开书店的事情都说了。
皇上没想到他这个儿子也有能说出这一番话来的一天。
皇帝赞许的点点头,道:“这是件好事,你来找我是想让我帮着做什么?”
”父皇英明,其实也不需要父皇您做什么,您只要应允就行了。”
皇上轻笑一声,“行,这事情我答应了。”
“多谢父皇恩准。”
朱玄耀将事情办妥了就急着想岀宫,皇上见他一副火烧屁股的样子也没留他。
恐怕皇帝做梦都想不到,他的老七开的这家书店会在将来的史册上记下怎样浓厚的一笔,他现在只以为是他这个整日里招猫逗狗的皮小子又玩出新花样了,只不过这次的花样比以往有意义罢了。
沈长君画的设计图模仿现代的图书馆而成,楼上是专门为科举的学子准备的,一半摆放书架,一半摆放桌椅。
书架的位置错落有致,桌椅也并不是挤在一处,让人看了不会因为太显沉闷而使得人们倍感压力。
房间的内部都是以木头的原色为主,整体眀亮轻松,用琉璃制成的花瓶,瓶内插几朵野花使人心旷神怡,就连记忆力也增强了不少。
楼下也是如此,除了书籍的种类不同,桌椅摆放的位置不同,其余并无任何区别。
沈长君本想找以前给他们家做装修的那队人马来为他们的图书馆做工,奈何路途遥远就作罢了,却没想到这些人如今的业务已经拓展到京城啦,当看到方师傅的一刹那,着实吓了一跳,不过却是再好不过了
何靖远,卢志鹏他们两人最近征集了许多书籍,别看他们整日里游手好闲,但是家里的书都不少,亲戚里道的一听是为皇家办的书店,而且捐书还能上榜,大都是愿意捐的。
不说十本八本的,一本二本是个意思就行,积少成多,每人一两本,十个人就是十本二十本。这几天下来,他们已经征集了好几箱子的书籍。
朱玄耀最近在忙着派人抄录各地各届的科考试卷,忙的不可开交。
沈长君认为虽然将这些考的优秀的试卷抄录了下来,但是最终还是要征求这些当事人的意愿,愿意贡献出来的,他们才展示,不愿意的他们也不强求。
他自己也没闲着,一边负责装修,一边在民间征集一些书籍,不过民间征书效果甚微。
在开业的前几天,他们开始商量制定每本书的价钱。
楼下的书自不必说,只要定个价就行,楼上的书籍和试卷却不行。
他们这家书店的出发点是以人人读起书,人人有书读”的宗旨建立起来的。
所以所有的规则条款都要围绕着这个宗旨来制定。
他们最终决定,楼上的书籍或试卷题册可以免费阅读,但是不能带走,想带走也可以,需抄录两本方可带走一本。
这样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此书,造福别人,方便自己。
有些学子家境贫穷,没有盘缠去外省科举怎么办,没关系,来他们书店打工。
抄录书籍,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获得相应的银钱,把散乱的图书重新归类,可以获得银钱,来书店打扫卫生可以获得银钱,总之,只要你付出总会有回报。
另外,他们这里有很多历届考试的前三甲的试卷,虽然都是抄录的,但是沈长君都在最后做了标注:仅供参考,请勿复制。
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不比现代,现代试卷的答案都是统一的,是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的,但是古代却不同。
在古代,比如你写一篇策论,你得先了解这次判卷的考官,他是保守派还是立新派等很多条件。
若是保守派,那么你的策论就得写的中规中矩,若是立新派,你则可以标新立异,是有很多说法的。
所以沈长君会在每一个试卷的最后都注明上,只供参考,不能复制。
一晃,沈长君来京城已经整整一年了。
六月一日这一天,沈长君,朱玄耀,何靖远,卢志鹏四人以图书馆”命名的书店正式开业。
开业这一天来了很多人,有学子,有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