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中文网 > 忆兮流年 > 第五章 科考举子争锋(1)

第五章 科考举子争锋(1)

作者:三分鬼先生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因为距离殿试只有不到三日时间,韩泉回府之后便闭门谢客,以求静心。其实他在京中除了旦保范也没什么熟人,说是闭门谢客,倒不如说“旦公子别来打扰我”。

    而旦保范却怎么也闲不下来,两次上门神秘相邀,拍着胸脯保证这次活动绝对有趣,但无奈韩泉始终不为所动,最后只能自己在家闷闷不乐。心想这韩兄还真是奇怪,明明参加武试,多活动活动筋骨有何不妥?左思右想确也实在想不通。

    说起来以旦保范喜动不喜静的性子,在京中应该有许多朋友才对。其实与他年纪相仿的世家公子也不少,只是一来和他家世相仿的志趣相差甚远,二来比他出身低的又多怀着功利之心与他相交,只能算酒肉朋友,实难交心。所以这位旦公子的处境,也实在多有无奈。现在好不容易韩泉来了京城,但又没功夫和自己玩耍,真是让他苦恼不已。

    真是浪费大好春光啊!旦保范感叹着,只恨殿试不能来得再快些。

    终于,三月初十,文试开始。

    自打科考以来,殿试一直是先文后武,文试时间为两天一夜,地点设在宫城的东南偏殿——孔雀殿。

    这一日,天还未亮,举子们便在宫外排起长队,一一接受全身搜查后由宫人带到孔雀殿殿外,待到一千名举子集合之时,时间已近正午。说起这检查手续确实繁琐耗时,但也事出有因——刚开科举时很多举子想出了花样百出的作弊方法,有的将经意典要抄在大腿上,有的抄在足底,有的夹带在餐具、蜡烛等随身物件中。

    更有甚者,不知怎么想出了个“银盐变黑之法”。具体说来是先用盐水在衣服的夹层写满字,这样平常看不出差别,但等到进入考场后用蜡烛一烘干,字就显现出来了。不得不感叹想出此法也确是奇人。

    总之各式作巧之法层出不穷,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因此在考前就必须挨个脱光衣物进行全身检查,直到确认无误之后方才放行。

    此时一千举子在孔雀殿外已排好整齐方阵,现场一片沉寂,每个人都只听到自己内心“怦怦”快速的跳动,和急促的鼻息起伏。不一会儿,临时搭好的红布环裹的台上出现了两个身影,均着赤色仙鹤官袍,佩金鱼袋,正是文试的主副考官——吏部尚书赵忠和礼部尚书杜渐,身后两侧分别站着一位司礼公公。

    主考官赵忠走上前来,模样更加清晰:身高大约五尺半,年纪近七旬,清瘦的面庞上颧骨高高隆起,眉宇之间皱纹交错,鬓角白发中夹杂些许青丝,一双凤目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沧桑而柔和。

    暖风拂过,衣袍随之摇曳生姿,赵忠展颜微笑向举子们致意,朗声说道:“所谓仕者,国之重器。继先贤之道统,开当世之太平。承蒙当今太后和圣上德泽,大开恩科,不拘一格用人才,已有十五载。其间人才辈出,实乃我大楚之幸!”

    他顿了顿,难掩神情激动,继而说道:“鄙人不才,蒙太后和圣上不弃,得担殿试主考选拔之大任。每念至此,无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惟恐有负圣恩。今日与尔等贤子聚首于此,看诸君器宇轩昂,朝气蓬发,我心甚慰。愿与尔等共筑大楚千秋之基业,以报天恩浩浩于万一。也在此预祝各位,尽情发挥,金榜有名,不失来此一遭。”

    台下举子们听着赵忠一番慷慨激昂的致辞,虽年纪各异,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十八弱冠,无一不心绪激动,身体也跟着微微颤抖,久难平息。

    接下来,赵忠介绍了殿试的规矩和注意事项,并强调要各凭真才实学,舞弊后果严重。

    随着他的声音在耳边回荡,人群中的韩泉将目光投向了赵忠身后的礼部尚书杜渐。由于距离尚远,见得不太清晰。隐约之中,这位杜大人和赵忠身形样貌有些相似,只是鬓发皆白,一对法令纹深刻其消瘦的面庞,自鼻翼入唇角后又一直延展到下颚,显得威严庄穆而难以亲近。

    不愧是皇帝的老师。

    韩泉瞻其尊容,不由得心里暗叹一声。

    待赵忠交代完毕之后,举子们便由两位司礼公公和宫城卫兵有序带入考场。这时很多人才惊讶的发现,说是宫殿,考场实际上是由院内一个个小隔间组成,两天一夜的吃喝拉撒都在这个基本上不能伸展的小空间里……

    但大家又很快不再去想那些气味等有关的不便之处,纷纷在自己的隔间就位,整理好随身物品后,一边平复自己的剧烈跳动的心脏,一边等待试纸下发。

    此次考试和以往一样,先以一天时间写作一篇不命题文章,各抒己见;而后剩下的一天一夜作另一篇命题文章。

    “论士。”

    韩泉打开了试题,小声默念道。

    这便是此次的命题文章了。相较于之前历年的《论齐楚邦交之策》、《论魏国典章制度》、《论天竺佛教之流弊》和《论大楚民风之变》等,这篇文章范围更为宽泛广博。

    看似寻常,与每人都息息相关,但下笔时方知其难。

    韩泉唇边泛起一抹微笑,将其先放于案几一旁,开始不命题文章的写作。

    细毫在略为泛黄的纸张上轻盈律动,很快四个大字便跃然其上——《旁论货殖》。

    货殖者,水也。疏通一国之根基往来,犹如气血之于人身,联结脏腑而润泽经脉骨骼于无形,实乃潜细而又运妙无穷者也。自古治世不可不慎其微妙,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

    ……

    薄暮冥冥,鸟声渐稀。

    举子们大多已完成不命题文章,正回顾审阅,待司礼太监来收取。

    近亥时分,文章已经收集完毕,交由主殿内的两位主考官审阅。本来这个时候赵忠和杜渐都应该和举子们一样准备安寝,但适逢殿试大事,因此两个老人也就连夜批阅文章,不敢怠慢。

    “杜大人,”空荡荡的殿内沉默许久后,传来赵忠略带讶异的声音:“你看这篇《旁论货殖》如何?”说着将手中的卷张递给了身旁正伏案批注的杜渐。

    杜渐搁下批笔,接过卷张的一刹,不由得已是一惊:卷面整洁干净,甚至没有一处涂改痕迹,而且这字迹……飘逸灵动,而又暗藏机锋,实在让人赏心悦目。

    杜渐赶紧开始阅读,而一旁的赵忠似笑非笑,饶有兴致的待他读完。

    “怎么样?”看杜渐长舒一声放下了卷张,赵忠瞳孔一缩,问道。

    杜渐闭上眼沉默不答,似乎还在回味于刚才的文章。片刻之后,才睁眼看向赵忠,缓声说道:“赵大人,我以为此文甚是精妙。作者观点标新立异,而陈其利弊之时又无不入木三分。属辞比事,也皆切中正要。实在……”杜渐叹了口气:“实在是奇文。”

    “哈哈哈哈……”赵忠展颜而笑,目光若有若无的落在了封糊姓名的地方,说道:“你我共事多年,可真难得见杜大人如此感叹。”

    “赵大人见笑了。”杜渐摇了摇头。

    “哪里。话说回来,这篇文章之立意和议论,也是我平生仅见。只不过……”赵忠笑意渐渐收起,停顿下来。

    “只不过什么?”杜渐忙问道。

    “只不过此文作者虽有才华,但仍有不妥之处。”赵忠缓缓说道:“想我大楚立国以来,祖宗已有明训……”

    杜渐深吸口气,大致猜到他后面要说什么。

    赵忠观察到杜渐神情细微的变化,但权当未见,继续说道:“杜大人,你司掌礼部应该比我更清楚,这士农工商之序,乃是我大楚百年不变之基。”

    说罢两人不约而同看向案上的卷张,各怀心思的陷入了沉默。

    “赵大人,”半晌之后,杜渐才平静说道:“你所言甚是。只不过夫道者,千变万化。是故政亦道,商亦道。此文看似不合祖制,但字里行间由商入道,通达明澈,于治国理政无不有所增益。况且文中虽言商之重要,但并未说商为首要。假若我二人以私心偏论,岂非埋没才华,辜负圣恩?”

    杜渐眉间紧锁,并在最后的“私心”二字上刻意加重,似乎另有所指。

    其实说到士农工商的排序,确实是大楚祖制铁律,而且由于近些年与齐国交往密切,朝中多有人担忧齐国奢靡的商业之风**楚国,造成人心堕落而再不思进。以此来看赵忠所言也有道理。

    只是说到私心,乃是说赵忠明里暗里借由科举提拔自己的门生势力——很多举子在考前已经和他或多或少联系,而现在韩泉这篇文章他称平生仅见,侧面也说明其并不认识韩泉,因此有可能故意打压以便让自己称心的门生得利。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韩泉正是他的门生。只不过此人才华颇高,因此不管怎么说,出于公心杜渐也要为其奋力一争。

    赵忠故意不理会杜渐的言外之意,笑道:“杜大人所言甚是。依我看,这篇文章实非我等可以独断,不妨上呈太后和陛下,你看如何?”

    杜渐听罢面色缓和下来,沉声道:“如此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