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层层铺垫设陷阱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script> 许悠这个人最想要的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是权柄。
除此之外,应当还有名声。否则的话,他也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将自己的形象保持得这么好,朝中那么多大臣,属他的人缘最好,也最受人敬慕,几乎没有说他不好的。
或许最开始的时候,只是想要往上爬的必须的伪装,但是时间长了,他早就已经习惯,或者自己还乐在其中。
所以,只要找出一件既能够增加他的权柄,做成了之后又能够获得好名声的事情来给他做就可以了。
什么样的事情能够满足这两点呢?其实有很多。
不过平安现在已经习惯了做事情的时候多番考虑,最好同样一件事情,能够达成好几个目的,省时省力又省心。所以这件事情虽然是要用来坑许悠,但不可能是做不成的,更不可能是有害的。否则的话,坑完了许悠,还是需要他自己来收拾烂摊子。
其次,既然将来要做改革,现在让许悠搞个试点也不错。失败的经验将来还可以引以为鉴。
其实最简单的,就是在历史上找个“看上去很好但实际上却很难开展开”的东西来就可以了。毕竟有前人的经验在,方法比较靠谱。
但是既然有经验在,平纳觉得再让许悠来重复一遍,用处就不大了。
毕竟重复的进行一件事,其实也是对于资源的浪费。
平安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比较合适的东西来,索性决定先跟赵璨商量一下可行性。反正这种事情急不来,总要一步一步的走,现在先将所有可能面对的情况都想清楚,到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两人书信往来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秋天已经到来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收上来的粮食足够整个大楚两年所需。这么高的产量,几乎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除此之外,平安还从张东远那边得到了一个好消息。
已经进行了好几年的良种改造工作取得了相当喜人的进展。
原本之前张东远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水稻和小麦这两种主食的良种改造上面。后来在平安的建议下加入了土豆和地瓜这两种外来物种。之后又加上了玉米。这样一来,京城里的庄子就不够用了。毕竟不可能所有的庄子都用来做试验田。
于是平安索性建议,在全国各地买下田庄继续进行改良。毕竟他们改造良种的目的,本身也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增加产量。在京城种出来的高产良种,未必适应外地的气候。这样分开试验,说不定还有特别的效果。
毕竟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不一样,对种子的要求也不一样。旱灾频发的地方,要求的是抗旱品种,环境寒冷的北疆,需要的是抗寒物种。除此之外,耐高温的,耐盐碱地的,抗洪涝的,以及单纯产量高的……只有适应了当地气候,才能够推广种植。
有的时候,有些事情无非是没有人第一个指出方向和怎么做,一旦戳破了那一层窗户纸之后,后面的事情就容易了许多。这种容易并不是说很轻易就能够做到,而是指许多人都能够做到。
能够推广开来让所有人都学会的做法,才是真正值得称许的。因为具备可实践性。
毕竟现在不比后世,即便修了路,交通也注定了不可能这么便利,各方面的限制也很多,不可能由朝廷统一往各地发放粮种。所以如果当地官府能够组织百姓们自己留种,便是再好不过。
扯远了,经过这几年的实验,这些作物的产量都已经适应了各地的气候,产量已经稳定了下来。增产或许暂时达不到,但是推广种植面积却是没有问题的。
就连玉米这种新的外来物种,也已经适应了本土的气候,产量有所增加,可以慢慢的放开种植了。
令人惊喜的是,相比较于水稻小麦这样的作物,玉米对于土地的要求显然没有那么高,许多土地上都能够种出来。虽然产量不高,但已经足够了。
河北和西北边疆一带,因为连年战争,所以人口十分稀少,再加上土地里也很难出庄稼,所以大片大片的土地空置着。
若是这些土地上都能够种上庄稼,那么一大部分的军粮便可以就地解决,而不需要朝廷再从江南等地转运粮食。这一路上的消耗节省下来,也是一笔巨大的数目。
平安虽然一直关注着这件事,但是毕竟还有许多别的事情牵扯着他的经历,后来离开了京城,就更顾不上了。所以事情完全是张东远在皇帝暗地里的支持下在做。
所以这会儿乍然听到好消息,平安也十分意外,继而跟着开心起来。
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他倒是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可以配合着这件事来做,或许会有好效果。
许悠的家乡正在江南。虽然到现在,他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亲人留在那里,但是平安从许悠的生平介绍之中隐隐能够看得出来,许悠对江南还是略有些偏向的。
这也是很正常的,任何人对自己生长的故乡都不可能视若无睹。只不过绝大部分普通人会怀念,而一部分有能力的人会回报。不过许悠显然跟其他人都有些不同。
别人回馈乡里,一定是抱着衣锦还乡的念头,希望能够在乡亲们面前炫耀一番,让大家羡慕。
但许悠并不是,他这么多年来,出去当初为父母丁忧,始终未曾回过江南。但是对于江南的关注却也不少,有什么新的政策时,也会下意识的对这个地方倾斜。
平安初步推断,许悠对于这篇富饶的地方,应该是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情绪。
生于斯长于斯,割舍不下也是正常。但是对许悠来说,年幼时那段家境贫寒,甚至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婚姻来换取继续往上走的资源的经历,对于看重脸面和名声的他来说,恐怕不会是什么好的回忆,更不希望被任何人发现和提起。
而这正是平安所需要的。
试想如果现在出现了一项显然是为了江南量身打造,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新东西,许悠怎么可能忍得住不去为江南争取呢?但是因为他自己的私心,东西争取到了之后,他不可能亲自去江南实地考察。
如此一来,执行的过程之中,就免不了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许悠不可能及时发现,任由其扩大,最后导致的结果自然也要由他来承担。
平安想得很清楚,许悠的身份不同常人,不可能一次就将他彻底的扳倒,所以跟他对上之后,势必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断的让许悠犯错,最后小错误累积起来酿成大错,才能够堵住他所有的退路,彻底的将他击倒。
所以这肯定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现在要做的,只不过是一些前期的铺垫。
平安的这个想法,如果不是因为张东远那边有了进展,他还真不敢贸然行动。毕竟其中的风险也很大。
便如平安之前跟齐王说过的那样,江南富庶,除了这里的土地肥沃,乃是鱼米之乡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百姓们几乎家家都养蚕织布。而丝绸的价格又贵,所以江南的百姓,都比别处富裕些。只要每年养上几张蚕,收入便可以抵得过地里一年的收成。
而平安要做的,就是扩大这种模式,由私人养蚕变成官府支持,让江南的蚕桑事业形成规模。
具体的做法,平安觉得后世的“桑基鱼塘”便很值得借鉴,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又能够扩大规模,增加盈利,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大家都知道,国人总有从众的心理,一件事情只要没有限制,看到别人做了得到了好处,其他人又怎么可能不心动?一旦最开始的人获得盈利,其他人眼红了,自然会跟着照办。这样一来,规模越来越大,最后就会难以控制。
江南人口稠密,土地稀少,那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利用完了之后,自然会有人打上耕地的主意。尤其当地水网稠密,随便将一块良田深挖数米,便是鱼塘。挖出来的泥土垫高四周,便可以种桑养蚕,十分方便。
不管是在什么年代,农耕用地都是要绝对保障的。因为民以食为天,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粮食储备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物资。
江南号称“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因为气候温热,水稻更可以一年两熟,所以整个大楚近半粮食是由这里出产。若是这些良田被侵占,变成了鱼塘,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平安觉得自己时运不错,刚刚想要坑一下许悠,张东远那边就送来了好消息。如果边疆屯田的工作顺利,优质粮种推广开来,那么即便是江南这边出了问题,大楚的粮食产量也还是可以保证的。
除此之外,这件事还有另一个好处。现在齐王在朝中的钉子都被□□了,自然没有眼线再为他提供消息。所以只要朝廷这边做事隐秘一些,齐王便很难打探到河北和西北的消息,更不会知道这边可以自己种出粮食来。
这样一来,设想四五年之后,江南的桑基鱼塘已经形成规模,每年的粮食产量迅速减少,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出售。而这个时候东南的经济作物推广也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大半土地都用来种这些东西,正准备将出产换成钱到江南去卖粮食,却突然发现——咦,江南的粮食呢?
那画面一定相当好看。
当然,其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商榷,比如怎么让许悠知道桑基鱼塘的事,又怎么让江南那边的事态失控。至于保守秘密这种事就更不用提了。而且因为是会延续好几年的事,未免将来真的留下烂摊子给自己收拾,所以中间的调控也十分必要。
凡此种种,并不是平安一个主意就能算完事的,实施的过程更加复杂和困难。
不过平安只负责出主意,要怎么将这些东西落到实处,又究竟有没有可行性,需要进行哪些调整,就是赵璨那边的事情了。
这么一想,平安立刻运笔如飞,将这个想法写了下来。然后交给开阳,由他亲自将这封信送回京城,交给赵璨。这种东西绝对不能落到外人手里,所以让别人去送,平安也不放心。
同时,既然将开阳都派出去了,送一封信也是送,两封也是送,平安自然将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所得,也写成文章,让开阳转交。
毕竟之前的那个计划,多半还是为了坑许悠,虽说只要控制得当,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平安很清楚,有时候现实中的事情往往都是计划不如变化快,设想再好,不能完成就是空的。
所以平安不能只是期望朝廷发挥调控的作用,将事态控制住。毕竟如果能够控制住,那就什么都好说,但万一控制不住呢?所以他也得先想出个补救的办法来。
这个想法也是平安在东南沿海一带待了这么久之后,逐渐形成的。
虽然到现在位置,大楚还没有遇到过从海上来的国际友人,但是平安不会以为这个世界上真的就只有大楚一个国家,除此之外全是四方蛮夷。
毕竟现在的大楚,已经有不少从外族那边传进来的物种——虽然多半都是走陆路,越过草原从西北那边过来。但这些已经足以证明这里的世界格局跟前世不会相差太多。
既然如此,大航海时代迟早还是会来的。
大楚如果没有任何准备,将来面对海上战争,势必会处于弱势。到时候就只能任人宰割了。所以平安觉得,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好准备。而要做到这一点,海军训练刻不容缓。
这段时间在沿海地区考察,平安发现,虽然这些下海捕鱼的渔民们只是在近海一带行动,但是他们对于大海的了解和许多经验,都是很有参考的价值和意义的。
而朝廷现在的水师,除了每年在金明池上表演一下给皇帝看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就算跟海盗的战斗,也多半是在陆地上进行。只要对方逃进海里就算了。
在这种情况下,平安认为,可以以这些有经验的渔民为基础来组建海军,这样初期就不会面对完全不了解情况,不知道该怎么做的窘境。等到吸收了足够的经验,便能够逐渐开始扩大规模,招收更多的士兵。
当然,除此之外,造船的事情也要提上日程,否则没有足够好的海船,海战还是会吃亏。不过这方面平安也没什么好办法,他虽然懂得许多冷门知识,但是并不全能;虽然拆过轮船模型,但是要画出设计图还是太过勉强。
这方面只能慢慢来了。不过明朝时中国就制造出了可以下西洋的宝船,平安相信以大楚举国之力,早晚也能够制造出同样优秀的船只来。到时候再在船只外围包裹上钢铁,海上霸主的称号,或许就要换人了。
当然,之所以说平安做的这些都是“补救措施”,是因为一旦海军形成规模,到时候自然可以扬帆出海,开始探索海外的世界。
而且平安一直记得继续往南的地方如越南等地,水稻都是一年三熟的,只要能够找到这些地方,到时候缺少多少粮食就能买多少回来。而且最初的航海时代,殖民初期占领土地完全是“谁发现属于谁”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大楚只要有能力,完全可以为自己弄到足够宽广的国土。
同时大楚还可以跟其他国家建交,顺便将东南和江南弄出来的丝绸茶叶什么的销往外国,牟取暴利。
说起来很神奇,本来是因为种种原因而各自产生的三个计划,却在平安这里,变得环环相扣了。如果真的能够做成,那么这件事情上,大楚可以说是彻底立于不败之地。赵璨那边自然会少了许多后顾之忧,而可以全力去实施。
将计划书写完,感觉自己的脑髓都已经被榨干了的平安便立刻将这些事情都抛开,继续游山玩水,完全不去管这些事。
而赵璨这边,收到平安送来的计划书,又惊又喜的同时,也不免有些哭笑不得,“平安真是见不得我有一刻闲着。有这两件事,足够我接下来忙碌好一阵了。”
开阳只当自己没有听见这句话,板着脸道,“平安还在海边找到了两个经验丰富,会造船的老人,也让我带回来了。殿下要不要见见?”
“自然是要见的。”赵璨闻言忍不住一笑。平安虽然在信里说这件事他帮不上忙,但心里显然并不那么想,还花费功夫千方百计找到了这两个造船的人。
能让他那么重视,想来这里两人应该很有能耐,既然如此,他自然要见一见。
除此之外,平安还设法送回来了一箱子海产。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千里迢迢送过来,这些东西竟然没有放臭了。开箱子的时候赵璨都吓了一跳。
当然,他猜不到的东西,也有开阳一一汇报,“平安好像在里面放了冰块,不过如今都化得差不多了。”
在小渔村里当然不可能有冰块,这些冰都是平安自制的。为了保证运输成功,他还特意弄出了一个制冰的工具交给开阳,每天弄一点冰块加进去。
“恐怕上贡的东西也没有这样尽心。”赵璨不由感叹。就算是天潢贵胄,但因为住在京城里,所以吃到海鲜的时候也不多。一般都是晒干了的海货,腥味很重。除此之外,冬天的时候才有可能会吃到新鲜的。
虽然赵璨并不喜欢,但平安这份用心的确十分难得,他心里自然高兴。
然而没等赵璨高兴完,开阳已经道,“平安也是这么说,所以让殿下将这一箱子海产进献给陛下。”
“什么?”赵璨几乎疑心自己听错了。
心上人千里迢迢送回来的好东西居然不是给我的!
开阳十分同情自家殿下,但也不知道是不是跟平安在一起的时间长了,自觉的把自己当成了平安那边的人,所以面对赵璨的时候,他心中也没有了以前那种畏惧的情绪,反而多了几分看热闹的幸灾乐祸。
“平安说,桑基鱼塘的事也就罢了,既然要把‘功劳’给许悠,殿下表面上最好不要沾手。但海军和造船的事,却是不能假他人之手的,殿下必须要抓在手里。”开阳道,“要让陛下同意,自然要给些好处。”
“他原话怎么说的?”赵璨问。
开阳便模仿平安的语气:“咳……具体的计划就不要让陛下知道了,让你们殿下把海产献上去,就说海里有不少好东西,要训练一批人,再造个船去下海捕捞。”
赵璨:“……”忽然感觉好敷衍,在平安心里,皇帝居然是这么好糊弄的吗?
他不得不去想,要是自己没有把开阳送到平安身边去,说不准平安这会儿已经开始忽悠自己了。
如此一想,赵璨立刻觉得很不安全,他目露怀疑的盯着开阳,气势完全爆发出来,“还有什么是平安要你瞒着我的?”
开阳被他突然的行为吓了一跳,下意识的说了实话,“平安还跟着采珠人……下……了……水……”说到一半他反应过来了,但当着赵璨的面,只好硬着头皮说完。
平安我真的不是故意出卖你的!
</script> 许悠这个人最想要的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是权柄。
除此之外,应当还有名声。否则的话,他也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将自己的形象保持得这么好,朝中那么多大臣,属他的人缘最好,也最受人敬慕,几乎没有说他不好的。
或许最开始的时候,只是想要往上爬的必须的伪装,但是时间长了,他早就已经习惯,或者自己还乐在其中。
所以,只要找出一件既能够增加他的权柄,做成了之后又能够获得好名声的事情来给他做就可以了。
什么样的事情能够满足这两点呢?其实有很多。
不过平安现在已经习惯了做事情的时候多番考虑,最好同样一件事情,能够达成好几个目的,省时省力又省心。所以这件事情虽然是要用来坑许悠,但不可能是做不成的,更不可能是有害的。否则的话,坑完了许悠,还是需要他自己来收拾烂摊子。
其次,既然将来要做改革,现在让许悠搞个试点也不错。失败的经验将来还可以引以为鉴。
其实最简单的,就是在历史上找个“看上去很好但实际上却很难开展开”的东西来就可以了。毕竟有前人的经验在,方法比较靠谱。
但是既然有经验在,平纳觉得再让许悠来重复一遍,用处就不大了。
毕竟重复的进行一件事,其实也是对于资源的浪费。
平安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比较合适的东西来,索性决定先跟赵璨商量一下可行性。反正这种事情急不来,总要一步一步的走,现在先将所有可能面对的情况都想清楚,到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两人书信往来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秋天已经到来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收上来的粮食足够整个大楚两年所需。这么高的产量,几乎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除此之外,平安还从张东远那边得到了一个好消息。
已经进行了好几年的良种改造工作取得了相当喜人的进展。
原本之前张东远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水稻和小麦这两种主食的良种改造上面。后来在平安的建议下加入了土豆和地瓜这两种外来物种。之后又加上了玉米。这样一来,京城里的庄子就不够用了。毕竟不可能所有的庄子都用来做试验田。
于是平安索性建议,在全国各地买下田庄继续进行改良。毕竟他们改造良种的目的,本身也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增加产量。在京城种出来的高产良种,未必适应外地的气候。这样分开试验,说不定还有特别的效果。
毕竟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不一样,对种子的要求也不一样。旱灾频发的地方,要求的是抗旱品种,环境寒冷的北疆,需要的是抗寒物种。除此之外,耐高温的,耐盐碱地的,抗洪涝的,以及单纯产量高的……只有适应了当地气候,才能够推广种植。
有的时候,有些事情无非是没有人第一个指出方向和怎么做,一旦戳破了那一层窗户纸之后,后面的事情就容易了许多。这种容易并不是说很轻易就能够做到,而是指许多人都能够做到。
能够推广开来让所有人都学会的做法,才是真正值得称许的。因为具备可实践性。
毕竟现在不比后世,即便修了路,交通也注定了不可能这么便利,各方面的限制也很多,不可能由朝廷统一往各地发放粮种。所以如果当地官府能够组织百姓们自己留种,便是再好不过。
扯远了,经过这几年的实验,这些作物的产量都已经适应了各地的气候,产量已经稳定了下来。增产或许暂时达不到,但是推广种植面积却是没有问题的。
就连玉米这种新的外来物种,也已经适应了本土的气候,产量有所增加,可以慢慢的放开种植了。
令人惊喜的是,相比较于水稻小麦这样的作物,玉米对于土地的要求显然没有那么高,许多土地上都能够种出来。虽然产量不高,但已经足够了。
河北和西北边疆一带,因为连年战争,所以人口十分稀少,再加上土地里也很难出庄稼,所以大片大片的土地空置着。
若是这些土地上都能够种上庄稼,那么一大部分的军粮便可以就地解决,而不需要朝廷再从江南等地转运粮食。这一路上的消耗节省下来,也是一笔巨大的数目。
平安虽然一直关注着这件事,但是毕竟还有许多别的事情牵扯着他的经历,后来离开了京城,就更顾不上了。所以事情完全是张东远在皇帝暗地里的支持下在做。
所以这会儿乍然听到好消息,平安也十分意外,继而跟着开心起来。
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他倒是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可以配合着这件事来做,或许会有好效果。
许悠的家乡正在江南。虽然到现在,他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亲人留在那里,但是平安从许悠的生平介绍之中隐隐能够看得出来,许悠对江南还是略有些偏向的。
这也是很正常的,任何人对自己生长的故乡都不可能视若无睹。只不过绝大部分普通人会怀念,而一部分有能力的人会回报。不过许悠显然跟其他人都有些不同。
别人回馈乡里,一定是抱着衣锦还乡的念头,希望能够在乡亲们面前炫耀一番,让大家羡慕。
但许悠并不是,他这么多年来,出去当初为父母丁忧,始终未曾回过江南。但是对于江南的关注却也不少,有什么新的政策时,也会下意识的对这个地方倾斜。
平安初步推断,许悠对于这篇富饶的地方,应该是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情绪。
生于斯长于斯,割舍不下也是正常。但是对许悠来说,年幼时那段家境贫寒,甚至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婚姻来换取继续往上走的资源的经历,对于看重脸面和名声的他来说,恐怕不会是什么好的回忆,更不希望被任何人发现和提起。
而这正是平安所需要的。
试想如果现在出现了一项显然是为了江南量身打造,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新东西,许悠怎么可能忍得住不去为江南争取呢?但是因为他自己的私心,东西争取到了之后,他不可能亲自去江南实地考察。
如此一来,执行的过程之中,就免不了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许悠不可能及时发现,任由其扩大,最后导致的结果自然也要由他来承担。
平安想得很清楚,许悠的身份不同常人,不可能一次就将他彻底的扳倒,所以跟他对上之后,势必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断的让许悠犯错,最后小错误累积起来酿成大错,才能够堵住他所有的退路,彻底的将他击倒。
所以这肯定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现在要做的,只不过是一些前期的铺垫。
平安的这个想法,如果不是因为张东远那边有了进展,他还真不敢贸然行动。毕竟其中的风险也很大。
便如平安之前跟齐王说过的那样,江南富庶,除了这里的土地肥沃,乃是鱼米之乡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百姓们几乎家家都养蚕织布。而丝绸的价格又贵,所以江南的百姓,都比别处富裕些。只要每年养上几张蚕,收入便可以抵得过地里一年的收成。
而平安要做的,就是扩大这种模式,由私人养蚕变成官府支持,让江南的蚕桑事业形成规模。
具体的做法,平安觉得后世的“桑基鱼塘”便很值得借鉴,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又能够扩大规模,增加盈利,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大家都知道,国人总有从众的心理,一件事情只要没有限制,看到别人做了得到了好处,其他人又怎么可能不心动?一旦最开始的人获得盈利,其他人眼红了,自然会跟着照办。这样一来,规模越来越大,最后就会难以控制。
江南人口稠密,土地稀少,那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利用完了之后,自然会有人打上耕地的主意。尤其当地水网稠密,随便将一块良田深挖数米,便是鱼塘。挖出来的泥土垫高四周,便可以种桑养蚕,十分方便。
不管是在什么年代,农耕用地都是要绝对保障的。因为民以食为天,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粮食储备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物资。
江南号称“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因为气候温热,水稻更可以一年两熟,所以整个大楚近半粮食是由这里出产。若是这些良田被侵占,变成了鱼塘,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平安觉得自己时运不错,刚刚想要坑一下许悠,张东远那边就送来了好消息。如果边疆屯田的工作顺利,优质粮种推广开来,那么即便是江南这边出了问题,大楚的粮食产量也还是可以保证的。
除此之外,这件事还有另一个好处。现在齐王在朝中的钉子都被□□了,自然没有眼线再为他提供消息。所以只要朝廷这边做事隐秘一些,齐王便很难打探到河北和西北的消息,更不会知道这边可以自己种出粮食来。
这样一来,设想四五年之后,江南的桑基鱼塘已经形成规模,每年的粮食产量迅速减少,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出售。而这个时候东南的经济作物推广也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大半土地都用来种这些东西,正准备将出产换成钱到江南去卖粮食,却突然发现——咦,江南的粮食呢?
那画面一定相当好看。
当然,其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商榷,比如怎么让许悠知道桑基鱼塘的事,又怎么让江南那边的事态失控。至于保守秘密这种事就更不用提了。而且因为是会延续好几年的事,未免将来真的留下烂摊子给自己收拾,所以中间的调控也十分必要。
凡此种种,并不是平安一个主意就能算完事的,实施的过程更加复杂和困难。
不过平安只负责出主意,要怎么将这些东西落到实处,又究竟有没有可行性,需要进行哪些调整,就是赵璨那边的事情了。
这么一想,平安立刻运笔如飞,将这个想法写了下来。然后交给开阳,由他亲自将这封信送回京城,交给赵璨。这种东西绝对不能落到外人手里,所以让别人去送,平安也不放心。
同时,既然将开阳都派出去了,送一封信也是送,两封也是送,平安自然将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所得,也写成文章,让开阳转交。
毕竟之前的那个计划,多半还是为了坑许悠,虽说只要控制得当,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平安很清楚,有时候现实中的事情往往都是计划不如变化快,设想再好,不能完成就是空的。
所以平安不能只是期望朝廷发挥调控的作用,将事态控制住。毕竟如果能够控制住,那就什么都好说,但万一控制不住呢?所以他也得先想出个补救的办法来。
这个想法也是平安在东南沿海一带待了这么久之后,逐渐形成的。
虽然到现在位置,大楚还没有遇到过从海上来的国际友人,但是平安不会以为这个世界上真的就只有大楚一个国家,除此之外全是四方蛮夷。
毕竟现在的大楚,已经有不少从外族那边传进来的物种——虽然多半都是走陆路,越过草原从西北那边过来。但这些已经足以证明这里的世界格局跟前世不会相差太多。
既然如此,大航海时代迟早还是会来的。
大楚如果没有任何准备,将来面对海上战争,势必会处于弱势。到时候就只能任人宰割了。所以平安觉得,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好准备。而要做到这一点,海军训练刻不容缓。
这段时间在沿海地区考察,平安发现,虽然这些下海捕鱼的渔民们只是在近海一带行动,但是他们对于大海的了解和许多经验,都是很有参考的价值和意义的。
而朝廷现在的水师,除了每年在金明池上表演一下给皇帝看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就算跟海盗的战斗,也多半是在陆地上进行。只要对方逃进海里就算了。
在这种情况下,平安认为,可以以这些有经验的渔民为基础来组建海军,这样初期就不会面对完全不了解情况,不知道该怎么做的窘境。等到吸收了足够的经验,便能够逐渐开始扩大规模,招收更多的士兵。
当然,除此之外,造船的事情也要提上日程,否则没有足够好的海船,海战还是会吃亏。不过这方面平安也没什么好办法,他虽然懂得许多冷门知识,但是并不全能;虽然拆过轮船模型,但是要画出设计图还是太过勉强。
这方面只能慢慢来了。不过明朝时中国就制造出了可以下西洋的宝船,平安相信以大楚举国之力,早晚也能够制造出同样优秀的船只来。到时候再在船只外围包裹上钢铁,海上霸主的称号,或许就要换人了。
当然,之所以说平安做的这些都是“补救措施”,是因为一旦海军形成规模,到时候自然可以扬帆出海,开始探索海外的世界。
而且平安一直记得继续往南的地方如越南等地,水稻都是一年三熟的,只要能够找到这些地方,到时候缺少多少粮食就能买多少回来。而且最初的航海时代,殖民初期占领土地完全是“谁发现属于谁”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大楚只要有能力,完全可以为自己弄到足够宽广的国土。
同时大楚还可以跟其他国家建交,顺便将东南和江南弄出来的丝绸茶叶什么的销往外国,牟取暴利。
说起来很神奇,本来是因为种种原因而各自产生的三个计划,却在平安这里,变得环环相扣了。如果真的能够做成,那么这件事情上,大楚可以说是彻底立于不败之地。赵璨那边自然会少了许多后顾之忧,而可以全力去实施。
将计划书写完,感觉自己的脑髓都已经被榨干了的平安便立刻将这些事情都抛开,继续游山玩水,完全不去管这些事。
而赵璨这边,收到平安送来的计划书,又惊又喜的同时,也不免有些哭笑不得,“平安真是见不得我有一刻闲着。有这两件事,足够我接下来忙碌好一阵了。”
开阳只当自己没有听见这句话,板着脸道,“平安还在海边找到了两个经验丰富,会造船的老人,也让我带回来了。殿下要不要见见?”
“自然是要见的。”赵璨闻言忍不住一笑。平安虽然在信里说这件事他帮不上忙,但心里显然并不那么想,还花费功夫千方百计找到了这两个造船的人。
能让他那么重视,想来这里两人应该很有能耐,既然如此,他自然要见一见。
除此之外,平安还设法送回来了一箱子海产。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千里迢迢送过来,这些东西竟然没有放臭了。开箱子的时候赵璨都吓了一跳。
当然,他猜不到的东西,也有开阳一一汇报,“平安好像在里面放了冰块,不过如今都化得差不多了。”
在小渔村里当然不可能有冰块,这些冰都是平安自制的。为了保证运输成功,他还特意弄出了一个制冰的工具交给开阳,每天弄一点冰块加进去。
“恐怕上贡的东西也没有这样尽心。”赵璨不由感叹。就算是天潢贵胄,但因为住在京城里,所以吃到海鲜的时候也不多。一般都是晒干了的海货,腥味很重。除此之外,冬天的时候才有可能会吃到新鲜的。
虽然赵璨并不喜欢,但平安这份用心的确十分难得,他心里自然高兴。
然而没等赵璨高兴完,开阳已经道,“平安也是这么说,所以让殿下将这一箱子海产进献给陛下。”
“什么?”赵璨几乎疑心自己听错了。
心上人千里迢迢送回来的好东西居然不是给我的!
开阳十分同情自家殿下,但也不知道是不是跟平安在一起的时间长了,自觉的把自己当成了平安那边的人,所以面对赵璨的时候,他心中也没有了以前那种畏惧的情绪,反而多了几分看热闹的幸灾乐祸。
“平安说,桑基鱼塘的事也就罢了,既然要把‘功劳’给许悠,殿下表面上最好不要沾手。但海军和造船的事,却是不能假他人之手的,殿下必须要抓在手里。”开阳道,“要让陛下同意,自然要给些好处。”
“他原话怎么说的?”赵璨问。
开阳便模仿平安的语气:“咳……具体的计划就不要让陛下知道了,让你们殿下把海产献上去,就说海里有不少好东西,要训练一批人,再造个船去下海捕捞。”
赵璨:“……”忽然感觉好敷衍,在平安心里,皇帝居然是这么好糊弄的吗?
他不得不去想,要是自己没有把开阳送到平安身边去,说不准平安这会儿已经开始忽悠自己了。
如此一想,赵璨立刻觉得很不安全,他目露怀疑的盯着开阳,气势完全爆发出来,“还有什么是平安要你瞒着我的?”
开阳被他突然的行为吓了一跳,下意识的说了实话,“平安还跟着采珠人……下……了……水……”说到一半他反应过来了,但当着赵璨的面,只好硬着头皮说完。
平安我真的不是故意出卖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