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丰收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七十多株土豆,收获了两百多斤,反正是将周雁翎和王氏震撼得无以复加。
她们打心眼里感到兴奋和高兴,因为她们这三个月的辛勤努力没有白费。土豆能够如此高产,将来如果能够养活无数饥民,也算是二女的功德无量了。
有了这二百多斤土豆做种,就能种下去三亩地。就算不能像第一季这样高产丰收,就算将产量折半,第二季至少也能收获三千斤,全部做种足够种植数十亩。这样种植繁衍下去,要不了三年五载,便能活人无数!
这样的前景让人怎么能不兴奋?
为此,李星汉特意选了几颗品相不好、个头太小、不宜做种的土豆,亲自下厨炒了一盘土豆丝,又在炭火里面烤熟了三颗,犒劳辛苦了三个月的周雁翎和王氏二女。尝到这种久违的清香回甜滋味,李星汉闭着眼睛回味了好久。而周雁翎和王氏更是吃得热泪盈眶,无论滋味如何都吃得开心极了。
其实在这个时代,土豆、玉米和番薯都已经引进中国。在徐光启老大人的巨著《农政全书》当中,已经就有了土豆、玉米和番薯的记载。只是这些高产作物,在大明还没有得到推广,种植范围仅限于和西方交流最多的岭南地区。
而且当下在岭南种植的土豆、玉米和番薯,并非是后世的优良品种。无论是产量、耐旱、抗寒还是抗病性,都远远不能和李星汉带来的这些优良土豆种相媲美。
收获了二百多斤土豆种,李星汉却没有急着种下第二季,因为六七月的天气太炎热,并不利于土豆的发芽生长。一直要等到八月初,天气凉爽下来之后才适合继续下种。
二百多斤土豆实在太珍贵,本着不将鸡蛋饭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想,李星汉留了一半土豆种给周雁翎,让她妥善保存。而剩下的一半,则自己带去三十二边墩,等到八月时节,分别在两地种植。就算将来一头意外绝收,另外一头也还存有希望。
在收获土豆的第二日,李星汉便领着劳工们和三十名新募学徒,前往并不远的三十二边墩。劳工数量太多,小小的边墩无法安置,这些劳工未来都是早出晚归,白日修筑新堡,晚上则各回各家,幸而路途并不遥远,就算来回加在一起也要不了一个时辰。
而三十名学徒则和新兵们一样,从此就是李星汉帐下的人了。虽然不用他们上阵杀敌,可李星汉将来倚重他们之处,甚至不在将士们之下。
等李星汉回到边墩,那王氏商行的掌柜王怀珠,也已经准时将所需的建筑材料,悉数运抵。其中包括筑墙用的桐油石灰糯米,也包括城门需用的木材生铁,还有青瓦砖石等等一应俱全。
清点完材料、将剩余的货款交割清楚,李星汉的腰包登时瘪了一圈下去。不仅之前缴获和卖马赚到手的银子花了个精光,就连发卖人头战功的四千两,也投了七百两进去。单单只是这些建材,就已经花耗去三千二百两之多。
雷成祥和他的徒子徒孙们早已经规划整齐,筑堡经验极其丰富的数十工匠,也已经各自分工,将六百余名劳工分为数十批,就由工匠们率领着他们立时开工。
需要挖掘地基的地方,已经用石灰划出白线来,劳工们只需要埋头挖到所需的厚度和深度就成。足有七尺深的地基挖成之后,用细细筛过的粘土混合石灰、细沙和糯米汁,反复夯筑、再用沉重的石碾反复碾压,直到地基彻底夯实。这样的三合土地基,论坚固结实程度,完全不在石质地基之下。
在地基之上,用粘土反复夯筑、碾压成厚七尺、高一丈八尺的城墙,最后用桐油、石灰、糯米汁、黄泥搅拌成的灰浆封顶,风雨不侵、水火难透。如果还想更加坚不可摧,就在黄土墙外再包数层青砖,可保数百年不倒。如同明初建成的南*京城墙,历经六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却依旧巍然屹立。
堡内的建筑地基和墙壁营造方法也大致如此,其上再以木材为梁、盖以青瓦。黄土塬上缺乏石料,但优质的黄土和细沙却遍地都是。从新堡外取土留下的沟壑,正好连成一圈宽一丈二尺、深七八尺的壕沟,如果灌上水便成了护城河。
新堡的建设如火如荼,进展极快。大部分的体力活都由劳工们承担,而关键且细致的技术活,就有雷成祥亲自带徒子徒孙们上阵。比如说打造城门就必须他们亲自出手,按照李星汉的要求,除了在城门洞外侧的包铁大门,在城门洞内侧还要有一道铁闸。一旦外侧城门被攻破,这道铁闸就是第二道防线。
而在格外加厚的城门洞里面,又留下了若干个尺许大小的空洞,火铳和长枪都可以从里面出击,用以杀伤冲进城门洞的敌人。
如果还想加固城门的防御,那就在其内再建瓮城。不过当雷成祥提出这个办法的时候,李星汉却没有点头,因为耗费大、工期长,而且单单一个瓮城实际上对整个堡垒的防御效果实在有限。
防守,是在力量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在防御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杀伤和消耗敌人,进而取得胜利。消极的防御不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是最不可取的战术。
而纵观历史上诸多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采取的正是消极防御!只有在汉武帝、唐太宗和明初的短暂时期,中原王朝才有马踏阴山、封狼胥山的壮举,先后大破匈奴、突厥和蒙古人。
单纯龟缩在长城以南,只能被步步蚕食。君不见只是李星汉防守的这一段长城,便有大边、二边和三边之说?明初构筑的大边直达岱海南岸,如今却早已经废弃。被迫后退百十里新筑二边长城,现在驻守的正是这道二边。
而在二边之南,又沿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在太行山中构筑了三边。被步步蚕食、不得不步步后退的大明,早已有放弃二边、退守三边的打算。而在战事更加激烈的辽东,大明城池和土地被鲸吞、被蚕食的情况,更是剧烈百十倍。
消极防御是愚蠢的,李星汉当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在他眼中,构筑新堡是在实力不足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因此,这座新堡只要够用就好,如果投入太大太多,反而得不偿失。无论是包砖还是建瓮城,这些提议都被他毫不犹豫的否决了。
新堡开建的头几天,李星汉还时常在工地上巡视。见到一切井井有条、进度极快,于是就将全部的事情交给雷成祥去操心,自己又一头扎进了其他事情当中。
其中一件事,便是和张达张旷父子二人,夜夜推敲琢磨燧发枪的工艺流程,要将其拟定出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流程出来。
对这个时代来说,这绝对是前无古人的事情。李星汉就算有后世的见闻,但毕竟不是这个方面的专业人才,许多事情也只是略懂皮毛、道听途说而已。说起理念来是一套一套的,但真正实际操作起来,却完完全全是另外一件事。
三人就在简陋的匠作坊当中,日日推敲琢磨这套标准化流程直到深夜。反反复复足足半月之后,才拿出了一套初稿。
这套制造新式燧发枪的标准化流程,总共将燧发枪分成了三大部分,第一是铳管,第二是铳机,第三是铳坐。
铳管的部分从选择精铁、锻造粗胚、切削外壁、钻磨枪膛、钻出火门等等,总共分成了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分别教授给不同的学徒,每一道工序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当具体的操作要求。无论是熟铁的选择标准、一根铳管用铁多少、需要打多少锤、粗胚的详细形制,还是铳管外壁切削多少刀、前膛壁厚多少、后膛壁厚多少,或者是钻出的枪膛口径多少、直线误差最大允许多少、光滑度如何、准星和照门的形制,还有钻出火门的大小等等......这一切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铳机又被细分成了扳机、阻铁、击锤、弹簧、螺丝等等七个小部件,同样分别教授给不同学徒制作方法。这七个小部件和铳管一样,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操作要求,无论形制、尺寸、重量还是耐久度等等都有检验细则,偏差一丝一毫都不行。
铳坐是将铳管和铳机结合成一杆火铳的重要部件,木质的铳坐或许没有铳管和铳机要求那么严苛,但也必须要求一丝不苟。从木料选择、到用木工活加工成型、再反复刷漆三遍,也将工序分成了五个步骤,分别传授给学员们。
;
七十多株土豆,收获了两百多斤,反正是将周雁翎和王氏震撼得无以复加。
她们打心眼里感到兴奋和高兴,因为她们这三个月的辛勤努力没有白费。土豆能够如此高产,将来如果能够养活无数饥民,也算是二女的功德无量了。
有了这二百多斤土豆做种,就能种下去三亩地。就算不能像第一季这样高产丰收,就算将产量折半,第二季至少也能收获三千斤,全部做种足够种植数十亩。这样种植繁衍下去,要不了三年五载,便能活人无数!
这样的前景让人怎么能不兴奋?
为此,李星汉特意选了几颗品相不好、个头太小、不宜做种的土豆,亲自下厨炒了一盘土豆丝,又在炭火里面烤熟了三颗,犒劳辛苦了三个月的周雁翎和王氏二女。尝到这种久违的清香回甜滋味,李星汉闭着眼睛回味了好久。而周雁翎和王氏更是吃得热泪盈眶,无论滋味如何都吃得开心极了。
其实在这个时代,土豆、玉米和番薯都已经引进中国。在徐光启老大人的巨著《农政全书》当中,已经就有了土豆、玉米和番薯的记载。只是这些高产作物,在大明还没有得到推广,种植范围仅限于和西方交流最多的岭南地区。
而且当下在岭南种植的土豆、玉米和番薯,并非是后世的优良品种。无论是产量、耐旱、抗寒还是抗病性,都远远不能和李星汉带来的这些优良土豆种相媲美。
收获了二百多斤土豆种,李星汉却没有急着种下第二季,因为六七月的天气太炎热,并不利于土豆的发芽生长。一直要等到八月初,天气凉爽下来之后才适合继续下种。
二百多斤土豆实在太珍贵,本着不将鸡蛋饭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想,李星汉留了一半土豆种给周雁翎,让她妥善保存。而剩下的一半,则自己带去三十二边墩,等到八月时节,分别在两地种植。就算将来一头意外绝收,另外一头也还存有希望。
在收获土豆的第二日,李星汉便领着劳工们和三十名新募学徒,前往并不远的三十二边墩。劳工数量太多,小小的边墩无法安置,这些劳工未来都是早出晚归,白日修筑新堡,晚上则各回各家,幸而路途并不遥远,就算来回加在一起也要不了一个时辰。
而三十名学徒则和新兵们一样,从此就是李星汉帐下的人了。虽然不用他们上阵杀敌,可李星汉将来倚重他们之处,甚至不在将士们之下。
等李星汉回到边墩,那王氏商行的掌柜王怀珠,也已经准时将所需的建筑材料,悉数运抵。其中包括筑墙用的桐油石灰糯米,也包括城门需用的木材生铁,还有青瓦砖石等等一应俱全。
清点完材料、将剩余的货款交割清楚,李星汉的腰包登时瘪了一圈下去。不仅之前缴获和卖马赚到手的银子花了个精光,就连发卖人头战功的四千两,也投了七百两进去。单单只是这些建材,就已经花耗去三千二百两之多。
雷成祥和他的徒子徒孙们早已经规划整齐,筑堡经验极其丰富的数十工匠,也已经各自分工,将六百余名劳工分为数十批,就由工匠们率领着他们立时开工。
需要挖掘地基的地方,已经用石灰划出白线来,劳工们只需要埋头挖到所需的厚度和深度就成。足有七尺深的地基挖成之后,用细细筛过的粘土混合石灰、细沙和糯米汁,反复夯筑、再用沉重的石碾反复碾压,直到地基彻底夯实。这样的三合土地基,论坚固结实程度,完全不在石质地基之下。
在地基之上,用粘土反复夯筑、碾压成厚七尺、高一丈八尺的城墙,最后用桐油、石灰、糯米汁、黄泥搅拌成的灰浆封顶,风雨不侵、水火难透。如果还想更加坚不可摧,就在黄土墙外再包数层青砖,可保数百年不倒。如同明初建成的南*京城墙,历经六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却依旧巍然屹立。
堡内的建筑地基和墙壁营造方法也大致如此,其上再以木材为梁、盖以青瓦。黄土塬上缺乏石料,但优质的黄土和细沙却遍地都是。从新堡外取土留下的沟壑,正好连成一圈宽一丈二尺、深七八尺的壕沟,如果灌上水便成了护城河。
新堡的建设如火如荼,进展极快。大部分的体力活都由劳工们承担,而关键且细致的技术活,就有雷成祥亲自带徒子徒孙们上阵。比如说打造城门就必须他们亲自出手,按照李星汉的要求,除了在城门洞外侧的包铁大门,在城门洞内侧还要有一道铁闸。一旦外侧城门被攻破,这道铁闸就是第二道防线。
而在格外加厚的城门洞里面,又留下了若干个尺许大小的空洞,火铳和长枪都可以从里面出击,用以杀伤冲进城门洞的敌人。
如果还想加固城门的防御,那就在其内再建瓮城。不过当雷成祥提出这个办法的时候,李星汉却没有点头,因为耗费大、工期长,而且单单一个瓮城实际上对整个堡垒的防御效果实在有限。
防守,是在力量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在防御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杀伤和消耗敌人,进而取得胜利。消极的防御不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是最不可取的战术。
而纵观历史上诸多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采取的正是消极防御!只有在汉武帝、唐太宗和明初的短暂时期,中原王朝才有马踏阴山、封狼胥山的壮举,先后大破匈奴、突厥和蒙古人。
单纯龟缩在长城以南,只能被步步蚕食。君不见只是李星汉防守的这一段长城,便有大边、二边和三边之说?明初构筑的大边直达岱海南岸,如今却早已经废弃。被迫后退百十里新筑二边长城,现在驻守的正是这道二边。
而在二边之南,又沿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在太行山中构筑了三边。被步步蚕食、不得不步步后退的大明,早已有放弃二边、退守三边的打算。而在战事更加激烈的辽东,大明城池和土地被鲸吞、被蚕食的情况,更是剧烈百十倍。
消极防御是愚蠢的,李星汉当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在他眼中,构筑新堡是在实力不足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因此,这座新堡只要够用就好,如果投入太大太多,反而得不偿失。无论是包砖还是建瓮城,这些提议都被他毫不犹豫的否决了。
新堡开建的头几天,李星汉还时常在工地上巡视。见到一切井井有条、进度极快,于是就将全部的事情交给雷成祥去操心,自己又一头扎进了其他事情当中。
其中一件事,便是和张达张旷父子二人,夜夜推敲琢磨燧发枪的工艺流程,要将其拟定出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流程出来。
对这个时代来说,这绝对是前无古人的事情。李星汉就算有后世的见闻,但毕竟不是这个方面的专业人才,许多事情也只是略懂皮毛、道听途说而已。说起理念来是一套一套的,但真正实际操作起来,却完完全全是另外一件事。
三人就在简陋的匠作坊当中,日日推敲琢磨这套标准化流程直到深夜。反反复复足足半月之后,才拿出了一套初稿。
这套制造新式燧发枪的标准化流程,总共将燧发枪分成了三大部分,第一是铳管,第二是铳机,第三是铳坐。
铳管的部分从选择精铁、锻造粗胚、切削外壁、钻磨枪膛、钻出火门等等,总共分成了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分别教授给不同的学徒,每一道工序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当具体的操作要求。无论是熟铁的选择标准、一根铳管用铁多少、需要打多少锤、粗胚的详细形制,还是铳管外壁切削多少刀、前膛壁厚多少、后膛壁厚多少,或者是钻出的枪膛口径多少、直线误差最大允许多少、光滑度如何、准星和照门的形制,还有钻出火门的大小等等......这一切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铳机又被细分成了扳机、阻铁、击锤、弹簧、螺丝等等七个小部件,同样分别教授给不同学徒制作方法。这七个小部件和铳管一样,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操作要求,无论形制、尺寸、重量还是耐久度等等都有检验细则,偏差一丝一毫都不行。
铳坐是将铳管和铳机结合成一杆火铳的重要部件,木质的铳坐或许没有铳管和铳机要求那么严苛,但也必须要求一丝不苟。从木料选择、到用木工活加工成型、再反复刷漆三遍,也将工序分成了五个步骤,分别传授给学员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