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铺路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诸葛亮一走,原先尚在彷徨观察的诸葛亮一系,很快就彻底的倒向了方绍这边,方绍在朝廷中的权势可以说是再无威胁。
次年初,方绍便利用大权在握,对科举制进行了一次调整。
按照现行的科举制,其中五成合格者是通过科考取得,另五成则通过推荐、保举等方式选取,这五成原本是为拉笼那些士家大族而设。
经过调整,科与举的比例变成了七比三,这也就意味着,今后帝国的大部分官吏,都将通过科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管,方绍通过科举制,将官员的选拔做到了最大的公平化,但方绍同样也意识到这其中所含的利弊。
其一,官员的职责心。
苦读寒窗十数载,一朝为官,有的人是为了贪污,有的人是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有的人则只是有读书的料而无做官的能。
贪污者犯罪,自当裁除。但有的人一心想干大事,新官上任三把火,大搞政绩工程,结果劳民劳财却事得其反,而有的人没什么能力,只是赖在那个位子上混吃等死,这后两者人显然是需要淘汰的,而历朝历代,又没有什么好的制度与法规与鉴别剔除这两种人。
于是,在琢磨过数千年的历史后,方绍琢磨出一套绝妙的办法,为此,在他执政的两年后,一部《考成法》正式颁布。
所谓考成法,考即为考察考核,成便是成效,业绩,考成法的宗旨就是考核结果与官员的升贬明确挂勾。
例如,一地太守上任,每月之初需将自己这一个月将要办的事情的先后顺序和完成期限备案两份,一份送交州府,一份自己留着,到了年底再进对照考核,如果哪一件事情没有做,那么恭喜,你可以收拾东西滚到县里去做县令吧。当然,如果明年做县令你还是没达标,就再次贬官,直到滚回家种地。
同时,州府刺史一级,也要将自己的年初工作计划备案,送上中央,年底一样接受考核,不达标一样的滚蛋。
如此一来,在考成法的监督之下,所有的官吏都必须兢兢业业的工作,因为不是你当了官就旱涝保收,如果没业绩,今年上任,明就就可以回乡种田,光有业绩还不行,还得有效率。
于是,这考成法一出,如同在所有官吏头顶上悬了把利剑,逼迫着他们尽职尽责的工作,整个大汉帝国的官僚机器每时每刻都保持着高速的运转。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能力办实事的官吏,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仅能保住官位,还能得有公平公正的升迁机会,而那些虽然诗文写得好,平素却只会高谈阔论舞文弄墨之辈,则逐次被淘汰去官场。
当然,身为穿越者的方绍,在制度上的改革,也仅限于因此,因为任何一项制度的施行,都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和物资环境,方绍当然知道有比科举和考成法更先进的制度,但他却不能脱离实际,以一个理想者的身份去强行实施。
方绍所能做的,就是以己所能,加快社会形态进化的过程,为更先进制度的到来,提前培育出适合生存的土壤。
当然,制度的改革到此为止,并不意味着其他领域的改革无法进行。
早年方绍在做皇帝刘泰的启蒙老师时,就曾经根据记忆,自编了一套小学数学的教材,事实证明,方绍当时的做法相当有用,此时的刘泰,在政治方面十分平庸,倒是在数学方面极有天赋,平素潜心研究数学,已经达到一个相当厉害的水平。
所以,方绍在闲暇之余,又苦思冥想,将所能记起的数学记忆,编写了低中高三套教材。尽管诸多更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方绍都忘得七七八八,但现有的三套教程,基本涵盖了近代数学的基础体系。
在其当政后不久,方绍便用行政命令,将数学课强行加入到太学生的学习课业中来,并在其后数年间,向全国推行,最终将其列入了科考必考科目之一。
方绍当然想将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理论,一并在这个时代推行,但方绍也清楚,太多“先进”的理论,以这个时代人们的认知水平,是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的,强行推行这些未知的知识,只会令人们的思想产生对未知的恐惧。
不过方绍清楚,只要有数学就够了,它是所有学科的基石,如果把科学比作是一棵生长的幼苗,那么数学就是这棵幼苗的根须,只要根须足够强壮,深扎于地下,那么这棵科学的幼苗,总有一天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当方绍在国内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他的改革之时,北方边地却传来了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称燕王,公然置百官,建国号的消息。
这公孙渊乃原汉辽东太守公孙康之子,当年曹艹灭袁氏之时,二袁逃往辽东,为公孙康所斩,首级送于曹艹,并表示效忠。曹艹以辽地偏远,不利征伐,故而默认其事实上的割据。
后曹艹代汉自立,对于公孙氏的割据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乃至汉廷平魏灭吴之后,公孙氏又果断的上表表示效忠汉朝。
方绍当然不能允许这样一个割据政权的存在,早在平吴之后,他就想派兵征伐,但因当时朝中内斗正激烈,天下方平,正待休养生息,故而暂时搁置了征辽的计划。
而今公孙渊统治辽东,此人生姓残暴而自傲,以为辽东地势偏远,自己又有骑兵之利,野心勃勃之下,便公开搞起了读力。
方绍等得就是这么一个合适的机会,公孙渊的自立为王,正为方绍的出兵提供了借口。
于是,经过一番朝议,朝中诸臣们尽皆赞同出兵,只是在派谁出兵的事上产生了些许争议。
由于关羽和张飞相继病故,如今大汉朝的中武将,自以魏延的资历和名望最盛,是名副其实的当世第一名将。
不少大臣们都建议由魏延统兵,北出塞外攻灭公孙渊。
不过,一向好战的魏延,这一次却意外的以身体不适为由,蜿蜒表示了推辞。
魏延很聪明,眼下吴魏皆平,再没有什么功绩可让他动心的,如今正是呆在长安城里享受荣华富贵之时,何必再长途行走数千里,跑到那极北苦寒之地,只为攻灭区区一个辽东公孙渊。
胜利,无非是在自己辉煌的战绩上再添不起眼的一朵花,若然失利,岂非有损于自己的声名。
再者,魏延对于方绍独掌军政大权的心思也很清楚,所以他这个骠骑将军虽然位高权重,但实际上自宫宴之变以来,魏延就主动的放弃大部分的军权,凡重大之议,都尽量不发表意见,就算是发表,也基本是一力附合方绍。
魏延所做的一切,就是向他的上司、朋友和伯乐表明,自己是全心全意的追随于他,不会对他构成任何的威胁。
若此番若答应再征辽东,那就势必会重掌军权,聪明的魏延当然不会这么做了。
魏延的拒绝,令方绍很是满意,于他而言,确实也不想让魏延再带兵。而且,对方绍而言,公孙渊的反叛是自灭吴平魏之后,一个难得的表现机会,方绍岂能错过。
当然,以方绍如今的地位,他自己是不可能再代兵出征的,而在他的授意下,几天之后,皇帝下旨,令丞相方绍之子方炎为征东大将军,率军四万,并都督幽并二州之军北征公孙渊。
方绍的用意很明了,那就是培养自己的接班人。
方绍的部下,满朝的文武,大多是依靠真本事才坐到现在的位子上来的杰出之辈,这些人忠于方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方绍确实有过人的本事。
所以,做为方绍的长子方炎,将来若想接自己的班,就必须要有能耐和声望。
可惜的是,方炎成长之时,正是他老子平魏灭吴,风云际会之时,待他长大诚仁之际,天下已归于一统,做为权二代的他,想再以军权来提升自己的威望实是机会无多。
而这一次的公孙渊之叛,却正好为方炎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练的机会,方绍果断的用自己的权力,为儿子争取到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不过,方绍之所以敢让方炎担当如何大任,也并非纯粹的只出于让其立威的想法,而是方绍从儿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机谋、果决,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才,这样的人,足以担当起身上的重担。
而且,方绍还为方炎的出征做了必要的保证,他令邓芝为其军师,又令张苞为其先锋,同时,又令镇守两河的王濬移驻于冀北,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随时为辽东前线提供支援,在这样老少搭配的组合下,方绍相信荡平辽东不成问题。
就这样,是年三月,年方二十四岁的方炎,带着父亲的期望,率领着四万的汉廷精锐步骑,浩浩荡荡的开出长安城,向着遥远的辽东开赴而去。
(未完待续)
诸葛亮一走,原先尚在彷徨观察的诸葛亮一系,很快就彻底的倒向了方绍这边,方绍在朝廷中的权势可以说是再无威胁。
次年初,方绍便利用大权在握,对科举制进行了一次调整。
按照现行的科举制,其中五成合格者是通过科考取得,另五成则通过推荐、保举等方式选取,这五成原本是为拉笼那些士家大族而设。
经过调整,科与举的比例变成了七比三,这也就意味着,今后帝国的大部分官吏,都将通过科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管,方绍通过科举制,将官员的选拔做到了最大的公平化,但方绍同样也意识到这其中所含的利弊。
其一,官员的职责心。
苦读寒窗十数载,一朝为官,有的人是为了贪污,有的人是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有的人则只是有读书的料而无做官的能。
贪污者犯罪,自当裁除。但有的人一心想干大事,新官上任三把火,大搞政绩工程,结果劳民劳财却事得其反,而有的人没什么能力,只是赖在那个位子上混吃等死,这后两者人显然是需要淘汰的,而历朝历代,又没有什么好的制度与法规与鉴别剔除这两种人。
于是,在琢磨过数千年的历史后,方绍琢磨出一套绝妙的办法,为此,在他执政的两年后,一部《考成法》正式颁布。
所谓考成法,考即为考察考核,成便是成效,业绩,考成法的宗旨就是考核结果与官员的升贬明确挂勾。
例如,一地太守上任,每月之初需将自己这一个月将要办的事情的先后顺序和完成期限备案两份,一份送交州府,一份自己留着,到了年底再进对照考核,如果哪一件事情没有做,那么恭喜,你可以收拾东西滚到县里去做县令吧。当然,如果明年做县令你还是没达标,就再次贬官,直到滚回家种地。
同时,州府刺史一级,也要将自己的年初工作计划备案,送上中央,年底一样接受考核,不达标一样的滚蛋。
如此一来,在考成法的监督之下,所有的官吏都必须兢兢业业的工作,因为不是你当了官就旱涝保收,如果没业绩,今年上任,明就就可以回乡种田,光有业绩还不行,还得有效率。
于是,这考成法一出,如同在所有官吏头顶上悬了把利剑,逼迫着他们尽职尽责的工作,整个大汉帝国的官僚机器每时每刻都保持着高速的运转。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能力办实事的官吏,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仅能保住官位,还能得有公平公正的升迁机会,而那些虽然诗文写得好,平素却只会高谈阔论舞文弄墨之辈,则逐次被淘汰去官场。
当然,身为穿越者的方绍,在制度上的改革,也仅限于因此,因为任何一项制度的施行,都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和物资环境,方绍当然知道有比科举和考成法更先进的制度,但他却不能脱离实际,以一个理想者的身份去强行实施。
方绍所能做的,就是以己所能,加快社会形态进化的过程,为更先进制度的到来,提前培育出适合生存的土壤。
当然,制度的改革到此为止,并不意味着其他领域的改革无法进行。
早年方绍在做皇帝刘泰的启蒙老师时,就曾经根据记忆,自编了一套小学数学的教材,事实证明,方绍当时的做法相当有用,此时的刘泰,在政治方面十分平庸,倒是在数学方面极有天赋,平素潜心研究数学,已经达到一个相当厉害的水平。
所以,方绍在闲暇之余,又苦思冥想,将所能记起的数学记忆,编写了低中高三套教材。尽管诸多更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方绍都忘得七七八八,但现有的三套教程,基本涵盖了近代数学的基础体系。
在其当政后不久,方绍便用行政命令,将数学课强行加入到太学生的学习课业中来,并在其后数年间,向全国推行,最终将其列入了科考必考科目之一。
方绍当然想将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理论,一并在这个时代推行,但方绍也清楚,太多“先进”的理论,以这个时代人们的认知水平,是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的,强行推行这些未知的知识,只会令人们的思想产生对未知的恐惧。
不过方绍清楚,只要有数学就够了,它是所有学科的基石,如果把科学比作是一棵生长的幼苗,那么数学就是这棵幼苗的根须,只要根须足够强壮,深扎于地下,那么这棵科学的幼苗,总有一天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当方绍在国内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他的改革之时,北方边地却传来了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称燕王,公然置百官,建国号的消息。
这公孙渊乃原汉辽东太守公孙康之子,当年曹艹灭袁氏之时,二袁逃往辽东,为公孙康所斩,首级送于曹艹,并表示效忠。曹艹以辽地偏远,不利征伐,故而默认其事实上的割据。
后曹艹代汉自立,对于公孙氏的割据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乃至汉廷平魏灭吴之后,公孙氏又果断的上表表示效忠汉朝。
方绍当然不能允许这样一个割据政权的存在,早在平吴之后,他就想派兵征伐,但因当时朝中内斗正激烈,天下方平,正待休养生息,故而暂时搁置了征辽的计划。
而今公孙渊统治辽东,此人生姓残暴而自傲,以为辽东地势偏远,自己又有骑兵之利,野心勃勃之下,便公开搞起了读力。
方绍等得就是这么一个合适的机会,公孙渊的自立为王,正为方绍的出兵提供了借口。
于是,经过一番朝议,朝中诸臣们尽皆赞同出兵,只是在派谁出兵的事上产生了些许争议。
由于关羽和张飞相继病故,如今大汉朝的中武将,自以魏延的资历和名望最盛,是名副其实的当世第一名将。
不少大臣们都建议由魏延统兵,北出塞外攻灭公孙渊。
不过,一向好战的魏延,这一次却意外的以身体不适为由,蜿蜒表示了推辞。
魏延很聪明,眼下吴魏皆平,再没有什么功绩可让他动心的,如今正是呆在长安城里享受荣华富贵之时,何必再长途行走数千里,跑到那极北苦寒之地,只为攻灭区区一个辽东公孙渊。
胜利,无非是在自己辉煌的战绩上再添不起眼的一朵花,若然失利,岂非有损于自己的声名。
再者,魏延对于方绍独掌军政大权的心思也很清楚,所以他这个骠骑将军虽然位高权重,但实际上自宫宴之变以来,魏延就主动的放弃大部分的军权,凡重大之议,都尽量不发表意见,就算是发表,也基本是一力附合方绍。
魏延所做的一切,就是向他的上司、朋友和伯乐表明,自己是全心全意的追随于他,不会对他构成任何的威胁。
若此番若答应再征辽东,那就势必会重掌军权,聪明的魏延当然不会这么做了。
魏延的拒绝,令方绍很是满意,于他而言,确实也不想让魏延再带兵。而且,对方绍而言,公孙渊的反叛是自灭吴平魏之后,一个难得的表现机会,方绍岂能错过。
当然,以方绍如今的地位,他自己是不可能再代兵出征的,而在他的授意下,几天之后,皇帝下旨,令丞相方绍之子方炎为征东大将军,率军四万,并都督幽并二州之军北征公孙渊。
方绍的用意很明了,那就是培养自己的接班人。
方绍的部下,满朝的文武,大多是依靠真本事才坐到现在的位子上来的杰出之辈,这些人忠于方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方绍确实有过人的本事。
所以,做为方绍的长子方炎,将来若想接自己的班,就必须要有能耐和声望。
可惜的是,方炎成长之时,正是他老子平魏灭吴,风云际会之时,待他长大诚仁之际,天下已归于一统,做为权二代的他,想再以军权来提升自己的威望实是机会无多。
而这一次的公孙渊之叛,却正好为方炎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练的机会,方绍果断的用自己的权力,为儿子争取到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不过,方绍之所以敢让方炎担当如何大任,也并非纯粹的只出于让其立威的想法,而是方绍从儿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机谋、果决,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才,这样的人,足以担当起身上的重担。
而且,方绍还为方炎的出征做了必要的保证,他令邓芝为其军师,又令张苞为其先锋,同时,又令镇守两河的王濬移驻于冀北,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随时为辽东前线提供支援,在这样老少搭配的组合下,方绍相信荡平辽东不成问题。
就这样,是年三月,年方二十四岁的方炎,带着父亲的期望,率领着四万的汉廷精锐步骑,浩浩荡荡的开出长安城,向着遥远的辽东开赴而去。
(未完待续)